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文化艺术>> 文学文艺

文学文艺

“经”论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任继昉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典范著作及×典籍被尊称为“经”,人所共知。但是,为何叫“经”?一般人却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经”,古文字写做“巠”。清代吴大澂《说文古籀补·巛部》:“巠,古文以为‘经’字。”
    “经”本来是指编织的竖线。《说文·糸部》:“经,织从(纵)丝也。从‘糸’,‘巠’声。”(从段注及王筠句读本)段玉裁注:“织之从(纵)丝谓之‘经’,必先有经而后有纬。”徐灝笺:“盖织以经为主而后纬加之,经者所以织也,经,其常也。戴氏侗曰:凡为布帛,必先经而后纬,故‘经始、经营、经常’之义生焉。”纺织前,先把竖线设置在织机两端的横杠上,使它们与横杠垂直排列,并固定不动,以便纬线来回编织,这些竖线就是经线,“经”正因为它是竖向(纵向)的而得名。
    上古时期的书籍,是使用竹简、木片作为载体的。这些用来写作的竹简、木片,需要用柔软而坚韧的线绳之类加以编联,才能成篇。《论衡·量知》:“截竹为简,破以为牒,加笔墨之迹,乃成文字,大者为经,小者为传记。”章太炎《国学讲演录》:“今人书册用纸,贯之以线。古代无纸,以青丝贯竹简为之。用绳贯穿,故谓之经。”这样,春秋末年及战国时期开始把书籍、文章称为“经”,如《墨子》中有《经》上、下篇,又有《经说》上、下篇。《淮南子·本经》:“经,书也。”
    由于经线是编织的枢纽、关键,“经”就引申指常行的义理、准则。《吕氏春秋·察传》:“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高诱注:“经,理也。”《易·上经》陆德明释文:“经者,法也。”
    经线是固定不动的。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纵丝为经,衡丝为纬。凡织,经静而纬动”,“经”字也就有了“恒常”的意思。《左传·襄公二十一年》:“著诚去伪,礼之经也。”孔颖达疏:“‘经’训‘常’也、‘法’也。”于是,具有权威性、典范性的书被称为“经”。《庄子·齐物论》:“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成玄英疏:“经者,典诰也。”《春秋繁露·重政》:“经、传,大本也。”于是乎,诸子中的主要各家都有了经书。例如:
    儒家:《庄子·天运》:“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孰知其故矣。’”章太炎《国学讲演录》:“六经之名,孰定之?曰:‘孔子耳。’”
    道家:《道德经》,指《老子》。《北齐书·杜弼传》:“自在军旅,带经从役,注老子《道德经》二卷。”《新唐书·选举志上》:“玄宗开元五年……注老子《道德经》成,谓天下家藏其书,贡举人减《尚书》、《论语》策,而加试《老子》。”
    墨家:《墨子》。《墨子》有《经上》、《经下》、《经上说》、《经下说》四篇,被称为《墨经》。《经说》是对《经》的解释或补充。
    法家:李悝作《法经》六篇:《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韩非子》书中《内储说》和《外储说》诸篇中有“经”和“说”两部分。
    医药学:《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载有医书七部,称为“医经”,即《黄帝内经》、《外经》,《扁鹊内经》、《外经》,《白氏内经》、《外经》和《旁篇》等。
    天文学:战国时期甘德、石申各写出一部天文学著作,被后人合起来称为《甘石星经》。
    可见,被奉为经典的著作,几乎各个门类、每种学派都有,正如谢觉哉《关于相猪》一文所说:“相马有马经,相牛有牛经,相猪也有猪经。”只是由于汉代以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才被更多的用来指称儒家经典,如“五经”、“九经”、“十三经”。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文学院)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