掉书袋子趣谈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小 中 大】【收藏】
我这人挺爱掉书袋子的。什么叫掉书袋子?先掉一个给大家看看。用GOOGLE一搜,就出来了。《南唐书•彭利用传》说:“利用对家人稚子,下逮奴隶,言必据书史,断言破句,以代常谈,俗谓之掉书袋”。
NND,有了GOOGLE这该死的,掉书袋子连家常便饭都称不上了,简直是小菜一碟。点一下鼠标,40800条符合要求的项目,也就是有四万多个书袋子从天而降,蝗虫一样朴面而来,让人躲闪都来不及。搞的我这个以掉书袋子为乐的人,没有了用武之地。这种感觉,就好像一个喜欢爬山的人,搞好一身装备,兴致勃勃来到珠峰脚下,突然发现,珠峰成了一个小山坡,三步两步就上去了,没了难度系数,还掉个屁啊。
时间倒退十多年,可不是这样的,那时,你想掉书袋,还真不容易。一是要大量地读书,二是要勤奋地记笔记,只有这样,才有袋可掉。象钱钟书、周作人,无一不是读书万卷,笔记等身的人。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掉书袋子的后面,费了人家多大的心血啊。反过来,一个人一生以读书为乐,看到书上有好的片断,看到经典说法,不掉一下,心里将痒痒得不行。说白了,读书的目的,一半是阅读的过程,另一半就是为了卖弄。这种买弄说得好听点,就叫交流,或曰分享。当然,最好的文章,是不需要掉书袋子的,这就是所谓的原创,这一点,我佩服朋友阿龙,这牛人的文章,一个书袋都木有,但文章写得贼棒。问题是,象阿龙这样的天才实在不多,新鲜滚烫的原创少之又少。没办法,还是掉吧,掉得好,也还不错。比如周作人的散文,其中就有大大小小各种书袋,尽管知道他老人家在掉书袋,你还是会喜欢的。
当然,细说起来,书袋子也有高明与低下之分,好的书袋,引用得恰到好处,读上去美轮美奂,且熨贴爽滑,舒适。这可以称之为丝织书袋。这类书袋虽不是作者原创,但也质地很好,可以珍藏;稍差点的,是纯棉书袋,读上去略有些皱褶感,但引用得还算妥当,且不吸汗,不粘肉,清爽;最差的就是麻袋了,这种书袋子看了就让人恶心,一篇文章,通篇都是麻袋,不但腻,且粗糙刮肉,难过。
我爱好掉书袋,肯定是有遗传基因的,这可以追溯到我奶奶身上。她老人家今年八十七岁,是个没文化的的大脚老太。六十岁前,基本接近文盲,只认识不到三百字。从六十岁开始,每天端一把椅子坐在门口,左边一本小说,右边一本字典,鼻梁上架着老花镜,一个字一个字地读,“鲁~智~深~来~至~庙~前,呀哈,坐~于~石~边~高~谈……呀哈”,这可是名副其实的读哇,每个句子都被拆开了,抑扬顿挫,而且加上了她自己的尾音,有点象三味书屋里的那位老先生,只是没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几年时间过去,四大名著居然被“读”了个遍。而且,读完之后,还不甘心,还爱掉个书袋。她的书袋掉得与众不同,属于绝对的原创。事情是这样的,有一天(十多年前),她老四下里瞄了瞄,用手指一勾,神神秘秘地招我进房间,又郑重其事地把门关上,搞得我以为她有什么传家宝要给我,心里一阵狂喜。悉悉嗖嗖之后,她竟从柜子上摸出一摞纸,都是些空烟盒,被她认认真真地拆开,又用书压得整整齐齐的,然后用一个大夹子夹着。烟盒纸的背面,竟然抄了不少诗词和句子,都是从读过的书里摘录的。见我回到家里,竟要跟我探讨一番,然后,也不管我爱听不爱,就要朗诵给我听。红楼梦里那些情诗,比如,林妹妹给宝玉的“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窗前亦有千杆竹,不识香痕渍也无”,被我老奶再创作了一番。你可以想象,这样一个林妹妹,七十多岁了,满脸皱纹,门牙掉得精光,抄着方言土语,给她孙子念情诗,这是何等可爱,何等有幽默感啊。
亲爱的老奶,您老也爱掉书袋子呀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 上一篇:闲谈诗词中的风流韵事
- 下一篇:周闻道思辨美学的散文撞击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