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文化艺术>> 智慧谋略

智慧谋略

中国智谋:处世·涉世-居安思危,魏绛告诫晋悼公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原典】
  春秋时,晋厉公偏听奸邪,滥杀无辜,以致国内怨声载道,老百姓深受其害。后来,一些大臣发动政变,杀死了厉公,另迎在国外的公子姬周回国做国君,这就是晋悼公。
  晋悼公即位后,招贤纳士,励精图治,使晋国逐渐强大起来。
  晋国北方有不少少数民族的游牧部落,中原人称他们为戎狄。晋厉公时,戎狄经常侵扰晋国的边境地区。悼公即位后,戎狄的首领派人带着礼物来到晋国,通过大夫魏绛引见悼公,希望与晋国建立外交关系。
  晋悼公说:
  “戎狄老是侵犯我国,贪得无厌,又没有信用。我不如讨伐他们,用武力使他们屈服。”
  魏绛劝悼公说:
  “现在大王正与楚国争霸天下,不少诸侯都在我国与楚国之间摇摆不定,看哪边国君仁德就归顺哪边。比如说,目前陈国就刚刚归顺我们,如果我们这时兴兵去讨伐戎狄,楚国就会乘机讨伐陈国,我们没有力量去救陈国,陈国就必然会背叛我国而归顺楚国。其他诸侯恐怕也会这样。所以,就算我们征服了戎狄,也会失去中原各国,这是得不偿失啊!相反,如果我们和戎狄建立外交关系,就可以免去后顾之忧,集中力量对付楚国了。请大王深思熟虑!”
  悼公觉得魏绛的话有道理,就同意了和戎的建设,与戎狄建立了外交关系。
  与戎狄建立外交关系后,晋悼公集中力量协调与中原各国的关系,八年之中九次召集、会盟各国诸侯。后来又联合宋、卫、齐等十二国组成盟军,讨伐一直在晋国和楚国之间摇摆不定的郑国。郑简公见盟军大兵压境,惊恐万状,连忙召集大臣商议。大家觉得这样朝晋暮楚的确也不是长久之计,于是决心归顺晋国。郑简公便派人到晋悼公那儿去请罪求和,表示愿意永远归顺,并送去了大批礼物。晋悼公同意了郑国的请求,撤兵回国。
  解决了郑国的问题后,晋悼公想到了魏绛的功劳,于是便把郑国送来的十六名歌女和两套高级组合乐器赏一半给他,并对他说:
  “先生教我和戎狄友好,使我免去了后顾之忧,安定了中原各国。八年之中九次召集各国诸侯开会,好不威风!现在我们晋国和各诸侯国的关系,就像这些乐器一样,演奏得非常和谐。所以,让我们来分享这些郑国送来的礼物吧!”
  魏绛辞谢道:
  “同戎狄和好,这是托我们国家的福;八年之中九次召集诸侯,这是托大王的威灵,大家的辛芳,我有什么贡献呢?现在,我倒希望大王在享受胜利的快乐时能够考虑到国家今后的事。古书上说:‘居安思危。’意思是处在安定的环境里要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危险和困难。有所考虑才会有所准备,有所准备才可以防止祸患,我斗胆用这些话来劝勉大王。”
  悼公说:
  “先生教我,我怎敢不听从!没有您上次的告诫,我哪来今天的成就呢?
  论功行赏,这也是国家的规定。先生还是领受了吧。”
  魏绛这才接受了赏赐。
  
  【新说】
  居安思危是立身处世的智慧。
  天地万物变化莫侧,太阳升到中天就要西落,月亮圆了就要缺,东西装得太满就要溢出,生命到了旺盛朗后就要衰弱。恰如苏东坡所吟咏:“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或者换句话来说,叫做——
  天地间没有不散的筵席。
  既然如此,我们该怎么办呢?该怎样来对待这一席迟早要散的盛筵呢?
  道家的祖师爷老子告诉你说,根本就不要去入席,不要去享受那盛筵的快乐,免得席散后悲伤与失落。
  诗人李太白却告诉你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今朝有酒今朝醉,先享受了再说,这是享乐主义的哲学。
  居于这两个极端之间的便是取中庸之道的儒者了,《易经》说:“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这正是“居安思危”的意思。席要入。盛筵要享,但当你一边大快朵颐的时候却要一边想着席散了以后怎么办?干什么?简捷说,就是不要沉溺于安逸享乐之中而忘乎所以,以致席散后不知所措。
  比较而言,居安思危显然是最为现实而理性的态度了,当然,不一定人人都适应这种边吃边想,边享受边操心虑患的生活方式。
  
  【典源】
  居安思危,语出《左传·襄公十一年》:“《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魏绛告诫晋悼公:事见《左传·襄公四年、十一年》。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