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文化艺术>> 智慧谋略

智慧谋略

中国智谋:兵韬·兵略-一箭双雕,晋文公攻原得卫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原典】
  公元前633 年冬天,楚成王和诸侯共同包围了宋国,宋国派人向晋国求援。
  先轸说:“报答宋襄公的恩德,稳固晋国的霸业,就在此一举。”
  孤偃也说:“楚国刚刚得到了曹国,又和卫国新近订立婚姻盟约。如果讨伐曹国和卫国,楚国肯定会出兵援救,这样宋国的威胁就可以解除了。”
  晋文公接受了他俩的意见,组织三军向原城进攻。晋文公只准士兵们携带十天的粮食,规定在十天的作战中,不管能否攻下原城,到时都必须撤军。
  晋国大军压境,向原城进攻。十天期限已到,晋军还未攻下原城。晋文公如约下令撤军。晋军撤退时,一名从原城跑出来的士兵说:“要是再攻三天,原城就陷落了。”
  晋文公的谋士们也劝说:“原城粮食将尽,将士精疲力尽,再攻下去原城就陷落了,现在撤军太可惜了!”
  但晋文公坚定地说:“我与士兵约定打十天仗,现在十天已过,如不撤军,我就失信于士兵。再用三天的确可以攻下原城,但城虽得手,我却失信于士兵,实在是不值得!”
  晋国军队如约撤退了。
  原城的人听说这个消息,心悦诚服地说,“像晋文公这样重信义的君王,我们能不归顺他吗?”于是原城向晋国投降,晋文公将原城封为赵衰的领地。
  第二年春天,晋文公准备进攻曹国,向卫国要求通过其国境。卫国不同意借路,晋文公便绕道南渡黄河进攻曹国,得胜后又转攻卫国,很快打下了卫国的五鹿。
  卫成公请求与晋国结盟,晋文公不同意。卫成公又想投靠楚国,但卫国人民说:“像晋文公这样重信义的君主,我们能不服从他吗?”于是卫国人民放逐了卫成公,投靠了晋国。
  
  【新说】
  晋文公伐原重信义,得原之后又意外地得到了卫国,以“信义”为“箭”,连得两果,可以说是运用“一箭双雕”计谋的绝佳范例。就连孔子知道这件事后也赞叹说:“攻原得卫,信义使然。”
  这一谋略的要义在于“箭”的选择,说得再明白点,这“箭”就是手段,方法。概括地说,手段不外乎两大类:文的和武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选择的是前者,以最能征服人心的“信义”,达到了攻城掠地的目的。
  战争必然要诉诸于武力,优秀的军事家们往往不能不凭借武力而实现自己的意图,武力仅仅是手段,不是目的;战争的目的是征服,征服城池容易,征服人心难,只要征服了人心,岂止一箭双雕,即便是一箭几雕,也容易做到。
  其实,打仗可以一箭双雕,经商、从政、交友、治学,举凡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一策略都有用武之地。
  它所表明的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即如何以最好的手段,同时达到两个目的,有时甚至达到更多的目的。俗话说,功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事半功倍,这些话,从一个侧面为“一箭双雕”作了注脚。
  不过也别忘了,要达到“一箭双雕”,还得有一个修炼过程。
  
  【典源】
  一箭双雕:语出《北史·长孙晟传》:“尝有二雕,飞而争肉,因以箭两只与晟,请射取之。晟驰往,遇雕相攫,遂一发双贯焉。”
  晋文公攻原得卫:事见《左传·僖公二十七年、二十八年》。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