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谋:兵韬·兵略-关门捉贼,马谡自负失街亭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小 中 大】【收藏】
【原典】
蜀汉建兴六年春,诸葛亮兵出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都反叛魏国而响应诸葛亮,关中震动。
魏明帝曹■只得再次派司马懿率军拒敌。诸葛亮得知军情,料定司马懿出关必然要首先攻占秦岭西边的要塞街亭,于是便派人前去抢占。参军马谡自告奋逾前往。诸葛亮说:
“街亭地方虽小,却是一个战略要塞。如果被魏军占去,我军就十分危险了。”
马谡再三要求,并立下了军令状。诸葛亮便给了他二万五千名精兵,又派王平作为副将随他一起去。
二人领兵到街亭看了地势后,王平建议把营寨扎在路口,马谡说:
“当道怎么能够扎营下寨呢?这侧边有一座孤山,与四面都不相连,是天然的险要之处,我们应该把营寨扎到山上王平说:
“把营扎在山上,万一魏兵大军把山四面围死,断了我军取水的路,那怎么办呢?”
马谡嘲笑说:
“你真是女人的见识!兵法说:‘凭高视下,势如破竹。’孙子也说:
‘置之死地而后生。’我从小熟读兵书,丞相有事都经常问我,你怎么不听我的呢?”
王平再三苦劝马谡不听,于是便提出分兵在山下扎营。马谡只给了他五千人,王平便离山十里驻扎,一面派人连夜回报诸葛亮。
司马懿率大军来到,发现蜀军已守街亭,先是一惊,感叹自己不如诸葛亮,后又是一喜,因为发现蜀兵居然把营寨扎在山顶上。于是大驱军马,一拥而上,把山四面团团围住。
马谡在山上看时,只见魏兵漫山遍野。马谡摇动红旗,命令蜀兵冲下山去。蜀兵你推我挤,无一人敢动。马谡大怒,连杀二将。士兵们只得努力冲下山去,魏兵围得铜墙铁壁一般,端然不动。蜀兵只得又退回山上来。
魏兵从上午直围到晚上,山上无水,蜀兵没有吃的。军心涣散。到半夜时分,山南蜀兵大开寨门,下山投降,马谡禁止不住。司马懿又派人沿山放火,山上蜀兵大乱。马谡只得驱赶残兵杀下山西逃奔,虽有王平和诸葛亮后来派来的魏延、高翔等人接应,仍被魏军打得落花流水。
街亭失守,蜀军惨败。诸葛亮只得兵退汉中,挥泪斩马谡,并自请于后主官降三级。
【新说】
马谡自负拒谏,扎营孤山,结果被司马懿关门捉贼,兵失街亭,致使诸葛亮前功尽弃,伐魏失败。教训是非常深刻的了。
说来也是,马谡自幼熟读兵书,临阵也是一套一套的。无论是“凭高视下,势如破竹”也好,“置之死地而后生”也好,都很有道理。韩信不就背水列阵——陷之死地而后生——大败赵兵于井陉口吗?
问题还是出在实际运用上。
计谋的运用最贵从实际情况出发,同一计谋,用在这一处成功,用在那一处却失败;用在此时成功,用在彼时却失败,这是非常突出的现象。因此,最怕是生搬硬套,纸上谈兵。赵括因此而使长平坑赵四十万,马谡因此而兵失街亭,所犯的都是同样的错误。
说到关门捉贼本身,原义指小偷进家门来偷东西,则关上门把他捉住,勿让其逃走。引申出来,指围困敌人而歼灭之,不要把他放走。
关门捉贼经常与开门揖盗配套而行,但也不一定非要如此。一般说来,开门揖盗非要关门捉贼不可,关门捉贼则既可以捉“揖”进来的。也可以捉他自己闯进来或悄悄溜进来的,如司马懿之捉马谡。关键的一条是要把门关紧,不要让“贼”跑了出去。
跑了出去后,追贼可就比关起门来捉贼困难多了。按“三十六计”的看法,如果真让贼跑了出去,与其追,不如让他跑掉算了。因为,孙子云:“穷寇勿追,此用兵之法也。”
【典源】
关门捉贼:“三十六计”第二十二计:“小敌困之。剥,不利有攸往。”
马谡自负失街亭:事见《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