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地:爱沙尼亚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小 中 大】【收藏】
爱沙尼亚位于波罗的海东海岸,东与俄罗斯接壤,南与拉脱维亚相邻,北面是芬兰湾,与芬兰隔海相望,西南濒里加湾,在当地人语言中,“爱沙尼亚”意为“水边的居住者”。因为在爱沙尼亚,除了烟波浩淼的波罗的海,还有1400多个晶莹剔透的湖泊。爱沙尼亚的首都塔林,也是三面环水。历史的延续和文化的积淀使她更像一个千面夏娃:秀美,激情而又神秘。
不少西方人都知道匈牙利语和芬兰语彼此间沾亲带故,却很少有人了解同一语系中还有第三个成员,那就是爱沙尼亚语。
公元11世纪以前,爱沙尼亚人与芬兰人已经各自分开,迁移到不同的天地生活。不久以后,爱沙尼亚遭遇了第一批乘船而来的入侵者——丹麦的维京人。丹麦人打算把爱沙尼亚并入自己的帝国,可是爱沙尼亚人奋起反抗,直到2个世纪以后,丹麦人才在条顿骑士团的帮助下征服了这块土地。
每逢有战略需要的时候,统治者就兴建城堡,城镇则随之出现。爱沙尼亚的社会阶级很简单,骑士就是贵族,外来的日耳曼平民是市区中产阶级,而原来的主人——爱沙尼亚人却沦为农奴。此后的600年里,瑞典、波兰、德国、沙俄先后统治这里,虽然统治集团更换频繁,但是这套制度却没有改变。
公元1453年,土耳其人征服了君士坦丁堡,爱沙尼亚成为俄国对外贸易的必经之路,俄方认为波罗的海出口的战略价值实在太高了,于是伊凡三世宣布:纳尔瓦,这座爱沙尼亚的边境重镇应该属于俄罗斯。这是纳尔瓦的双子城堡,隔着爱、俄的界河纳尔瓦河对峙,见证着俄罗斯与条顿骑士团之间的军备竞赛。
属于爱沙尼亚的这座城堡,最早是丹麦人所建,1347年卖给条顿骑士团,护卫着波罗的海小国与俄国之间早期的贸易路线。1492年,伊凡三世进驻纳尔瓦,并在河的对岸建造了城堡,展示他的势力。条顿骑士对于日渐壮大的俄国感到恐惧,于是求助于瑞典。可没想到瑞典人不仅加固了城堡,站稳了脚跟,还征收了日耳曼人在全爱沙尼亚的土地产业,这些日耳曼骑士权衡利弊之后,决定反过来向俄罗斯求救,那时,彼得大帝已登上俄国的皇位,他爽快地答应了。一场大战由此爆发,后世称其为北方战争。
1721年,随着尼施塔特和约的签定,瑞典正式放弃波罗的海小国的主权,俄罗斯人开始统治爱沙尼亚,直到爱沙尼亚恢复独立。
如今的纳尔瓦依旧是连接爱、俄的重要门户,三个现代化的海关取代了双子城堡,由于许多俄罗斯人在爱沙尼亚工作,这里总是人来车往,每天都有数千辆机动车、近万人从这里进出爱沙尼亚。
从纳尔瓦向东200公里,就到了爱沙尼亚的首都塔林。
在海滨林荫路的汇合处,是彼得大帝下令修建的叶卡捷琳堡公园。当沙俄的舰队赶跑了瑞典人停泊在塔林港时,彼得大帝在这里为自己造了一栋过夜的房子,后来又大兴土木,建造了这座巍峨的巴洛克式宫殿。如今这座宫殿成了美术馆,而彼得大帝曾经住过的那栋房子现在是爱沙尼亚的总统官邸。
距叶卡捷琳堡公园不远的皮里塔,是塔林的沙滩兼水上运动中心,大型的游艇码头是为1980年的奥林匹克运动会而兴建的。
从赫尔辛基走海路来到爱沙尼亚的游客,不论今昔,始终会对耸立于港口上方的塔林景观留下深刻的印象。古雅的屋舍,陡峭的尖顶,这个城市至今依然是波罗的海三国中最美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塔林是派驻于莫斯科的西方外交官最喜爱的渡假胜地,外交备忘录上经常会推荐官员去塔林度周末,使人对它产生小巴黎的印象。
历史上的塔林曾一度是连接中、东欧和南、北欧的交通要冲,被誉为“欧洲的十字路口”。1154年塔林首见记载,1219年丹麦人在此地修建城堡。塔林一词源系由“丹麦的”和“地堡”组成,意为“丹麦地堡”。1991年爱沙尼亚恢复独立后成为首都。是波罗的海沿岸重要的商业港口、工业中心和旅游胜地。
塔林分为新城和老城,三面环水,风景秀丽古朴,老城是北欧唯一一座保持着中世纪外貌和格调的城市。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即使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人们依然可以见到中世纪的老街、教堂、广场及古城墙、塔和古堡。
13世纪中叶,塔林老城区又分为上城和下城,上城是上流社会、×阶层和封建权贵的聚集地,凯萨琳大帝在位时,在塔林上城兴建了一栋巴洛克式建筑,如今该建筑成了爱沙尼亚政府的办公场所。爱沙尼亚的14个部长在这里开会、议事,政府的任何决议都通过这里的通信设备上传互联网,告知媒体和公众。
下城是商人和手工业者的居住地,这里有市政厅广场,广场面积很大,偏菱形,是中世纪塔林的灵魂。市政大楼始建于1371年,是北欧仅存的歌德式建筑,瘦长的尖顶插入云间,尖顶的风标是一名持剑的武士,当地人称他为老托马斯,临风摇曳,神态威武,是古镇塔林的守卫、塔林城的象征。
长长的斜坡路连接着上城和下城,路两边都是餐厅、酒吧和咖啡茶座,在这里可以浅斟小酌,也可以欣赏当地艺术家的作品和创作过程。
在下坡进入下城之前,再看看这座地标建筑物,奥拉夫教堂那120米高的尖塔,这座教堂是纪念挪威基督徒圣奥拉夫的,他也曾来到波罗的海沿岸这一带向当地的爱沙尼亚人鼓吹他的信仰。
老城的维卢闸口,古城墙保留得很完整,闸口外是塔林的鲜花市场,按照波罗的海三国的习俗,访友时要准备一束鲜花,但数目一定是单的。闸口的两旁是双塔,一是圆筒式,一是方盒式,白身棕顶,古意盎然。一条长长的石板路,直通旧城中心……
在塔林的老城里,时间彷佛一直停留在中世纪而没有前进。当身边不时有穿着古装的人拉着车经过,在石头路上发出卡拉卡拉的声音;或是从某家餐厅不时传来几百年前的音乐声;或是在广场上拉着告示大声地宣读什么事情;甚至是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诱人的香味,那是小贩推车上卖着当时有钱人家才吃得起的豆状甜食……这些都一再地把时光拉回到那个时代,成为川流不息的观光客们最奇特的经验。
6月23日是爱沙尼亚的重要节日——胜利日,这一天的清晨,爱沙尼亚的政府要员、三军统帅和老兵们,以及许多普通公民纷纷乘船前往萨列马岛,聚集解放者纪念碑前,在军乐队演奏的国歌声中举行传统的火炬仪式,纪念1919年抗击德国军队所取得的胜利。
今年的胜利日庆祝活动规模空前,传统的纪念仪式结束后,爱沙尼亚总统阿诺尔德o吕特尔亲自登上战舰,这是爱沙尼亚恢复独立后的首次检阅海军。
爱沙尼亚视北约为自身的安全保障,自2004年3月29日正式加入北约以来,一直积极参加北约框架内的活动,因此有大量北约的海军和空军参加阅兵。
这一天还是爱沙尼亚民间的重要节日——仲夏节,为庆祝一年之中最长的白昼,大概就等同于我们的夏至吧!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从这一天开始,人们接连有几天的假期,用来狂欢和享受阳光。
不光在爱沙尼亚,就连波海其它二国也同样有此节日,虽说是傍晚,太阳却还高挂着,天色就像是下午四、五点一样,人们身穿节日服装,在空地上搭起临时的小舞台,还有高高的柴堆,围成一圈载歌载舞。
等太阳落至地平线,整个爱沙尼亚到处可见升起的营火,人们唱歌、跳舞,大口吃肉、大口喝酒,这场狂欢还没结束,就像太阳还不愿就寝,还留下一片红霞,也许这一晚黑夜永远不会来!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 上一篇:不可思议的沙漠、海洋、森林、北极世界
- 下一篇:冰雪高原的生机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