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中国风情>> 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

突尼斯印记

繁体】  作者: 徐翔翔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如果从空中俯瞰,突尼斯仿佛是一块金棕色的地毯,上面点缀着绿色和蓝色的图案。这个面向地中海的北非国家呈现着丰富多样的地貌特征:北部山区树木茂密,水源丰富,土地肥沃;南部的撒哈拉大沙漠无边无际,赤裸裸的阳光将延绵起伏的沙丘染成金色的波浪,荒凉中炫目着;北端的海岸怪石嶙峋,惊涛拍岸,风景独特而炫利;而东边的海滩则恰恰相反,细沙柔软,海水清澈平静,是欧洲人十分热衷的休闲胜地。
    想象一下,海洋、河流、高山、沼泽、盐湖、沙漠、戈壁、绿洲等等都集中在一个面积不过相当于中国河南省的国家之中,多么有趣。
    而与地形地貌的多样化相对应的则是突尼斯历史中出现的不同文明、不同文化,它们互相交错、影响、替代。以至于现在的突尼斯人更倾向于以地理位置称自己为“地中海人”,而不是简单地以“阿拉伯人”一概而论。
    先不论到底是“地中海人”还是“阿拉伯人”更贴合现代突尼斯人的本质,现代突尼斯可的的确确是阿拉伯联盟成员之一:说的是阿拉伯语,信的是伊斯兰教,进的是清真寺。然而,听惯了宣礼塔的诵经声,看惯了或朴素或华丽的清真寺,习惯了阿拉伯长袍的摇曳飘荡,在这些已经深入骨髓的阿拉伯印记之外,突尼斯还有什么?那些在上古时代曾经来过这片土地的人们又给这里留下过什么样的印记?
    阿拉伯人?罗马人?
    在腓尼基人来到突尼斯之前,这里居住着原始公社制度下的柏柏尔人(公元前5000至公元前1200年)。这段属于新石器时代的片段除了以一些考古发现为佐证以外,并没有为突尼斯留下更多、更明显、更有影响力的印记。然而,柏柏尔人之后的腓尼基人却在突尼斯的古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段历史的证明——迦太基古城至今是突尼斯的骄傲,并且吸引着无数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
    腓尼基人是古代中东的一个民族,早在公元前12世纪就从黎巴嫩、叙利亚沿岸来到了突尼斯。他们是天生的水手,在指南针尚未出现的年代里依靠星座导航,最长的航程是在公元前600年环绕非洲;他们也是战士,2200多年前他们中间横空出世了一位现代西方军事界推崇备至的伟大将领——汉尼拔;他们更是商人和殖民者,占领岛屿,在海岸地区修建港口城池,建立贸易据点。公元前814年,腓尼基人在今天突尼斯北部地中海海滨、首都突尼斯城外建立了这座迦太基城。
    关于迦太基城的建立还有个美丽与智慧并存的传说。遭受迫害的黎巴嫩公主逃难至此,恳求这里的首领赐予她一块土地以安身立命。美丽女人的要求总是难以拒绝的——当地首领“慷慨”地赠予她一块牛皮,说给她的土地就是这块牛皮大小。公主当然不会是等闲之辈,她把牛皮切割成一个个小细条,将它们连在一起圈起远远大于首领初衷的一片土地,而这片土地就是后来迦太基城的基础。
    然而历史总是没有传说那么神奇和浪漫。实际上,当时腓尼基人需要在黎巴嫩至西班牙南部之间的商路上建立贸易据点,而迦太基所在的这段海岸正好处于中间点,同时风平浪静,正是建立港口的好地方。这个据点在公元前814年建成之后慢慢发展壮大,到了公元前4世纪,迦太基已经成为一个有着50万人口的城市国家,文化、经济的繁荣达到了顶峰,当时能够与之争雄的城市大概也只有罗马这样的名城了。
    如果在去迦太基之前心心念念的都是这段辉煌,指望着从历史遗迹看出些当年的雄风,那么实地看到的古城遗址可能会令人感到有些遗憾。迦太基古城就在今天突尼斯城的郊外,沿途也没什么标志,除了心中的那份期待,客观上并没有营造出能够衬托这座近3000年历史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氛围。参观迦太基通常是从Byrsa山上开始。眼前顺着坡势分布的城市遗址只是一片残垣断壁,远远看去,那些破败的砖墙比一片拆迁后的瓦砾场也强不了太多。坡上平地整齐地排列着一些立柱的残余部分,倒是可以由此想象一下当年完整建筑的风采。本来我是期待着像伊朗波斯波利斯那样雄风犹在的气势,没想到当年能与罗马一较高下的迦太基第一眼看去竟然只有这些。不过,从大局看,这里的风景倒是绝佳:位置居高临下,稍远是碧蓝的地中海,近处是海岸沿线的现代城市,山坡上树木葱绿,断墙上溢出一丛丛蓬蓬勃勃的野花,总算是让这一片遗址少了许多萧索凄凉的感觉。
    突尼斯的过客
    其实,更让人叹息的是这些看到的残垣断壁竟然也不全是原来腓尼基人的迦太基了。公元前264年至公元前146年,古罗马与迦太基之间进行了的三次战争,史称“布匿战争”。迦太基最终失败,腓尼基人不仅被屠杀、被赶出了突尼斯,他们的房屋也被罗马人夷为平地,在残留地基上建立了自己的城市。刚才看到的有立柱残迹的平地也是当初罗马人把山头削平,用来建自己的广场和神庙。所以,现在看到的遗址实际上算是罗马人的迦太基了。腓尼基人建的那部分要么已经被毁,要么被深埋地下,现在的考古工作也只是挖出了很少的一部分,也就是最先看到的那片残垣断壁的一部分。那里曾经是2200年前汉尼拔时代的一处腓尼基人居民区,罗马人占领后用成千上万吨碎石瓦砾将这片房屋深埋地下,然后在上面平整出来一片广场。腓尼基人留下的这片遗迹虽然远看好像没有什么章法,然而深入其间就会发现这里的房屋已经有了城市规划的雏形,已经大致形成了横平竖直的网格状布局。每家的户型似有不同,但面积都不大,且户户相连。看起来不像是达官贵人的豪宅,更像是平民百姓的居所。只是无论贫富贵贱,在灭族、屠杀、战争面前一律平等,还不如一砖一瓦来得长久。
    一片千年后重见天日的遗址,而地下还不知道埋着多少,腓尼基人的命运难免会让人唏嘘一番。然而博物馆里一件不起眼的展品却生生地压下了这声叹息。这家博物馆就在山顶上,与遗址相连。里面展品不是很多,但是年代跨度很大。从公元前11世纪迦太基早期直到公元8世纪阿拉伯时代,花瓶、水壶、硬币、烛台、镶嵌画、石棺……材料也是多种多样:铜、陶、花岗岩、大理石……而那件不起眼的、没有说明的展品就在一个角落,是一个高20厘米左右的尖头石碑,上面用简单的线条刻着一个人的样子。开始以为这大概是拜神用的牌位一类的东西,只是有些疑惑它怎么看起来如此幼稚,极像是小孩子的涂鸦。而随后导游的介绍却让人吃惊。腓尼基人有用活人祭祀的风俗,他们在族人中选择合适的孩子做祭品,这些被杀害的孩子的骸骨被装进罐子埋在地下,上面就立着这样一个小小的石碑。据说,当时罗马人占领迦太基后屠杀腓尼基人的一个理由就是这个惨无人道的风俗。当然,罗马人攻打迦太基绝不会是单纯出于道义,更多的还是抢占这个战略要地,想想那些深埋在地下的腓尼基人的家园,人类发展史上应该不缺相似的片段。
    腓尼基人被灭了,家园被夷为平地,然而这片土地在罗马人的统治下倒是越来越繁荣。迦太基城在古罗马帝国里的地位非比一般的殖民地,当时这里的广场、石像、石碑等建筑无论是规模还是精美程度和罗马城的都可以一较高下。越来越多的罗马人居住在迦太基,因此这个城市也越来越像一个罗马城市。
    往山下走,接近海边的地方就有一片典型的古罗马遗址:建于公元2世纪的安东南浴场。如果不是事先知道这是浴场,很容易会误认为这里又是什么宫殿、城堡的遗址。对于古罗马人而言,洗浴场所就是一个休闲社交场所,是每个古罗马城池的必备设施,只不过有大有小。安东南浴场之所以称为“场”而不是“池”,就是因为它太大了,且不说1000人可以同时洗浴这样令人咋舌的容纳能力,单看那根高达15米、光是柱头部分就重达8吨的大理石石柱就不愧过去非洲第一大的称号。而现存遗址的绝大部分竟然只是原来浴场的地下室,相当于洗衣房、操作间的部分,而建于地上的浴室部分几乎消失殆尽。想当年,安东南浴场不仅为定居在此的罗马富人提供冷水或热水浴室以及周到的服务,而且就建在海边,出得门来就是海阔长天的美景,怎是一个“爽”字得了!
    不管是腓尼基人还是古罗马人,甚至是后来的汪达尔人和拜占庭人都只是这片土地的过客。公元7世纪末,阿拉伯人最终占领了迦太基,成为这片土地的主人。但是,当阿拉伯人在突尼斯其他地方大兴土木的时候,迦太基却渐渐被遗忘了,等到再次被重视之时,这里已经是一片待挖掘的废墟。
    艾尔杰姆竞技场
    但凡是具有一定规模的罗马古城,浴池、妓院、剧场、竞技场几乎可以算是基础设施,这也是古罗马人崇尚武力、追求感官刺激的一种反映。所以,现在世界各地的古罗马遗址里总是能看到这些建筑或多或少的身影。突尼斯被古罗马人统治了数百年,除了像在迦太基那样在废墟上搞建设以外,在其它地方也留下了极为清晰的、甚至是相当辉煌的印记。这其中最显赫的代表就是艾尔杰姆竞技场(El-Jem)。
    艾尔杰姆实际上是竞技场所在城市的名字,地处突尼斯东北部,离海岸不远。这座城市也曾是腓尼基人一手创建的,但在公元146年第三次“布匿战争”时宣布倒戈罗马。这一决定不仅保全了城市免受迦太基那样的灭顶之灾,而且让它在罗马人胜利后赢得了自由城的地位。到了公元3世纪的时候,它已经成为罗马帝国在非洲最富裕的殖民地之一。
    现在的艾尔杰姆城看起来却是一座再寻常不过的阿拉伯城市,没有多少现代的或是西方的元素,除了宣礼塔以外房屋大多不高,也没什么值得注意的建筑特色。而就是在这座其貌不扬的小城市里,经过无数外表简朴的房屋,穿过布局并不十分齐整的城市,拐过一条顾客寥寥的售卖旅游商品的街道,这座北非的古罗马丰碑就豁然矗立在眼前。
    如果忽略周遭的环境,站在艾尔杰姆竞技场面前,你会觉得已经身在千里之外的意大利首都罗马,而面前的就是那座建于公元1世纪、蜚声天下的罗马斗兽场。单从外观上看,这两座竞技场简直像双胞胎一样,如果用两者不同角度的图片相对比,艾尔杰姆竞技场甚至在完整度上比罗马竞技场还略胜一筹!事实上,艾尔杰姆竞技场自建成后一千多年间都保存得相当完好,直到17世纪一次战争中被轰塌了一小部分。此外还有一种说法,由于斗兽场从来没有出现过毒蛇、蟑螂、臭虫这类令人讨厌的东西,当地人也时不时地偷拿一块砖回家做镇宅之用。
    和罗马竞技场一样,艾尔杰姆竞技场也是圆形(中间的意思,一个名称替换)场地被三层环形拱廊包围的一座露天建筑。环形拱顶走廊、数十条石阶通道、64个入口将整座竞技场串联在一起,因此即使是上座率达到饱和,也就是三万观众,也不会因为人流涌动而产生混乱。拱形窗洞之间的立柱看起来并不是起支撑作用,而是用来装饰的——它们如浮雕般凸出外墙,形成的笔直硬朗的线条让整座建筑的外观更富有立体感。艾尔杰姆竞技场整体全部采用的是黄色砂岩,仿佛是蓝天艳阳下撒哈拉大沙漠的颜色,与罗马竞技场那身处闹市中心的厚重身影相比另有一种特别的“大漠孤烟直”的苍凉意境。
    记得若干年前去参观罗马竞技场的时候,只能通过地面上的护板隐约看看其地下部分。这次来到艾尔杰姆竞技场,惊喜地发现它的地下部分竟然是开放的。如果站在竞技场的观众席上,可以看见圆形场地中心部分有一个长条状“洞口”,盖着防护板,透过缝隙可见地下部分。如果从石阶走到地下,会发现地下的格局简单而完整——经过一段幽暗的隧道后,前面就是一段露天通道(也就是地面上看去有防护板的长条部分),两边对称分布着像桥洞一样的隔断,总共十来个,是用来关野兽或是角斗士上场之前做准备的地方。据说,因为这里建筑坚固,是不错的防御工事,历朝历代也经常有军队或起义的老百姓在这里储粮储水坚守阵地。
    竞技场上的搏斗分三种:人与人、人与兽、兽与兽。对于囚犯而言,入竞技场以命相博是他们唯一获得自由的途径;对于角斗士而言,竞技场为他们提供了可以不依靠出身而扬名立万的机会;而对于野兽而言,竞技场则是出于本能的搏命战场。不管出于什么目的,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当对决的时刻到来,他们或它们将分别站在两个平台上,通过铰链的牵引从两个方形洞口缓缓升至地面,接受万众瞩目的同时迎接未知的命运。
    有两个位置可以很好地感受竞技场:一个是在场地(中间的意思,一个名称替换),可以充分想象角斗士享受万众欢呼、掌声雷动时那种天地之间唯我独尊的豪情;还有一个就是登上看台的最高处,在那里可以感受一种俯视芸芸众生的超脱。是的,身处艾尔杰姆竞技场很容易产生超脱现实之感——外面是地地道道的北非城市,生活着地地道道的(名称替换),说的是地地道道的阿拉伯语,进出的是地地道道的清真寺,放眼望去城内再没有任何一个在“血统”上与艾尔杰姆竞技场相近的事物。可以说,它与现在周围的一切都是脱节的,代表着一段遥远得几乎被深埋的历史。

手机扫码阅读本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