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中国风情>> 华夏饮食

华夏饮食

东方汉堡包——京江剂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三分钱剂子,六角铮铮的”。这是镇江人对被誉为东方汉堡包的名特食品京江剂的形容。剂子虽是大众食品,但其历史悠久(据史料载“剂儿”创制于清咸丰年间),风味独特、经济实惠,很为镇江群众所喜爱。京江剂,人们又称它“老虎脚爪”,这一别名来源却有个故事哩。

据说,当初京江剂子是由伙面(即锅盖面)店做了卖的,那时还没有传入茶食店。早在二百多年前,有一家姓高的老夫妻俩,在南门大街租了一间门面,开了家伙面店。店堂右面支着一口灶,上面放着一口锅;左面放着一块案板和一直筒炉;高老头每天半夜起来做小刀面,由老婆站锅下面。高老头边打烧饼边捏做京江剂子卖。

这条街上,住着一个大户人家,这家主人就是清代宰相张玉书。张府的大管家最喜欢吃伙面,他每早都要去高家面店吃一碗。老夫妻俩一见他到,不是烫一点肉丝,就是煮个把鸡蛋什么的,简直是“六指抓痒,加一奉承”,而且一文钱也不收。多年来都是这样,大管家心想老俩口子为什么对我这样好,无非是让我给个照应。不能白吃他俩的,得找个机会回报他们。

这年三月初三,张玉书的妈妈过六十大寿,大管家一看机会来了,便告知高家俩口子,这两天如果有人来订购京江剂子,价钱可以多要一点儿。这边告诉好,那边又传出风,说老太太这回过生日、做寿,厌恶糕、馒,最喜爱高家的京江剂子。

文武百官一听老太太喜爱京江剂子,便派手下人去买。这些官平素从未吃过,不知价格,手下人又从中捞一点,把个原来很便宜的东西,一下子竟涨价几倍。一时,到高家来订购京江剂子的络绎不绝。老夫妻俩面也来不及下了,日夜加工京江剂子。

三月初三这天,“大官两担挑,小官一担抬”,送到张家的剂子多得简直要堆成山。

老太太看看今天过生日,怎么见不到寿桃、寿糕,而送来这么多个六角铮铮的东西,问大管家是怎么回事。大管家故作不知,奉上一双,请老太太品尝品尝。老太太常年吃的都是上好食品,这些普通食品从不进门。此刻一尝,才出炉的剂子颜色是黄爽爽的,外面是香酥酥的,里面是软绵绵的,还有一点甜味,蛮好吃的,老太太不知道是什么明堂,便问大管家。

大管家心里想,要老实说是京江剂子,老太太会嫌土气,不如改个稀奇名称,让她揣摸揣摸。剂子形状有一点像老虎的脚爪,老太太平时喜欢吃虎骨酒,对!就编造说,这是“老虎脚爪”,是用老虎的脚爪煨出来的汤汁和面粉做的,可以舒筋活络,大家特地为您做的。老太太一听,乐呵呵地说:“原来如此,怪道这么好吃呢!”

自此以后,来高家伙面店买剂子的人特别多,单靠一间门面一筒炉已不能应付了。老夫妻俩便在南门大街买了三间房子,雇了几个人,专门生产京江剂子卖,生意做得非常红火。

“剂儿”有甜、咸两种,手感松软而富有弹性,剂底是金钱小记,呈莲蓬形。糖剂全身金黄色,盐剂角面微黄(如蟹壳黄),角槽乳白色,外形美观。把剂儿掰开,即呈瓣状,不掉碎屑。汤吃黄白分清,爽口不糊,干吃黄色起酥,白色绵软耐嚼,香味扑鼻。

京江剂制作工艺严格,主要原料:特面、麻油、盐、糖。配料用莳萝、茴香做香料。加酒糟发酵,夏季用小槽(酒酿)。用碱和面,碱、面哟啊揉透。行话说:“要地剂儿揎,拳头揣一千”。制作时,剂儿(即子)“要搓七把半,交叉剞三刀,成六角生,然后贴进炉壁或推进烘炉,再用文火烘烤,掌握火候,做到不枯觉,少顷即熟,铲下便可食。才出炉的京江剂形似立体雪花状,六只脚棱角分明,吃起来松软香脆。

在镇江习俗中,探亲访友,常用篾络包扎剂儿馈赠。因其易于消化,还可掰开,用开水或肉汤泡食,或放入面碗里与面汤泡食,别具风味。因此,常常是:老人过寿,小辈给老人送京江剂,以示吃了可活络筋骨;妇女坐月子,娘家送剂子,产妇吃了可恢复元气。镇江还流传着一首“吃了剂儿馓子,死了不打板子”的顺口溜,这还有另一种传说。据传,在反清排满的意识下,剂子原来是八只角,那时对满人又称旗人,暗示满清八旗的含义,据说吃剂儿就是吃旗儿。此事被衙门所悉,把做剂儿的抓去打了40大板,放回家来,一病身亡。因为剂子是群众喜爱的食品,为了避讳,就将八只角改为六只角,从而沿传至今。老百姓为了纪念他,每逢清明就吃剂儿。京江剂形状是“六角铮铮”,齐齐整整以示吉利。过去,老百姓走亲访友,常携带剂儿出门,故有:“东门走到山岑,北门走到九里街,剂儿能发出阵阵幽香”之说。因而,京江剂在镇江长盛不衰。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