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中国风情>> 中国服饰

中国服饰

男性服装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清代泉州男装,有便服与礼服之分。便服上着短式汉装,其款式初为大裾,后改对襟;下着宽筒深档裤,折叠腰间系以裤带,礼服是着大裾右衽的长衫,外加马褂,马褂有马甲式和汉装式两种。与女子不同,男子大多戴帽,尤其是老人和儿童。帽子有瓜皮帽、布风帽、纱猴帽,羊毛帽等。瓜皮帽亦可作礼帽,为显示身份,官绅豪富之帽前常缀以碧玉或玛瑙。鞋子多为自制的平底布鞋,配以白布袜。平民百姓,许多人整年没鞋穿,长途肩挑和远行,则穿草鞋。

民国初期,处于新旧文化形态激烈碰撞的历史交替之际,服饰式样的变化更具有文化革命的意味。中国服饰史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山装,自30年代起在泉州逐渐流行,其穿着范围,至40年代已由城镇发展到农村。穿西装的人也日趋增多。男学生与女学生一样统一着装,初中、高小学生为童子军服,载船形或平边的“童子军帽”,高中学生为中山装,戴“鸭舌帽”。俗称“遮瓢”的呢礼帽,由上层社会逐渐扩展到城乡平民。鞋袜多为男女通用。

新中国成立之初,西装。长衫几乎绝迹,灰色和蓝色的“列宁服”、“干部服”、“八角帽”风靡一时。50年代后期及60年代,青年男装多为小翻领对襟衫及西式长裤。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有两种职业性服装颇受男人欢迎:一是男式绿色军装,在青少年中十分趋时;一是惠安、晋江沿海一带渔民常穿的“讨海衫”这是用荔枝柴汁(俗称红柴汁)染成的暗红色粗布衫,亦称“红柴汁衫”,为年纪较大者所喜爱。以穿军装为时髦,主要与当时国内“全国学解放军”的大气候有关。而爱穿“讨海衫”,其原因可能是其具有耐穿不易脏的实用性,以及更能体现劳动人民朴素本色的特点。

80年代以来,作为观念更新和思想解放的表现形式,泉州男性服装也变化甚大,以往呆板、单调的服饰格局完全被打破了。服装店里,各种时装,琳琅满目,或本地名牌,或海外进口,任君挑选。青少年偏爱富有朝气的T恤衫、牛仔服、运动服等。色彩单调的中山装仍为老年人所常服,不失老者风度。儿童服装更是五彩缤纷,其价格甚至不亚于成人服装。泉州男装最为大众化的当为前克衣。出席庄重的场合,男人多穿西装、结领带、着皮鞋。甚至在乡下耕地种田者,身穿西装,脚着鞋袜的也不在少数。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