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中国风情>> 中国服饰

中国服饰

服装:亦土亦洋与土洋结合的混合杂处

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20年代国人的穿戴日趋开放,但未免华洋杂处。男子长袍马褂瓜皮帽洒鞋、女子的上袄下裙梳髻有之;男子西装革履油头粉面,女子西式套裙开衫烫发亦有之。

西服愈来愈普及,社会上层的中青年男性以穿西装为时髦,20年代后期益盛,社交场合必穿全套的西服。长衫、马褂或马甲依旧是国人常服,尤其中老年人在家穿长袍,有时外套一件小坎肩,出客添换马褂以示郑重,脚上仍是布袜、布鞋。而新派知识分子,尤其是青年学生,虽然对西方服饰有好感,终因自己的民族情结和穿着习惯,继续了“五四”运动时期的穿法,中式长衫上插一管自来水笔,下着西式裤子。学生装也是青年学生的主要服饰。

20年代后期出现的中山装值得在此重书一笔,其为中国现代服装史上最成功的民族化男装,是最具政 治色彩和进步特色的服装样式,并伴随着中国今后政 治历史的起伏跌宕而出现在各个时期。国民政府在中山装上附会了相当的政 治涵义,如秉承国父遗志,三权分立等,中山装的出现和普及与政 治领袖的倡导、政 治形势的变化密不可分。同时,其样式外观轮廓周正、结构合理、线条分明、功能性强,具有严肃、庄重、朴实的美感,既合乎国民的传统审美习惯,也恰当地结合了国际现代服装的审美形式与工艺。于整体造型上体现了******、平等、革新、进步等社会理想和大众愿望,不受地区、年龄、社会阶层、地位的限制,因而达成了来自广大民众心悦诚服的赞赏和接受。

汉族女子历来是“三绺梳头,两截穿衣”的,不过到了20年代,上下联属的旗袍却风行开来,且被民国赋予了平权的意义。1929年,民国政府制定的《服制条例》明文,女子礼服分袄裙和旗袍,旗袍被确立为中国女性之“国服”。早期的旗袍仍具初始特征:宽肥、平直,正如张爱玲所指的“严冷方正”。皆为长及脚踝,平直,合身有余,袖为倒大袖,及小臂中部。衣裾多用丝辫沿边,有的则用刺绣饰边,领子上装饰一道至三道丝绦。有些女性还常常在袍内穿裤。还有一种无襟、无袖、须套穿的“旗袍马甲”,套穿时里面要衬穿一件短袄。

女子上衣较以前短小,大多齐腰,最长及臀。有对襟、斜襟之分,一般用盘花布纽扣,也有用西式金属纽扣或金属字母暗扣的。下摆有直线形和半圆形两种。清末民初的“元宝领”己逐渐淘汰,代之而起的是小立领或无领;袖子一般宽且短,即倒大袖。细碎的百褶裙落时了,入时的是下摆宽大、比较潇洒自由的宽褶裙。

在开埠的城市里,高跟鞋逐渐被接受。在国内制作加工的高跟鞋,模仿西方样式,有皮面、缎面,布面的,甚至还有复古绣花面的。如经济条件许可,时髦的女性必备之。


手机扫码阅读本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