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献经典>> 经部>> 四书类

四书类

论语点睛补注三

繁体中文】  作者:明·释智旭   发布:2016年06月04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惩。小人有所忌惮。然后可以教之为善。周安士先生曰。人人信因果。大治之道也。人人不信因果。大乱之道也。虽圣人并起。无如之何矣。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小慧与义正相反。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行之。行此义也。出之。出此义也。成之。成此义也。卓吾曰。不是以义为质。以礼行之。以孙出之。以信成之。方外史曰。须向君子二字上著眼。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称字。去声。没世而实德不称。君子之名。真可疾矣。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识得自己。自然求己。小人只是不知自己耳。哀哉。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矜。则易争。群。则易党。故以不争不党为诫勉。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至明至公。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可行于天下。可行于万世。真是一以贯之。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人自谓在三代后。孔子视之。皆同于三代时。所以如来成正觉时。悉见一切众生成正觉。

  【补注】试犹省也。如日省月试之试。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也。

  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不敢绝望。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二皆自乱自己耳。卓吾云。一失之浮。一失之躁。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上句。为豪杰伸屈。下句。为乡愿照胆。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可见道。只是人之所具。天地万物。又只是道之所具。谁谓天地生人耶。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为三种忏法作前茅。

  【补注】千年暗室。一炬能消。忏悔犹炬也。无炬则永暗矣。忏法三种。一作法忏。向佛前披陈身口意罪。誓不复作。二取相忏。于定心中。运忏悔想。如佛来摩顶。以感瑞相。期消烦恼。三无生忏。正心端坐。而观无生之理。如法华经云。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学。思。本非两事。言此。以救偏思之失耳。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卓吾云。作训词看。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知及。仁守。是明明德。庄以莅之。是亲民。动之以礼。是止至善。不能庄莅动礼。便是仁守不全。不能仁守。便是知之未及。思之思之。如来得三不护。方可名动之以礼。故曰修己以敬。尧舜其犹病诸。

  【补注】如来身口意三业。纯净离过。不须防护。名为三不护。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不可小知。不可以思议测度之也。可大受。如大海能受龙王之雨。能受众流之归也。小人反是。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既曰未见蹈仁而死。又曰有杀身以成仁。方信杀身不是死。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见过于师。方堪传授。

  卓吾云。只为学者。惟有当仁一事让师。故云。

  【补注】此当与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章合看。便知不当贡高。亦不当退屈。华严经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故贡高与退屈二者皆非也。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谅。即硁硁小人。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敬其事敬字。从敬止发来。既敬其事。必后其食矣。

  子曰。有教无类。

  佛菩萨之心也。若使有类。便无教矣。

  【补注】列子冲虚经言。太古神圣之人备知万物情态。悉解异类音声。会而聚之。训而受之。同于人民。故先会鬼神魑魅。次达八方人民。末聚禽兽虫蛾。言血气之类。心智不殊远也。神圣知其如此。故其所教训者。无所遗逸焉。列子所谓太古神圣者。非三界大师四生慈父之大觉世尊乎。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毫厘有差。天地悬隔。仁与不仁而已矣。

  子曰。辞。达而已矣。

  从古有几个真正达的。

  卓吾云。五字。便是谈文秘密藏。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子张看得道字奇特。孔子注得道字平常。

  【季氏第十六】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老吏断狱曲直分明。

  【补注】文德即均也。安也。和也。不均。不安。不和。故人不服也。远人不服。而修文德以来之。此正本清源之化。若弃文德。而黩武功。近人不服。况远人乎。故国家之忧。不在远人。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卓吾云。明诛臣子。隐责君父。

  【补注】上承天道。下子庶民。谓之天子。非桀纣独夫之所能混同也。好善如春之生。恶恶如秋之肃。好善如母之慈。恶恶如父之严。礼乐征伐。即好善恶恶之事也。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故庶人不议。庶人议而天下之乱可知矣。乃至庶人不敢议。而天下之乱益甚矣。

  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益者损者。都就求益招损的自身上说。

  【补注】多闻难。谅。更难。直。尤难中之难。如此益友。幸勿交臂失之。便辟。非直也。善柔。非谅也。便佞。非多闻也。便辟。似直而非中道。善柔。似谅而非至诚。便佞。似多闻而非正知正见。如此损友。切勿误认。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衍。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鬬。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有戒。则能御血气。无戒。则被血气使。一部易经。三戒收尽。

  【补注】是即贪嗔痴三毒也。自少。而壮。而老。一切时。皆当戒之。分举三时者。以其易犯耳。语偏而意圆也。知三毒皆由血气所为。则知非本性所有。能悟性者戒之非难。性体虚空。何有于色。性量一如。何有于鬬。性具万有。何事于得。是之谓顺性修戒。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天命之性。真妄难分。所以要畏。大人。修道复性。是我明师良友。所以要畏。圣言。指示修道复性之要。所以要畏。畏天命。是归依一体三宝。畏大人。是归依住持佛宝僧宝。畏圣人之言。是归依住持法宝也。不知天命。亦不知大人。亦不知圣人之言。小人既皆不知而不畏。则君子皆知。故皆畏耳。不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不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不能戒慎恐惧。是不畏天命。妄以理佛。拟究竟佛。是狎大人。妄谓经论是止啼法。不知慧命所寄。是侮圣人之言。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只是肯学。便非下民。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字字箴铭。 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君子思不出其位。与此参看。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诚不以富。亦只以异。其斯之谓与。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未得谓得。枉了一个空欢喜。可笑可笑。

  【补注】圣人视一切众生如子。有何远近之分乎。

  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

  【补注】 一邦君之妻耳。而各各称之不同如此。可悟性一而名与相万殊之旨。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其为致良知一也。

  【阳货第十七】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时其亡。只是偶值其亡耳。孟子作瞰其亡。便令孔子作略。仅与阳货一般。岂可乎哉。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性近习远。方是不变随缘之义。孟子道性善。只说人道之性。以救时耳。

  【补注】顺性而修。则九界众生。皆可成佛。故曰相近。随习而流。则同体之性。而十法界分焉。十法界者。佛法界。菩萨法界。缘觉法界。声闻法界。此谓四圣。天法界。人法界。修罗法界。畜生法界。饿鬼法界。地狱法界。此是六凡。九界对佛而言。皆众生也。十界唯是一心。心本无界。依于所习善恶净染四法而成十界。故曰法界。真如性内。绝生佛之假名。故曰一真法界。真者无妄。如者不变也。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除却上知下愚。便皆可移。既未到上知。岂可不为之堤防。既不甘下愚。岂可不早思移易。

  【补注】阳明先生谓上智与下愚不移。非不可移。乃不肯移耳。上智不肯为恶。下愚不肯为善。非不能也。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公山弗扰。子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原不说公山决能用我。

  卓吾云。言必为西周。不为东周也。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要以此五者行于天下。方是仁。不得舍却天下。而空言存心。以天下不在心外。而心。非肉团故也。

  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磨得磷的。便非真坚。涅得缁的。便非真白。匏瓜。用为浮囊。而不用作食器。只是一偏之用。圣人无用。无所不用。故云吾岂匏瓜。乃显无可无不可。犹如太虚空然。不可唤作一物耳。非是要与人作食器也。若作食器。纵使瑚琏。亦可磷可缁矣。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若不好学。则仁知等。皆虚名耳。言者。但有虚名。非实义也。蔽。却是实病矣。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今人都不曾学诗。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为字。妙。直须为文王。为周公。始非面墙。

  【补注】孟子曰。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使人不以其道。不能行于妻子。譬如面墙而立。第一步已不可行。安能行之家国天下乎。故文王之化。自刑于寡妻始。然后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与人而不仁章参看。

  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的当之甚。刻毒之甚。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乡原。只好偷石人石马。道听涂说。连石人石马也偷不得。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照妖镜。斩妖剑。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葛可久顶门针。不知还救得否。可悲可怜。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二也字。一者字。宾主历然。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无言。岂是不言。何言。却是有言。说时默。默时说。参。

  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补注】既辞以疾。又取瑟而歌使之闻之。可知圣人之不肯妄语。虽不见孺悲。实已进而教之。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唤甚么作礼乐。可耻可耻。)旧榖既没。新榖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丧心病狂。)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真礼真乐。和盘托出。)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难道三年之丧。便报得三年之爱。且就人情真切处。点醒之耳。

  陈旻昭曰。宰我答安。真有调达入地狱的手段。得他此答。方引出孔子一番痛骂。方使天下后世之为子者。皆不得安。方杜绝千古世后。欲短丧之邪说。

  【补注】调达。即提婆达多。于无量劫前。佛为国王。调达为阿私仙人。为王说妙法华经。自是世世示现逆行。专意害佛。生斛饭王家。为佛从弟。常以毒藏十指甲。礼佛接足。足不伤。而指自坏。又与阿阇世王。谋欲杀佛。而自为新佛。王纵五百醉象踏佛。佛以手指。指现狮子。象皆摄伏。又推大石压佛。地神遮之。石碎。迸其小者。中佛足流血。因是陷入地狱。佛遣使问其安否。报曰。我处此。如四禅天乐。又问几时出地狱。答曰。待世尊来入地狱。我方出之。其五逆类如此。实则大权示现。成就佛功德。故法华会中。得授记成佛。

  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奕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好行小慧。无所用心。俱难矣哉。须是居易以俟命。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勇者夺魄。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大须各自简点。莫使此二人恶。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曲尽女子小人情状。

  【补注】女子小人。皆须教之以道。学道则易使也。若养而不教。则有怨与不孙之弊。

  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恶字。不作去声读。见恶。谓尚不能改恶从善也。虽云改过可贵。但四十不改。恐终不能改矣。故警励之。意欲其奋发速改也。

  【补注】欲其不终于恶也。不终于恶。则朝闻道夕死可矣。

  【微子第十八】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异世者。却知其仁。同时者。却云不知其仁。孔子于仁字。何等认得清楚。岂似子路子贡子张武伯等。隔墙猜谜乎。

  卓吾曰。千古只眼。

  方外史曰。若据后儒见识。则微子之去。箕子之陈洪范于武王。安得与比干同论。呜呼。仁理之不明也久矣。

  【补注】为仁而去。为仁而奴。为仁而死。故曰殷有三仁焉。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卓吾曰。有见有守。方外史曰。惟见。得真。故守得定。

  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又是圣人一个知己。 趋而辟之。尤有禅机。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好赞词。)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辟人之士。错看孔子)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可见不是辟人之士。)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菩萨心肠。木铎职分。)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问得满撞。)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答得清楚。)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露出马脚。惹出是非。)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赵州勘婆子。)至则行矣。(勘破了也。)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此数句。绝不似子路之言。想是夫子教他的。幸得丈人不在。不然却被丈人勘破。

  【补注】长沮桀溺丈人之勤四体。分五榖。自是古时学者本色。两汉学风尚如此也。孔子欲进以大乘救世之学。故不许其辟世。然高于后世科举学校所养成之游民万万矣。今之学者。当法长沮桀溺丈人之生计自立。而更进求大乘救世之学。则真孔子徒也。读樊迟请学稼章。亦当知此意。若战国时许行君民并耕而食之说。则窒碍难通矣。两汉诸帝。尚躬耕籍田。以供宗庙祭祀。而令郡国各举孝弟力田之士。以为乡里表率。此则良法美意可施行也。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异于是。谓异于不降不辱。异于降志辱身。异于隐居放言也。非谓异于逸民也。以无可无不可。而附于逸民之科。又是木铎一个注脚。

  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兆/鼓]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

  凄怆之景。万古堕泪。亦可助发苦空无常观门。

  【补注】此周时天子失官学在四夷之实录也。古者百官各专其学。各世其官。赖有世禄以养之也。周东迁后。王政不行于诸侯。所入不足以养官。而散在四方。百官之学。遂变为百家之学。而古学渐衰矣。读班固艺文志。可知其大略也。

  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补注】此言居上要宽。宽则得众。无求备于一人。是教凡有国者。造就人才之准则。求备于一人。可使天下无一人。不求备于一人。而人才不可胜用矣。后世科举学校。皆以求备一人之法。使天下英才。不能成材。不能成德。而国家之根本伤矣。可叹也夫。

  周有八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

  【补注】八士而出于一家兄弟。又两两双生。可想周士之多。文武周公德化之盛也。杨慎曰。大理董难曾见宋人小说周有八士。命名八人而四韵。伯达伯适一韵也。仲突仲忽一韵也。叔夜叔夏一韵也。季随季騧。随旬禾反。騧乌戈反。一韵也。周人尚文。于命子之名。亦致密不苟如此。说见顾亭林音学五书之唐韵正。

  【子张第十九】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卓吾云。致命。不用思字。有理。

  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卓吾云。骂得很。 方外史曰。弘字。笃字。用得妙。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毋友不如己者。原不是拒人。

  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此便是子夏之学。不是孔子之学。所谓小人儒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此却说得有味。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逼真好同喻。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卓吾云。今人倘有文过之念。此念便是小人了。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像赞。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小心天下去得。

  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卓吾曰。最方而最圆。出入。形容其活动耳。云何便说未尽合理。 

  方外史曰。若不合理。何名小德。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钳锤小子。)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点化小子。)譬诸草木。区以别矣。(激砺小子。)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怂恿小子。)

  子游之讥。是要门人知本。子夏之辩。是要门人即末悟本。只此洒扫应对进退。若以为末。到底是末。若知其本。头头皆本。二贤各出手眼接引门人。莫作是非会也。

  【补注】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天以一味降时雨。草木随类各滋荣。君子之道。本末不二。见本见末。见先见后。皆学者机感之不同也。若即末知本。即始知卒。则非至圆至顿之圣人不能。故一乘佛法。分别而说三说五。乃至无量。为菩萨。缘觉。声闻。天。人。及恶道众生。曲垂方便。十方三世佛。等一大慈也。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卓吾曰。今人学未优。则已仕矣。仕而优。如何肯学。 方外史曰。惟其学未优便仕。所以仕后永无优时。

  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

  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好朋友。真难得。今人那肯如此说病痛。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惟至孝者。方能至慈。堪为万世士师座右铭。

  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殷鉴不远。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光明正大之论。

  衞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卓吾曰。分明说他师文武。而语自圆妙。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缓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卓吾曰。对痴人。不得不如此浅说。 方外史曰。世间痴人都如此。向他说极浅事。他便见得深。向他说极深理。他既不知。反认作浅。

  【尧曰第二十】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所重民。食。丧。祭。

  修己以敬四字。便是帝王道脉。历历可考。

  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知命只是深信因果耳。知礼。则善于观心。所谓约之以礼。知言则善于闻法。所谓了达四悉因缘。(终)

  论语点睛补注下终

     

【来源:作者原创】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