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2卷 卷三十二 周許諸儒學案(黃氏原本、全氏補定)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6年06月07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周許諸儒學案 (黃宗羲原本)(黃百家纂輯)(全祖望補定)
周許諸儒學案表
周行己 (族孫)去非(別見《嶽麓諸儒學案》。)
吳表臣 (子)松年
(曾孫) (潘凱) (方來(別見《水心學案》。)
王十朋(別見《趙張諸儒學案》。)
(浮沚私淑。)(從弟)伯謙
胡一桂(別見《木鐘學案》。)
(節卿績傳。)
陳傅良(別為《止齋學案》。)
葉適(別為《水心學案》。)
陳亮(別為《龍川學案》。)
蔡幼學(別見《止齋學案》。)
朱伯起
(別附)木待問
林光朝(別為《艾軒學案》。)
呂祖謙(別為《東萊學案》。)
(并公叔講友。)
郎鵬舉(附見《龍川學案》。)
張淳(別見《艮齋學案》。)
(并景望同調。)
李迎
許景衡 林季仲
林叔豹
林仲熊
林季貍
(別附)蕭振
謝天申
(并伊川、藍田門人。)
(安定、濂溪、橫渠再傳)
(高平三傳。)
沈躬行 (從弟)琪
(伊川、藍田、塘 (從子)大廉 從孫季豐
奧、深父門人。) (從子)大經
(安定、濂溪、橫渠、荊公、管氏)
(再傳
高平、古靈三 (從曾孫)體仁(別見《止齋學案》。)
傳。)
劉安節 (弟)安禮
劉安上
戴述 (弟)迅
鮑若雨
潘閔
陳經正
陳經邦
陳經德
陳經郛
(并伊川門人。)
(安定、濂溪再傳。)
趙霄 (弟)霑
張煇 (子)孝愷 陳傅良(別為《止齋學案》。)
諸葛純 (子)說
蔣元中
(并周、許講友。)
蔡元康
潘安固
(并周、許學侶。)
徐誼(別為《徐陳諸儒學案》。)
劉軫 (子)天益
(并平陽續傳。)
周許諸儒學案序錄
祖望謹案:世知永嘉諸子之傳洛學,不知其兼傳關學。攷所謂「九先生」者,其六人及程門,其三則私淑也。而周浮沚、沈彬老又嘗從藍田呂氏遊,非橫渠之再傳乎﹖鮑敬亭輩七人,其五人及程門。晦翁作《伊洛淵源錄》,累書與止齋求事蹟,當無遺矣,而許橫塘之忠茂,竟不列其人,何也﹖予故謂為晦翁未成之書。今合為一卷,以志吾浙學之盛,實始于此。而林竹軒者,橫塘之高弟也,其學亦頗啟象山一派。述《周許諸儒學案》。(梓材案:周、許諸先生原列《永嘉學案》之一,謝山《序錄》始定為《周許諸儒學案》。
◆程呂門人(胡、張再傳。)
正字周浮沚先生行己
周行己,字恭叔,永嘉人也。學者稱為浮沚先生。少而風儀秀整,語音如鐘,十行并下。遊太學。《時新》經之說方盛,而先生獨之西京從伊川遊,持身艱苦,塊然一室,未嘗窺牖。嘗作《顏子不貳過論》曰:「過不必大,豪末萌于心,而天地為之應。悟不必久,斯須著于心,而天下歸其仁」伊川亦稱之。呂與叔時在同門,先生亦師事之。豐清敏公為司業,一日騶從鬨于堂下,先生上書規之,清敏為巽謝焉,時兩賢之。成元祐進士,求監洛中水南糴埸,以便從學。先生未達時,從母有女,為其太孺人所屬意,嘗有成言而未納釆。至是,其女雙瞽,而京師貴人欲以女女之,先生謝曰:「吾母所許,吾養志可也。」竟娶之,愛過常人。伊川常語人曰:「某未三十時,亦不能如此。然其進銳者其退速,當慎之。」其後先生嘗屬意一妓,密告人曰:「勿令尹彥明知也!」又曰:「此似不害義。」伊川聞曰:「此安得不害義!父母之體,而以偶賤倡乎﹖」謝上蔡曰:「恭叔不是擺脫不開,只為立不住,便放倒耳。」胡文定曰:「恭叔才識高明,只綠累太重。若把得定,便長進矣。」崇寧中,官至太學博士,願分教鄉里以便養親,許之。尋教授齊州。大觀三年,侍御史毛口劾先生師事程氏,卑汙苟賤,無所不為,遂罷歸,築浮沚書院以講學。宣和中,除秘書省正字。卒于鄆。所著有《周博士集》三十卷。(梓材案:陳直齋《書錄解題》,《浮沚先生集》十六卷,《後集》三卷,云先生所居謝池坊有浮沚書院。雲濠案:《周博士集》三十卷,本之萬曆《溫州府志》。攷《宋史》《藝文志》稱《周行己集》十九卷,正合前後兩集之數,《溫志》蓋傳■也。《永樂大典》本《浮沚集》八卷,見《四庫書目》。)予從《永樂大典》得見之,其文蓋學東坡者。先生以偶墮狎邪之故,遂為謝、尹諸公所譏。然攷其晚年所造,似已為不遠之復,未可以此一節抹殺之。晦翁謂先生學問「靠不得」者,恐太過也。永嘉諸先生從伊川者,其學多無傳,獨先生尚有緒言。南渡之後,鄭景望私淑之,遂以重光。故水心謂永嘉之學「覘千載之已絕,退而自求,克兢省以御物欲者,周作于前,鄭承于後」。然則先生之功不可沒也。(修。)
浮沚語
先生教人,為學當自格物始。格物者,窮理之謂也。欲窮理,直須思始得,思之有悟處始可。不然,所學者恐有限。(補。)
百家謹案:伊洛之學,東南之士,龜山、定夫之外,惟許景衡、周行己親見伊川,得其傳以歸。景衡之後不振;行己以躬行之學,得鄭伯熊為之弟子,(梓材案:鄭先生為浮沚私淑弟子。)其後葉適繼興,經術文章,質有其文,其從甚盛。
祖望謹案:浮沚時與許景衡、劉安節、安上、戴述、趙霄、張煇、沈躬行、蔣元中稱「元豐太學九先生」。族孫去非為張南軒高弟。
附錄
先生作《浮沚記》曰:予浮雲其仕,泛然出,油然歸。有名無位,凡民如也;有鄉無居,逆旅如也。僦室浮光山之下古西射堂之遺址,蕞然小洲,繚以勺水。予視吾生若漚,起滅不常:若萍,去留無止;于是名之曰浮沚。其西為閣,名曰漚閣;其東為軒,名曰萍軒。其北為室,名曰桴室。室者,窒也,窒吾心之陰幽不善也。其南引舟而渡,名曰筏渡。渡者,度也,度一切陽明之善也。是吾居也,因水而為洲,因洲而為室,因室而為名,因名而為義,皆浮義也。故吾不獨浮其仕,又且浮其居;不獨浮其居,又且浮其生。生,有之而何得!無之而何失!古之有道者,貧而樂,窮而通,豈謂是與﹖非曰能之,願學焉!(補。)
忠許橫塘先生景衡
許景衡,字少伊,瑞安人也。學者稱為橫塘先生。伊川講學,浙東之士從之者自先生始。成紹聖進士,歷仕至殿中侍御史。東南之未定也,詔兩浙、江東路權免茶鹽比較,賊平依舊徵之。先生疏言:「茶鹽人所日用,當視食者之多寡以為歲額之高下。今被兵州縣戶口減半,而歲額必使與舊比,東南赤子何以堪命!」三疏得請。燕山之役,力言童貫不可用,且列其罪數十條,又言譚稹罰未稱罪。時以用兵故,誅求益甚,先生言:「財不足,當節用;民已困,當厚恤之。元豐左藏庫日支約三十六萬緡,今費一百二十萬,非舊制者可減。營繕諸役,花石綱運,非舊制者可罷。凡吏員以黠檢文字、祗應準備為名,及伶官、伎藝、待詔之屬,因事增置,祿費尤多,與夫無名之功賞,非常之賜予,僥倖之請求,宜一切省絕。常賦之外,又以買糴為名,與其他抑配者,不可一二數,監司督責,州縣促辦,百姓破產相屬。為民父母,豈不惻然加恤乎﹖」王、蔡亂政日甚,先生言:「尚書省比闕長官,而同知樞密亦久不除。雖近例以三公通治,然文昌政事之本,樞密總兵之地,各有任屬,安可虛位。況近年賞罰僭濫,官吏猥多,姦贓狼籍,財匱民困,軍政縱弛,邊備不嚴,陜西諸路地震彌月,京東、淮東積水害稼,此正敷求輔佐,振舉紀綱之時。望博考公議,慎選忠賢,以補政府之闕。」王黼大怒,適知洋州吳巖夫以書抵執政,言先生之賢,而誤達于黼,以是逐之。欽宗即位,以左正言召,中丞陳過庭引親避嫌,改太常少卿兼諭德。已而除中書舍人,上書論人君心術及時政。而耿南仲以舊學執政,深惡鯁直之士,李光、程瑀相繼被斥,先生爭之。。會過拜中書侍郎,先生復引嫌,南仲乃誣先生視大臣進退為去就,與同官晁說之俱罷。胡文定公爭之,不報。已而有詔召還,則京師被圍,道梗信絕。高宗即位之八日,以給事中召,至則除中丞。時宗忠簡公守東京,小人撼之,先生力言其不可罷。又言:「方今人材未備,而政事不立,意欲節浮費,輕賦役,慎命令,明賞罰,平寇盜,嚴武備,汰奸貪,抑親黨,申公論,以革往事之漭。」浙西軍變,提刑下招安之令,既降,請授以官,先生謂作亂而反得受爵,非政刑也,罷之。惟駐蹕之議,則李忠定公主南陽,宗忠簡公主還京,而先行獨請東幸建康。黃潛善之兄潛厚為戶部尚書,先生極論其不可。乃罷尚書之命,獨以延康殿學士領財計,再疏言之。高宗甚向用先生,遂拜右丞,入政府,而潛善等益忌之。初,先生謂天下方多事,當調和同列以求濟,已而嘆曰:「調和不可為也。」則請間為上極言之,潛善等益恨。會議改鈔法,先生曰:「國家號令失信于天下,垂三十年,而鈔法最甚。尤而效之,柰何﹖」遂止。有從臣汙偽命者,宰相以其有文,欲復使典制,先生曰:「是大辱國。此而可用,孰不可用也﹖」或謂正二月之交,乃太乙正遷之日,宜于禁中設壇望拜。上以為問,先生曰:「修德愛民,天自降福,何迎拜太乙之有!」潛善等惡宗忠簡公,謗之不已,先生廷辯之曰:「澤忠義之節,居守之功,非特臣能言之。東都宗廟所在,北抗強敵,責任不輕。必欲易之,非左右大臣不可。」謗者默然。初,李忠定公為相,遂定南陽之議。忠定去位,議亦罷,而忠簡累請還京。先生獨謂:「三鎮未復,不宜居危地。南陽漕運不繼,且當居建康。」及金人攻汜水,高宗尚在廣陵,先生請幸建康益力。會有傳信王榛將入洛者,高宗懼,遂下還京之詔。汪、黃實主東幸,而故以渡江之議罪先生,以資政殿大學士奉祠。先生聞還京之舉,憂之,至瓜洲,得暍疾,舟至京口而卒。夷攷當時之議,自以李、宗之北面為是,而東幸為怯,此不足為先生諱也。然汪、黃本主東幸,及怵于傳聞,始議還京,而借渡江之議以傾先生,是則小人之醜正,可為太息者。且汪、黃之主東幸,特以自便其私,而先生則主于擇險而守,其所見正不同。及夫倉卒下還京之詔,漫無牧圉之備,羽書猝至,狼狽渡江,然後知先生之早計,較之李、宗雖有遜,而小人當媿死矣。故先生既卒,而高宗思之,曰:「朕自即位以來,執政忠直,遇事敢言,無如張懿、許景衡者。」賜謚忠簡。明年,先生夫人胡氏乞借所僦官屋,詔以給其家。所著有《橫塘集》三十卷,(雲濠案:《橫塘集》,《四庫》釐為二十卷。)予從《永樂大典》中曾見之。(以下補。)
先生論學詩
咨爾學者,學古之道。惟古善教,有倫有要。其學維何﹖致知格物。反身而誠,物我為一。匪曰我私,推之斯行。親親長長,而天下平。
閤謝生生天申
謝天申,字用休,瑞安人也。見于《伊川語錄》。和靖先生亦雅重之。以賢良薦,知閤門。
祖望謹案:晦庵《伊洛淵源錄》用休名天申,而《止齋集》名佃,豈其人有二名邪﹖
(梓材謹案:陳止齋《重修瑞安縣學記》云:「始,林介夫先生不為《新經》,以《春秋》教授于鄉。既而許公景衡與沈公躬行、謝公佃偕同郡諸儒又嘗越數千里外竊從程、呂二氏問學。」此即謝山所謂「《止齋集》名佃」者,亦據此可見許、謝二先生皆從藍田遊矣。)
太學沈石經先生躬行
沈躬行,字彬老,永嘉人也。不喜舉 業之學而好古學,講明《禮經》喪葬之制。初從塘奧先生林石遊,安定、古靈之再傳也。已而從伊川,兼師同門藍田呂氏。其學以《中庸》、《大學》為本,篤信而力行之,卓然以聖賢為依歸。王氏廢《春秋》,先生獨手摹古經《春秋》,藏于家云(梓材案:「王氏廢《春秋》」句,猶仍葉水心之說。)
謝山《跋水心先生石經春秋詩》曰:嘉祐開封石經,片紙隻字不存人間,并不得如成都孟蜀之本尚見于藏書之目,亦異事也。讀《水心詩集》有曰:「石經《春秋》,一代奇寶,王氏為熙豐學,廢不用。瑞安沈彬老搨而有之,其孫體仁閣以庋焉,予為名曰深明。」(梓材案:體仁字仲一,別見《止齋學案》。又案慈湖作《深明閣記》,謂彬老為仲一族曾王父,則仲一乃彬老從曾孫,非其孫也。)詩曰:「喟昔洛門初上石,未久翻遭焚書厄。」是所指者,開封之石經也。然予攷嘉祐本當宋時流傳亦寡,不特《春秋》。水心特因荊公不解《春秋》,而遂以此尤之。其實荊公「斷爛朝報」之言出于人所附會,尹和靖嘗辯之矣。且荊公不解《春秋》,而要何嘗廢石經之《春秋》﹖後世有誤解水心之詩者,將復增荊公一過,可不辯與!
(梓材謹案:浮沚為先生父子正墓誌云:「洛陽程正叔、京兆呂與權、括蒼龔深之與鄉先生林介夫皆傳古道,名世宗師,學者莫得其門。君能資躬行從之遊,而鄉黨朋友咸稱之。」擄此,則先生又為龔氏門人。)
◆伊川門人(胡、周再傳。)
知州大劉先生安節
劉安節,字元承,永嘉人也。嗜學。有所未達,思之夜以繼日,必至于得而後已。少與從父弟安上相友愛,師事伊川。遊太學,成元符進士,主諸暨簿。祭酒率其屬表留太學,不報。尋除萊州教授,未行,改河東提學管句文字。召對便殿,先生言春宮宜慎擇官屬,雖左右趨走者,必惟其人,又論節儉及君子小人和同之異,上稱善,即日擢監察御史。自學禁起,伊川弟子無顯者,至先生與許公景衡始見用。已而除起居郎,次年遷太常少卿。為宮宦所誣劾,謫守饒州。州饑,大發廩賑之,又檄旁郡無遏糴。軍儲不足,他州皆強取諸民,先生曰:「歲荒如此,重困之,可乎!他司宜有相通者」市人為在官者所擾,多逃散,先生安集之。未幾,飢者充,乏者濟,逃者復。于是與之治賦,裁制貢奉之須,俾屬縣先期戒民,無倉卒之擾。移知宣州,饒之民遮留之,涕泣不忍別曰:「吾州自范文正公而後,始見劉公。」甫至宣,大水,先生分遣其屬具舟拯溺,而躬督之,昕夕不休。遠近流民至者以萬數,闢佛寺以處之。欲發廩,吏以為法令不可,部使者亦持之,先生弗聽。大疫,命醫治之,其全活者無算。政 和六年,卒。先生從事于致知格物、存心養性之說,久而有得。遇人無貴無賤,一以至誠,未嘗見其有恚辭怒色。至于大節,則凜然不可奪。道鄉鄒公得罪,與其所厚數十人道送勞勉之,朝廷震怒追逮,先生泰然。已而哲宗宥之,亦自若。宣州荒政,有詔褒,先生歸功于監司。其待胥吏,不以刑威而自服。嘗相戒曰:「神可欺,府君不可欺。」訟者亦或相戒曰:「何面目見府君。」以是政甚清簡。嘗輯《伊川語錄》一卷。或有問先生于伊川者,曰:「未見他進處,只他守得定不變,亦是好手。如廉仲之徒,皆忘之矣。」所著有《劉左史集》四卷,非足本也。許橫塘銘先生墓曰:「溫溫劉子其美璞,斯文有傳與敦琢。始乎致知物斯格,沈涵充積卒自得。眾人巧智獨敦朴,眾人迫隘獨恢廓,眾人利欲獨淡泊,洞然無礙油然樂。」
大劉先生語
堯、舜之道,不過孝弟。天下之理,有一無二。乃若異端,則有間矣。
致知甚難。
學者須至于大。
至誠可以蹈水火。
作文害道。
(梓材謹案:謝山所錄大劉語六條,今移入《明道學案》者一條。)
給事小劉先生安上
劉安上,字元禮,左史安節從弟也。見知于范忠宣公,與兄同受業伊川之門,里人稱為大、小劉先生以別之。成紹聖進士,累遷至提舉兩浙學事。陛對稱旨,,徽宗稱其蘊藉有大臣體,由監察御史再遷至侍御史。上嘗目送之曰:「安上奏事,可謂詳審!」先生面奏蔡京罪狀數十,退復以疏言之,而京自若,乃再疏論之曰:「臣累疏論列蔡京罪惡,雖蒙俞允,未即顯誅。臣不敢避再三之瀆,仰干天聽。三省事務,必由聖斷,京不候奏擬,徑行批下,其罪一也。文昌舊省,乃先帝睿畫,京惑于陰陽之說,一毀為墟,其罪二也。謀動邊釁,舉師黔南,民不聊生,其罪三也。錢鈔朝令夕改,商販不行,棄妻鬻子,或至自經,其罪四也。汲引凶奸,結為死黨,其罪五也。株連羅織,冀鉗異議,其罪六也。臚傳賜第,摘其語涉諷己者,編廢二十餘人,其罪七也。交結宮闈,私通近習,其罪八也。託祝聖以營臨平之私域,假利民以決興化之讖水,其罪九也。孟翊、張懷素皆其所引姦妖惡逆,其罪十也。其餘積惡,未容殫述。臣愚欲望陛下斬京頭以謝天下,斬臣頭以謝京。」時大觀二年也。于是中丞石公弼、諫議大夫張克公復與先生廷劾之,京始罷相。三年,遷右諫議大夫,又劾給事中蔡「以道家吐納之說,妄自尊大,侍班瞑目,上輕君父」,時論偉之。尋除中書舍人。踰年,除給事中。尋以徽猷閣待制歷知壽州、婺州、邢州,皆有聲。已而升壽州為府,復以先生守之。又知舒州,奉祠。建炎二年,卒。先生在言路,嘗曰:「吾仇怨滿天下矣!然吾職所在,吾無心也。」故其章奏多不存者。所著有《劉給事集》三十卷,今止五卷,非足本。(雲濠案:薛嘉言所作先天行狀稱有詩五百首,雜文三十卷。然焦竑《國史經籍志》載其《集》實止五卷。蓋兵燬之餘,後人掇拾而成也。)
祖望謹案:先生之風節峻矣!顧晁景迂作《客語》,謂道鄉之貶,舟子參之,先生取舟子決之,此必傳聞之妄也。先生兄弟同學同志,方道鄉之貶,左史送之,而先生乃辱之,得無類司馬牛之兄弟乎﹖且道鄉初貶,在先生未為御史之前,其時先生一官錢塘,再官晉雲,三官登州,皆非道鄉貶謫之路所經。若其再貶,則先生為御史矣,于歲月亦皆不相合。況先生冒不測之禍以糾蔡京,而肯辱道鄉以媚之乎﹖晦翁又誤移此事屬之左史,則以送道鄉之人而反決其舟子,又事之所必無者也。
小劉先生語
天下未嘗無才也。作而成之,才不可勝用矣!
能制于外者,則能養其中。
拱而尚右,此信孔子之行而行之者也。「喪欲速貧,死欲速朽」,此信孔子之言而言之者也。非自得也。
今長吏多以捕獲功自列。幸人之死,而己取賞,吾弗忍為!
教授戴先生述(附弟迅。)
戴述,字明仲,永嘉人也。孝友直諒,少工于文。嘗試廣文館,趙挺之得其卷,以為老儒,擢異等,而先生未冠也。先生為小劉先生妹,遂同遊于程門,求為己之學。居父喪,盧墓盡哀。成元符進士,不樂為簿監等官,辭之不得,賦《歸去來》投檄去。起為臨江教授。居母喪,病于倚盧,或請遷于內,先生不可,六日而卒。周浮沚志其墓曰「明仲資稟剛明,少而有立。既從程氏問學,知聖人之道近在吾身,退而隱,于心若有自得。方沈涵充積,日進不已,而年止三十有七,可謂不幸也已!」先生弟迅,字幾仲,私淑洛學于其兄,時稱為大、小戴先生。門人合其文曰《二戴集》。幾仲別有《晉史屬辭》三卷。
鮑敬亭先生若雨
鮑若雨,字商霖,永嘉人也。學者稱為敬亭先生。張思叔《敬亭記》曰:商霖從學伊川先生,勤苦自勵,早夜不息,為同門之畏友。伊川嘗令與和靖講明口口。睦州之亂,率其門人捍禦有勞,有司奏功,力辭不受。所著有《伊川問答錄》、《敬亭集》。
敬亭語
先生前日教某思「君子和而不同」,思之數日,便覺胸次廣闊,其意味有不可以言述者。
竊有一喻,願留嚴聽。今 有人焉,久寓遠方。一日歸故鄉,至中途適遇族兄者俱抵旅舍,異居而食,相視如途人。彼豈知為族弟,此亦豈知為族兄邪!或告曰:「公之族兄弟也。」既而懽然相從,無有二心。向之心與今之心,豈或異哉﹖知與不知而已。今學者苟知大本,則視天下人猶一家,亦自然之理也。先生曰:「此誠善喻。」
人之初生,仁固已存乎其中。及其既生也,幼而無不知愛其親,長而無不知敬其兄,而仁之用于是見乎外。當是時,惟知愛敬而已,固未始有事物之累。及夫情欲竇于中,事物誘于外,事物之心日厚,愛敬之心日薄,本心失而仁隨喪矣。故聖人教之以務本,而曰孝弟為仁之本,蓋謂為仁者必本于孝弟。先生曰:「如此尋究甚好!」
身者,資父母血氣以生者也。盡其道,則能敬其身,敬其身,則能敬其父母矣。故曰:盡其道,謂之孝弟。
隱君潘先生閔
潘閔,字子文,瑞安人也。與敬亭諸公入洛從伊川。嘗以子夏、子張之論交為問,伊川曰:「子張是成人之交,子夏是小子之交。」先生退而有得。志趣高遠,見當時政事混濁,黨錮之禍正烈,遂隱居不仕。
陳先生經正
進士陳先生經邦(合傳。)
陳先生經德(合傳。)
陳先生經郛(合傳。)
陳經正,字貴一,平陽人也。與其弟經邦從伊川遊。謝持正之見伊川也,貴一實介紹之。經邦成大觀進士,字實新。貴一、貴新皆有問答,見《語錄》。其二弟經德、經郛亦私淑洛學者。平陽學統始于先生兄弟,成于徐忠文公宏父。貴一嘗曰:「盈天地間皆我之性,不復知我之為我。」
(梓材謹案:謝山以經德、經郛為洛學私淑。然攷《溫州舊志》,謂經正與弟經邦、經德、經郛、永嘉鮑若雨俱受業二程之門,二程謂伊川也。《儒林宗派》亦以為程門弟子,第以經郛為經邦弟,經德為經郛弟。許橫塘為其祖宗偉墓志云:「男孫九人,經德、經邦、經郛、經正、經世、經言、經綸、經猷、經辨。」則經德最長,而經邦、經郛、經正皆其弟也。橫塘親見諸陳,且謂經德狀其祖府君之行,告其所遊許某,則其同在程門而非私淑可知矣。)
◆周許講友
學正趙先生霄(附弟霑。)
趙霄,字彥昭,瑞安人也。十歲賦《猛虎行》,甚工。少孤,從父豫析其產,先生悉以屬之兄。入太學,與橫塘諸公為洛學。成崇寧進士,官濟州教授,導諸生以躬行之實,不專事科舉,東方士俗為之丕變,時稱為趙顏子。官至太學正。先生弟沾,字彥澤,學業亞于其兄。大觀中以八行舉,恥其為蔡氏所設科,力辭不赴。方賊之難,同縣令王公濟守禦有勞。既卒,縣人祀之。許橫塘稱其臨大節而不撓,視古人為無愧云。
學錄張草堂先生煇
張煇,字子充,永嘉人也。自《六經》、諸子史家之說,皆通習而辨析之。性篤孝,居喪哀毀不自勝,築霜露堂于墓側,棲止其中。有甘露降于庭,學者爭請識之,曰:「是自衒也。」與橫塘諸公日從事于治氣養心之術,學者從之益多。政和中,舉八行不就。政和二年上舍擢第,累仕為洪州教授。以薦為國子學錄。所著有《草堂語錄》,學者稱為草堂先生。
上舍蔣先生元中
蔣元中,字元中,永嘉人也。見道超卓,與橫塘諸公為洛學。嘗作《經不可使易知論》,太學諸生盛傳誦之,至刻之石,而張文忠公橫浦亦時時為學者誦之。方元豐中,太學有「永嘉九先生」之自,即劉、許以至沈、蔣九人也。張氏、趙氏、蔣氏,疑未見伊川者,蓋私淑也。然永嘉之為洛學者尚不止此,蓋指其同時在太學者耳。
◆周許學侶
上舍蔡先生元康
蔡元康,字君濟,平陽人也。初入太學,慨然嘆曰:「學止科舉而已邪!」所見賢者一言一行,孜孜訪之。由橫塘諸公私淑洛學。崇寧中,遊京師,謂其友曰:「連日不樂,得非吾親不安邪﹖」馳歸,果父病,尋愈。學以誠正為本,龜山、道鄉、了翁皆重之。道鄉臨歿,告以死生之說并學問源流甚詳。嘗失金,有得諸同舍篋中者,以告,曰:「此非吾金也。」尋以八行薦,未報而卒。橫塘為志墓。
潘先生安固
潘安固,字仲碩,平陽人也。由橫塘諸公私淑洛學。嘗舉八行,不就。一日行市上,負薪者誤觸其巾墮溝中,皇遽弛擔謝罪,先生撫而遣之曰:「汝行矣!吾自取之。」(以上補。)
◆浮沚門人(胡、張三傳。)
學士吳愖然先生表臣
吳表臣,字正仲,永嘉人也。大觀初進士。高宗時累官右正言,遷吏部尚書兼翰林學士。秦檜欲其使金議地界,指政事堂曰:「歸來可坐此。」先生不答,坐罷。復起知婺州,尋進直學士。晚號湛然,鄉論推其清約。《宋史》謂其源流得之陳忠肅公了翁,而不知其為浮沚先生高弟。永嘉諸公之傳,其最達者,先生也。(修。)
通守李濟溪先生迎
李迎,字彥將,濟源人也。累官安撫司機宜文字、通判明州。晚寓苕上。嘗自贊曰:「三仕三已,應緣而進。一丘一壑,倦遊而歸。」其高致如此。先生為永嘉周浮沚先生,因得聞伊洛之說。其居苕上,口口招提中,日手鈔聖賢治心養性之學。有《濟溪老人遺稿》一卷,周益公序之,又表其墓。(補。)
◆橫塘門人
直閣林竹軒先生季仲
運副林先生叔豹(合傳。)
林季仲,字懿成,號竹軒,永嘉人也。(雲濠案:先生自號廬山老人,嘗僑寓暨陽。《竹軒集》中又自稱「濟南林某」者,蓋其祖貫也。)兄弟四人,皆橫塘許氏弟子,而先生與叔弟叔豹尤著。成宣和進士,官婺州兵曹,出死囚之無罪者。遷仁和令。建炎杭卒之亂,先生躬帥士兵捍截有功。高宗幸永嘉,先生奉母避兵山下。以中丞趙鼎薦,與吳表臣并召見,授臺官,累遷吏部郎。乞重民牧之選,因乞一令自效,且云:「臣承乏郎官,求為縣令,似乎不情。然官職之輕重,惟陛下如何。以省部為重,則郎官貴;以斯民為重,則縣令貴。古人有言,『請自隗始』,今請以臣為郎官作令之始。」尋除太常少卿。趙鼎罷相,先生亦出知泉州。鼎再入相,奏:「今清議所與,如劉大中、胡寅、呂本中、林季仲,陛下能用之乎﹖不然,則臣無所措手足。」乃除檢正。和議起,先生上疏引夫差、句踐事爭之,被斥。久之,召知婺州。尋復以直秘閣 奉祠。有《竹軒親著》十五卷。(雲濠案:《竹軒親著》今存六卷。)叔豹字德惠,成進士,為李綱行營使幕官,甚倚任之。按慈溪縣,鄞之降紳蔣安義獻屠城策以媚金,求知明州,德惠自慈帥兵入,杖殺安義,姦民以定。累官江東副轉運使。(補。)
祖望謹案:先生兄弟遺書不傳,然嘗見直閣送虞仲琳詩云:「儒生底用苦知書,學到根源物物無。曾子當年多一唯,顏淵終日只如愚。水流萬壑心無競,月落千山影自孤。把手沙頭莫言別,與君原不隔江湖。」則已開象山宗旨矣。
林先生仲熊
林先生季貍(合傳。)
林仲熊、季狸,與叔豹皆竹軒弟也,皆知名。(參《直齊書錄解題》。)別附
學士蕭德起振
蕭振,字德起,平陽人也。橫塘許忠簡公,故少受業于許氏。成重和進士,為婺州兵曹。忠簡赴京,振祖道曰:「丈人至朝廷,幸勿見薦。今執政多私其親,故丈人宜革之。」忠簡肅然是之。高宗幸廣陵,東南雲擾。一日,婺卒數百挾刃倡亂,振安輯之。秩滿數年不調,執政交薦,召對,除監察御史。久之,以親老求去,章七上,不許,乃面奏曰:「臣事親之日少,事陛下之日長,惟聖慈哀憐之!」遂外補。已而復召為秘書郎。當是時,伊洛之學盛行,其稱程門再傳弟子最有聲者,上蔡之門則朱震,龜山之門則張九成、喻樗、高閌,橫塘之門則振,而閩人劉子翬以私淑起。(見李心傳《道命錄》。)未幾,宰相趙鼎為秦檜所排,遂以專門之學被詆,凡宗伊洛者,指以為趙鼎、胡寅之學,貶斥無虛日,振始稍諱其傳,與句龍如淵等附于檜,以此累遷至工部侍郎。既劾劉大中,罷其參政,鼎曰:「振意不在大中也。」而振亦私謂人曰:「丞相殆不待論,當自為去就矣。」未幾,鼎罷,然振亦出知台州,又坐薦李光之黨楊煒,再謫池州,君子薄之。晚年起知成都府,頗有惠政。以敷文閣學士卒官。(雲濠案:學士著有《文集》二十卷。以下補。)
祖聖謹案:薛文憲公《浪語集》,所作振墓志無貶詞,而王忠文《蕭家渡詩》頗稱其名德,殆出于鄉里之私乎﹖今重為論定,庶以警後世之反覆者。
◆石經家學
沈嘉慶先生琪
沈琪,字東美,彬老從弟,行義如其兄。聚族而居,寢舍飲食皆放古制。學者稱為嘉慶先生。
提刑沈先生大廉(附子季豐。)
沈大廉,字元簡,石經先生從子也,傳其家學。紹興進士,為樞密院計議官。尋除監察御史,遇事敢言。給事中周葵以封駮忤旨罷,先生力陳其不可,俄而中書舍人凌景、夏相繼復爭之,俱不報,自以不得其言,力求外補,遂以直秘閣提刑福建。卒,王公梅溪輓之曰:「能將一誠字,了卻百年身。」九先生之後,能世其家,推周氏、沈氏、張氏。子季豐字儉光,亦躬行之士,止齋、宏父諸公并重之。
論語說
「三年無改,」黃繼道曰:「君子不忍死其親,三年之內,于父所行,或當否,將有所不暇議,忍改之乎﹖」昔居先君之喪,于哀苦中得此說,甚以為合于人情也。
「宰予晝寢」,黃繼道引《禮記》問疾之說,以為宰予好內而懷安,竊以為不然。宰予固不至是,聖人亦不察 人之微至是也。但昏惰無精進,故責之。
胡五峰曰:范伯達亦云然。
「如有所立卓爾」,黃繼道以為顏子去聰明智力而後有所得,其論為妙。
胡五峰曰:聰明智力豈可去,去之則入于空矣!
(梓材謹案:謝山所節沈元簡引黃莊定之說七條,其專為莊定說者四條,移入《武夷學案》。)
主簿沈先生大經
沈大經,字元誠,石經先生從子也。通物以性,成身以行。後進登其門,咸有所裁正。在家尤嚴肅,妻子莫不化之。用累舉恩,主漳浦簿,奉南嶽祠。沈氏自石經紹正學,先生與其兄大廉并稱克世,而先生惜未見其施云。
◆大劉家學(胡、周三傳。)
劉先生安禮
劉安禮,字元素,左史同產弟也。學于左史,于書無所不讀,有才氣。宣和辛丑睦州之亂,劉教授士英糾義兵,永嘉士子助之者,鮑敬亭與先生,皆佐方略。盜至,共守城有功。朱漢上與之厚。敬亭病于京師,先生以師友之誼,不遠二千里往視,得寒疾,遂卒,時論惜之。
◆草堂家學
架閣張先生孝愷
張孝愷,字思豫,草堂先生子,傳其父學。紹興庚辰進士,官架閣。止齋先生婦翁也。(以上補。)
◆草堂門人
諸葛先生純
諸葛純,永嘉人。其父娶城南張氏,以諸子從其舅學,所謂草堂先生,以八行應書
者也。由是闔郡賢士大夫,往往多諸葛氏師友婭云。(參《陳止齋集》。)
◆浮沚續傳(胡、張四傳。)
通判周先生去非(別見《嶽麓諸儒學案》。)
◆湛然家學
知州吳公叔先生松年
吳松年,字公叔,湛然先生表臣子也。少年工于文,時以為有孫覿、汪藻之風。張忠獻公謂之曰:「士當為有用之學,不必苦心詞章。」因令與其子敬夫遊。以任子累官明州通判。朝臣爭薦之,除將作監丞、江西安撫司參議。尋知南■州,以答天意、固民心為對。先生善折獄,其在明州,出死囚數人,其在南■州亦然。暇則之學宮,與諸生講經羲。課政以最入朝,政府將以為郎官,孝宗以其治郡有聲,再令知潭州,未之官而卒。先生風神高邁,談論傾座,超然如唐、晉間人物。好古樂道,經明行修,不競于進,愨而澹,介而通。于兄弟尤友愛。最與王忠文公十朋、鄭文肅公伯熊、艾軒、東萊諸公善。所著有《江湖集》。(補。)
◆公叔講友
忠文王梅溪先生十朋(別見《趙張諸儒學案》。)
文肅鄭景望先生伯熊(附弟伯英。)
鄭伯熊,字景望,永嘉人。與其弟歸愚翁齊名,時人稱為大鄭公、小鄭公。先生少慕呂申公、范淳夫舅甥之為人,行己一以為法,而論事則慕賈長沙、陸宣公。已而直見道體。紹興十五年進士,歷黃巖尉、婺州司戶。隆興初,召試正字,除太常博士,出為福建提舉。魏王判宣州,南面坐受屬吏進謁,幕府進劄子亦坐可否之。及先生除王府司馬,遂以劄子開說:「謙德未光,嫌疑之際,或駭視聽。」又判罷吏羊綰再役,先生引吏人年滿歸晨,不得再應募條法。不聽,遂自劾去。改江西提刑,奉祠。起知婺州,入為吏部郎官兼太子侍讀,歷國子司業、宗正少卿。方嚮用矣,每小不合,輒乞去。以直龍圖閣知寧國府,移知建寧,卒,後謚文肅。方秦檜擅國,禁人為趙鼎、胡寅之學,而永嘉乃其寓里,後進為所愚者尤多。故紹興末,伊洛之學幾息,九先生之緒言且將衰歇,吳湛然、沈元簡,其晨星也。先生兄弟並起,推性命微眇,酌今古要會,師友警策,惟以統紀不接為懼,首雕程氏書于閩中,由是永嘉之學宗鄭氏。大鄭公臧否人物最矜慎,稱為方峻。小鄭公喜賢,借一介之善,雖輩行縣絕,必引進之。乾、淳之間,永嘉學者連袂成帷,然無不以先生兄弟為渠率。嘗見張宣公之文,謂歸愚曰:「世以為是人志于功名者,廖矣。是學人也,當納交焉。」呂成公尤重之,先生恂恂謹厚,少而德成,悃愊無華,無一指不本于仁義,無一言不關于教化。顧徇道寂寞,視退如進,歷中外,不自陳年勞以求磨勘,故卒不達。弟伯英,字景元,資性後健果決,視其兄又別為一格。每慷慨論事,自謂一日得志,必欲盡洗紹聖以來弊政,復還承平之舊。隆興元年進士第四,故事,以甲科高第入仕者,每易進用,文肅喜而笑曰:「子一日先我矣!」然先生性剛,自度不能俯仰于時,甫任秀州判官,遂以親老乞養,奉祠,三十年不調,竟不起。當事亦畏其氣岸,幸其自重不出,無能害己為幸,不復徵也。晚而朝議將以司幹處之,先生笑曰:「此官吾方議當省之,而身居之邪﹖」竟以疾辭。論者以先生兄弟性行雖不同,然并為豪傑之士。文肅有集三十卷,有《六經口義拾遺》,有《戇語》,有《記聞》,(雲濠案:先生《集》已不傳,今惟《敷文書說》一卷行世。)判官有《歸愚翁集》二十六卷,今皆無傳,良可惜也。(修。)
附錄
呂東萊《與陳同甫書》曰:景元廓落,自其所長。區區所望于渠者,正欲其愛養氣血,點檢細行以待時。
文節林艾軒先生光朝(別為《艾軒學案》。)
成公呂東萊先生祖謙(別為《東萊學案》。)
◆景望同調
郎先生鵬舉(附見《龍川學案》。)
監嶽張忠甫先生淳(別見《艮齋學案》。)
◆架閣門人
文節陳止齋先生傅良(別為《止齋學案》。)
◆諸葛家學
主簿諸葛先生說
諸葛說,字夢叟,其父草堂先生之甥,永嘉人也,得其外家之傳。紹興庚辰進士,以祿不逮親,無意于仕,名其園曰艮園,室曰傃室,以正學教其鄉人。晚年以薦主長樂簿。史越公帥閩,重之,延居幕中,多所諮訪,且薦之朝,而先生卒矣。嘗自言:「讀書二十年,得一健字。」(補。)
◆平陽續傳
忠文徐宏父先生誼(別為《徐陳諸儒學案》。)
劉先生軫(附子天益。)
劉軫,字德輿,平陽人也。嘗曰:「忤心而能樂處,則忤者終順也;快心而不豫防,則快者終害也。怒將以懼人,過怒適以自傷也;能將以致譽,矜能適以召謗也。」凡此皆非淺心者所能知。所著《詮心指要》二萬餘言。子天益,傳家學,有筠坡集。嘗應嘉泰賢良上書,極陳時政,不報。(補。)
(梓材謹案:是傳原底有「學于止齋」四字,謝山抹之,云「恐是徐子宜之徒」,又標題云「欲附《張忠甫傳》」,是皆疑而未定。今列徐子宜為《平陽續傳》,而以先生次之,于張忠甫亦不相遠云。)
◆景望家學(胡、張五傳。)
教授鄭節卿先生伯謙
鄭伯謙,字節卿,永嘉人。官修職郎、衢州府學教授。著《太平經國之書》十一卷,發揮《周禮》之羲。其曰《太平經國書》者,取劉歆「周公致太平之」語也。首列四圖,一曰《成周官制》,一曰《秦漢官制》,一曰《漢官制》,一曰《漢南北軍》。所圖僅三朝之職掌宿衛,蓋其大意,欲以宮中、府中、文事、武事,一統于太宰,故惟冠此四圖,明古制也。其書為目三十,曰《教化》、《奉天》、《省官》、《內治》、《官吏》、《宰相》、《官民》、《官刑》、《攬權》、《養民》、《稅賦》、《節財》、《保治》、《考課》、《賓祭》、《相體》、《內外》、《官制》、《臣職》、《《官民》、《官衛》、《奉養》、《祭享》、《愛物》、《醫官》、《鹽酒》、《理財》、《內帑》、《會計》、《內治》。其中《內外》一門,《會計》一門,又各分為上下篇,凡論三十二篇。皆以《周官》制度類聚貫通,設為問答,推明建官之所以然。多參證後代史事,以明古法之善。(參《四庫書目提要》。)
(梓材謹案:先生《太平經國書》《自序》稱「伊洛老師」「橫渠夫子」,蓋永嘉周浮沚、沈彬老諸子皆伊門人,橫渠再傳弟子鄭景望又私淑浮沚,以綿伊洛、橫渠之傳。觀先生所稱,其為景望家學無疑也。)
◆景望門人
文節陳止齋先生傅良(別為《止齋學案》。)
忠定葉水心先生適(別為《水心學案》。)
文毅陳龍川先生亮(別為《龍川學案》。)
文懿蔡先生幼學(別見《止齋學案》。)
朱先生伯起
朱伯起,口口人。師鄭景望,而與景元為友。景望愛其質醇,以為近道。嗜地理學,著書二十篇,曰《陰陽精義》。(雲濠案:謝山《劄記》謂先生著有《陰陽粗義》二卷。)陳君舉欲為之序,不果,水心序之。(參《葉水心集》。)別附
侍從木蘊之待問
木待問,字蘊之,永嘉人也。隆興癸未進士第一,累官太子詹事、煥章閣待制、禮部尚書。鄭文肅弟子。待問以大魁,官至侍從,然無所表見,其于師門九等人表,當在下中。荊溪吳氏言其貴後頗侮歸愚而侵其居,則又小人之靡也。(補。)
◆石經續傳
沈先生體仁(別見《止齋學案》。)
◆湛然續傳(胡、張六傳。)
監倉吳子量先生
吳,字子量,表臣曾孫。世其家學,篤志窮經,櫛沐俱廢。嘉定間,葉味道、陳埴以朱學顯,而先生從遊之士過之。潘凱、方來,其高弟。(補。)
(梓材謹案:《溫州舊志》載:「先生初名濤,登淳祐第,監平江府大軍倉。秩滿,將處以京秩,弗就。」注:「青田令歸。」則先生出處可考矣。)
◆子量門人(胡、張七傳。)
待制潘先生凱
潘凱,字南夫,永嘉人。弱冠入太學,嘗上書言史彌遠擅政。登紹定第,教授常德府。勇信軍作亂,先生馳入營,裂帛植于門,曰:「在營者非叛。」軍士皆歸伍,無敢後,乃止戮其首亂者。郡人德之,與董文清槐同立祠祀之。淳祐末,除監察御史。三疏論丞相鄭清之不勝任,未報即歸。後以宗正少卿除秘閣修撰,進刑部侍郎。丐外,擢寶章閣待制、知太平州,卒。(參《溫州府志》。)
侍郎方先生來(別見《水心學案》。)
◆節卿續傳
鄉貢胡人齋先生一桂(別見《木鐘學案》。)
周許諸儒學案表
周行己 (族孫)去非(別見《嶽麓諸儒學案》。)
吳表臣 (子)松年
(曾孫) (潘凱) (方來(別見《水心學案》。)
王十朋(別見《趙張諸儒學案》。)
(浮沚私淑。)(從弟)伯謙
胡一桂(別見《木鐘學案》。)
(節卿績傳。)
陳傅良(別為《止齋學案》。)
葉適(別為《水心學案》。)
陳亮(別為《龍川學案》。)
蔡幼學(別見《止齋學案》。)
朱伯起
(別附)木待問
林光朝(別為《艾軒學案》。)
呂祖謙(別為《東萊學案》。)
(并公叔講友。)
郎鵬舉(附見《龍川學案》。)
張淳(別見《艮齋學案》。)
(并景望同調。)
李迎
許景衡 林季仲
林叔豹
林仲熊
林季貍
(別附)蕭振
謝天申
(并伊川、藍田門人。)
(安定、濂溪、橫渠再傳)
(高平三傳。)
沈躬行 (從弟)琪
(伊川、藍田、塘 (從子)大廉 從孫季豐
奧、深父門人。) (從子)大經
(安定、濂溪、橫渠、荊公、管氏)
(再傳
高平、古靈三 (從曾孫)體仁(別見《止齋學案》。)
傳。)
劉安節 (弟)安禮
劉安上
戴述 (弟)迅
鮑若雨
潘閔
陳經正
陳經邦
陳經德
陳經郛
(并伊川門人。)
(安定、濂溪再傳。)
趙霄 (弟)霑
張煇 (子)孝愷 陳傅良(別為《止齋學案》。)
諸葛純 (子)說
蔣元中
(并周、許講友。)
蔡元康
潘安固
(并周、許學侶。)
徐誼(別為《徐陳諸儒學案》。)
劉軫 (子)天益
(并平陽續傳。)
周許諸儒學案序錄
祖望謹案:世知永嘉諸子之傳洛學,不知其兼傳關學。攷所謂「九先生」者,其六人及程門,其三則私淑也。而周浮沚、沈彬老又嘗從藍田呂氏遊,非橫渠之再傳乎﹖鮑敬亭輩七人,其五人及程門。晦翁作《伊洛淵源錄》,累書與止齋求事蹟,當無遺矣,而許橫塘之忠茂,竟不列其人,何也﹖予故謂為晦翁未成之書。今合為一卷,以志吾浙學之盛,實始于此。而林竹軒者,橫塘之高弟也,其學亦頗啟象山一派。述《周許諸儒學案》。(梓材案:周、許諸先生原列《永嘉學案》之一,謝山《序錄》始定為《周許諸儒學案》。
◆程呂門人(胡、張再傳。)
正字周浮沚先生行己
周行己,字恭叔,永嘉人也。學者稱為浮沚先生。少而風儀秀整,語音如鐘,十行并下。遊太學。《時新》經之說方盛,而先生獨之西京從伊川遊,持身艱苦,塊然一室,未嘗窺牖。嘗作《顏子不貳過論》曰:「過不必大,豪末萌于心,而天地為之應。悟不必久,斯須著于心,而天下歸其仁」伊川亦稱之。呂與叔時在同門,先生亦師事之。豐清敏公為司業,一日騶從鬨于堂下,先生上書規之,清敏為巽謝焉,時兩賢之。成元祐進士,求監洛中水南糴埸,以便從學。先生未達時,從母有女,為其太孺人所屬意,嘗有成言而未納釆。至是,其女雙瞽,而京師貴人欲以女女之,先生謝曰:「吾母所許,吾養志可也。」竟娶之,愛過常人。伊川常語人曰:「某未三十時,亦不能如此。然其進銳者其退速,當慎之。」其後先生嘗屬意一妓,密告人曰:「勿令尹彥明知也!」又曰:「此似不害義。」伊川聞曰:「此安得不害義!父母之體,而以偶賤倡乎﹖」謝上蔡曰:「恭叔不是擺脫不開,只為立不住,便放倒耳。」胡文定曰:「恭叔才識高明,只綠累太重。若把得定,便長進矣。」崇寧中,官至太學博士,願分教鄉里以便養親,許之。尋教授齊州。大觀三年,侍御史毛口劾先生師事程氏,卑汙苟賤,無所不為,遂罷歸,築浮沚書院以講學。宣和中,除秘書省正字。卒于鄆。所著有《周博士集》三十卷。(梓材案:陳直齋《書錄解題》,《浮沚先生集》十六卷,《後集》三卷,云先生所居謝池坊有浮沚書院。雲濠案:《周博士集》三十卷,本之萬曆《溫州府志》。攷《宋史》《藝文志》稱《周行己集》十九卷,正合前後兩集之數,《溫志》蓋傳■也。《永樂大典》本《浮沚集》八卷,見《四庫書目》。)予從《永樂大典》得見之,其文蓋學東坡者。先生以偶墮狎邪之故,遂為謝、尹諸公所譏。然攷其晚年所造,似已為不遠之復,未可以此一節抹殺之。晦翁謂先生學問「靠不得」者,恐太過也。永嘉諸先生從伊川者,其學多無傳,獨先生尚有緒言。南渡之後,鄭景望私淑之,遂以重光。故水心謂永嘉之學「覘千載之已絕,退而自求,克兢省以御物欲者,周作于前,鄭承于後」。然則先生之功不可沒也。(修。)
浮沚語
先生教人,為學當自格物始。格物者,窮理之謂也。欲窮理,直須思始得,思之有悟處始可。不然,所學者恐有限。(補。)
百家謹案:伊洛之學,東南之士,龜山、定夫之外,惟許景衡、周行己親見伊川,得其傳以歸。景衡之後不振;行己以躬行之學,得鄭伯熊為之弟子,(梓材案:鄭先生為浮沚私淑弟子。)其後葉適繼興,經術文章,質有其文,其從甚盛。
祖望謹案:浮沚時與許景衡、劉安節、安上、戴述、趙霄、張煇、沈躬行、蔣元中稱「元豐太學九先生」。族孫去非為張南軒高弟。
附錄
先生作《浮沚記》曰:予浮雲其仕,泛然出,油然歸。有名無位,凡民如也;有鄉無居,逆旅如也。僦室浮光山之下古西射堂之遺址,蕞然小洲,繚以勺水。予視吾生若漚,起滅不常:若萍,去留無止;于是名之曰浮沚。其西為閣,名曰漚閣;其東為軒,名曰萍軒。其北為室,名曰桴室。室者,窒也,窒吾心之陰幽不善也。其南引舟而渡,名曰筏渡。渡者,度也,度一切陽明之善也。是吾居也,因水而為洲,因洲而為室,因室而為名,因名而為義,皆浮義也。故吾不獨浮其仕,又且浮其居;不獨浮其居,又且浮其生。生,有之而何得!無之而何失!古之有道者,貧而樂,窮而通,豈謂是與﹖非曰能之,願學焉!(補。)
忠許橫塘先生景衡
許景衡,字少伊,瑞安人也。學者稱為橫塘先生。伊川講學,浙東之士從之者自先生始。成紹聖進士,歷仕至殿中侍御史。東南之未定也,詔兩浙、江東路權免茶鹽比較,賊平依舊徵之。先生疏言:「茶鹽人所日用,當視食者之多寡以為歲額之高下。今被兵州縣戶口減半,而歲額必使與舊比,東南赤子何以堪命!」三疏得請。燕山之役,力言童貫不可用,且列其罪數十條,又言譚稹罰未稱罪。時以用兵故,誅求益甚,先生言:「財不足,當節用;民已困,當厚恤之。元豐左藏庫日支約三十六萬緡,今費一百二十萬,非舊制者可減。營繕諸役,花石綱運,非舊制者可罷。凡吏員以黠檢文字、祗應準備為名,及伶官、伎藝、待詔之屬,因事增置,祿費尤多,與夫無名之功賞,非常之賜予,僥倖之請求,宜一切省絕。常賦之外,又以買糴為名,與其他抑配者,不可一二數,監司督責,州縣促辦,百姓破產相屬。為民父母,豈不惻然加恤乎﹖」王、蔡亂政日甚,先生言:「尚書省比闕長官,而同知樞密亦久不除。雖近例以三公通治,然文昌政事之本,樞密總兵之地,各有任屬,安可虛位。況近年賞罰僭濫,官吏猥多,姦贓狼籍,財匱民困,軍政縱弛,邊備不嚴,陜西諸路地震彌月,京東、淮東積水害稼,此正敷求輔佐,振舉紀綱之時。望博考公議,慎選忠賢,以補政府之闕。」王黼大怒,適知洋州吳巖夫以書抵執政,言先生之賢,而誤達于黼,以是逐之。欽宗即位,以左正言召,中丞陳過庭引親避嫌,改太常少卿兼諭德。已而除中書舍人,上書論人君心術及時政。而耿南仲以舊學執政,深惡鯁直之士,李光、程瑀相繼被斥,先生爭之。。會過拜中書侍郎,先生復引嫌,南仲乃誣先生視大臣進退為去就,與同官晁說之俱罷。胡文定公爭之,不報。已而有詔召還,則京師被圍,道梗信絕。高宗即位之八日,以給事中召,至則除中丞。時宗忠簡公守東京,小人撼之,先生力言其不可罷。又言:「方今人材未備,而政事不立,意欲節浮費,輕賦役,慎命令,明賞罰,平寇盜,嚴武備,汰奸貪,抑親黨,申公論,以革往事之漭。」浙西軍變,提刑下招安之令,既降,請授以官,先生謂作亂而反得受爵,非政刑也,罷之。惟駐蹕之議,則李忠定公主南陽,宗忠簡公主還京,而先行獨請東幸建康。黃潛善之兄潛厚為戶部尚書,先生極論其不可。乃罷尚書之命,獨以延康殿學士領財計,再疏言之。高宗甚向用先生,遂拜右丞,入政府,而潛善等益忌之。初,先生謂天下方多事,當調和同列以求濟,已而嘆曰:「調和不可為也。」則請間為上極言之,潛善等益恨。會議改鈔法,先生曰:「國家號令失信于天下,垂三十年,而鈔法最甚。尤而效之,柰何﹖」遂止。有從臣汙偽命者,宰相以其有文,欲復使典制,先生曰:「是大辱國。此而可用,孰不可用也﹖」或謂正二月之交,乃太乙正遷之日,宜于禁中設壇望拜。上以為問,先生曰:「修德愛民,天自降福,何迎拜太乙之有!」潛善等惡宗忠簡公,謗之不已,先生廷辯之曰:「澤忠義之節,居守之功,非特臣能言之。東都宗廟所在,北抗強敵,責任不輕。必欲易之,非左右大臣不可。」謗者默然。初,李忠定公為相,遂定南陽之議。忠定去位,議亦罷,而忠簡累請還京。先生獨謂:「三鎮未復,不宜居危地。南陽漕運不繼,且當居建康。」及金人攻汜水,高宗尚在廣陵,先生請幸建康益力。會有傳信王榛將入洛者,高宗懼,遂下還京之詔。汪、黃實主東幸,而故以渡江之議罪先生,以資政殿大學士奉祠。先生聞還京之舉,憂之,至瓜洲,得暍疾,舟至京口而卒。夷攷當時之議,自以李、宗之北面為是,而東幸為怯,此不足為先生諱也。然汪、黃本主東幸,及怵于傳聞,始議還京,而借渡江之議以傾先生,是則小人之醜正,可為太息者。且汪、黃之主東幸,特以自便其私,而先生則主于擇險而守,其所見正不同。及夫倉卒下還京之詔,漫無牧圉之備,羽書猝至,狼狽渡江,然後知先生之早計,較之李、宗雖有遜,而小人當媿死矣。故先生既卒,而高宗思之,曰:「朕自即位以來,執政忠直,遇事敢言,無如張懿、許景衡者。」賜謚忠簡。明年,先生夫人胡氏乞借所僦官屋,詔以給其家。所著有《橫塘集》三十卷,(雲濠案:《橫塘集》,《四庫》釐為二十卷。)予從《永樂大典》中曾見之。(以下補。)
先生論學詩
咨爾學者,學古之道。惟古善教,有倫有要。其學維何﹖致知格物。反身而誠,物我為一。匪曰我私,推之斯行。親親長長,而天下平。
閤謝生生天申
謝天申,字用休,瑞安人也。見于《伊川語錄》。和靖先生亦雅重之。以賢良薦,知閤門。
祖望謹案:晦庵《伊洛淵源錄》用休名天申,而《止齋集》名佃,豈其人有二名邪﹖
(梓材謹案:陳止齋《重修瑞安縣學記》云:「始,林介夫先生不為《新經》,以《春秋》教授于鄉。既而許公景衡與沈公躬行、謝公佃偕同郡諸儒又嘗越數千里外竊從程、呂二氏問學。」此即謝山所謂「《止齋集》名佃」者,亦據此可見許、謝二先生皆從藍田遊矣。)
太學沈石經先生躬行
沈躬行,字彬老,永嘉人也。不喜舉 業之學而好古學,講明《禮經》喪葬之制。初從塘奧先生林石遊,安定、古靈之再傳也。已而從伊川,兼師同門藍田呂氏。其學以《中庸》、《大學》為本,篤信而力行之,卓然以聖賢為依歸。王氏廢《春秋》,先生獨手摹古經《春秋》,藏于家云(梓材案:「王氏廢《春秋》」句,猶仍葉水心之說。)
謝山《跋水心先生石經春秋詩》曰:嘉祐開封石經,片紙隻字不存人間,并不得如成都孟蜀之本尚見于藏書之目,亦異事也。讀《水心詩集》有曰:「石經《春秋》,一代奇寶,王氏為熙豐學,廢不用。瑞安沈彬老搨而有之,其孫體仁閣以庋焉,予為名曰深明。」(梓材案:體仁字仲一,別見《止齋學案》。又案慈湖作《深明閣記》,謂彬老為仲一族曾王父,則仲一乃彬老從曾孫,非其孫也。)詩曰:「喟昔洛門初上石,未久翻遭焚書厄。」是所指者,開封之石經也。然予攷嘉祐本當宋時流傳亦寡,不特《春秋》。水心特因荊公不解《春秋》,而遂以此尤之。其實荊公「斷爛朝報」之言出于人所附會,尹和靖嘗辯之矣。且荊公不解《春秋》,而要何嘗廢石經之《春秋》﹖後世有誤解水心之詩者,將復增荊公一過,可不辯與!
(梓材謹案:浮沚為先生父子正墓誌云:「洛陽程正叔、京兆呂與權、括蒼龔深之與鄉先生林介夫皆傳古道,名世宗師,學者莫得其門。君能資躬行從之遊,而鄉黨朋友咸稱之。」擄此,則先生又為龔氏門人。)
◆伊川門人(胡、周再傳。)
知州大劉先生安節
劉安節,字元承,永嘉人也。嗜學。有所未達,思之夜以繼日,必至于得而後已。少與從父弟安上相友愛,師事伊川。遊太學,成元符進士,主諸暨簿。祭酒率其屬表留太學,不報。尋除萊州教授,未行,改河東提學管句文字。召對便殿,先生言春宮宜慎擇官屬,雖左右趨走者,必惟其人,又論節儉及君子小人和同之異,上稱善,即日擢監察御史。自學禁起,伊川弟子無顯者,至先生與許公景衡始見用。已而除起居郎,次年遷太常少卿。為宮宦所誣劾,謫守饒州。州饑,大發廩賑之,又檄旁郡無遏糴。軍儲不足,他州皆強取諸民,先生曰:「歲荒如此,重困之,可乎!他司宜有相通者」市人為在官者所擾,多逃散,先生安集之。未幾,飢者充,乏者濟,逃者復。于是與之治賦,裁制貢奉之須,俾屬縣先期戒民,無倉卒之擾。移知宣州,饒之民遮留之,涕泣不忍別曰:「吾州自范文正公而後,始見劉公。」甫至宣,大水,先生分遣其屬具舟拯溺,而躬督之,昕夕不休。遠近流民至者以萬數,闢佛寺以處之。欲發廩,吏以為法令不可,部使者亦持之,先生弗聽。大疫,命醫治之,其全活者無算。政 和六年,卒。先生從事于致知格物、存心養性之說,久而有得。遇人無貴無賤,一以至誠,未嘗見其有恚辭怒色。至于大節,則凜然不可奪。道鄉鄒公得罪,與其所厚數十人道送勞勉之,朝廷震怒追逮,先生泰然。已而哲宗宥之,亦自若。宣州荒政,有詔褒,先生歸功于監司。其待胥吏,不以刑威而自服。嘗相戒曰:「神可欺,府君不可欺。」訟者亦或相戒曰:「何面目見府君。」以是政甚清簡。嘗輯《伊川語錄》一卷。或有問先生于伊川者,曰:「未見他進處,只他守得定不變,亦是好手。如廉仲之徒,皆忘之矣。」所著有《劉左史集》四卷,非足本也。許橫塘銘先生墓曰:「溫溫劉子其美璞,斯文有傳與敦琢。始乎致知物斯格,沈涵充積卒自得。眾人巧智獨敦朴,眾人迫隘獨恢廓,眾人利欲獨淡泊,洞然無礙油然樂。」
大劉先生語
堯、舜之道,不過孝弟。天下之理,有一無二。乃若異端,則有間矣。
致知甚難。
學者須至于大。
至誠可以蹈水火。
作文害道。
(梓材謹案:謝山所錄大劉語六條,今移入《明道學案》者一條。)
給事小劉先生安上
劉安上,字元禮,左史安節從弟也。見知于范忠宣公,與兄同受業伊川之門,里人稱為大、小劉先生以別之。成紹聖進士,累遷至提舉兩浙學事。陛對稱旨,,徽宗稱其蘊藉有大臣體,由監察御史再遷至侍御史。上嘗目送之曰:「安上奏事,可謂詳審!」先生面奏蔡京罪狀數十,退復以疏言之,而京自若,乃再疏論之曰:「臣累疏論列蔡京罪惡,雖蒙俞允,未即顯誅。臣不敢避再三之瀆,仰干天聽。三省事務,必由聖斷,京不候奏擬,徑行批下,其罪一也。文昌舊省,乃先帝睿畫,京惑于陰陽之說,一毀為墟,其罪二也。謀動邊釁,舉師黔南,民不聊生,其罪三也。錢鈔朝令夕改,商販不行,棄妻鬻子,或至自經,其罪四也。汲引凶奸,結為死黨,其罪五也。株連羅織,冀鉗異議,其罪六也。臚傳賜第,摘其語涉諷己者,編廢二十餘人,其罪七也。交結宮闈,私通近習,其罪八也。託祝聖以營臨平之私域,假利民以決興化之讖水,其罪九也。孟翊、張懷素皆其所引姦妖惡逆,其罪十也。其餘積惡,未容殫述。臣愚欲望陛下斬京頭以謝天下,斬臣頭以謝京。」時大觀二年也。于是中丞石公弼、諫議大夫張克公復與先生廷劾之,京始罷相。三年,遷右諫議大夫,又劾給事中蔡「以道家吐納之說,妄自尊大,侍班瞑目,上輕君父」,時論偉之。尋除中書舍人。踰年,除給事中。尋以徽猷閣待制歷知壽州、婺州、邢州,皆有聲。已而升壽州為府,復以先生守之。又知舒州,奉祠。建炎二年,卒。先生在言路,嘗曰:「吾仇怨滿天下矣!然吾職所在,吾無心也。」故其章奏多不存者。所著有《劉給事集》三十卷,今止五卷,非足本。(雲濠案:薛嘉言所作先天行狀稱有詩五百首,雜文三十卷。然焦竑《國史經籍志》載其《集》實止五卷。蓋兵燬之餘,後人掇拾而成也。)
祖望謹案:先生之風節峻矣!顧晁景迂作《客語》,謂道鄉之貶,舟子參之,先生取舟子決之,此必傳聞之妄也。先生兄弟同學同志,方道鄉之貶,左史送之,而先生乃辱之,得無類司馬牛之兄弟乎﹖且道鄉初貶,在先生未為御史之前,其時先生一官錢塘,再官晉雲,三官登州,皆非道鄉貶謫之路所經。若其再貶,則先生為御史矣,于歲月亦皆不相合。況先生冒不測之禍以糾蔡京,而肯辱道鄉以媚之乎﹖晦翁又誤移此事屬之左史,則以送道鄉之人而反決其舟子,又事之所必無者也。
小劉先生語
天下未嘗無才也。作而成之,才不可勝用矣!
能制于外者,則能養其中。
拱而尚右,此信孔子之行而行之者也。「喪欲速貧,死欲速朽」,此信孔子之言而言之者也。非自得也。
今長吏多以捕獲功自列。幸人之死,而己取賞,吾弗忍為!
教授戴先生述(附弟迅。)
戴述,字明仲,永嘉人也。孝友直諒,少工于文。嘗試廣文館,趙挺之得其卷,以為老儒,擢異等,而先生未冠也。先生為小劉先生妹,遂同遊于程門,求為己之學。居父喪,盧墓盡哀。成元符進士,不樂為簿監等官,辭之不得,賦《歸去來》投檄去。起為臨江教授。居母喪,病于倚盧,或請遷于內,先生不可,六日而卒。周浮沚志其墓曰「明仲資稟剛明,少而有立。既從程氏問學,知聖人之道近在吾身,退而隱,于心若有自得。方沈涵充積,日進不已,而年止三十有七,可謂不幸也已!」先生弟迅,字幾仲,私淑洛學于其兄,時稱為大、小戴先生。門人合其文曰《二戴集》。幾仲別有《晉史屬辭》三卷。
鮑敬亭先生若雨
鮑若雨,字商霖,永嘉人也。學者稱為敬亭先生。張思叔《敬亭記》曰:商霖從學伊川先生,勤苦自勵,早夜不息,為同門之畏友。伊川嘗令與和靖講明口口。睦州之亂,率其門人捍禦有勞,有司奏功,力辭不受。所著有《伊川問答錄》、《敬亭集》。
敬亭語
先生前日教某思「君子和而不同」,思之數日,便覺胸次廣闊,其意味有不可以言述者。
竊有一喻,願留嚴聽。今 有人焉,久寓遠方。一日歸故鄉,至中途適遇族兄者俱抵旅舍,異居而食,相視如途人。彼豈知為族弟,此亦豈知為族兄邪!或告曰:「公之族兄弟也。」既而懽然相從,無有二心。向之心與今之心,豈或異哉﹖知與不知而已。今學者苟知大本,則視天下人猶一家,亦自然之理也。先生曰:「此誠善喻。」
人之初生,仁固已存乎其中。及其既生也,幼而無不知愛其親,長而無不知敬其兄,而仁之用于是見乎外。當是時,惟知愛敬而已,固未始有事物之累。及夫情欲竇于中,事物誘于外,事物之心日厚,愛敬之心日薄,本心失而仁隨喪矣。故聖人教之以務本,而曰孝弟為仁之本,蓋謂為仁者必本于孝弟。先生曰:「如此尋究甚好!」
身者,資父母血氣以生者也。盡其道,則能敬其身,敬其身,則能敬其父母矣。故曰:盡其道,謂之孝弟。
隱君潘先生閔
潘閔,字子文,瑞安人也。與敬亭諸公入洛從伊川。嘗以子夏、子張之論交為問,伊川曰:「子張是成人之交,子夏是小子之交。」先生退而有得。志趣高遠,見當時政事混濁,黨錮之禍正烈,遂隱居不仕。
陳先生經正
進士陳先生經邦(合傳。)
陳先生經德(合傳。)
陳先生經郛(合傳。)
陳經正,字貴一,平陽人也。與其弟經邦從伊川遊。謝持正之見伊川也,貴一實介紹之。經邦成大觀進士,字實新。貴一、貴新皆有問答,見《語錄》。其二弟經德、經郛亦私淑洛學者。平陽學統始于先生兄弟,成于徐忠文公宏父。貴一嘗曰:「盈天地間皆我之性,不復知我之為我。」
(梓材謹案:謝山以經德、經郛為洛學私淑。然攷《溫州舊志》,謂經正與弟經邦、經德、經郛、永嘉鮑若雨俱受業二程之門,二程謂伊川也。《儒林宗派》亦以為程門弟子,第以經郛為經邦弟,經德為經郛弟。許橫塘為其祖宗偉墓志云:「男孫九人,經德、經邦、經郛、經正、經世、經言、經綸、經猷、經辨。」則經德最長,而經邦、經郛、經正皆其弟也。橫塘親見諸陳,且謂經德狀其祖府君之行,告其所遊許某,則其同在程門而非私淑可知矣。)
◆周許講友
學正趙先生霄(附弟霑。)
趙霄,字彥昭,瑞安人也。十歲賦《猛虎行》,甚工。少孤,從父豫析其產,先生悉以屬之兄。入太學,與橫塘諸公為洛學。成崇寧進士,官濟州教授,導諸生以躬行之實,不專事科舉,東方士俗為之丕變,時稱為趙顏子。官至太學正。先生弟沾,字彥澤,學業亞于其兄。大觀中以八行舉,恥其為蔡氏所設科,力辭不赴。方賊之難,同縣令王公濟守禦有勞。既卒,縣人祀之。許橫塘稱其臨大節而不撓,視古人為無愧云。
學錄張草堂先生煇
張煇,字子充,永嘉人也。自《六經》、諸子史家之說,皆通習而辨析之。性篤孝,居喪哀毀不自勝,築霜露堂于墓側,棲止其中。有甘露降于庭,學者爭請識之,曰:「是自衒也。」與橫塘諸公日從事于治氣養心之術,學者從之益多。政和中,舉八行不就。政和二年上舍擢第,累仕為洪州教授。以薦為國子學錄。所著有《草堂語錄》,學者稱為草堂先生。
上舍蔣先生元中
蔣元中,字元中,永嘉人也。見道超卓,與橫塘諸公為洛學。嘗作《經不可使易知論》,太學諸生盛傳誦之,至刻之石,而張文忠公橫浦亦時時為學者誦之。方元豐中,太學有「永嘉九先生」之自,即劉、許以至沈、蔣九人也。張氏、趙氏、蔣氏,疑未見伊川者,蓋私淑也。然永嘉之為洛學者尚不止此,蓋指其同時在太學者耳。
◆周許學侶
上舍蔡先生元康
蔡元康,字君濟,平陽人也。初入太學,慨然嘆曰:「學止科舉而已邪!」所見賢者一言一行,孜孜訪之。由橫塘諸公私淑洛學。崇寧中,遊京師,謂其友曰:「連日不樂,得非吾親不安邪﹖」馳歸,果父病,尋愈。學以誠正為本,龜山、道鄉、了翁皆重之。道鄉臨歿,告以死生之說并學問源流甚詳。嘗失金,有得諸同舍篋中者,以告,曰:「此非吾金也。」尋以八行薦,未報而卒。橫塘為志墓。
潘先生安固
潘安固,字仲碩,平陽人也。由橫塘諸公私淑洛學。嘗舉八行,不就。一日行市上,負薪者誤觸其巾墮溝中,皇遽弛擔謝罪,先生撫而遣之曰:「汝行矣!吾自取之。」(以上補。)
◆浮沚門人(胡、張三傳。)
學士吳愖然先生表臣
吳表臣,字正仲,永嘉人也。大觀初進士。高宗時累官右正言,遷吏部尚書兼翰林學士。秦檜欲其使金議地界,指政事堂曰:「歸來可坐此。」先生不答,坐罷。復起知婺州,尋進直學士。晚號湛然,鄉論推其清約。《宋史》謂其源流得之陳忠肅公了翁,而不知其為浮沚先生高弟。永嘉諸公之傳,其最達者,先生也。(修。)
通守李濟溪先生迎
李迎,字彥將,濟源人也。累官安撫司機宜文字、通判明州。晚寓苕上。嘗自贊曰:「三仕三已,應緣而進。一丘一壑,倦遊而歸。」其高致如此。先生為永嘉周浮沚先生,因得聞伊洛之說。其居苕上,口口招提中,日手鈔聖賢治心養性之學。有《濟溪老人遺稿》一卷,周益公序之,又表其墓。(補。)
◆橫塘門人
直閣林竹軒先生季仲
運副林先生叔豹(合傳。)
林季仲,字懿成,號竹軒,永嘉人也。(雲濠案:先生自號廬山老人,嘗僑寓暨陽。《竹軒集》中又自稱「濟南林某」者,蓋其祖貫也。)兄弟四人,皆橫塘許氏弟子,而先生與叔弟叔豹尤著。成宣和進士,官婺州兵曹,出死囚之無罪者。遷仁和令。建炎杭卒之亂,先生躬帥士兵捍截有功。高宗幸永嘉,先生奉母避兵山下。以中丞趙鼎薦,與吳表臣并召見,授臺官,累遷吏部郎。乞重民牧之選,因乞一令自效,且云:「臣承乏郎官,求為縣令,似乎不情。然官職之輕重,惟陛下如何。以省部為重,則郎官貴;以斯民為重,則縣令貴。古人有言,『請自隗始』,今請以臣為郎官作令之始。」尋除太常少卿。趙鼎罷相,先生亦出知泉州。鼎再入相,奏:「今清議所與,如劉大中、胡寅、呂本中、林季仲,陛下能用之乎﹖不然,則臣無所措手足。」乃除檢正。和議起,先生上疏引夫差、句踐事爭之,被斥。久之,召知婺州。尋復以直秘閣 奉祠。有《竹軒親著》十五卷。(雲濠案:《竹軒親著》今存六卷。)叔豹字德惠,成進士,為李綱行營使幕官,甚倚任之。按慈溪縣,鄞之降紳蔣安義獻屠城策以媚金,求知明州,德惠自慈帥兵入,杖殺安義,姦民以定。累官江東副轉運使。(補。)
祖望謹案:先生兄弟遺書不傳,然嘗見直閣送虞仲琳詩云:「儒生底用苦知書,學到根源物物無。曾子當年多一唯,顏淵終日只如愚。水流萬壑心無競,月落千山影自孤。把手沙頭莫言別,與君原不隔江湖。」則已開象山宗旨矣。
林先生仲熊
林先生季貍(合傳。)
林仲熊、季狸,與叔豹皆竹軒弟也,皆知名。(參《直齊書錄解題》。)別附
學士蕭德起振
蕭振,字德起,平陽人也。橫塘許忠簡公,故少受業于許氏。成重和進士,為婺州兵曹。忠簡赴京,振祖道曰:「丈人至朝廷,幸勿見薦。今執政多私其親,故丈人宜革之。」忠簡肅然是之。高宗幸廣陵,東南雲擾。一日,婺卒數百挾刃倡亂,振安輯之。秩滿數年不調,執政交薦,召對,除監察御史。久之,以親老求去,章七上,不許,乃面奏曰:「臣事親之日少,事陛下之日長,惟聖慈哀憐之!」遂外補。已而復召為秘書郎。當是時,伊洛之學盛行,其稱程門再傳弟子最有聲者,上蔡之門則朱震,龜山之門則張九成、喻樗、高閌,橫塘之門則振,而閩人劉子翬以私淑起。(見李心傳《道命錄》。)未幾,宰相趙鼎為秦檜所排,遂以專門之學被詆,凡宗伊洛者,指以為趙鼎、胡寅之學,貶斥無虛日,振始稍諱其傳,與句龍如淵等附于檜,以此累遷至工部侍郎。既劾劉大中,罷其參政,鼎曰:「振意不在大中也。」而振亦私謂人曰:「丞相殆不待論,當自為去就矣。」未幾,鼎罷,然振亦出知台州,又坐薦李光之黨楊煒,再謫池州,君子薄之。晚年起知成都府,頗有惠政。以敷文閣學士卒官。(雲濠案:學士著有《文集》二十卷。以下補。)
祖聖謹案:薛文憲公《浪語集》,所作振墓志無貶詞,而王忠文《蕭家渡詩》頗稱其名德,殆出于鄉里之私乎﹖今重為論定,庶以警後世之反覆者。
◆石經家學
沈嘉慶先生琪
沈琪,字東美,彬老從弟,行義如其兄。聚族而居,寢舍飲食皆放古制。學者稱為嘉慶先生。
提刑沈先生大廉(附子季豐。)
沈大廉,字元簡,石經先生從子也,傳其家學。紹興進士,為樞密院計議官。尋除監察御史,遇事敢言。給事中周葵以封駮忤旨罷,先生力陳其不可,俄而中書舍人凌景、夏相繼復爭之,俱不報,自以不得其言,力求外補,遂以直秘閣提刑福建。卒,王公梅溪輓之曰:「能將一誠字,了卻百年身。」九先生之後,能世其家,推周氏、沈氏、張氏。子季豐字儉光,亦躬行之士,止齋、宏父諸公并重之。
論語說
「三年無改,」黃繼道曰:「君子不忍死其親,三年之內,于父所行,或當否,將有所不暇議,忍改之乎﹖」昔居先君之喪,于哀苦中得此說,甚以為合于人情也。
「宰予晝寢」,黃繼道引《禮記》問疾之說,以為宰予好內而懷安,竊以為不然。宰予固不至是,聖人亦不察 人之微至是也。但昏惰無精進,故責之。
胡五峰曰:范伯達亦云然。
「如有所立卓爾」,黃繼道以為顏子去聰明智力而後有所得,其論為妙。
胡五峰曰:聰明智力豈可去,去之則入于空矣!
(梓材謹案:謝山所節沈元簡引黃莊定之說七條,其專為莊定說者四條,移入《武夷學案》。)
主簿沈先生大經
沈大經,字元誠,石經先生從子也。通物以性,成身以行。後進登其門,咸有所裁正。在家尤嚴肅,妻子莫不化之。用累舉恩,主漳浦簿,奉南嶽祠。沈氏自石經紹正學,先生與其兄大廉并稱克世,而先生惜未見其施云。
◆大劉家學(胡、周三傳。)
劉先生安禮
劉安禮,字元素,左史同產弟也。學于左史,于書無所不讀,有才氣。宣和辛丑睦州之亂,劉教授士英糾義兵,永嘉士子助之者,鮑敬亭與先生,皆佐方略。盜至,共守城有功。朱漢上與之厚。敬亭病于京師,先生以師友之誼,不遠二千里往視,得寒疾,遂卒,時論惜之。
◆草堂家學
架閣張先生孝愷
張孝愷,字思豫,草堂先生子,傳其父學。紹興庚辰進士,官架閣。止齋先生婦翁也。(以上補。)
◆草堂門人
諸葛先生純
諸葛純,永嘉人。其父娶城南張氏,以諸子從其舅學,所謂草堂先生,以八行應書
者也。由是闔郡賢士大夫,往往多諸葛氏師友婭云。(參《陳止齋集》。)
◆浮沚續傳(胡、張四傳。)
通判周先生去非(別見《嶽麓諸儒學案》。)
◆湛然家學
知州吳公叔先生松年
吳松年,字公叔,湛然先生表臣子也。少年工于文,時以為有孫覿、汪藻之風。張忠獻公謂之曰:「士當為有用之學,不必苦心詞章。」因令與其子敬夫遊。以任子累官明州通判。朝臣爭薦之,除將作監丞、江西安撫司參議。尋知南■州,以答天意、固民心為對。先生善折獄,其在明州,出死囚數人,其在南■州亦然。暇則之學宮,與諸生講經羲。課政以最入朝,政府將以為郎官,孝宗以其治郡有聲,再令知潭州,未之官而卒。先生風神高邁,談論傾座,超然如唐、晉間人物。好古樂道,經明行修,不競于進,愨而澹,介而通。于兄弟尤友愛。最與王忠文公十朋、鄭文肅公伯熊、艾軒、東萊諸公善。所著有《江湖集》。(補。)
◆公叔講友
忠文王梅溪先生十朋(別見《趙張諸儒學案》。)
文肅鄭景望先生伯熊(附弟伯英。)
鄭伯熊,字景望,永嘉人。與其弟歸愚翁齊名,時人稱為大鄭公、小鄭公。先生少慕呂申公、范淳夫舅甥之為人,行己一以為法,而論事則慕賈長沙、陸宣公。已而直見道體。紹興十五年進士,歷黃巖尉、婺州司戶。隆興初,召試正字,除太常博士,出為福建提舉。魏王判宣州,南面坐受屬吏進謁,幕府進劄子亦坐可否之。及先生除王府司馬,遂以劄子開說:「謙德未光,嫌疑之際,或駭視聽。」又判罷吏羊綰再役,先生引吏人年滿歸晨,不得再應募條法。不聽,遂自劾去。改江西提刑,奉祠。起知婺州,入為吏部郎官兼太子侍讀,歷國子司業、宗正少卿。方嚮用矣,每小不合,輒乞去。以直龍圖閣知寧國府,移知建寧,卒,後謚文肅。方秦檜擅國,禁人為趙鼎、胡寅之學,而永嘉乃其寓里,後進為所愚者尤多。故紹興末,伊洛之學幾息,九先生之緒言且將衰歇,吳湛然、沈元簡,其晨星也。先生兄弟並起,推性命微眇,酌今古要會,師友警策,惟以統紀不接為懼,首雕程氏書于閩中,由是永嘉之學宗鄭氏。大鄭公臧否人物最矜慎,稱為方峻。小鄭公喜賢,借一介之善,雖輩行縣絕,必引進之。乾、淳之間,永嘉學者連袂成帷,然無不以先生兄弟為渠率。嘗見張宣公之文,謂歸愚曰:「世以為是人志于功名者,廖矣。是學人也,當納交焉。」呂成公尤重之,先生恂恂謹厚,少而德成,悃愊無華,無一指不本于仁義,無一言不關于教化。顧徇道寂寞,視退如進,歷中外,不自陳年勞以求磨勘,故卒不達。弟伯英,字景元,資性後健果決,視其兄又別為一格。每慷慨論事,自謂一日得志,必欲盡洗紹聖以來弊政,復還承平之舊。隆興元年進士第四,故事,以甲科高第入仕者,每易進用,文肅喜而笑曰:「子一日先我矣!」然先生性剛,自度不能俯仰于時,甫任秀州判官,遂以親老乞養,奉祠,三十年不調,竟不起。當事亦畏其氣岸,幸其自重不出,無能害己為幸,不復徵也。晚而朝議將以司幹處之,先生笑曰:「此官吾方議當省之,而身居之邪﹖」竟以疾辭。論者以先生兄弟性行雖不同,然并為豪傑之士。文肅有集三十卷,有《六經口義拾遺》,有《戇語》,有《記聞》,(雲濠案:先生《集》已不傳,今惟《敷文書說》一卷行世。)判官有《歸愚翁集》二十六卷,今皆無傳,良可惜也。(修。)
附錄
呂東萊《與陳同甫書》曰:景元廓落,自其所長。區區所望于渠者,正欲其愛養氣血,點檢細行以待時。
文節林艾軒先生光朝(別為《艾軒學案》。)
成公呂東萊先生祖謙(別為《東萊學案》。)
◆景望同調
郎先生鵬舉(附見《龍川學案》。)
監嶽張忠甫先生淳(別見《艮齋學案》。)
◆架閣門人
文節陳止齋先生傅良(別為《止齋學案》。)
◆諸葛家學
主簿諸葛先生說
諸葛說,字夢叟,其父草堂先生之甥,永嘉人也,得其外家之傳。紹興庚辰進士,以祿不逮親,無意于仕,名其園曰艮園,室曰傃室,以正學教其鄉人。晚年以薦主長樂簿。史越公帥閩,重之,延居幕中,多所諮訪,且薦之朝,而先生卒矣。嘗自言:「讀書二十年,得一健字。」(補。)
◆平陽續傳
忠文徐宏父先生誼(別為《徐陳諸儒學案》。)
劉先生軫(附子天益。)
劉軫,字德輿,平陽人也。嘗曰:「忤心而能樂處,則忤者終順也;快心而不豫防,則快者終害也。怒將以懼人,過怒適以自傷也;能將以致譽,矜能適以召謗也。」凡此皆非淺心者所能知。所著《詮心指要》二萬餘言。子天益,傳家學,有筠坡集。嘗應嘉泰賢良上書,極陳時政,不報。(補。)
(梓材謹案:是傳原底有「學于止齋」四字,謝山抹之,云「恐是徐子宜之徒」,又標題云「欲附《張忠甫傳》」,是皆疑而未定。今列徐子宜為《平陽續傳》,而以先生次之,于張忠甫亦不相遠云。)
◆景望家學(胡、張五傳。)
教授鄭節卿先生伯謙
鄭伯謙,字節卿,永嘉人。官修職郎、衢州府學教授。著《太平經國之書》十一卷,發揮《周禮》之羲。其曰《太平經國書》者,取劉歆「周公致太平之」語也。首列四圖,一曰《成周官制》,一曰《秦漢官制》,一曰《漢官制》,一曰《漢南北軍》。所圖僅三朝之職掌宿衛,蓋其大意,欲以宮中、府中、文事、武事,一統于太宰,故惟冠此四圖,明古制也。其書為目三十,曰《教化》、《奉天》、《省官》、《內治》、《官吏》、《宰相》、《官民》、《官刑》、《攬權》、《養民》、《稅賦》、《節財》、《保治》、《考課》、《賓祭》、《相體》、《內外》、《官制》、《臣職》、《《官民》、《官衛》、《奉養》、《祭享》、《愛物》、《醫官》、《鹽酒》、《理財》、《內帑》、《會計》、《內治》。其中《內外》一門,《會計》一門,又各分為上下篇,凡論三十二篇。皆以《周官》制度類聚貫通,設為問答,推明建官之所以然。多參證後代史事,以明古法之善。(參《四庫書目提要》。)
(梓材謹案:先生《太平經國書》《自序》稱「伊洛老師」「橫渠夫子」,蓋永嘉周浮沚、沈彬老諸子皆伊門人,橫渠再傳弟子鄭景望又私淑浮沚,以綿伊洛、橫渠之傳。觀先生所稱,其為景望家學無疑也。)
◆景望門人
文節陳止齋先生傅良(別為《止齋學案》。)
忠定葉水心先生適(別為《水心學案》。)
文毅陳龍川先生亮(別為《龍川學案》。)
文懿蔡先生幼學(別見《止齋學案》。)
朱先生伯起
朱伯起,口口人。師鄭景望,而與景元為友。景望愛其質醇,以為近道。嗜地理學,著書二十篇,曰《陰陽精義》。(雲濠案:謝山《劄記》謂先生著有《陰陽粗義》二卷。)陳君舉欲為之序,不果,水心序之。(參《葉水心集》。)別附
侍從木蘊之待問
木待問,字蘊之,永嘉人也。隆興癸未進士第一,累官太子詹事、煥章閣待制、禮部尚書。鄭文肅弟子。待問以大魁,官至侍從,然無所表見,其于師門九等人表,當在下中。荊溪吳氏言其貴後頗侮歸愚而侵其居,則又小人之靡也。(補。)
◆石經續傳
沈先生體仁(別見《止齋學案》。)
◆湛然續傳(胡、張六傳。)
監倉吳子量先生
吳,字子量,表臣曾孫。世其家學,篤志窮經,櫛沐俱廢。嘉定間,葉味道、陳埴以朱學顯,而先生從遊之士過之。潘凱、方來,其高弟。(補。)
(梓材謹案:《溫州舊志》載:「先生初名濤,登淳祐第,監平江府大軍倉。秩滿,將處以京秩,弗就。」注:「青田令歸。」則先生出處可考矣。)
◆子量門人(胡、張七傳。)
待制潘先生凱
潘凱,字南夫,永嘉人。弱冠入太學,嘗上書言史彌遠擅政。登紹定第,教授常德府。勇信軍作亂,先生馳入營,裂帛植于門,曰:「在營者非叛。」軍士皆歸伍,無敢後,乃止戮其首亂者。郡人德之,與董文清槐同立祠祀之。淳祐末,除監察御史。三疏論丞相鄭清之不勝任,未報即歸。後以宗正少卿除秘閣修撰,進刑部侍郎。丐外,擢寶章閣待制、知太平州,卒。(參《溫州府志》。)
侍郎方先生來(別見《水心學案》。)
◆節卿續傳
鄉貢胡人齋先生一桂(別見《木鐘學案》。)
【来源:作者原创】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