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献经典>> 专题>> 学案>> 宋元学案

宋元学案

第001卷 卷一 安定學案(黃氏原本、全氏修定)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6年06月07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安定學案 (黃宗羲原本  黃百家纂輯  全祖望修定)

  安定學案表

  胡瑗     程頤(別為《伊川學案》。)

  (高平講友) 範純祐

  範純仁(並見《高平學案》。)

  徐積     江端禮

  馬存

  呂希哲(別為《榮陽學案》。)

  呂希純(別見《範呂諸儒學案》。)

  錢公輔

  孫覺     邢居實

  (附弟覽。) 李昭

  傅楫(別見《古靈四先生學案》。)

  滕元發

  顧臨

  汪澥(別見《荊公新學略》。)

  徐中行    (子)庭筠井(曾孫)日升

  鄭伯熊(別見《周許諸儒學案》。)

  (子)庭槐

  (子)庭蘭

  劉彝     (子)淮夫(別見《古靈四先生學案》。)

  鄒夔  

  鄒棐  (弟)括

  錢藻

  苗授

  歐陽發(別見《廬陵學案》。)

  朱臨     (子)服

  翁仲通    (子)彥約

  (子)彥深

  (子)彥國

  杜汝霖  (孫)陵(曾孫)旟(別見《麗澤諸儒學案》。)

  (曾孫)(曾孫)斿(別見《滄洲諸儒學案》。)

  (曾孫)旞

  (曾孫)(別見《滄諸儒學案》。)

  莫君陳    (子)砥  (孫)伯虛

  張堅

  祝常

  管師復(別見《古靈四先生學案》。)

  管師常(別見《古靈四先生學案》。)

  廬秉

  林晟     (子)玉勝    (孫)俊民

  (子)用     (孫)朝价 

  游烈

  徐唐

  (附師吳果。)

  饒子儀(別見《泰山學案》。)

  陳舜俞

  周穎

  翁升

  江致一

  陳敏

  盛僑

  倪天隱     彭汝礪

  吳孜

  張巨(別見《廬陵學案》。)

  田述古     呂好問

  呂切問(並見《滎陽學案》。)

  潘及甫

  莫表深

  陳高

  陳貽範(別見《古靈四先生學案》。)

  安燾

  朱光庭(別見《劉李諸儒學案》。)

  □□□

  趙君錫(別見《高平學案》。)

  (節孝同調)

  (私淑)羅適

  (附師)朱絳

  吳儆(別見《嶽麓諸儒學案》。)

  (以下安定續傳。)

  汪深(別見《象山學案》。)

  孫復(別為《泰山學案》。)

  石介(別見《泰山學案》。)

  阮逸(並安定學侶。)

  陳襄(別為《古靈四先生學案》。)

  楊適(別見《士劉諸儒學案》。)

  (並安定同調。)

  安定學案序錄

  祖望謹案:宋世學術之盛,安定、泰山為之先河,程、朱二先生皆以為然。安定沈潛,泰山高明,安定篤實,泰山剛健,各得其性稟之所近。要其力肩斯道之傳,則一也。安定似較泰山為更醇。小程子入太學,安定方居師席,一見異之。講堂之所得,不已盛哉!述《安定學案》。(梓材案:全氏《序錄》本為卷首,可以見全書之脈絡,茲復分列各《學案》之端,俾學者得見每卷要領。猶《周易序卦傳》本十翼之一,後之說《易》者往往分列各卦也。)

  ◆高平講友

  文昭胡安定先生瑗

  胡瑗,字翼之,泰州如人。七歲善屬文,十三通《五經》,即以聖賢自期許。鄰父見而異之,謂其父曰:「此子乃偉器,非常兒也!」家貧無以自給,往泰山,與孫明復、石守道同學,攻苦食淡,終夜不寢,一坐十年不歸。得家書,見上有「平安」二字,即投之澗中,不復展,恐擾心也。以經術教授吳中,範文正愛而敬之,聘為蘇州教授,諸子從學焉。景祐初,更定雅樂,文正薦先生,以白衣對崇政殿。授試祕書省校書郎,辟丹州軍事推官,歷保寧節度推官。滕宗諒知湖州,聘為教授。先生倡明正學,以身先之。雖盛暑,必公服坐堂上,嚴師弟子之禮。視諸生如子弟,諸生亦愛敬如父兄。其教人之法,科條纖悉具備。立「經義」、「治事」二齋:經義則選擇其心性疏通、有器局、可任大事者,使之講明《六經》。治事則一人各治一事,又兼攝一事,如治民以安其生,講武以禦其寇,堰水以利田,算曆以明數是也。凡教授二十餘年。慶曆中,天子詔下蘇、湖,取其法,著為令于太學。召為諸王宮教授,辭疾不行。尋為太子中舍,以殿中丞致仕。皇祐中,更鑄太常鐘磬,驛召先生與阮逸,同太常官議于祕閣,遂典作樂事。授光祿寺丞、國子監直講。樂成,遷大理寺丞,賜緋衣、銀魚袋。嘉祐初,擢太子中允、天章閣侍講,仍專管句太學。四方之士歸之,至庠序不能容,旁拓軍居以廣之。既而疾作,以太常博士致仕。東歸之日,弟子祖帳百里不絕,時以為榮。卒,年六十七,諡文昭,詔賻其家。所著有《易》、《書》、《中庸義》,《景祐樂議》。(雲濠案:謝山《學案劄記》:「《安定易傳》十卷。」又案:《四庫書目》釆錄《周易口義》十二卷,《洪範口義》二卷,餘書佚。)學者稱為安定先生。是時禮部所得士,先生弟子十常居四五,隨材高下而修飾之,人遇之,雖不識,皆知為先生弟子也。在湖學時,福唐劉彝往從之,稱為高弟。後熙寧二年,神宗問曰:「胡瑗與王安石孰優﹖〞對曰:「臣師胡瑗以道德仁義教東南諸生時,王安石方在場屋中修進士業。臣聞聖人之道,有體、有用、有文。君臣父子,仁義禮樂,歷世不可變者,其體也。《詩書》史傳子集,垂法後世者,其文也。舉而措之天下,能潤澤斯民,歸于皇極者,其用也。國家累朝取士,不以體用為本,而尚聲律浮華之詞,是以風俗偷薄。臣師當寶元、明道之間,尤病其失,遂以明體達用之學授諸生。夙夜勤瘁,二十餘年,專切學校。始于蘇、湖,終于太學,出其門者無慮數千餘人。故今學者明夫聖人體用,以為政教之本,皆臣師之功,非安石比也。」帝曰:「其門人今在朝者為誰﹖」對曰:「若錢藻之淵篤,孫覺之純明,範純仁之直溫,錢公輔之簡諒,皆陛下之所知也。其在外,明體達用之學,教於四方之民者,殆數十輩。其餘政事、文學粗出于人者,不可勝數。此天下四方之所共知也。」帝悅。明嘉靖中,從祀孔廟,稱「先儒胡子」

  百家謹案:先生在太學,嘗以「顏子所好何學論」試諸生。先生得伊川作,大奇之,即請相見,處以學職,知契獨深。伊川之敬禮先生亦至。于濂溪,雖嘗從學,往往字之曰「茂叔」;于先生,非「安定先生」不稱也。又嘗語人曰:「凡從安定先生學者,其醇厚和易之氣,一望可知。」又嘗言「安定先生之門人,往往知稽古愛民矣,于從政乎何有!」

  論語說

  友者輔仁之任,不可以非其人。故仲尼嘗曰:「吾死,商也日進,賜也日退。」商好與勝己者處,賜好與不如己者處也。(無友不如己者。)

  非止聞夫子之道,凡聞人之善言善行,皆 如是。(子路唯恐有聞。)

  命者稟之說于天,性者命之在我。在我者修之,稟于天者順之。愚、魯、辟、喭,皆道其所短而使修之者也。(愚、魯,辟、喭。)

  公叔文子與大夫僎同升諸公,孔子曰「可以為『文』」;臧文仲知柳下惠之賢而不舉,孔子謂之「竊位」。由此觀之,君子以薦賢為己任。(臧文仲竊位。)

  子貢之言,甚而言之也。孔子固學于人而後為孔子。(子貢言夫子不可及。)

  慈溪黃氏曰:子貢闢毀孔子者,故極言之。安定恐後學待孔子太高而自絕于不可學,故又為之說如此。

  冉求有為政之才,故曰「可使為宰」;及其聚歛不合正道,故曰「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如美管仲之功,則曰「如其仁,如其仁」;至于鄙管仲之僭,則曰「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孔子稱冉求可使為宰,又鄙為「小子」。)

  古之取人以德,不取其有言,言與德兩得之。今之人兩失之。(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取以一時之能,而不責以平生之行。(孔子見互鄉童子。)

  春秋說

  不書「王師敗績于鄭」,王者無敵于天下,書「戰」則王者可敵,書「敗」則諸侯得禦,故言「伐」而不言「敗」。茅戎書「敗」者,王師非王親兵致討取敗,而書之。(桓五年,蔡人、衛人、陳人從王伐鄭。)

  蔡季者,蔡桓侯之弟。弟季當立。「歸」者,善辭也。時多弒奪,明季無惡。字者,諸侯之弟例書字。(桓十七年,蔡季自陳歸于蔡。)

  諸侯伐衛以納朔,天子不先救,朔卒為諸侯所納,天子威命盡矣。先師謂:猶愈乎不救。書王人子突之救,以王法尚行于此也。勢既已去,烏能必勝哉!(莊六年,王人子突救衛。)

  八月弒君,十月出奔,臣子不討賊可知!(莊十二年,宋萬出奔陳。)

  婦人,從夫者也。公親迎于齊,夫人不從公而至,失婦道也。大夫宗婦者,同宗 大夫之婦,非謂大夫與宗婦也。覿者,見夫人也。用幣者,為贄不過榛、栗,棗、脩,今婦人而用男子之贄,莊公以誇侈失禮也。(莊二十四年,大夫宗婦覿,用幣。)

  伯姬乃婦人中之伯夷也。(襄三十年,宋伯姬卒。)

  生則書「王」,明實為嗣。死乃稱「子」,正未踰年,未成天子之至尊。(昭二十二年,王子猛卒。)

  附錄

  先生世居安定,流寓陵州。父訥為寧海節度推官,隨任生于泰州寧海鄉,先生故址也。人稱為之安定先生,溯其源也。

  先生在太學,其初人未信服。使其徒之已仕者盛僑、顧臨輩分置執事,又令孫覺說孟子,中都士人稍稍從遊。日升堂講《易》,音韻高朗,旨意明白,眾皆大服。《五經》異論,弟子記之,目為《胡氏口義》。

  先生在學時,每公私試罷,掌儀率諸生會于肯善堂,合雅樂歌《詩》。至夜,乃散諸齋,亦自歌《詩》奏樂,琴瑟之聲徹于外。

  先生嘗召對,例須就閣門習儀。先生曰:「吾平生所讀書,即事君之禮也,何以習為!」閤門奏上,人皆謂山野之人必失儀。及登對,乃大稱旨。上謂左右曰:「胡瑗進退周旋,皆合古禮。」

  先生初為直講,有旨專掌一學之政,遂推誠教育多士。亦甄別人物,故好尚經術者,好談兵戰者,好文藝者,好尚節義者,使之以類群居講習。先生亦時時召之,使論其所學,為定其理。或自出一義,使人人以對,為可否之。或即當時政事,俾之折衷。故人人皆樂從而有成效。朝廷名臣,往往皆先生之徒也。

  (梓材謹案:此下有「番禺大商子」一條,移為其人立傳于後。)

  徐積初見先生,頭容少偏。先生厲聲云:「頭容直!」積猛然自省,不特頭容要直,心亦要直,自是不敢有邪心。

  神宗題贊先生像曰:「先生之道,得孔、孟之宗;先生之教,行蘇、湖之中。師任而尊,如泰山屹峙于諸峰;法嚴而信,如四時迭運于無窮。辟居太學,動四方欣慕,不遠千里而翕從;召入天章,輔先帝日侍,啟沃萬言而納忠。經義治事,以適士用:議禮定樂,以迪朕躬。敦尚本實,還隆古之諄風;倡明正道,開來學之顓蒙。載瞻載仰,誰不思公;誠斯文之模範,為后世之欽崇!」

  其孫滌曰:先祖治家甚嚴,尤謹內外之分。兒婦雖父母在,非節朔不許歸寧。有遺訓,嫁女必須勝吾家者,娶婦必須不若吾家者。或問故,曰:「嫁女勝吾家,則女之事人必欽必戎。娶婦不若吾家,則婦之事舅姑必執婦道。」

  陳右司曰:胡先生在邇英,專以損上益下,損下益上為說。(補。)

  晁公武曰:安定《易解》甚詳,蓋門人倪天隱所纂,故序首稱「先生曰」。(補。)

  又曰:《漸卦》「鴻漸于陸」,先生有取于範諤昌《易墜簡》之說。(補。)

  又曰:程正叔解,頗與翼之相類。(補。)

  薛艮齋《與朱晦翁書》曰:教以安定之傳,蓋不出于章句誦說,校之近世高明自得之學,其效遠不相逮。要終而論,真確實語也。某何足以知此,蒙誨之及,故敢言之。子路「何必讀書」,孔子惡其佞;子夏必謂之學,不可謂不知言。二者豈無說邪﹖昧者盍少思!嘗謂翼之先生所以教人,得于古之「灑掃、應對、進退」。知其說者,徐仲車耳。餘子類能有立于世,是皆舉其一端。介甫詩以宰相期之,特窺其餘緒耳。成人成己,眾人未足以知之。且君子道無精粗,無小大,是故致廣大者必盡精微,極高明者必道中庸。滯于一方,要為徒法、徒善。漢儒之陋,則有所謂「章句」「家法」;異端之教,則有所謂「不立文字」。稽于政在方策,人存乃舉,禮儀威儀,待人以行,智者觀之,不待辯而章矣。

  (梓材謹案:此條自洲原本所錄艮齋《浪語集》移入。)

  陳直齋曰:王晦叔問南軒曰:「伊川令學者先看王輔嗣、胡翼之、王介甫三家《易》,何也﹖」南軒曰:「三家不論互體故耳。」要之,三家于象數,埽除略盡,非特如所云互體也。(補。)

  黃東發曰:先生明體用之學。師道之立,自先生始。然其始讀書泰山,十年不歸,及既教授,夙夜勤瘁,二十餘年,人始信服。立己立人之難如此。

  百家謹案:先生之學,實與孫明復開伊洛之先,且同學始終友善。其云先生在太學,與明復避不相見,此邵氏《後錄》之謬,正與「主癰疽、寺人」之談同也。

  ◆安定學侶

  殿丞孫泰山先生復(別為《泰山學案》。)

  直講石徂徠先生介(別見《泰山學案》。)

  屯田阮先生逸

  阮逸,字天隱,建陽人。天聖進士,官太常丞。皇祐中,與安定同典樂事,遷尚書屯田員外郎。著有《易筌》。(從黃氏補本錄入。)

  (梓材謹案:先生與安定同典樂事,相與論樂,以為安定學侶可也。餘姚翁氏注深寧《困學紀聞》云安定先生門人,未知所本。)

  ◆安定同調

  忠文陳古靈先生襄(別為《古靈四先生學案》。)

  助教楊大隱先生適(別見《士劉諸儒學案》。)

  ◆安定門人

  正公程伊川先生頤(別為《伊川學案》。)

  主簿範天成先生純祐

  忠宣範堯夫先生純仁(並見《高平學案》。)

  節孝徐仲車先生積

  徐積,字仲車,山陽人。三歲而孤,事母至孝。以父名石,終身不用石器。從安定學,惡衣服不恥。應舉入都,載母以從。比登第,同年共致百金為壽,卻之,神宗朝數召對,以耳疾不能至。元祐年,除揚州司戶參軍。母歿,廬墓三年,雪夜伏側,哭不絕聲。時甘露降,木成連理。廷臣薦其孝廉,為楚州教授。徽宗初,改宣德郎。卒年七十六。(梓材案:原本此下有《東坡志林》一段,今以其不類傳文,移為《附錄》于後。)政和六年,賜謚節孝。有《文集》三十一卷。(雲濠案:先生別有《節孝語錄》,釆入《四庫》。)

  荀子辯

  荀子曰:「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古者聖人以之性惡,以為偏險而不正,悖亂而不治,是以為之起禮義,制法制,以矯飾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擾化人之情性而 道之也。使皆出于理,合于道也。」

  辯曰:荀子非也。且人之性既惡矣,又惡知惡之可矯而善之可為也﹖矯性之矯,如矯木之矯,則是柳為桮棬之類也,何異于告子哉!弗思而已矣。余以為禮義者,所以充其未足之善;法制者,矯其已習之惡。

  荀子曰:「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學,不可事。」

  辯曰:若如此論,則是上之教可廢,而下之學可棄也,又烏用禮義為哉﹖余以為天能命人之性,而不能就人之性,唯人能就其性。如此,則與孔子之意合。孔子曰:「成性存存,道義之門。」

  荀子曰:「今人之性,目可以見,耳可以聽。可以見之明不離目,可以聽之聰不離耳。目明耳聰不可學,明矣。」

  辯曰:奚物而不可學也﹖赤子之性也,不匍匐矣。既匍匐也,不能行,必須左右扶持,猶曰「姑徐徐」云爾。然而卒能之楚、之秦、之天下者,其故何哉﹖蓋曰學而已也。至于耳目,則何獨不然。其始也,目不能視矣,耳不能聽矣。然而明可以察秋毫之末,聰可以辨五聲之和。卒能如此者,其故何哉﹖亦曰學而已也。夫奚物而不可學邪﹖

  百家謹案:正唯耳目之有聰明,故聖人因明,繼以規矩,以為方員平直,因聰,繼以六律,以正五音,而有視聽之學。正惟性之善,聖人制為禮義法度,而有復性之學。

  荀子曰:「今人之性,飢而欲飽,寒而欲煖,勞而欲休,人之情性也。今人飢,見長者而不敢先食者,將有所讓也;勞而不敢求息者,將有所代也。夫子之讓乎父、弟之讓乎兄,子之代乎父、弟之代乎兄,此二行者,皆反于性而悖于情也。故順情性則不辭讓矣,辭讓則悖于情性矣。用此觀之,人之性惡明矣。其善,偽也。」

  辯曰:夫飢而欲飽,寒而欲煖,勞而欲休,此人情之常也,雖聖人亦不免矣。至于子之讓乎父、弟之讓乎兄,子之代父、弟之代兄,此二行皆出于其性也,何反于性而悖于情哉﹖有是性即有是行也,無是性即無是行也,烏有性惡而能為孝弟哉﹖弗思而已矣!

  百家謹案:飽煖安逸,固人性情。然己既飽煖安逸,而見父兄之飢勞,試問此時之為子弟者,亦不知其心能安否。夫欲飽煖安逸,人之情也,其不安于父兄于勞之心,性之善也;讓代其父兄,順乎性之善也。

  荀子曰:「凡禮義者,是生于聖人之偽,非故生于人之性也。故陶人合土而生瓦,然則瓦生于陶人之偽,非故生于人之性。工人斲木而生器,然則器生于工人之偽,非故生于人之性也。」

  辯曰:夫欲行其實者必先正其名,名正則教行矣。禮義之偽與作偽之偽,有以異乎﹖其無以異乎﹖在人者必皆謂之偽,則何事而不言偽﹖言性惡者,將以貴禮義也。今乃以禮義而加之偽名,則是欲貴之而反賤之也。奚不曰:「陶人因土而生瓦,工人因木而生器,聖人因人而生禮義」也﹖何必曰偽。

  百家謹案:荀子固不識性,實由乎不識禮義也。夫性即土也,而禮義非瓦也;性即木也,而禮義非器也。況性不可以土木喻哉!夫性果何物也﹖即此心之惻隱、羞惡、恭敬、是非,仁義禮智之理也。而此心不能不應萬事,于是聖人取此心恭敬之性而為經曲之禮,羞惡之性而為咸宜之義。是禮與義即性也。云「順其性而為禮義」者,并多此「順」與「為」字。至若土與木,曷嘗有瓦與器來,而以之相擬乎﹖由先生之辯,不足以折荀子也。

  荀子曰:「薄願美,狹願廣,貧願富,賤願貴,苟無之中者,必求于外。故富而不願財,貴而不願勢,苟有之中者,不及於外。用此觀之,人之欲為善者,為性惡也。」

  辯曰:荀子過甚矣,何不顧孟子之意也﹖孟子以仁義禮智謂之四端。夫端亦微矣,其謂仁者,豈遂足用為仁哉﹖其謂義者,豈遂足用為義哉﹖是在其養而大之也。此所謂薄願美,狹願廣,貧願富,賤願貴,以其不足于中而必求于外也;安得曰富而不願財,貴而不願勢,苟有中而不求于外邪﹖故人之欲為善,以其善之未足也,而有可充之資、可為之質也,何必待性惡而後為善哉﹖性惡而為善,譬如搏水上山。善而為善,如水之流而就溼也,火之始燃而燥也,豈不順也﹖

  百家謹案:天下未有無其物而可強為者。即如荀子言,合土生瓦,斲木生器,亦必有是土木而後可生瓦器,豈無是土木而陶人工人強生瓦器乎﹖且荀子云「人之欲為善者,為性惡也」,不知如果性惡,安有欲為善之心乎﹖即此有欲為之心,已足驗人心之善矣。先生云「何不顧孟子之意」,似迂。彼既主張性惡,豈顧孟子哉!

  荀子曰:「性善,則去聖王,息禮義;性惡,則興聖王,貴禮義。」

  辯曰:一陰一陽,天地之常道也。男有室,女有歸,人倫之常道也。君必有民,民必有君,所以為天下也。不然,何以為天下﹖聖王之興,豈為性惡而已哉!故性善,得聖王則愈治,得禮義則愈興,安得曰「去聖王,息禮義。」性善而得禮義,如物萌而得膏雨也,勃然矣,有何不可哉!

  荀子曰:「凡人之性,堯、舜之與桀、跖,其性一也;君子之與小人,其 性一也。」

  辯曰:天下之性惡而已,堯、舜、桀、跖亦惡而已,是自生民以來未嘗有一人性善也。未嘗有一人性善,其禮義曷從而有哉﹖其所謂聖人者,曷從而為聖人哉﹖

  荀子曰:「堯問于舜,人情何如。舜對:人情甚不美,妻子具而孝衰于親,嗜欲得而信衰于友,爵祿盈而忠衰于君。

  辯曰:荀子載堯、舜之言,則吾不知也。至于妻子具而孝衰于親,則是妻子未具而嘗有孝矣。嗜欲得而信衰于友,則是嗜欲未得而嘗有信矣。爵祿盈而忠衰于君,則是爵祿未盈而嘗有忠矣。則是天下之性,未嘗無孝,未嘗無信,未嘗無忠,而人之性果善矣。其所以不善者,外物害之也。學荀子者,以吾言為何如﹖

  百家謹案:荀子之學,與告子極相似,而有辨陶人合土以生瓦,工人斲木以生器,此杞柳桮棬之說也;禮義為偽,此義外之說也;以性為惡,即食色為性、生之謂性也。但告子之以杞柳喻性、桮棬喻義者,以為人生所有之本質,惟此知覺,而知覺無禮義也。欲得理于我,必須向天地萬物上求之,使與我之知覺合而為一,而後為作聖之功。而不知此知覺之遂感而通,不失其宜者,即禮義也。然告子之東流、西流,亦只言性無善惡,須復求理于外。而荀子則直以人欲橫流者為性,竟云性惡,反禮義為矯性之偽物矣。嗟乎,性道難言也!孔子明言求諸己,孟子明言性善、萬物皆備,程子明言性即理也,朱子明言虛靈不昧、具眾理而應萬事。彼告子、荀子以禮義為外,人皆知為異端,猶可言也;欲明為儒者,不識吾性之即為禮義,狺狺焉欲以沿門乞火為祕旨,凡有反求諸己者,即便妄詆之為禪,不可言也。

  辯習

  性善乎﹖曰:善也。以善性而習有善惡者,何也﹖物誘于外而欲攻于內也,好惡之不正而邪情奸于其間也。養之而弗充,則性之弗固也,況未嘗一日而養之乎。能自養者鮮矣,于是有君師之教、禮義之化也,所以養其性、長其善而正其習也。習不正則惡矣,惡不已則其性汩,而謂性之不善,是何異于害其苗而謂苗之不長也!人亦知夫苗乎﹖物之有苗也,苟無外物之害,則苗無不長矣。苗之槁者,外物害之也。是故善養苗者,必去其害苗者。去莠,惡其害苗也。善養性者,必去其害性者。去惡,惡其害性也,然則性者善也,習有善與惡也。習久不變,然后善惡定也。卒而為君子,卒而為小人,皆所以取之道也,是故習不可不慎也,善習者,雖瞽、鯀為父,亦舍父而習他矣。性則善也,習有善與惡也,是故習不可不慎也。

  語錄

  先生言人當先養其氣,氣完則精神全,其為文則剛而敏,治事則有果斷,所謂先立其大者也。故凡人之文,必如其氣。班固之文,可謂新美,然體格和順,不若太史公之嚴。近世孫明復及石徂徠之文,雖不若歐陽之豐富新美,然自嚴毅可畏。

  人之同官,不可不和。和則事無乖逆,而下不能為奸。必欲和,莫若分過而不掠美。

  欲求聖人之道,必於其變。所謂變者何也﹖蓋盡中道者,聖人也;而中道不足以盡,聖人故必觀于變。蓋變則縱橫反覆,不主故常而皆合道,非賢人之所能。故孔子曰「未可與權」,孟子「惡其執一」也。

  治《詩》者必論其大體。其章句細碎,不足道也。且《詩》何必分二《南》為《國風》,而《雅》有大小,又有《頌》也﹖蓋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故二《南》言文王之化,正于閨房衽席之間,以至乎人化之。蓋《風》為治家之始,而《小雅》者治國政之始,《大雅》者治天下之始,《頌》者成功之始,是謂四始也。

  《艮》言「思不出其位」,正以戒在位者也。若夫學者,則無所不思,無所不言,以其無責可以行其志也。若云「思不出其位」,是自棄《於》淺陋之學也。

  楊子稱孟子之「不動心」曰:「貧賤富貴,不能動其心。」大非也。夫古之山林長往之士,豈不能以貧賤富貴不動其心;而世之匹夫之勇者,豈非所以死生不動其心也﹖如此,則孟子之不動心,乃常人爾。蓋孟子充養之至,萬物皆備于我,而萬變悉昭于胸中,故雖以齊國卿相之重位,亦不動心思之經營而可治。以其養之至也。

  「志,氣之帥;氣,體之充。」此言精微,學者宜思之。蓋以謂志則在心而心為有知,有知則所好亦有節,而所惡不過分;縱過而踰節,亦知自反也。若氣,則冥然無知,特可以充養四體。縱之而不已,則喜怒為氣之所使,必至于過分踰節矣。此小人之事也。若君子,則學而能正能誠,所以志能帥氣,而喜怒不過。唯小人為氣所鼓,方其喜怒之際,不知形色之變,至于不聞人之聲音,不覺己之忤物,或至于殺人,殺身者,皆為氣之所使而不能帥氣也。故曰:「持其志,無暴其氣。」學者可不知此乎!

  百家謹案:志與氣原非二物,志即氣之精明者是也。持志、無暴,並無兩樣工夫,故孟子止言養氣,而持志在其中矣。先遺獻曰:「若離氣而言持志,未免捉捏虛空矣。所以古人說九容,只是無暴其氣。無暴其氣,志焉有不在者乎﹖」

  安定說中庸始于情性。蓋情有正與不正,若欲亦有正與不正,德有凶有吉,道有君子有小人也。若「天地之情可見」,「聖人之情見乎辭」,豈得為情之不正乎﹖若「我欲仁,斯仁至矣」,豈為不正之欲乎﹖故以凡言情為不正者,非也;言聖人無情者,又非也。聖人豈若土木哉!「強哉矯」,蓋矯者強之甚,大木之曲者性也。能矯而為正,豈不強乎!

  百家謹案:離情無所為性,但觀此情恰好不恰好耳。存諸中而自然,發諸外而中節,氣血即是義理,子劉子所謂「中和皆是性」也。若無主宰中存,肆欲妄行,則小人之無忌憚矣。凡人生有情,情之正者即性。性從情中看出。彼釋氏之情不附物,是無情也,非聖人之道也。先生言聖人非無情,甚是。但解「強哉矯」,謂矯性之曲而正之,則非。夫所謂「強哉矯」者,乃矯乎流俗也。若性之生也直,奚待矯哉﹖先生辯荀,恐未免仍蹈乎荀之說也。

  「道,自道也」者,且以「道路」之道言之:凡窮天下,周八極,人跡所及,皆可至焉,則道豈不六通四闢乎﹖然有徑有支皆道也,故必在人之所擇而行之。

  訓學者文

  諸君欲為君子,而使勞己之力,費己之財,如此而不為君子,猶可也;不勞己之力,不費己之財,諸君何不為君子﹖鄉人賤之,父母惡之,如此而不為君子,猶可也;鄉人榮之,父母欲之,諸君何不為君子﹖

  附錄

  先生三歲而孤,晨昏匍匐下,求其父甚哀。太夫人使讀《孝經》,輒流涕不能止。是時太夫人攜于陜右外家,事母篤孝。一日,具公裳見貴官,忽自思云:「見貴官尚必用公裳,豈有朝夕見母而不具公裳者乎﹖」遂裹頭,服公裳,晨省其母。外氏諸婦大笑之,先生彌恪,久而亦不復笑也。先生嘗曰:「吾之持敬,自此始也。」又一日,為母置膳,先過一賣肉家,將買之,遂向市中買他物。而歸途有便道,稍近,且亦有賣肉家,將買之。因自念:「吾已有所許,而忽他之,將無欺其初心乎﹖」卒迂道就故所賣肉家。先生嘗曰:「吾之行信,自此始也。」

  既冠,徒步從安定先生學。安定門下踰千人,以別室處之,遣婢視飲食澣濯。盛寒惟衲裘,以米投漿甕,日中數塊而已。安定使其徒餽之食,不受。將還,受一飯而行,曰:「先生之命,不可終違。」常曰:「吾於安定之門,所得多矣。言之在耳,一字不違也。」

  二叔父議析居,先生涕泣止之,不可。于是請其叔父,取所欲餘書十篋、敝屋數間而已。其叔沒,家替,先生事叔母如母,送死無不備。事母謹嚴,非有大故不去側。日具太夫人所嗜,皆手自調味。為兒嬉或謳歌以悅之。故太夫人雖在窮巷,奉養充美,無須臾不快也。

  太夫人之喪,廬墓三年,雪夜號伏,呼問太夫人寒否如平生,因委頓僵仆,手足皆裂,不顧也。翰林呂溱嘗造墓,知狀,垂涕曰:「想見鬼神幽明不隔。」鄉里瞻仰先生如神,有爭訟,必就決,不復造有司。每歲甘露降于墳域,必逾月。墓左有杏,兩枝連合。至孝感應如此。

  先生畜犬,孳生至數十,不以與人。或問之,曰:「吾不忍其母子相離也。」

  (雲濠謹案:謝山《學案劄記》云:「崇教孝女事,見《徐節孝集》,亦見呂縉卿《叔夏集》,莊綽《雞肋編》釆之,確是淮陰節婦。」)

  《東坡志林》曰:仲車,古之獨行也,於陵仲子不能過,然其詩文則怪而放,如玉川子,此一反也。耳聵甚,畫地為字,乃始通語,終日面壁坐,不與人接,而四方事無不周知其詳,雖新且密,無不先知,此二反也。

  呂紫微《童蒙訓》曰:徐仲車教門人,多于空中書一「正」字,且云:「于安定處得此一字,用不盡。」(補。)

  汪玉山《書節》孝行狀後曰:節孝先生嘗語東坡曰:「有功者多矣,而獨稱大禹者,以其不矜不伐也。有才者多矣,而獨稱周公者,以其不驕不吝也。」蘇公受而書之策。又嘗語魯直曰:「為政,慮不厭熟則寡過,睦寮友則事舉。」魯直謝曰:「立參于前,坐倚于衡,何日忘之!(補。)

  王深 《寧困學紀聞》曰:師氏三德。朱子曰:「至德以為道本,明道先生以之。敏德以為行本,溫公以之。孝德以知逆惡,趙無媿、徐仲車之徒以之。」(補。)

  侍講呂原明先生希哲(別為《滎陽學案》。)

  侍制呂先生希純(別見《範呂諸儒學案》。)

  諫院錢先生公輔

  錢公輔,字君倚,武進人。少從學于安定。中進士甲科,歷知制誥。英宗立,陳《治平十議》,又作《帝問》一篇上之。王疇為翰林學士未久,擢副樞密,先生謂其望淺,不草制,謫滁州團練使。起知廣德軍。神宗立,歷知諫院。宰相富鄭公弼謂曰:「上求治如饑渴,正賴君輩同心以濟。」答曰:「朝廷所為是,天下誰敢不從。所為非,公輔欲同之,不可得已。」王安石雅與之善,既得志,主薛向更鹽法,出滕甫于鄆州。先生數于帝前言向當黜,甫不當去,拂安石意,罷諫職,出知江寧府。帝欲召還,安石沮之,徙揚州。以病乞祠,改提舉崇福觀。卒,年五十二。

  龍學孫莘老先生覺(附弟覽。)

  孫覺,字莘老,高郵人。甫冠,從安定遊。安定之門弟子千數,別其老成者為經社,先生年最少,儼居其間,眾皆推服。登進士第,調合肥主簿。歲旱,州督民捕蝗,先生言:「民方艱食,若以米易之,是為除害而享利也。」守悅,推其說于諸縣。嘉祐中,進館閣校勘。神宗擢至右正言。帝將大革積弊,先生言「革而當,其悔乃亡」,帝稱善。嘗從容語及知人之難,先生曰:「堯以知人為難,終享其易。願觀《詩》、《書》之所任使,無速於小功近利,則王道可成矣。」帝語以欲用陳升之而罷邵亢,先生即奏如所言。帝以為希旨,奪官兩級。先生連章丐去,云:「去歲有罰金御史,今茲有貶秩諫官。未聞罰金貶秩,猶可居位者。」乃通判越州。徙知通州。熙寧二年,詔知諫院,同修起居注,知審官院。王安石早與先生善,驟引用之,將援以為新法助,而先生與異議,安石怒,因遣行視畿縣散常平錢利病。先生疏言:「陳留不散一錢,以此見民實不願,望賜寢罷。」反覆出知廣德軍。歷知蘇州,徙福州,連徙亳、揚、徐州,知應天府。入為太常少卿、祕書少監。哲宗立,累遷御史中丞、龍圖閣學士。卒,年六十三。紹聖中,以元祐黨奪官。徽宗初復之。所著有《文集》、《奏議》、《春秋傳》。(雲濠案:謝山《學案劄記》有孫莘老《易傳》。)弟覽,字傳師,亦歷官龍學,知太原。城葭蘆策勳,加樞密直學士。忤時相,遭貶。

  百家謹案:先生之《春秋經解》多主《穀梁》之說,而參以《左氏》、《公羊》及漢、唐諸家之說。義有未安者,則補以所聞于安定及己之獨悟。晁公武稱其議論最精,誠哉斯言!初,王介甫頗與先生交好,《三經義》外,原欲解《春秋》以行天下,見先生之解,其心知不復能勝,遂舉聖經而廢之,且詆為「斷爛朝報」。其始由于忮刻,而終之以無忌憚。先生既與介甫異議,連遭貶斥,不以介意。介甫退居鐘山,先生遠訪道舊;迨其死,又誄之。嗟乎,學問之德量不同如此!

  (梓材謹案:謝山《學案》稿本於古靈弟子以先生為第一,是先生又在陳氏之門。)

  附錄

  游定夫曰:莘老少而好易,以是行己,亦以是立朝。或進或退,或語或默,或從或違,皆占于易而後行。

  章敏滕先生元發

  滕元發,字達道,初名甫,東陽人也。範文正公之甥。從安定學,安定門人以千計,先生之文常為首。以進士第三授評事,通判湖州。孫沔方守杭,一見奇之,曰:「名臣也。他日當為賢將。」授以治劇守邊之要。累遷戶部判官。英宗召對,書其姓名於禁中,而未及用也。神宗即位,方求非常之士而進之。先生入見,姿度雄爽。問天下所以治亂,對曰:治亂之道,如黑白、東西。所以變色、易位者,朋黨亂之耳!帝曰:「卿知君子小人之黨乎﹖」對曰:「君子無黨。譬之草木,綢繆相附者必蔓草,非松柏也。朝廷無朋黨,雖中主可以濟。不然,雖上聖不治。」帝太息曰:「天下名言也!」遂以右正言進知制誥,累遷御史中丞、翰林學士,且大用矣。先生性疏達不疑,在帝前論事,如家人父子,言無文飾,洞見肝鬲。帝亦知其誠藎,事無巨細,人無親疏,輒以問先生。或中夜降手詔,使者旁午,先生隨事解答,不自嫌外。而執政方行新法,恐先生撓之而帝信之,乃阻之,且造謗焉。帝雖眷先生,然竟以是出知鄆州。徙齊州,再徙鄧州。帝眷尚未衰。先生之妻黨有犯大不道者,小人遂乘之下石,竟欲殺之。帝知其無罪,但落職貶筠州。相傳尚有後命,先生談笑自若,曰:天知吾直,上知吾忠,吾何憂焉!」乃上書自訟曰:「樂羊無功,謗書盈篋。即墨何罪,毀言日聞。」帝覽之釋然,詔知湖州。先生去國既久,而乃心王室,著書五篇,一曰《尊主勢》,二曰《本聖心》,三曰《校人品》,四曰《破朋黨》,五曰《贊治道》,上之。詔求直言,先生疏曰:「但取熙寧二年以來所行新法悉罷,民氣和,天意解矣。」哲宗立,徙真定、河東,治邊凜然,威行西北,論者以為果賢將也。晉龍圖閣學士、右光祿大夫。卒,諡章敏。安定先生之亡,公累割俸以賙其子。及為湖州,祭其墓,哭之慟。(修。)

  學士顧先生臨

  顧臨,字子敦,會稽人。學于安定,通經學,長於訓詁。皇祐中,舉說書科,為國子監直講,遷館閣校勘,同知禮院。神宗以先生喜論兵,詔編《武經要略》,且召問兵。對曰:「兵以仁義為本,動靜之機,安危所繫,不可輕也。」因條十事以獻。權湖南轉運判官,提舉常平。議事忤執政,罷歸。改同判武學,累遷直龍圖閣、河東轉運使。元祐二年,擢給事中。朝廷方事回河,拜天章閣待制、河北都轉運使。學士蘇文忠軾言:「臨資性方正,學有根本,宜留左右以補闕遺。」諫議大夫梁燾亦言:「都漕之職,在外豈無其人。在朝如臨者,恐不易得。」皆不報。先生至部,請因河勢回使東流。復以給事中召還。歷龍圖閣學士、知定州,徙應天,河南府。轉運使郭茂恂徇時宰意劾先生,奪職知歙州。又以附會黨人斥饒州。卒,年七十二。徽宗立,追復之。

  司成汪先生澥(別見《荊公新學略》。)

  隱君徐八行先生中行

  徐中行,字德臣,臨海人。嘗遊京師,範忠宣公賢之,薦于司馬文正公,謂斯人神清氣和,他日不為國器,必為儒宗。因福唐劉執中得執經于安定,熟讀精思,攻苦食淡,夏不扇、冬不爐、夜不安枕者踰年。乃歸,葺小室,竟日危坐,所造詣,人莫測也。父死,跣足廬墓,躬耕養母,推其餘力葬內外親及州里貧無後者十餘喪。晚年教授,遠近來學者肩摩袂屬。其為教,必自灑掃、應對、格物、致知,達于治國、平天下,俾不失其性、不越其序而後已。其友羅適持節本路,舉以自代,又率部使者以遺逸薦。崇寧中,郡守李諤又以八行薦。一日,去之黃巖,會親友,盡燬所為文,幅巾藜杖,往來委羽山中。陳忠肅瓘謫台,定交相善,謂與山陽節孝徐積齊名,稱為「八行先生」。

  知州劉先生彝。

  劉彝,字執中,閩縣人,從安定學,安定稱其善治水,凡所立綱紀規式,力居多焉。第進士,為邵武尉,調高郵簿。移胊山令,邑人紀其事,目曰《治範》。熙寧初,為制置三司條例官屬,以言新法非便,罷。神宗擇水官,除都水丞,為兩浙轉運判官。知處州,著《正俗方》,訓斥尚鬼之俗,易巫為醫。加直史館,代沈起知桂州。時王安石用事,求邊功,起以平蠻自任,不聽交人互市,交人疑懼。先生代起,值交阯率眾內犯,連陷欽、廉、邕數州,貶為民。元祐初,復以都水丞召,道卒。著有《七經中義》、《洪範解》、《古禮經傳續通解》,《明善》、《居易》二集。子淮夫,累官朝散大夫,以孝弟稱,有賢行。

  祖望謹案:東萊先生有云:「執中始抗荊公,既而為之用。」《宋史》遂與沈起、沈括同傳。是其晚節為可惜也!

  學士錢先生藻

  錢藻,字醇老。吳越王元瓘之子儼入朝,為昭化節度,守和州,生昭慈,昭慈生順之,先生其子也。(雲濠案:先生家蘇州。)舉說書進士,又舉賢良方正。英宗時為祕閣校理,三上書請慈聖光獻太后歸政天子。熙寧中,累遷樞密直學士、知開封府。以慈恕簡靜為本,不求智名,以希世寵。遷翰林侍讀學士。元豐五年,卒。先生刻勵為學,于書無不究極。其見于文詞,閎放雋偉,名動一時。為人清謹寡過,拘守繩墨。立朝無矯亢,亦不雷同。處勢利,澹如也。神宗嘗問安定之學并門人於劉彝,首稱先生之淵篤。神宗素知其賢且貧,賻錢五十萬,贈太中大夫。

  莊敏苗先生授

  苗授,字受之,上黨人。父京,嘗守麟州以抗趙元昊。先生少受學于安定,以父任,為三班奉職。後從王韶取鎮洮,累立戰功,官果州團練使。遷至容州觀察使、侍衛親軍副都指麾使,進威武軍留後。元祐初,拜武泰軍節度使、殿前副都指麾使,徙鎮保康,知潞州。卒,贈開府儀同三司,謚莊敏。先生平居恂恂,遇事則持議不苟合云。(參史傳。)

  大理歐陽先生發(別見《廬陵學案》。)

  著作朱先生臨(附子服。)

  朱臨,字正夫,浦江人,其先家吳興。先生從安定受《春秋》,安寂著《春秋辯要》,惟先生所得為精。晚年好唐陸淳之學,謂孔子沒千有餘年,說《春秋》者無出淳書之右。以呂申公薦入官,歷光祿寺丞。乞歸,以著作佐郎臻仕。守臣徐仲謀築亭,列詔書褒語以表揚之。所著《春秋說》二百餘篇。子服,字行中,熙寧進士。元豐中為御史,章惇欲見而用之,不可,尋劾之。紹聖初,累官禮部侍郎、知廬州。以與東坡善,被謫,安置興國。(修。)

  開府翁先生仲通

  翁仲通,字濟可,崇安人。幼時賦《竹杖》詩,先輩劉滋深獎之。後師安定,長于《春秋》舉進士,調山陰尉,遷武平令,僉書興化軍,復令黃巖。所至興築陂湖,控遏盜賊。武平陋不知學,先生建學教之。在黃巖聽民輸錢代米,民免流殍。以親不逮養致仕,累贈銀青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子彥約、彥深、彥國。

  杜蘭陵先生汝霖

  杜汝霖,字仁翁,蘭溪人。受業安定之門。《六經》皆通,尤邃于《易》,學者宗師之。李公擇常敬仰稱道不置。至曾孫旟,字伯高,兄弟皆世家,善古文。

  進士莫先生君陳(附子砥。)

  莫君陳,字和中,歸安人。少從安定學,篤志力行,不樂仕。第嘉祐進士,不赴調。熙寧中,新置大法科,先生中首選,甚為荊公所器重。御家嚴整,無大小對之如神明。子砥,知永嘉,惠愛及民,民立祠祀之。孫伯虛,知常州。(修。)

  庶官張八行先生堅

  張堅,字適道,諸暨人。家貧篤學,力以聖賢自任。聞安定教授蘇、湖,負笈徒步往從之。旦夕研味,至忘寢食。不期年,盡得《六經》之奧。辭歸鄉里,開門授徒,從遊者甚眾。每語諸弟子曰:「人皆可以為堯舜。自信得過,則精一之傳在我。」後以八行舉得官,尋改京秩。貧不能自給,嘯吟自若,當時稱為醇儒。

  殿丞祝先生常

  祝常,字履中,常山人。從安定學,操履端毅,未嘗以辭色借人。登進士第,王安石深器之。時有詔解《三經》義,先生屢出正義,反覆辯難之,遂忤安石,出令平陽。終殿中丞。著有《蓬山類苑》、《元浩》、《正謨》諸論及《清高集》。

  隱君管臥雲先生師復

  助教管先生師常(並見《古靈四先生學案》。)

  龍學廬先生秉

  廬秉,字仲甫,德清人。光祿卿革之子。未冠有俊譽。嘗謁蔣希魯堂,坐池亭,希魯曰:「池沼粗適,恨林木未就耳。」先生曰:「亭沼如爵位,時來或有之。林木非培植根株弗成,大似士大夫立名節也。」希魯賞味其言,曰:「吾子必為佳器。」中進士甲科,累遷制置發運副使,加集賢殿修撰、知渭州。擊夏酋有功,遷龍圖閣直學士。元中,知荊南。劉元城論之,降待制,提舉洞霄宮,卒。著有《文集》。(參史傅。)

  文學林先生晟(附子玉勝、用,孫俊民、朝价。)

  林晟,字美中,福清人,倜□世孫。弱冠有文名。從遊安定之門。元祐選文學假官副館閣校對御前書籍,先生與焉。子玉勝尚幼,問難亹亹,能助先生校勘事,館中目為「濟南生」。次子用,以薦假承事郎,甫銓注,蔡攸提舉祕書省,薦以校勘,力辭。攸託其戚龍圖許份訪之,乃佯狂,歸隱于巖山,與諸子講學論道。所著有《經濟要覽》。玉勝二子,俊民、朝价,俱以明經聞,人稱林氏之世學。

  職方游先生烈

  游烈,字晉老,邵武人。素以孝節稱。從安定學。官至職方員外郎。邵人之經學,實先生始之。

  徽君徐先生唐(附師吳果。)

  徐唐,字守忠,寧化人。未冠,受《春秋》于鄉先生吳果,不兩月,誦析如流。縣令奇之,俾受業于盱江李覯。盱江曰:「胡先生講《春秋》於上庠,子盍造焉。」于是負笈京師,質疑問難,旁洽群經,諸子屈服。遂見知于歐陽文忠,薦之,神宗召見講《易》。嘉祐三年,奔母喪,廬墓不出。

  饒凌雲先生子儀(別見《泰山學案》。)

  縣令陳先生舜俞

  陳舜俞,字令舉,嘉興人。(雲濠案:先生世居烏程。)強記博學,從安定遊。舉進士,嘉祐中制科第一。熙寧初,以屯田員外郎知山陰。會青苗法行,不奉令,上疏自劾,責監南康軍酒稅。在貶所,日與太傅劉凝之(梓材案:劉凝之為潁上令,棄官。此稱太傅,未詳。)跨雙犢,窮泉石之勝。自號白牛居士。鄉人名其所居曰白牛鎮青風里。詩畫皆傳于世。(雲濠案:先生少學于安定,長師歐陽文忠而友司馬溫公。著有廬山記□卷;《都官集》三十卷,今存《永樂大典》本十四卷。)

  校書周正介先生穎

  周穎,字伯堅,江山人。從學安定,以行義稱。與趙清獻抃交,清獻為諫官,先生移書曰:「當公心以事君,平心以待物。無以難行事強人主,無以私喜怒壞賢士大夫。」清獻以書進,神宗喜,欲用之,不果。熙寧初,詔舉節行材識,守胡逿以名薦,召賜進士第,授校書郎。王安石問新法何如,對曰:「歌謠甚盛。」安石喜,叩其辭,先生高誦曰:「市易青苗,一路蕭條。」安石不樂,出宰樂清。先生氣岸雄豪,行事似張公乖崖,門人私諡正介。有《正介先生集》。

  庶官翁南仲先生升

  翁升,字南仲,慈溪人。從安定受《易》。第元豐進士,出仕以廉謹稱。元符中,上書言事,切中時病。用事者方以黨禁錮賢士大夫,籍先生于初等,自是沈于選調。

  謝山《淳熙四先生祠堂碑文》曰:「吾鄉遠在海隅,隋、唐以前,儒林闕略。有宋奎婁告瑞,大儒之教天下,吾鄉翁南仲始從胡安定遊,高抑崇、趙庇民、童持之從楊文靖遊,沈公權從焦公路遊。四明之得登學錄者,自此日多。」

  承信江石室先生致一

  江致一,字得之,休寧人。從遊安定之門,宣和鄉舉首選。靖康中,伏闕上書,乞斬蔡京、童貫等六奸臣,復李綱相,聲震中外。尋授承信郎。

  州守陳先生敏

  陳敏,字伯修,無錫人。年十一而孤,廬於墓所。受業安定之門,安定奇之曰:「此錫之英也!」熙寧初,舉進士。徽宗朝,諸蔡用事,斥司馬諸賢為奸黨,令郡國皆立黨人碑。先生守天台,曰:「誣司馬公,是誣天也!」倅立石,先生碎之,謝事而歸。

  司業盛先生僑

  盛僑,未詳爵里。安定在太學,先生已仕,安定使為堂長。《中庸講義》一卷,先生所述,見《宋史》。陳古靈嘗薦之。

  (梓材謹案:先生,嘉興人也。樓攻媿為《盛夫人墓誌》云:「盛氏世為餘杭人。有曰蟠者仕吳越。錢氏納土,始居嚴之建德,又徙嘉禾,因家焉。」又云:「元祐中,孺人之伯祖僑以名儒為國子司業。」則先生之爵里可攷矣。)

  縣尉倪千乘先生天隱

  倪天隱,字茅岡,桐廬人。古靈先生妹也,古靈三妹,長適劉執中,次適先生,並學于安定;而少適鄭閎中,與古靈為四先生之二。學者稱先生為千乘先生。所述《周易上下經口義》十卷,(雲濠案:今《周易口義》十二卷,吳玉墀家藏本,入《四庫》《經部》。又《繫辭》上下及《說卦》三卷。晁氏止載其《上下經》,而《繫辭》、《說卦》不載,唯《宋藝文志》有之。但既列《易傳》十卷,復列《口義》十卷,誤也。蓋安定講授之餘,欲著《傳》而未逮,先生述之。以非其師之親筆,故不敢稱《傳》而名之曰《口義》。傳之後世,或稱《傳》,或稱《口義》,無二書也。先生官至縣尉,晚年主桐廬講席,弟子千人。其為桐廬令葉安道作《題名記》,戒之令師善鰴惡,無為石羞,時人傳之。高弟子曰彭汝礪。(修。)

  吳先生孜

  吳孜,蕭山人。有《尚書大義》二卷,見《宋志》。嘉祐、治平間,有名經苑。捨住宅為學宮,太守張伯玉至,以便服坐堂上。先生鳴鼓行學規,伯玉謝過,安受其罰。陳古靈嘗薦之。

  直講張先生巨(別見《廬陵學案》。)

  百家謹案:安定先生初教蘇、湖,後為直講,朝命專主太學之政。先生推誠教育,甄別人物,有好尚經術者,好談兵戰者,好文藝者,好尚節義者,使之以類群居講習。先生時時召之,使論其所學,為定其理。或自出一義,使人人各對,為可否之。或就當時政事,俾之折衷。故人皆樂從而有成效。歐陽廬陵詩曰:「吳興先生富道德,詵詵子弟皆賢才。」王臨川云:「先取先生作梁棟,以次收拾桷與榱。」蓋就先生之教法,窮經以博古,治事以通今,成就人才,最為的當。自後濂、洛之學興,立宗旨以為學的,而庸庸之徒反易躲閃,是語錄之學行而經術荒矣。當時安定學者滿天下,今廣為搜索,僅得三十四人,(梓材案:黃氏原本,羅先生適以私淑列門人,而範先生純祐、呂先生希純、苗先生授、廬先生秉有目而無傳,張先生巨亦如之,故云得三十四人。然而錚錚者在是矣。)

  簽判田先生述古

  田述古,字明之,本安丘人,徙居河南。遊事安定先生,稱高弟。四薦于鄉不中,遂隱居二十餘年,窮經講學。先生淳靜簡易,不為表襮,胸中坦無留閡。與人交,傾盡不疑,既久益親。及其不合,毅然去之不能奪。其讀書,唯《易》、《中庸》、《論語》、《孟子》,間及《老子》、《楊子》,申重熟復,造其深旨,餘不甚措意也。司馬溫公、康節、二程先生皆居洛,先生從之遜。溫公最愛範公淳夫。淳夫日詣溫公,溫公多召先生與俱,講明大義。其于諸大儒,未嘗少自貶。晚歲篤好《易》,手自注之,祁寒暑雨,造次未嘗廢卷。或欲索其書上之朝,不肯出。孫溫靖公固留守西都,以其名聞,詔除襄州司戶。先生曰:「老矣!不任為吏。」竟不赴。溫靖守鄭,請以為本州教授,許之。除太學正,充廣親北宅教授。秩滿,為通利軍簽判,卒。先生行誼敦確。友人張雲卿赴選,其妻病死,先生為治其喪。其在北宅,昌王薨,假先生官氏撰行狀,以故事遺白金百兩,先生曰:「非吾文,敢受賜乎!」固辭之。當官不苟,然亦不為已甚。最與虔州李潛善,其學行蓋相似。右丞呂好問兄弟嚴事前輩,亦以二人為首。先生之言曰:「道,言之必可行,行之必可言。今學者泥于章句,不知妙在日用也。」劉斯立跂狀其行。陳端誠曰:「田明之《說易要》說無應。《易》中上下敵應,剛柔相應之類甚多,安得云無應﹖特不可如王介甫輩執定耳。」(補。)

  (梓材謹案:謝山原底,此傳尾有「端誠名正,亦元祐中通儒也」十一字。今為端誠立傳于《陳鄒諸儒學案》,節之。)

  進士潘先生及甫

  潘及甫,字憲臣,揚州人也。勵志文行。安定倡學吳興,先生負笈從之,以其文呈安定,安定喜曰:「非諸生比也。」遂補學職,妻以女弟。慶曆中登第,不知其官所至。(補。)

  知州莫先生表深

  莫表深,字智行,邵武人也。泰山孫氏弟子說之子。聞安定講學霅上,往師焉。一見奇之,曰:「大有器識,所造未易量也。」以進士累官光祿丞、知饒州,稱循吏,楊文靖公極稱之。所著有《如如集》。(補。)

  醫學陳先生高

  陳高,字可中,仙遊人。知建州闡之從子。少遊湖學。元符中,第進士,召試,除太學錄。祭酒龔原、司業傅楫薦其潛心經術,尤深于《易》,遷博士。政和中,始建醫學,除太醫學司業。累上封事,以切直忤時相蔡京,慨然力請休致。(補。)

  州判陳先生貽範(別見《古靈四先生學案》。)

  樞密安先生燾

  安燾,字厚卿,開封人。幼警悟。年十一,從學里中,羞與群兒伍,聞有老先生聚徒,往師之,則曰:「汝方為誦數之學,未可從吾遊。當群試省題一詩,中選,乃置汝。」先生無難色。詩成,出諸生上,由是知名,登第。元豐初,高麗新通使,假先生左諫議大夫往報之。高麗迎勞,館餼加契丹禮數等,使近臣言:「王遇使者甚敬,出誠心,非若奉契丹,苟免邊患而已。」先生笑答曰:「尊中華,事大國,禮一也,特以罕至有加爾。朝廷與遼國通好久,豈復于此較厚薄哉!」使還,帝以為知禮,即授所假官,兼直學士院。元祐中,累官門下侍郎。坐救常安民,章惇譖其相表裏,出知鄭州。徙大名。徽宗立,復知樞密院。以老避位,知河南。崇寧元年,坐葉湟州,議其罪,降端明殿學士,再貶寧國軍節度副使,漢陽軍安置。湟州復,又降祁州團練副使。鄯州復,又移建昌軍。閱再歲,復通議大夫。還洛,卒。后五歲,悉還其官職。(參史傳。)

  (梓材謹案:《邵氏聞見錄》云:「胡先生判國子監,安厚卿樞密在席下。厚卿黃疾,凡聚立廡下,升堂聽講說,人眾疾輒作。先生使人掖之以歸,調護甚至。」則先生之在胡門,固安定所甚厚者矣。)

  學士朱先生光庭(別見《劉李諸儒學案》。)

  進士□先生□□

  某先生,番禺大商子也。安定為國子日,遣之就學京師,所齎千金,儇蕩而盡,身病瘠將危,客於逆旅。適其父至,閔而不責,攜之謁安定,告其故。曰:「是宜先警其心,而後教諭之以道也。」乃取一帙書曰:「汝讀是,可以知養生之術。知養生,而後可學矣。」視之,乃《素問》也。讀未竟,惴惴然懼伐性之過。自痛悔責。安定知已悟,召而誨之曰:「知愛身,則可修身。自今以始,其洗心向道,取聖賢書次第讀之。既通其義,然後為文章,則汝可以成名。聖人不貴無過,而貴改過。勉勤事業!」先生銳穎善學,取上第而歸。

  (梓材謹案:是段本列安定《附錄》,以君子大改過,故移而為之傳。)

  ◆節孝同調

  徽猷趙無媿先生君錫(別見《高平學案》。)

  ◆安定私淑

  提刑羅赤城先生適(附師朱絳。)

  羅適,字正之,寧海人。少從鄉先進朱絳學。后與徐中行、陳貽範友善,得聞胡安定之教,遂以私淑稱弟子。第治平進士,尉桐城,移泗水,改著作郎,知濟陽縣,徙江都。政化大行,民知其長者,不忍欺。每郊行,召耆老,問以疾苦及所願,為罷行之。遷推官。兩浙蘇、秀水災,朝議賑恤,以先生為提點刑獄。后移京西北路。嘗有與蘇文忠公論水利,凡興復者五十有五。既去,民思之,置生祠祀焉。

  (雲濠謹案:先生別號赤城,著有《易解》、《赤城集》百卷。《直齋書錄解題》云:「治平二年進士,學于四明樓郁。」是先生本樓氏門人。直齋又言:台士有聞于世,自先生始。又有《傷寒救俗方》一卷。先生尉桐城,民俗惑巫,不信藥,因以藥施,人多愈。召醫參校方書,刻石以救迷俗。

  ◆節孝門人(安定再傳。)

  江季恭先生端禮

  江端禮,字子和,一字季恭,圉城人。受學節孝,深于《春秋》。黃山谷謂其文似尹師魯,張文潛亦喜之。而其駮柳子厚《非國語》,則東坡之所許也。嘗裒集節孝遺書。三十八歲卒。

  推官馬先生存

  馬存,字子才,樂平人也。元祐三年進士。其文波瀾壯英毅,奇氣橫生,不可縶維。所作諸史論,謂:「東晉人以父母之邦委于群胡,殘暴戮辱,百餘年間,無有奮發以生吾中國之氣,又安得有奇士﹖」又謂:「北魏據中國,以禮義文釆之腴而飼禽獸之飢,此之謂不幸,非吾一人可與之爭。」又謂:「古之善戰者,能用天下之氣而已矣。」至論外患,則略東南而專在北。省試論楊雄,謂:「王莽篡位,龔勝以清死,鮑宣以悍死,雄斯時方著《美新》以發揚其盛,讀之令人氣拂膺,不懌者累日。嗚呼雄乎,寧死,其忍為此文!」蘇文忠知舉,奇之,置高等。奉大對,首闢災異曲說,歸諸人事,時士習新經之學,以穿鑿放誕相高者,先生毫無所染。官鎮南節度推官,再調越州觀察推官。早卒。馬碧梧曰:「子才從節孝先生遊最久,其文之雄直雅似之。嗚呼,安得其論晉、魏之語,聞于炎、紹中天之初乎!」(補。)

  ◆莘老門人

  邢先生居實

  邢居實,字惇夫,陽武人,恕之子也。受學于莘老。其父為程門之叛夫,而先生不然。所宗師者司馬溫文正公、呂申正獻公,所從遊者坡公、涪翁、無咎兄弟也。年二十卒,遺言欲魯直為狀,莘老為銘,無為其文序。莘老未及為而卒,景迂代之。所著有《呻 吟集》。

  舍人李樂靜先生昭

  李昭,字成季,鉅野人。少與晁補之齊名,為東坡所知。擢進士第,徐州教授。孫莘老為守,深禮之,每從容講學,及古人行己處世之要。累官提點京東刑獄,坐元符黨奪官。徽宗立,召為左司員外郎。韓忠彥用為起居舍人。為陳次升所論,出知滄州。崇寧初,罷主管鴻慶宮,遂入黨籍中。居閒十五年,自號樂靜先生,寓意法書、圖畫,貯于十囊,命曰「燕游十友」。晚知歙州,辭不行。靖康初,復以起居舍人召,而已卒。紹興初,復直徽猷閣。(參史傳。)    

【来源:作者原创】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