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献经典>> 文选>> 毛泽东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第六卷: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下册谈话七

繁体】  作者: 毛泽东   来源: 作者原创   阅读 次  【    】【收藏

七、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一)社会主义生产服从于需要

1、社会主义生产服从于需要。第457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七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劳动。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规律),社会主义生产服从于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物质福利的目的,这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改进生产的取之不尽的泉源。

毛主席评论说,好,社会主义生产服从于需要。

2、社会主义经济是为人民服务的经济。第799,800页

毛主席在读完教科书《结束语》后对全书所做的总体评价说,书中讲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说社会主义经济不是为剥削者谋利润的经济。不能说是错误的。书里还是强调社会主义经济是为人民服务的经济。书里讲了高速度、按比例、计划性,等等。这些都是讲马克思主义的。

(二)建设社会主义要求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国防现代化

1、建设社会主义要加上国防现代化。第296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三章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中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以及建立社会主义物质生产基础方面的任务,一定会在最近两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完成。只有解决了技术改造方面的这些任务之后,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才完全建成。

毛主席评论说,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在我们这样的国家,完成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艰巨任务,建成社会主义不要讲得过早了。

2、拥有机床多少是工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第443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七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劳动。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规律),机器和设备的数量增加特别迅速。例如,在第五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人使用的机床的装备程度提高5倍。同时必须看到,机床设备的生产能力日益提高,技术也日益改进。

毛主席评论说,一九四九年我国拥有机床九万多台,一九五九年增加到四十三万台。日本一九五七年有六十万台。拥有机床多少,这是工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我们机械化水平还很低,从上海就可以看出来。那里机械化劳动、半机械化劳动、手工劳动各占三分之一。

3、我国目前手工劳动还占很大比重,有必要广泛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第415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六章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使社会免除资本主义经济所固有的由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而造成的大量浪费社会劳动的现象,它有可能在企业内部和整个国民经济中最节约最有效地利用全部资源,发掘增加生产的一切新泉源和新潜力。

毛主席评论说,我国目前手工劳动还占很大比重,同发展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需要不平衡,因此有必要广泛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来解决这个不平衡。特别值得注意的,新的技术部门出现以后,技术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更加显著,例如,我们现在要搞尖端技术,就感到许多东西不相适应。

4、技术一发展,劳动组织就要发生变化。第440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七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劳动。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规律),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发展,劳动技术装备的不断提高,是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极重要的条件。

毛主席评论说,技术一发展,劳动组织、劳动力的分配就要跟着发生变化。军队也是这样。

5、长时期内,我国应叫做工农业国。第108、202页

毛主席在评论教科书(第二十章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的基本特点)关于过渡时期的经济成分的观点时说,苏联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以后,大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百分之七十,就宣布实现了工业化。根据统计,我国一九五八年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百分之六十六点六;一九五九年计划完成后,估计一定会超过百分之七十。即使这样,我们还可以不宣布实现了工业化。我们还有五亿多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如果现在就宣布实现了工业化,不仅不能确切地反映我国国民经济的实际状况,而且可能由此产生松劲情绪。

毛主席在评论教科书(第二十一章社会主义大工业——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关于各人民民主国家的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的论述时说,长时期内,我们这个国家应该叫做工农业国。即使钢有了一亿多吨,也还是这样。如果按人口平均的产量超过英国,那么,我们的钢产量最少需要三亿五千万吨以上。

6、我们要实现全盘机械化,同时要提倡半机械化和改良农具。第309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四章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全盘机械化得到日益广泛的发展。它走向生产自动化的一个过渡阶段。

毛主席评论说,我们要实现全盘机械化,第二个十年还不行,恐怕要第三个十年以至更长的时间。在一个时期内因为机器不够,要提倡半机械化和改良农具。最近苏北发明一种挖泥的新技术,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这样的办法,应该大大提倡。

7、用四到五个五年计划实现农业机械化。第140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章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的基本特点),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同农民经济的商业结合;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以先进技术设备供应农村,建立城市同农村的生产结合。

毛主席评论说,我们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中曾经说到,要用四个五年计划到五个五年计划来实现农业机械化。一九五九年以前,我们的农业生产,主要靠兴修水利。一九五九年我国七个省遇到很大的旱灾,如果没有过去几年的水利建设,要不减产而能增产,是不能设想的。

8、“事在人为”,级差地租不完全由客观条件形成。第599,600,579页

教科书说(第三十一章集体农庄制度的经济基础),与使用土地有关的国营企业(国营农场、煤矿、矿山等),由于土地肥沃程度高、煤层或矿石蕴藏丰富,也有级差地租性质的补充收入。和集体农庄的级差地租不同,国营企业的级差地租完全归国家支配。

毛主席评论说,级差地租不完全是由客观条件形成的。“事在人为”在土地改良里是很重要的。自然条件相同,经济条件相同,一个地方“人为”了,结果就好;一个地方“人不为”,结果就不好。例如,在河北省内,京汉路沿线的机井很多,津浦路沿线的机井却很少,同样是河北平原,同样是交通方便,但是土地的改良却各不相同。这里可能有土地利于或不利于改良的原因,也可能有不同的历史原因,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是“事在人为”。同在上海,有的区养猪养得好,有的区却养不好。同在上海属的崇明岛县,原来说那里芦苇多,不利于养猪,现在却看到芦苇多的条件下不但不妨碍养猪,反而有利于养猪。这些说明养猪多少、好坏这件事,同世界观是密切相关的,同“事在人为”是密切相关的。北京昌平县过去常闹水旱灾害,修了十三陵水库,情况改善了,还不是“事在人为”吗?河南省计划在一九五九、一九六○年以后再用几年,治理黄河,完成几个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也都是“事在人为”。实际上,精耕细作、机械化、集约化,都是“事在人为”。

大冶钢铁厂所需要的煤和铁都比较远。马鞍山附近有煤有铁,条件好得多,从一九五八年开始注意建设,现在已经有了很快发展,以后还会更大发展。它的劳动生产率比大冶高,成本比大冶低,积累会比大冶多,这就是得到了级差地租的好处。

关于耕三余一。《项羽本纪》说,刘邦同项羽打仗的时候,萧何曾经实行“耕三余一”的办法,即男子从二十一岁到二十三岁,在家种三年地,有了粮食积蓄,到二十四岁出去当兵。那个时候能够做到这一点,可能是因为地多人少,土地肥沃。现在我们的东北,有些地区也还可以种两三年地,多余出一年的粮食来。但是,全国现在很难做到“耕三余一”,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个问题值得研究一下。

教科书说(第三十一章集体农庄制度的经济基础),公积金包括固定生产基金和非生产基金,还包括用来满足公共经济的需要的流动资金。

毛主席评论说,现在我们都不算土地的价值。从古以来,没有不被破坏的房屋,但是有不被破坏的土地。我国现有十五亿八千万亩耕地,绝大部分是古人留下来,是人们千秋万代的劳动所经营出来的。到现在我们也是每年把自己的劳动加到上面去。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经济学家们最好能算算土地的价值。

9、农业生产必须依靠有机肥料,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相结合。第313、733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四章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化学日益广泛的发展和化学加工方法的采用,也表现出现代技术的进步。在苏联,化学工业已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技术发展的强大因素。化学化是提高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的最重要的条件。创造丰富的消费品要求国民经济广泛实行化学化。

毛主席评论说,对农业,我们现在不提化学化。一是因为若干年内还不可能生产很多的化肥,已有的一点化肥,只能集中使用于经济作物;二是因为提了这个,大家的眼睛都看着它,就不注意养猪和充分利用农家肥料了。农业生产必须依靠有机肥料,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相结合。

教科书说(第三十五章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创造共产主义的物质生产基础将意味着:不仅在工业方面,而且在农业方面,完全实现生产的全盘机械化、电气化和化学化。农业的化学化可以保证全部农作物得到(名称替换)的丰收。

毛主席评论说,光靠化学化来得到(名称替换)的丰收,有危险。无机化肥要有,但是如果只靠它,而不同有机肥结合起来,会使土壤硬化。无机肥不如有机肥好。

10、地球是有限的。第392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六章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苏联在农业生产的配置方面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在苏联东部地区建立了强大的谷物基地,主要是在东部地区开垦生荒地和熟荒地,农业生产的配置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毛主席评论说,地球是有限的。到了全地球的荒地都开完了,那时只能够向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利用海藻这些方面发展。

(三)建立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

1、中国“是一个大国,自然给自己提出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的任务”。第766页

教科书说(第三十六章世界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大国,人口居世界第一,拥有丰富的种类繁多的自然资源,因此它自然给自己提出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的任务。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也参加社会主义的国际分工的体系,并享有这个体系的一切好处。

毛主席评论说,这段写法可以。要知道这是经过我们同他们争论,才这样写下来的。过去,他们和东欧的一些国家都曾经要我们不搞完整的工业体系。像捷克、日本这些国家,铁矿等资源靠外国,还发展了钢铁工业,我们资源多,怎么能不搞呢?

2、没有完整的工业体系,怎么能说有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巩固基础。第208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一章社会主义大工业——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1956年9月中国共产(单字替换)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提出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之一是:继续进行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推进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建立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巩固基础。

毛主席评论说,我们八大第一次会议曾说,要在第二个五年计划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巩固基础,又说要在十五年或者更多的时间内建成完整的工业体系,这两个说法有点矛盾。没有完整的工业体系,怎么能说有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巩固基础?

一九五八年全国基本建设投资有二百六十多亿元,一九五九年有三百亿元左右,两年合起来,超过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总投资五百五十亿元。

(四)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形成和巩固的过程

1、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的两种方法的问题。第294页

毛主席在评论教科书(第二十三章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关于中国改造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论述时说,由于我们没有管理全国经济的经验,所以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不能不基本上照抄苏联的办法。到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们就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两种方法的问题,在一九五八年正式形成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

2、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在两次曲折中巩固第715,716,717,718页

毛主席在评论教科书(第三十五章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关于社会的矛盾的性质问题的论述时说,解放后,三年恢复时期,对搞建设,我们是懵懵懂懂的。接着搞第一个五年计划,对建设还是懵懵懂懂的,只能基本上照抄苏联的办法,但总觉得不满意,心情不舒畅。一九五五年底基本完成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三大社会主义改造,同年底到一九五六年春,同三十几个部长谈话,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凑,提出了“十大关系”。当时还看了斯大林一九四六年选举演说,苏联在一九二一年产钢四百多万吨,一九四0年增加到一千八百万吨,二十年中增加了一千四百多万吨。当时就想,苏联和中国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是不是可以搞得快点多点,是不是可以用一种更多更快更好更省的办法建设社会主义。后来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两种方法的问题,提出了多快好省,提出了“促进委员会”,要当社会主义的促进派,不当促退派。还搞了一个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此外没提其他的具体措施。

一九五六年出现了一个跃进,工作中有一点毛病,于是有人就来一个反“冒进”,资产阶级右派抓住了这条辫子,说我们“全面冒进”,否定社会主义的成绩,举行猖狂进攻。一九五七年六月报上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接着周总理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作报告,给资产阶级右派一个有力回击。同年九月,(单字替换)的八届(每届组织每年召开的一次重大会议),林铁同志发言讲多快好省,在会议总结的时候,赞成他的发言,大家鼓掌欢迎,一致同意恢复多快好省、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促进委员会”。十一月在莫斯科修改《人民日报》关于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社论。这年冬季,全国展开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的群众运动,把全国人民的干劲鼓起来了。

一九五八年春先后在南宁、成都开会,把问题扯开了,批判反“冒进”,确定以后再不准反“冒进”,提出《工作方法六十条》,形成“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这条总路线的提法。如果没有南宁会议、成都会议,搞不出总路线。五月(单字替换)的八届二次大会正式通过总路线。同时会议还谈到,总路线虽然基本上已经形成,但是还不完备,还需要制定为总路线所需要的各项具体政策;指出总路线还不巩固,还有一个认识过程,还有一些人怀疑。接着搞具体措施,首先是(中间的意思,一个名称替换)和地方分权,工业分权、财政分权、文教分权。北戴河会议提出钢的产量翻一番,大搞钢铁的群众运动,即西方所说的“后院炼钢”。同时开展人民公社化,以及金门打炮。结果惹翻了一些人,得罪了一些人,他们从心里不满意,要抓我们的辫子。工作中也确实出现了一些毛病,吃饭不要钱,敞开肚皮吃饭,几个月几乎吃掉了近一年的粮食;再加上一平二调三收款,刮“共产风”,农民不愿意把猪调出来,自己杀了吃掉,把粮食和副食品的供应弄得紧张起来,日用品有百分之几供应不上。一九五九年的钢产量指标,北戴河定为三千万吨,武昌会议降为二千万吨,上海会议又降为一千六百五十万吨,一九五九年六月再降为一千三百万吨。所有这些都被那些反对我们的人抓住。但是,他们在(中间的意思,一个名称替换)反“左”的时候,不提意见,不来反“左”。他们在两次郑州会议上不提,武昌会议、上海会议、北京会议不提,都不出来说话。经过上述会议,(中间的意思,一个名称替换)已经从方针路线上拨正了航向,反掉了当时的“左”倾,指标已经逐步落实了。反“左”必出右。等到形势发展已经到反右成为主要问题的时候,他们却在庐山会议上出来“反左”。

这些说明,天下并不太平,总路线确实还不巩固。经过两次曲折,经过庐山会议,总路线现在比较巩固了,认识总路线正确的人愈来愈多了。但是,事不过三,还要准备来一次曲折。如果再来一次,就可以更加巩固起来。浙江省有一个材料,说有些公社现在又出现了一平二调的情况。全国都要查查,有没有同类情况,还可能再次出现“共产风”。

一九五六年出现反“冒进”那次曲折的时候,国际上发生苏共二十次代表大会批评斯大林,发生波匈事件,全世界反苏。一九五九年庐山会议的这次曲折,国际上是全世界反华。我们的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引起全世界帝国主义的反对。杜勒斯反对我们的大跃进,说我们搞奴隶劳动;反对我们的人民公社,说公社破坏了家庭。社会主义国家也有些人不满意,有些人怀疑。在亚洲,尼赫鲁制造中印边界事件,赫鲁晓夫站在尼赫鲁一边反华。印尼又出现排华运动。国际上的这种斗争还没有结束。同国内一样,在国际上也要准备可能再有曲折和斗争。

3、写解放后各个方面的历史是个好办法。第150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章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的基本特点)最初,革命消灭了地主和垄断资产阶级的政 治统治。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产生了。

毛主席评论说,现在各部委都在写解放后十年来各个方面的历史,例如,写解放后农村经过土地改革、合作化到人民公社的历史,这是个好办法。

(五)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实行几个同时并举

1、我们把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规律具体化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工农业同时并举。第369,370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五章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最重要的前提。生产资料生产(重工业)的优先发展是保证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的极重要的条件。

毛主席评论说,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规律,是一切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共同规律。资本主义社会如果不是生产资料优先增长,他们的社会生产也不能不断增长。斯大林把这个规律具体化为优先发展重工业。斯大林的缺点是过分强调了重工业的优先增长,结果在计划中把农业忽略了。前几年东欧各国也有这个问题。我们把这个规律具体化为: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工农业同时并举。

2、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实行几个同时并举。第171,172,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一章社会主义大工业——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根据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性质的规律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要建成社会主义、不断提高生产和人民的福利,必须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的工业化是在生产资料的生产比消费品的生产优先增长的规律作用的基础上实现的。生产资料生产的发展为制造消费品部门的发展、为提高人民的福利创造前提。

毛主席评论说,这段话说得对。资本主义长期着重发展轻工业。我们把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公式具体化为: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实行几个同时并举;每一个并举中间,又有主导的方面。例如,(中间的意思,一个名称替换)和地方,以(中间的意思,一个名称替换)为主导;工业与农业,以工业为主导。

3、工业的发展当然要快于农业,同时必须使农业得到相适应的发展第677,678页

教科书说(第三十四章社会主义再生产和国民收入),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意味着工业的发展快于农业。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工业和农业间的比例,要在更迅速地发展工业的基础上,保证农业生产的不断增长。

毛主席评论说,这一段的说法,原则上对。工业的发展当然要快于农业。但是,提法要适当,不能把工业强调到不适当的地位,否则一定会发生问题。拿我们的辽宁来说,这个省的工业很多,城市人口已经占全省人口的三分之一。过去因为总是把工业放在第一位,没有同时注意大力发展农业,结果本省的农业不能给城市保证粮食、肉类、蔬菜的供应,总是要(中间的意思,一个名称替换)从外省往那里运粮,运肉类,运蔬菜。主要的问题是农业劳动力紧张,没有必要的农业机械,使农业生产的发展受到限制,增长较慢。过去我们因为看到这里的工业多,在给他们任务的时候,总是要他们多抓工业。没有了解到,恰恰是因为那里的工业比重大,更应该注意好好地抓农业、发展农业,不能只强调抓工业。工业发展了,城市人口增加了,对农业的要求也就更多了。因此就必须使农业能够和工业得到相适应的发展。在农村劳动力减少的情况下,必须对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劳动生产率,更多地增加农产品的生产。

我们的提法是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发展工业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所谓并举,并不否认重工业优先增长,不否认工业发展快于农业;同时,并举也并不是要平均使用力量。例如,一九六○年估计可生产钢材一千三四百万吨,拿出十分之一的钢材来搞农业技术改造和水利建设,其余十分之九的钢材,主要还是用于重工业和交通运输的建设,在目前的条件下,这就是工农业并举了。这样做怎么会妨碍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加快发展工业呢?

4、农业上不去,许多问题得不到解决。第166,890,678页

毛主席在评论教科书(第二十章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的基本特点)关于蒙古人民共和国经济发展的论述时说,蒙古革命是一九二一年成功的,到现在这么多年,人口和牧畜都增长得很慢,同农业没有得到发展有很大关系

毛主席在评论教科书(第二十一章社会主义大工业——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关于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规律的观点时说,农业上不去,许多问题得不到解决。东欧各国过去几年都是这样的。从一九六0年起,我们要增加农业所需要的钢材。

毛主席在评论教科书(第三十四章社会主义再生产和国民收入)关于工业和农业的比例关系的论述时说,波兰有三千万人口,只有猪四十万头,闹得现在肉类供应非常紧张。看来,波兰现在还没有把发展农业放在议事日程上来。

5、要对农业、轻工业大量投资。第200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一章社会主义大工业——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人民民主国家一面保证重工业的优先发展,一面对农业、轻工业和食品工业大量投资,大力发展农产品和日用工业品的生产,提高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每个国家根据本国各种具体条件来发展某些工业部门,就能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从而为迅速提高人民生活福利创造条件。

毛主席评论说,这里说要对农业、轻工业大量投资。问题是什么叫大量?我们过去也讲是对农业大量投资,但实在说还不像样子。拿一九五九年说,给农业的钢材也只有五十多万吨。原因是我们过去重工业底子太小,钢的产量太少。一九六零年开始,给农业的钢材增加了,以后,还将逐年增加。这才可以说是开始大量投资。

想多搞一点,“犯罪”不那么严重吧。

6、工业是由农业有剩余产品开始的。第205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一章社会主义大工业——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工业的迅速发展需要积累大批资金。土地改革后,农民不再向地主缴纳大量的地租,这就使他们除了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以外,还可以拿出一部分劳动成果来支援工业化。

毛主席评论说,按照马克思的学说,工业是由农业有剩余产品开始的。

毛主席在批注中强调,农民拿出来支援工业化的一部分劳动成果是剩余的。

7、要保证农民得到更多的工业品。第217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二章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随着社会主义工业的发展,小农经济愈来愈不能满足城市居民对粮食的日益增长的需要,以及发展着的工业对原料的日益增长的需要,这就妨碍了国家工业的发展。社会主义工业不仅为工业而且也为农业制造各种生产工具,而在小农经济存在的情况下,它就没有日益扩大的国内市场来销售各种现代化的复杂农业机械,因为这些机械只有大经济才能大规模使用。

毛主席评论说,关于工农业的关系问题,要说工业向农业要求扩大市场,也要说农业向工业要求增加各种工业品的供应。要保证农民得到更多的工业品,保证农民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

8、不实行工农业并举,怎么能行?第370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五章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生产资料生产(重工业)的优先发展是保证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的极重要的条件。

毛主席评论说,我们实行的几个同时并举,以工农业同时并举为最重要。统计局的材料,说我国日用品销于农村的占百分之六十三左右。不实行工农业并举,这怎么能行?我们在一九五六年提出工农业并举,到现在已经四年了,真正实行是在一九六0年。

9、要使重工业迅速发展,就要大家都有积极性。第386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七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劳动。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规律)从1925年到1957年,苏联全部生产资料生产增加93倍以上,而消费品的生产增加17.5倍。人民消费品生产已经达到的水平和增长的速度还不能适应居民对这些消费品的日益增长的需要。

毛主席评论说,这里说到一九二五年到一九五七年苏联的生产资料生产增长了九十三倍,消费资料生产增长了十七点五倍,问题是,九十三同十七点五的比例,是否对发展重工业有利。这么多年来,消费品生产只增长了那么一些,为什么在这个问题上又不讲“物质刺激”呢?要使重工业迅速发展,就要大家都有积极性,大家都高兴。而要这样,就必须使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轻重工业同时并举。

在农业区,我们也要搞工业。

10、我们还要逐步地从农村解放出一部分劳动力,来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第179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一章社会主义大工业——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要保证工业有能够掌握和充分运用这些技术的熟练工人和专家干部。城市居民的自然增加,因农业获得新技术装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形成的农村后备劳动力,是保证工业得到干部的主要泉源

毛主席评论说,这几句话说得对。现在我们有些城市办了人民公社,吸收了大批的人员参加生产,这就增加了劳动力。现在我们还要逐步地从农村解放出一部分劳动力,来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有了人民公社以后,这个问题就可以很好地得到解决。现在帝国主义不说我们不行了,也开始承认人民公社不会垮台了,但是他们还说我们的公社不好,说公社就是奴隶劳动。

11、多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多为重工业创造积累。第493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八章社会主义下的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货币),某些经济学家认为在社会主义经济中价值规律也起生产调节者的作用,认为价格应当丝毫不差地符合于商品的价值。问题不在于使价值规律具有广阔的活动场所,并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生产的调节者,而在于把这个规律用作对国民经济实行计划领导的经济杠杆。

毛主席评论说,多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多为重工业创造一些积累,从长远来看,对人民是有利的。只要农民和全国人民了解到,国家在买卖农产品和轻工业品方面赚的钱是用来干什么的,他们就会赞成,不会反对。农民自己已经提出了农业支援工业的口号,就是证明。当然,赚钱不能过分,工农业产品的交换不能够完全等价,但要相当地等价。列宁和斯大林都说过,在社会主义时期,农民要向国家“进贡”。我国绝大多数的农民,是积极“进贡”的,只有富裕中农里面的百分之十五的人不高兴,他们反对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这一套。

12、我们要大量发展养猪事业。第251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二章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按照第二个五年计划的规定,到1962年谷物的产量要达到25000万吨(1957年计划为18160万吨),皮棉为240万吨(1957年计划为160万吨),猪的总头数要达到25000万头,比1957年增加12200万头。

毛主席评论说,我们要大量发展养猪事业,第一步争取全国平均每人一头猪,第二步争取全国平均每亩耕地一头猪。城市要在所属的郊区、县大量发展养猪,争取猪肉基本自给,不能只是指靠乡村农民供应,这样做,会反过来促进全国农村大大发展养猪。

13、教科书对我国并举方针的歪曲。第370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五章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马克思主义政 治经济学反对以狭隘的消费观点对待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这种反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表现为:忽视生产对消费的决定作用,否认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必要性,主张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生产的两个部类必须以同样的速度发展,甚至主张生产消费品的部门比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发展得更快。

毛主席批注:是对我们的并举方针的歪曲和攻击。

14、他们的农业、轻工业是长期落后的。第679页

教科书说(第三十四章社会主义再生产和国民收入)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的经济规律并不排斥在个别时期,为了提高落后的农业、轻工业和食品工业部门,消除它们的落后现象和克服因此而造成的局部比例失调现象,加速这些部门的发展。

毛主席评论说,他们作的这个补充,看来不加不行。

不只是局部的问题,因为他们的农业、轻工业是长期落后的。

15、工业和农业也要保持正确的比例关系。第680页

教科书说(第三十四章社会主义再生产和国民收入),必须合理地分配投资,使重工业和轻工业不论何时都保持正确的比例关系。”

毛主席评论说,这里只讲了重工业和轻工业,没有讲工业和农业也要保持正确的比例关系。

16、炼钢有两个问题:矿石,铁路。第398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六章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物资后备、财政后备和劳动后备对于国民经济不断地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国民经济的计划工作如果正确地反映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和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规律的要求,就能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保证生产不断增长。

毛主席评论说,一九五八年秋天,我们的计划部门提出了一九五九年生产三千万吨钢的要求,但是没有计算矿石能否供应,轧钢设备是否平衡,运输能力是否适应,结果弄得很紧张。过去我们在革命战争中,曾经说过,人是要吃饭的,人是要用腿走路的。看起来,炼钢也有这两个问题,它吃饭就是吃矿石,它走路要靠铁路。

17、(单字替换)组织不挂帅,要充分动员一切积极力量,是不可能的。第400,401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七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劳动。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规律),有计划的经济管理,就是集中的有计划的领导经济同充分发挥劳动群众的创造积极性相结合,同地方经济机关、(单字替换)组织、苏维埃机关、工会以及各个企业在制定计划和争取完成、超额完成计划方面的必要独立性和广泛主动性相结合。

毛主席评论说,教科书把(单字替换)组织放在地方经济机关之后,地方经济机关成了头,它又是由(中间的意思,一个名称替换)政府直接管理,这就使地方(单字替换)组织不能在当地挂帅。(单字替换)组织不挂帅,要在当地充分动员一切积极力量,发挥广泛主动性,是不可能的。

18、如果反对建设中小型企业,那就不对。第543,544页

教科书说(第三十章经济核算和赢利。成本和价格),在基本建设中,巩固经济核算制,缩短建设期限,反对分散建设资金,对于加快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速度具有巨大的意义。

毛主席评论说,反对分散建设资金,如果说建设单位搞得过多,因而都不能按期竣工,这当然是要反对的。如果因此就反对建设中小型企业,那就不对。我国新的工业基地,主要是在一九五八年大量发展中小型企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今后钢铁工业在建设一些大型基地的同时,还要建设一批中型和小型的钢铁基地。过去的中小型企业对钢铁工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拿一九五九年来说,全国全年生产的生铁是二千多万吨,其中一半是由中小型生产的。今后中小型钢铁企业对钢铁工业的发展还要起很大的作用。许多小的会变成中的,许多中的会变成大的,同落后的会变成先进的、土法的会变成洋法的一样,这是客观发展的规律。

19、“十大关系”提出了(中间的意思,一个名称替换)和地方同时并举的方针。第719页

毛主席在评论教科书(第三十五章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内部矛盾的观点时说,在工业建设方面,搞小型企业,土法生产,这两条首先是钢铁工业部门提出来的,也是他们首先实行的。目的是为了多搞钢铁。“十大关系”中还没有这两条,但是(中间的意思,一个名称替换)和地方同时并举这个方针,已经包含了这方面的因素。实行这个方针,就必然引出大中小型企业同时并举、洋法土法生产同时并举这两条来。因为要发挥地方积极性,开始时主要靠中小型企业和土法生产。

20、广泛地发展半机械化的到机械化的社办工业。第248页

毛主席在评论教科书(第二十二章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关于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阶级斗争问题的观点时说,教科书没有提我们的人民公社实行工农业并举,只说公社的多种经济中,包括地方性的辅助性的手工业。实际上我们是根据需要和可能,按照计划安排,广泛地发展半机械化的到机械化的社办工业。

21、我们现在还不一般地提自动化。第310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四章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战后时期,苏联的许多工业部门在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苏联钢铁企业、在机器制造业、化学、造纸、炼油及其他工业部门中,自动化设备日益增多。

毛主席评论说,我们现在还不一般地提自动化。机械化要讲,但也不要讲得过头。机械化、自动化讲得过多了,会使人们看不起半机械化和土法生产。过去就曾经有过这样的偏向,大家都片面追求新技术、新机器,追求大规模、高标准,看不起土的、半洋半土的,看不起中小的。提出洋土并举、大中小并举后,这个偏向才被克服。

22、在沿海省份建设新的工业。第186,187页

毛主席在评论(第二十一章社会主义大工业——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关于苏联工业化的成就的观点时说,过去我们计划规定沿海省份不建设新的工业,一九五七年以前没有进行什么新建设,整整耽误了七年的时间。一九五八年以后,才开始在这些省份进行大的建设,两年中得到很快的发展。

23、我们实行几个同时并举,争取实现经济发展的大跃进。第183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一章社会主义大工业——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工业在保证积累的增长方面无可争辩地优于资本主义工业。生产资料公有制,工业发展的计划性,工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工人阶级的劳动积极性,技术的迅速发展,这一切为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创造了条件。

毛主席评论说,我们实行几个同时并举,争取实现经济发展的大跃进,就全国来说,能够大大地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同时,由于要增加很多新的生产单位,也就要吸收很多新的劳动力。

24、我们实行洋土并举、大中小并举的方针,主要是为了高速度。第204,205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一章社会主义大工业——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中国共产(单字替换)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政策是以优先发展重工业(给工农业各部门以技术装备的基础)的必要性为出发点的。同时,根据原料、财力和市场的需要,采取了发展轻工业的各种措施。

除了建设大型企业外,还规定广泛地发展中小型企业,这是由于国内技术经济十分落后,人口众多以及与此关连的就业问题。

毛主席评论说,这里没有正确反映我们的洋土并举、大中小并举的思想。因为我们实行这样的方针,不只是由于技术落后,人口众多,要求增加就业。我们在大型企业的主导下,大量地发展中小型企业,在洋法生产的主导下,普遍地采用土法生产,主要是为了高速度。

(六)我国工业化速度也是一个很尖锐的问题

1、我们现在就是要“开足马力奋勇前进。”第174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一章社会主义大工业——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战争是铁面无情的,它斩钉截铁地提出问题:或是灭亡,或是在经济方面也赶上并且超过先进国家。或是灭亡,或是开足马力奋勇前进。历史就是这样提出问题的。

毛主席评论说,我们现在就是要这样干。

2、我国工业化速度也是一个很尖锐的问题。第193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一章社会主义大工业——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工业化的速度对于苏联是一个很尖锐的问题。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生死存亡问题。

毛主席评论说,现在我国工业化速度也是一个很尖锐的问题。原来的工业越落后,速度问题也越尖锐,不但国与国之间比较起来是这样,就是一个国家内部,这个地区和那个地区比较起来也是这样。例如,我国的东北和上海,因为那里的工业基础比较好,国家对这些地区的投资增长速度相对地较慢一些;而另外一些工业基础薄弱,而又迫切需要发展的地区,国家在这些地区的投资增长速度却快得多。上海解放后十年共投资二十二亿元,其中包括资本家投资二亿元。上海原有工人五十多万,现在全市工人除了已调出几十万人外,还有一百多万,只比过去增加一倍。这同一些职工大量增加的新城市相比较,就可以明显地看到工业基础差的地区的速度问题更加尖锐。

3、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许可高速度。第194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一章社会主义大工业——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苏维埃国家仍旧是小农国家,其中资本主义比社会主义有更牢固的经济基础。为了解决“谁战胜谁”的问题,必须在短暂的历史时期内,在以先进技术装备起来的集体劳动的基础上改造分散的私有制的农民经济,使资本主义丧失在小商品生产中的基地。因此,必须迅速发展重工业。

毛主席评论说,这里只讲了政 治环境要求高速度,没有讲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许可高速度,这是一种片面性。如果只有需要,而没有可能,那怎么能高速度呢?

4、为什么我国的工业革命能够最迅速?第685页

教科书说(第三十四章社会主义再生产和国民收入),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最大的困难就是社会产品的销售问题。社会主义生产不会遇到资本主义所固有的销售困难,因为居民福利的增长造成对工业品和农产品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的不断扩大。然而这并不是说在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的进程中就不会发生国民经济的个别比例失调现象。为了防止和消除国民经济中的个别比例失调现象,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必要的后备。

毛主席评论说,为什么我国的工业革命能够最迅速呢?主要是我们的社会主义革命,革资产阶级的命,进行得比较彻底,尽力肃清资产阶级的一切影响,破除一切迷信,把人民群众从各方面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我们现有二万四千多个人民公社,如果其中有二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的公社,在统一领导、计划安排下,利用当地的各种工业资源,办起各种形式的“小洋群”、“小土群”工业,包括钢铁的“小土群”,那就可以大大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速度。

5、大跃进上了教科书就好办了。第342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四章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主义生产关系),改进对工业和建筑业的领导,是一项重要的革命措施,它使工业在列宁的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基础上,出现新的大跃进。

看到“革命”两字就高兴。他们也有大跃进,大跃进上了教科书就好办了。但是,新的增订本又改成了“巨大的发展”。

(七)实行群众路线,大搞群众运动

1、教科书不讲大搞群众运动,不讲两条腿走路。第801页

教科书说(结束语),共产主义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共产(单字替换)领导千百万劳动群众自觉地进行创造活动的结果。世界上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止社会向共产主义前进。

毛主席评论说,书中不强调政 治挂帅,反复强调物质刺激,引导人走向个人主义。书中有时也讲发动群众,也引了一些列宁关于发动群众的好话,但是没有展开,不敢像我们这样大搞群众运动,不讲两条腿走路。这事情也确实很难。

2、社会主义是人民群众本身的创造。第94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章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的基本特点),在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下,劳动者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自己国家的主人。“社会主义是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是人民群众本身的创造”

毛主席评论说,列宁这句话:“社会主义是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是人民群众本身的创造。”讲得好。我们的群众路线,就是这样的。是不是合乎列宁主义呢?教科书在引用这句话以后,讲要吸收广大劳动群众“直接地和积极地参加生产的管理,参加国家机关的工作,参加国家社会生活的一切部门的领导”。也讲得好。但是,讲是讲,做是做,做起来并不容易。

3、(单字替换)和工农群众最大限度地动员起来。第195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一章社会主义大工业——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1928年联共(布)(中间的意思,一个名称替换)委员会十一月全会在谈到国家工业化和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时曾经强调指出:“鉴于必须在技术和经济方面赶上并超过资本主义国家,(中间的意思,一个名称替换)全会指出,只有加速发展工业和实行整个国家的工业化,只有(单字替换)和工农群众最大限度地动员起来,才能解决这些任务。”。

毛主席评论说,联共(中间的意思,一个名称替换)一九二八年十一月全会决议里面的这些话,很好。我们现在就是执行这个决议。斯大林在那个时候没有什么指靠,只有靠群众,所以他们要求(单字替换)和工农群众最大限度地动员起来。后来有了一点东西了,就不再那么靠群众了。

4、用行政命令办法搞建设搞革命会造成损失。第467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七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劳动。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规律),不断改进生产组织对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巨大的意义。要改进企业内部的生产组织,就要同突击现象作斗争,要按预定进度表均衡地工作,采用流水作业法,以及实行其他各种措施。

毛主席评论说,用行政命令办法搞建设,搞革命,例如依靠行政命令进行土改、合作化,会造成减产的损失。这是因为不发动群众的缘故,不是因为突击的缘故。

5、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第402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六章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群众积极参加完成和超额完成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斗争,这是加快共产主义社会建设速度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

毛主席评论说,这里把群众的斗争只看做重要条件之一的说法,违背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无论如何,不能认为历史是计划工作人员创造的,而不是人民群众创造的。

6、人口的多少是经济的发展的一个因素。第434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七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劳动。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规律),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是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建成共产主义的最重要的条件。

毛主席评论说,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多少是个因素。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经济发展最快,有六千多万人就业,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八)自力更生、厉行节约

1、我们主张以自力更生、不依赖外援为原则。第756页

教科书说(第三十六章世界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社会主义的分工可以使各个国家彼此取长补短,节约财力和人力,消除国民经济中个别部门的不必要的平行发展,加快各国经济发展的速度。每个国家都可以集中自己的人力财力来发展在本国有最有利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有生产经验和干部的部门。而且个别国家可以不必生产能靠其他国家供应来满足需要的产品。这样就可以在工业中达到合理的生产专业化和协作化,在粮食和原料生产上达到最适当的分工。

毛主席评论说,在国与国的关系上,我们主张,各国尽量多搞,以自力更生、不依赖外援为原则。自己尽可能独立地搞,凡是自己能办的,必须尽量地多搞。

2、搞大的洋的方面也不能指靠人家。第205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一章社会主义大工业——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中国共产(单字替换)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政策是以优先发展重工业(给工农业各部门以技术装备的基础)的必要性为出发点的。除了建设大型企业外,还规定广泛地发展中小型企业,这是由于国内技术经济十分落后,人口众多以及与此关连的就业问题。

毛主席评论说,就是在搞大的、洋的方面,我们也不能指靠人家。一九五八年提破除迷信,自己动手。经过一九五九年春夏的一段反复,证明自己来搞,是可以做好的。

3、厉行节约,积累物力财力。第181,182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一章社会主义大工业——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过去在技术和经济方面都很落后)的工业化,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在苏联建立重工业,要付出大量的物力和财力。为了积累必要的资金来建设新工厂,必须在经济中厉行节约。

毛主席评论说,这里把厉行节约,积累大量的物力和财力,当成只是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要做的事情,这是不对的。难道困难少了,就不需要厉行节约了吗?资本家一方面在生产上注意节约,另一方面在消费上却极为浪费。

4、合理和节约,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认识。第381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六章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没有浪费社会劳动的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资本主义是不可想象的;同样,没有国民经济有计划的发展来保证社会劳动及其成果得到合理而节约的使用,社会主义也是不可想象的。

毛主席评论说,合理和节约,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认识。今天看来是合理的、节约的事情,过一个时期,由于新的条件,又成为不合理、不节约的事情了。

(九)要把全国人民的干劲长期保持下去,争取把大跃进继续下去

1、把全国人民的干劲长期保持下去。第718页

毛主席在评论教科书(第三十五章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内部矛盾问题的观点时说,人类历史一百万年中,资产阶级的三百年,是一个大跃进。无产阶级为什么不能大跃进?我们的任务是要争取把跃进继续下去,要把全国人民的干劲长期保持下去。

(一九六四年十二月十三日。二十九日,毛主席对周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先后做过两次修改,正式公布的一节全文如下:

“第三,实行技术革命。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我们所说的大跃进,就是这个意思。难道这是做不到的吗?是吹牛皮,放大炮吗?不,是做得到的。既不是吹牛皮,也不是放大炮。只要看我们的历史就可以知道了。我们不是在我们的国家里把貌似强大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从基本上打倒了吗?我们不是从一个一穷二白的基地上经过十五年的努力,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方面,也达到了可观的水平吗?我们不是也爆炸了一颗原子弹吗?过去西方人加给我们的所谓东方病夫的称号,现在不是抛掉了么?为什么西方资产阶级能够做到的事,东方无产阶级就不能够做到呢?中国大革命家,我们的先辈孙中山先生,在本世纪初期就说过,中国将要出现一个大跃进。他的这种预见,必将在几十年的时间内实现。这是一种必然趋势,是任何反动势力所阻挡不了的。

要采用先进技术,必须发挥我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大搞科学试验。外国一切好的经验,好的技术,都要吸收过来,为我所用。学习外国必须同独创精神相结合。采用新技术必须同群众性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相结合。必须实行科学研究,教学同生产相结合。”

其中“难道这是做不到的吗?。。。是任何反动势力所阻挡不了的”这段话,全是毛主席在十二月十三日加上的。——编者)

2、穷,就要干,要革命,要不断革命。第685,686页

毛主席在评论教科书(第三十四章社会主义再生产和国民收入)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和可能出现的比例失调现象的观点时说,“穷是动力”,这句话讲得很对。因为穷,就要干,要革命,要不断革命。富了,事情就不妙了。中国现在不富,将来富了,也一定会发生问题。在目前的情况下,越往西越富,革命也越困难。我们因为穷,人口那么多,东西那么少,这是一个矛盾。解决这个矛盾,就要有现在的这样一种干劲,这样一种朝气,而且一定要长久保持下去。

3、中国现在还处在被人看不起的地位,逼着我们努力,。第427页

毛主席在评论教科书(第二十七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劳动。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规律)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的地位问题的观点时说,人这种动物有一种毛病,就是看不起别人。只看见自己的长处,看不见别人的长处;有了点成就的人,看不起还没有成就的人。大国富国看不起小国穷国。西方国家历来看不起俄国。中国现在还处在被人看不起的地位,这是有理由的,因为我们还不行。这么大的国家,只有这么一点钢,人民生活水平这么低,有这么多文盲。人家看不起我们,对我们有好处,逼着我们努力,逼着我们进步。

4、我们的任务是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在主要产品产量方面超过英国美国。第685,684页

毛主席在评论教科书(第三十四章社会主义再生产和国民收入)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和可能出现的比例失调现象的观点时说,对我们一九五九年的新闻公报,《纽约时报》的评论说:中国比苏联优越的地方有四条:一、中国可以得到社会主义国家的帮助,苏联那时没有这种帮助,它当时是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二、中国的合作化搞得快,没有造成损失;三、中国的劳动力多,而且用人民公社这种“集中营”的方法组织起来了,拿我们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人多,而且在人民公社这种组织形式下高度地组织起来了;四、中国是后进的国家,可以接受最先进、最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这是一切落后国家赶上先进国家的优越条件。这个评论比较客观,看起来同我们的想法差不多。我们的任务是经过一二十年到几十年的努力,在主要产品产量方面首先超过英国,然后超过美国。即使达到了这一点,按人口平均,还相距很远。

毛主席评论说,美国康伦公司关于美国外交政策的报告中,对中国的研究有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常用自己驳掉的论点来证实自己的论点。这个报告对中国政策的结论是采取一条没有办法的办法,就是不承认中国,但是要同中国接触,通过接触,来了解中国,研究中国。报告说,中国可能是世界上工业革命最迅速的国家之一。

5、找一个国家来比赛,很有意义。第421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六章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战后时期,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各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以资本主义梦想不到的高速度有计划地不断地向前发展,可是在同一时期,美国却遭受到1948—1949年和1953—1954年两次经济危机,结果生产下降,失业增多,而从1957年底开始,美国又发生了波及到其他资本主义各国的新的生产过剩危机。

毛主席评论说,找一个国家来比赛,这个办法很有意义。这是政 治鼓舞,不是物质刺激。我们提出赶英国,第一步按主要产品产量来赶,下一步按人口平均的产量来赶。造船业、汽车制造业,我们还比他们落后得很远,我们一定要争取赶过他们。日本这样小的国家,都有四百万吨商船,我们这么大的国家,没有强大的船队怎么能行。

6、我国也要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来赶上最先进的国家。第205页

毛主席在评论教科书(第二十一章社会主义大工业——社会主义地物质基础)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问题的观点时说,资本主义各国,苏联,都是靠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来赶上最先进的国家,我国也要这样。拿汽车来说,我们这样的大国,最少应该有三四个像长春汽车厂那样的制造厂。

(十)提高劳动生产率

1、劳动生产率是螺旋式上升不断提高的。第125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章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的基本特点)在生产不断地和有计划地发展的条件下,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规律开始发生作用。

毛主席评论说,在人类社会的整个历史中,劳动生产率都是螺旋式上升,不断提高的。奴隶社会比原始社会高,封建社会比奴隶社会高,资本主义社会比封建社会高,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又比资本主义高得更多。这是一条普遍的规律。不同的是,在阶级社会里,有时下降,有时中断,有时上升。例如资本主义社会在危机的时候,劳动生产率就下降。而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如果不遇到特殊的情况,就不会发生下降的现象。

2、社会主义提高劳动生产率靠技术加政 治。第442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七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劳动。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规律),为了保证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不断增加国民经济投资和固定基金,加快劳动机械化的速度,不断地、与生产密切相结合地发展技术和科学思想,研究和利用国外的技术成就。机器和生产过程的经常的技术革新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无穷的泉源。

毛主席评论说,上面的前两段讲得还好。看了第三段,知道政 治经济学不能不接触生产力方面的问题,这里讲了一点道理。

资本主义提高劳动生产率,主要靠技术进步。社会主义提高劳动生产率靠技术加政 治。

3、关于无形损耗的问题第542页

教科书说(第三十章经济核算和赢利。成本和价格),有人错误地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机器似乎只有有形损耗,而没有技术进步所引起的无形损耗,这种论断在实际中就造成了折旧定额偏低,因而阻碍了固定基金的更新。

毛主席评论说,关于无形损耗的问题,不是它本身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有什么不同,而是社会制度的不同,使无形损耗产生不同的后果。

4、提高劳动生产率,一靠物质技术,二靠精神作用。第448,529,530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七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劳动。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规律),合理的分配和使用社会劳动资源,经常提高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可以保证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大大提高。

毛主席评论说,提高劳动生产率,一靠物质技术,二靠文化教育,三靠政 治思想工作。后两者都是精神作用。

教科书说(第三十章经济核算和赢利。成本和价格),列宁指出,要建成社会主义,并把千百万人引向共产主义,“不是直接依靠热情,而是借助于伟大革命所产生的热情,依靠个人兴趣、依靠个人利益、依靠经济核算”。

毛主席评论说,他们老是引列宁的这句话作为他们强调个人物质利益原则的根据,我们要找出一些列宁强调思想政 治工作、即书中所谓精神鼓励的话来。

5、只提文化技术水平,不提思想政 治觉悟。有问题。第741页

教科书说(第三十五章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当工人把自己的文化技术水平提高到工程技术人员的水平,而庄员提高到农艺师的水平时,就会使劳动生产率达到能保证一切物质资料十分丰富的新高涨。

毛主席评论说,有问题。只提文化技术水平,不提思想政 治觉悟。

(十一)合理安排劳动力,使有劳动能力的人都有事做

1、使有劳动能力的人都有事做。第699页

教科书说(第三十四章社会主义再生产和国民收入),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资本主义的人口规律已经完全失去效力。社会主义制度保证一切有劳动能力的人充分就业。随着劳动生产率和整个社会生产的增长,对于劳动力的需求也随社会主义积累的增长而增加,就业人数不断增加,失业现象消灭,一切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得到合理的使用。

毛主席评论说,就是使有劳动能力的人都有事做。

2、合理安排妇女就业。第271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三章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在苏联,妇女在经济、文化和社会政 治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在实际上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男女同工同酬。

毛主席评论说,医生、教师,服务行业和邮政这类工作,尽可能都让妇女去做。

3、关于退休问题。第526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八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货币),在苏联消灭了失业,工人家庭中有劳动能力的人都能就业。苏联的工作日比革命前的俄国大为缩短,因此工人得到的每一工时的工资就较高。

毛主席评论说,关于退休问题。男人六十岁、女人五十五岁就要退休,这个制度不一定好。五六十岁的人,正是好做工作的时候,退休了,一点工作也不做,对自己身体和思想都不好。老年人如果身体支持不下来,可以少做些工作,也比完全退休好。

4、人口增加要有计划。第699页

教科书说(第三十四章社会主义再生产和国民收入),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资本主义的人口规律已经完全失去效力。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有劳动能力的人的充分就业和人民福利的不断增长,使患病率和死亡率降低,使人口总数迅速增加。

毛主席评论说,人口增加总要有个限度,要有计划。

(十二)计划是(一种观念的集合),它对经济的发展和不发展,发展的快慢,有着很大的作用

1、计划对经济发展具有多么大的作用。第186,187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一章社会主义大工业——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所以能够取得胜利,是因为共产(单字替换)和苏维埃国家在政策上依据了经济发展规律,并善于利用社会主义经济的优越性。

毛主席评论说,过去我们计划规定沿海省份不建设新的工业,一九五七年以前没有进行什么新建设,整整耽误了七年的时间。一九五八年以后,才开始在这些省份进行大的建设,两年中得到很快的发展。这就说明,像计划这类(一种观念的集合)的东西,对经济的发展和不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快慢,有着多么大的作用。

2、计划要以经济规律为依据。第382,383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六章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要求一切经济部门的发展要服从社会的统一计划领导,遵守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各种成分之间的比例。与资本主义所固有的比例经常遭到破坏相反,社会主义的特点就是计划性,根据列宁的定义,这种计划性意味着经常地自觉地保持着比例。

毛主席评论说,认为对比例关系的认识,不要有个过程,不要经过成功和失败的比较,不要经过曲折的发展,这都是形而上学的看法。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并根据对必然的认识成功地改造客观世界。这个必然不是一眼就能看穿看透的。教科书说,“计划性意味着经常地自觉地保持着比例”。这里的“经常”、“自觉”,如果当作任务来提,是对的,但要实现这个任务是不容易的。斯大林说过,苏联的计划还不能说已经完全反映了规律的要求。

不以规律为计划的依据,就不能使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的作用发挥出来。

要经常保持比例,就是由于经常出现不平衡。因为不成比例了,才提出按比例的任务。平衡了又不平衡,按比例了又不按比例,这种矛盾是经常的、永远存在的,教科书不讲这个观点。

3、问题在于能否掌握有计划发展的规律。第396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六章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社会主义计划化建立在严格的科学基础上。正确地计划社会主义经济的条件,首先是掌握并善于利用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的规律。

毛主席评论说,这段话讲得好。“社会主义计划化建立在严格的科学基础上”,这个当做任务来提,是对的。问题在于能否掌握有计划发展的规律,掌握到什么程度;在于是否善于利用这个规律,能利用到什么程度。

4、政 治挂帅,提高居民的觉悟程度。第192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一章社会主义大工业——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列宁在论述改造俄国经济制度的正确途径时指出:“一般说来,这种办法就是向建立在机器工业基础上的大经济过渡,向社会主义过渡。但是,由于开始建立社会主义时所处的条件不同,这种过渡的具体条件和形式必然是而且应当是多种多样的。地方差别、经济结构的特点、生活方式、居民的觉悟程度和实现这种或那种计划的尝试等等,都一定会在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特点中反映出来。”。

毛主席评论说,列宁的这段话,讲得很好,可以用来辩护我们的做法。他讲到“居民的觉悟程度和实现这种或那种计划的尝试等等,都一定会在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特点中反映出来”。我们的政 治挂帅,就是为了提高居民的觉悟程度。我们的大跃进,就是实现这种计划或那种计划的尝试。

5、应加上发展的高速度。第384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五章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的实现,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国内外环境。根据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在社会主义经济各部门之间进行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分配,并确定国民经济的比例。

毛主席评论说,应加上发展的高速度。

6、合同就是计划。第593页

毛主席在评论教科书(第三十一章集体农庄制度的经济基础)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农产品采购计划办法时说,计划第一,合同就是计划。

(十三)按比例和不按比例、平衡和不平衡的矛盾永远存在,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要满足

1、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第421,422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六章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世界社会主义体系各国的工业生产都高速度地发展,它们的社会主义建设计划都正在胜利地完成。世界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各国间计划经济合作的成功经验,证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所具有的发展经济、提高生产力和繁荣文化的巨大可能性。

毛主席评论说,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能够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使不平衡得到调节,但是不平衡并不消失。“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因为消灭了私有制,可以有计划地组织经济,所以就有可能自觉地掌握和利用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这个客观规律,以造成许多相对的平衡。

计划工作中的各种平衡表,也是暂时的、过渡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不能设想,有一种平衡表是没有条件的,是永远适用的。

2、教科书没有研究矛盾。第416,417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六章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技术的发展极不平衡,必然加深生产中的比例失调现象,与此相反,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保证根据国民经济的需要有计划地发展科学和技术。

毛主席评论说,技术的发展是这样,经济的发展也是这样。教科书没有接触到社会主义生产发展的波浪式前进。说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一点波浪也没有,这是不可能设想的。

教科书关于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的规律这一章写得很长,但是没有提出平衡和不平衡的矛盾。在其他的问题上,他们也没有研究矛盾。例如,数量和质量,产值和品种,都没有当做对立的统一来研究,这表明他们没有运用辩证法来研究这个问题。

3、不能完全否定突击。第466,467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七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劳动),采用流水作业法等措施改进企业内部的生产组织,就要同突击现象作斗争,要按预定进度表均衡地工作作业法,以及实行其他各种措施。

毛主席评论说,“要同突击现象作斗争,要按预定进度表均衡地工作”。根本否认突击、赶任务,讲得太绝对了。预定进度表不一定完全反映实际,一切都机械地按照预定进度表执行,就会妨碍生产。

不能完全否定突击。我们这次读书就是突击。书出了好几年,我们没有读,这次花点时间读完,还不是突击?突击和不突击是对立的统一。在自然界中,和风细雨和疾风暴雨,波浪的起和伏,是对立的统一。在生产方面的技术革命,也常常发生突击的问题。比如,一个工厂里的某一个车间,技术革新之后生产大发展,其他车间跟不上,就需要突击。农业生产要抢季节,唱戏要有高潮,否定了突击,实际上是不承认高潮。苏联要赶上美国,我们想不用苏联那么多的时间达到苏联那样高的水平,这些也都是突击。


手机扫码阅读本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