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学鉴赏>> 辞赋骈文>> 名山赋

名山赋

天台山唐诗之路赋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刘惠忠   来源: 作者原创   阅读 次  【    】【收藏

世纪之初始,辛巳之孟夏,中华诗子,四百余家。兴致勃勃,到浙江之天台;唐诗路上,继传统于中华。诗仙李白,别长安之都城,漫游东鲁,至天台而霜滑。一路友朋,一路情浓,一路山水,一路诗发。而今吾辈之天台,寻诗仙之遗踪;跋山涉水,歌新世纪之光华。

华顶峰高,凉风习习。明代旅游家徐霞客,亦曾忍饥饿,避虎豹,攀绝壁,抵于此。饱览大山之伟岸,披露佛窟之神秘。今日之往,非昔时可比。豪华大巴之车,沿盘山公路而行,立现全新世界:茅屋耸立,苍松碧翠。穿林荫小路,碧树红花,扑入眼帘。其花瓣红粉相叠,簇金黄之花蕊,送缕缕之芬芳,享于口鼻。山头相连,云蒸霞蔚,比比皆是,目不暇给。此乃云锦杜鹃也。早在黑龙江边,抚远山间,春风浮动,杜鹃花繁。然矮矮灌木,如何堪比?。我之同室诗友张学孔,乃职业医师,欣欣忘情,直呼真美矣。还有诗友黄光斗,乃高级教师,虽然年长,竟激动不已。于是,诵李白《琼台》之名篇,“龙栖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此情此景,吾亦深深为之感动,赋诗一首,问花仙子:“手巧为何心忒偏,悄悄栽在碧云端。一天云锦空开落,百顷芬芳只赋闲。不染荷花终有论,离尘泣血却无谈。通天公路旋梯上,嗔怪声声震宇寰。”唐诗路上,印第一之脚印;十分庆幸,登华顶之峰峦。

继之,太白读书堂,昂然屹立。云雾缭绕,似有大鹏之展翅;飘飘渺渺,似有不解之谜。羲之永字石碑,傲立山顶,刀削斧劈,透八法之熹微。鹅字石碑,俏丽山亭,栩栩如生,亮墨池之功底。山茶处处,翠绿芬芳,远近驰名,显葛玄之遗业。屐痕处处,神接千古,光华灿灿,诗情万结

另有瀑布石桥,当天下之一绝。一泓湍水,自山顶直泻而下,沸沸扬扬,如巨雷凌空而降。却有石桥,横架两山,令英雄却步而望。山顶苍松翠竹,雾迷神扬。李白作诗曰:“石梁横青天,侧足履半月”,乃大胆之怀想。再往西行,有一石壶,悬挂山顶,水滴声声,滴入石潭,染绿大地,警时间之宝贵,示奉献之无穷。

“赤城霞起而建标。”此乃晋孙卓《游天台山赋》之名句,亦不虚言也。赤城山之红艳,如苍天之彩虹,赤城山之光彩,耀浩茫之苍穹。仙窟座座,布教声声。上岩玉京洞,中岩济公院,下岩紫京洞,道家佛家,讲学义理深宏。山下国清寺,乃佛教天台宗祖庭,日本高僧慧澄曾师事道遂,学成获金鈅一把,打开藏经阁,带回一部真经。道家佛家,高深莫测,难以探个究竟。然毋庸置疑,核心善乃为之本经。善亦诗人之本也,没有善何以为诗声。人人和睦共处,幸福美满,官吏不贪,国清民富,实吾所愿终也。

桃花坞之遥遥,难以徜徉。有刘阮之故事,曾采药而逢仙,令心头美而荡漾。 台山之魅力,由此而迷茫;唐诗之道路,由此而昭彰。诗坛老前辈孙逸青刘征,同吾辈一起爬山,一起涉水,一起作诗,还讲唐诗之妙义,诗家之真谛,令吾辈受益之无穷。

呜呼!唐诗之路乃众人之路,前有李白及历代名家之踏足,今有吾辈继之而相跟。唐诗之路乃收获之路,吾之灵魂因山而美丽,山因吾而歌吟。

(2012.70.15)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