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序选脩>> 汉语知识>> 汉语常识

汉语常识

宣传工作的常见差错类型帮你整理好了

    】【收藏】  作者: 佚名  来源: 编辑校对 华骏文化  阅读 次 【加入会员

一、差错的基本类型

业内一般把新闻报道中的差错归纳为三类,即政 治性差错、事实性差错和技术性差错。

01

政 治性差错。

多指一些导向性的或与(单字替换)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不一致甚至相违背的错误观点和提法。比如,有的媒体借反思改革否定改革,认为改革改错了;有的媒体在台湾地区选举结果出来以后,在头版进行详细报道,还刊登参选人照片。有时,则是一些关键词句处理不好,造成政 治性差错。比如,将“中国”与“台港澳”并列、将一些国家与台港澳并称“等国”、将“朝鲜”写作“北朝鲜”等。政 治性差错不仅中国有,国外也有。西方的编辑学教材也很强调“政 治正确”,比如,规定不得使用性别和种族歧视语言等。

02

事实性差错

如将“人民币”错为“美元”、将“1920年的苏联”错为“1920年的俄国”、将“湖南”错为“湖北”、将“英国外交大臣”错为“英国外相”等。值得警惕的是,有些事实性差错,也会引发政 治麻烦。

03

技术性差错

这类错误所占的比例最大,包括题文不一、电头错、标点错,以及掉字、掉段、多字、错别字等等。这些“小错误”有时也可能导致事实性差错甚至政 治性差错。

另外,还有因漏报、迟报,或将未定稿乃至涉密文件当成新闻稿发表等等造成的差错。

在实际工作中,比较致命的差错可归纳为两个大的方面,编辑一定要严加防范:一是新闻失实,二是政 治导向失误。

二、产生差错的原因

01

对电脑操作不熟悉。

编辑在输入工作完成后没有认真检查稿件,导致出现多字、少字和别字。

02

编辑文字功力不够,知识面太窄。

这方面最常见的情况就是编辑识字量不够。(通稿,原本是一些新闻通讯社的“专利”。他们在采访到一些重要新闻以后,会以一种统一的稿件方式发给全国的需要稿件的媒体。这就叫做通稿。)后来,很多企业在对外发布新闻的时候,为了统一宣传口径,也会组织新闻通稿,以提供给需要的新闻媒体。

通稿基本都是模仿平面媒体的稿件形式来写的,按照基本的形式来分,可以分为消息稿和通讯稿。

简单的说,可以按照这样的标准来对两种文体进行区别。

报纸上新闻正文前面有某某报某月某日讯(消息头)记者某某人,然后才是新闻正文的,就是消息。上来就是文章,最后才署作者名字的新闻,多数是通讯。企业的新闻通稿就是要模仿这些不同的文体,把需要传达的内容预先写好。对于媒介公关经理来说,新闻通稿应该准备两篇以上,至少保证一篇消息,一篇通讯。消息中应该包括整个事件的过程。

通讯则是对消息内容的补充。可以是整个事件组织的背景情况介绍、也可以是一些花絮或者是企业中参与事件的人物故事等。)

03

政 治经验和社会常识不足。

比如,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误为“全国人大委员长”。更多的是把握不准报道的分寸与火候,误撞红灯。

04

责任心不强,作风不踏实。

有的编辑记者存在严重的依赖心理,把本应在本环节解决的问题推到下一环节,把什么都推到终审发稿人那里。

05

“第一读者”制度有待加强。

对外部尚无专门通读成品稿、专职挑错的“一读”,而有时虽有“一读”工序,却执行不够有力。

06

违反发稿流程,不按程序办事。

比如超越发稿权限、不遵守稿件送审制度等。

07

落实奖罚措施不力。

对差错心慈手软,怕批评、怕处罚人伤人“面子”,使出错者不能及时警醒。

08

由于心理误区而致错。

有的奇怪错误,畅行无阻通过了许多关口而与读者见了面,这常常与编辑的整体知觉误区、注意力分散、消极情绪等有关。

比如,把副总理“升格”为总理、把军委副主席“提升”为军委主席、把“总理”输入成“总经理”等错误,可能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发生的。


手机扫码阅读本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