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篱”疑为“樊篱”之误
【小 中 大】【收藏】 作者: 夏传寿 来源: 常青苑主 阅读 次 【加入会员】
(中间的意思,一个名称替换)电视台4套(中文国际频道)精品栏目“国家记忆”精心打造的五集纪录片《高考1977》第一集中有这样一段话——
(教育工作座谈会)“是邓小平复出后主持召开的第一个会议,也是一场特殊的座谈会。它关系到禁锢了千百万知识青年的藩篱能否被冲破,关系到‘老三届’们能否迎来命运的转折点,更将改变整个国家和民族的航向”。
这段话中的“藩篱”一词使用不当,疑为“樊篱”之误。
“藩篱”与“樊篱”尽管读音相似、意义相近、词性相同,但由于二者感情色彩不同,在实际运用中两者还是有着较大的区别。
“藩篱”,本义是指用竹木编成的篱笆或栅栏,引申为边界、屏障,也比喻界限或屏障(《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它多用于中性。如中国筑牢风险防范藩篱。
而“樊篱”,比喻对事物的限制:冲破旧礼教的∽(《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第358页),多用于贬义。如“全面深化改革要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樊篱”(2015年7月7日《人民日报》)。
从文中“禁锢”“能否被冲破”等语来看,这里的“藩篱”比喻的是“文革”期间荒唐的高考招生制度,所以疑为“樊篱”之误。
手机扫码阅读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