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序选脩>> 汉语知识>> 谚语方言

谚语方言

旧成都的方言俚语

以稿换稿 】  作者:佚名   发布:2014年03月02日   阅读:

方言俚语是一个地域的名片,每一句方言俚语无不浓浓地散发出养育她那片土地的风味。方言俚语又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浸润着浓郁的时代特征。

随着时代的变迁,原来许多旧成都的方言俚语已经退出了成都人的生活而成为历史。这些成都方言对今天的年青人来说已经婉如天书了。

我是一个老成都了,从抗战一直走到今天。对于成都这片土地,我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最后也必将终于斯。大半个世纪的成都的生活,让我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老成都,成都的形形色色的方言俚语伴随着我从童年走到壮年,且又最终走向晚年。

我非常愿意向年青的朋友介绍旧成都的方言,让他们不仅能了解成都的过去,也能让他们透过这些逝去的语言了解一些旧成都的风情。

1、 吃两头望:旧成都生活水平极其低下,穷苦人家很难有机会品尝一下荤腥。于是就有人把猪肺牛肺各种巾巾掉掉的摆不上案桌的肉甚至死猫烂耗子的肉炖上一大锅,以极便宜的价格出售,让穷苦人家也有机会品尝一下荤腥。只是稍有些身份的人吃这种东西难免掉价,于是他们在大快朵颐之前,先要左看右看,确定没有熟人后才敢动箸。于是吃这种东西便很形象地叫做“吃两头望”。

2、 洋火——火柴。

3、 洋油——煤油。

4、 洋碱——肥皂。

5、 患子、皂角——洗涤用品。旧时肥皂只有富贵人家才用得起,一般人家只能用患子和皂角。患子状如桂元;皂角状如刀豆,但比刀豆大。捣碎用热水浸泡后其浸泡的液体居然也有很多泡沫,可以当肥皂使用。

6、 洋马儿——即自行车。有当时黄口小儿的童谣为证:“洋马儿,叮叮当,车上坐个死瘟丧。”

7、 桤木、青杠——旧成都几乎家家都用木柴作燃料。作燃料的柴火最好是松木,但惜乎少而贵,因而多用是桤木和青杠。桤木多生长在川西地区水渠旁边,它的优点是好劈(旧成都叫劈柴叫“花柴”),但不经烧(俗称不熬火)。青杠倒很熬火,但纤维致密,不很好“花”。

8、 月亮肉——即腊肉皮。旧时腊肉都是腌制好后挂在柴灶上方熏制。长时间的烟熏火燎让腊肉通体黪黑,肉皮极其坚硬,吃时肥瘦肉啃光后剩下的肉皮多要丢弃。因状如月亮,故把在饭馆捡人家剩下的残羹剩饭称为“吃月亮肉”。

9、 篦子鱼——饭馆里客人吃剩下的鱼骨头。因状如梳头的篦子,故名。含义同前。

10、 星星(儿)酒——饭馆里客人喝剩下的瓶底的残酒。含义同前。

11、 杂(读去声)包(儿)——旧时饭馆门前都挂着一块牌子,牌子一面写着“开堂”,表示营业中;另一面写着“毕”,表示关门。饭馆在挂出“毕”的牌子前,一般都要将当天客人吃剩下的菜,管它是蒸的炒的炖的烩的都倒进一个桶里,以很便宜的价格一碗一碗地出售。这种剩菜就叫“杂包”。

12、 癞格宝躲蝉酥——癞格宝即癞蛤蟆,其背上长满了浆疱。五月端阳这天药房取其浆疱里的浆液可制成蝉酥,蝉酥可入药。因癞格宝被取药后难以活命,故癞格宝们到了五月端阳这一天都要想方没法地找地方躲藏。这就叫“躲蝉酥”。后“躲蝉酥”又成了一句骂人的话。如老婆骂丈夫偷懒时常这样骂:“你这个砍脑壳的,又到哪里躲蝉酥去了。”

13、 圣喻——所谓圣喻,有点像茶馆里的评书。但评书是在茶馆里开讲且要收费;而评书是在街边讲的。讲圣喻都是在晚上,用两块门板、两条长凳就能搭一个简单的台子,讲圣喻的在台上一坐,面前摆一个小桌子,桌子上放一盏昏黄的小菜油灯便开讲了。街坊们三三两两地抬个小竹椅坐在台下听讲。所讲的内容不外都是宣传教化,“代圣人立言”。讲圣喻都是志愿且免费的,目的是为了“教化人民”,净化社会风气。据说曾有位讲圣喻的老先生,开讲后不久因人们不爱听这类所谓“圣人立言”,一会儿就走光了,只剩下一位妇女坚持到了最后。这位先生非常感动,夸奖了这位妇女真诚。岂知这位妇女却说她并非是在听他的什么“圣喻”,而是借着他的灯光纳鞋底。

14、 铁心豆办——喻死心踏地效忠于某人,大约就像今天的凉粉、盒饭、玉米们疯狂地追超女一样。

15、 冲壳子——说大话。说无边的大话就叫“冲天壳子”

16、 装蟒吃象——假装糊涂

17、 伸抖——丰采出众

18、 舒气——打扮漂亮

19、 默倒——以为

20、 弯酸——故意为难

21、 门坎汉(儿)——只会在家里耍横,却不敢对外强硬的人

22、 煞阁——完毕

23、 经佑(佑念一声)——照顾

24、 编花(儿)——只有一只眼睛的人

25、 出天方——阴历正月初一天争黎明时,燃香明烛,敬祀天神地神和五方之神的专用名词。不管欠了多少帐,到了出天方时就不能再讨了,须过了初一以后再说。

26、 刘十四打叉——目连戏,可演到四十多本

27、 罄棰包袱——罄棰是敲钟的棒棰。一个旅客的包袱只有罄棰那么大,说明此旅客十分寒伧。

28、 白墨——粉笔

29、 二更床上打,三更当五更——旧时成都夜里都有打更匠打更。其目的一是为了报时,二是维护治安。一更通常是不打的,因这时人们还没有睡。二更天人们多睡了,打更匠为了偷懒,常常二更只在家附近打了一下便敷衍了事,所以叫“二更床上打”。三更天和四更天就更晚了,人们多已睡熟。打更匠便采取在街这头打三更,街那头打五更的办法偷懒。要是街这头的人问他你为什么没有打五更,他就说我咋个没有打?你去问街那头的人嘛。要是街那头的人问他为何没有打三更,他又说我咋个没有打三更?你去问街这头的人嘛!

30、 囚皮寡脸——喻男人在女人面前无休止地讨好纠缠

31、 碗碗米把把柴——旧时买米用升斗。最贫穷的人一次买不起这么多米,于是有的米店可以一次只买一碗米;有的柴店可以一次只买一把柴。“碗碗米把把柴”喻极为贫穷的生活。

32、 穿城九里三——旧成都东西门之间的距离。

33、 扯地皮风——毫无根据扰乱秩序的谣言。

34、 展——移动,如“把你的凳子朝则边展一下”。

35、 帽儿头。饭馆里用普通碗打好一碗饭后,再用另一个碗装满一碗饭,反过来扣在那个装满了饭的碗上边。取下上边的碗后,下边的碗就有冒尖尖的一碗饭。这就叫冒儿头。通常一个冒儿头相当于两个平碗。

36、 天狗吃月——月蚀。凡遇天狗吃月时所有的人都要使劲敲打铜盆之类的物件,以便把天狗吓走,把月亮救出来。

37、 扯谎坝——旧时凡有空旷的地方,便很快会聚集起九教三流的人而形成一个热闹的集市。如成都现在的体育场,五十多年前就是成都一个最大的扯谎坝。这里有说评书的,有打金钱板的,有说相声的,有耍把戏的,有卖狗皮膏药和打药的,有拉起布围招人看娃娃鱼的,有招人看西洋镜的,有看命测字看相的,有掏牙虫兼拨痛牙的。还有卖各种吃食的,有凉粉担子,抄手担子,蒸蒸糕担子,马蹄糕担子,素到甜水面担子,茶汤担子,油茶摊子,鸡丝豆花摊子……一时也难以尽数。

38、 算墰子——不负责任地乱开玩笑。

39、 不胎害——骂人的话,又多为女人所用。意为不学好,没有出息,但此语较重。如果说“砍脑壳的”还有几分“打是心痛骂是爱”的味道的话,“不胎害”就完全是很毒的骂人的话了。


【来源:互联网络】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