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序选脩>> 励志创业>> 精英思维

精英思维

官员能力问题之问卷报告

以稿换稿】  作者:薛侃 游劝荣 吴黎静 刘灿 王晓杰   发布:2013年01月18日   阅读:

    
    加强党政领导干部能力建设是我们党长期执政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国改革开放进入关键阶段,呈现出一系列阶段性特征,党的建设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这就要求各级官员具备宽阔的世界眼光,把握世界发展大势,不断提高治国理政的能力。那么,当前官员能力是否适应形势和任务的需要?百姓对当前官员的能力状况满意度如何?面对新形势,官员最需要提高哪方面的能力?提高官员能力最重要的途径又是什么?……为此,本刊对福建省的一些官员和百姓进行问卷调查,并对问卷结果做出分析和评述。
    调查
    此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其中,对官员发放300份,回收250份,回收率83.3%;对民众发放200份,收回160份,收回率80%。调查主要结论如下:
    关于官员能力状况官民看法不一
    当前官员能力状况如何?是否能适应当前形势和任务的需要?调查发现,在被问及“您对当前官员能力状况是否满意”时,不少老百姓表示“不满意”,比例达50.6%;认为“基本满意”的有45.6%;仅有3.8%的人表示“满意”。相反,在官员被问及“您认为官员能力是否适应当前形势和任务的需要”时,高达80%的官员回答“基本适应”;7.2%的官员回答“适应”;只有12.8%的官员认为“不适应”。可见,对于当前官员能力状况的评价上,官民的意见并不一致。详见下图:
    依法办事能力亟需提高
    世情国情党情变化需要加强党政干部的能力建设,包括依法办事能力、推动科学发展能力、驾驭市场经济能力、做群众工作能力、应对复杂局面和处理突发事件能力等多个方面。哪项能力是当前官员最缺乏和最需要提高的呢?调查中,官民对此的回答如出一辙,他们一致认为依法办事的能力是当前官员最欠缺、最需提高的能力。其中,官员认为“依法办事能力”是最需提高的比例为62.2%;“推动科学发展能力”最需提高的赞同比例为14.8%;“驾驭市场经济能力”的赞同率为4.4%;认为“做群众工作能力”最欠缺的有10.4%;认为“应对复杂局面、处理突发事件能力”亟需提高的比例为8.4%。相应的,百姓中对于官员最需提高的上述各项能力的认同度依次为66.3%、4.4%、4.4%、16.8%、8.1%。如下图所示:
    提高官员能力的关键:优胜劣汰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网络渗透人们生活各项领域的今天,广大官员如何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当前形势和任务的需要呢?对此,官民又一次做出了同样的选择:“引入竞争和淘汰机制,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此项赞同率在官民中分别为77.2%和66.9%。此外,“加强学习和教育培训”的赞同率依次为2.8%和4.4%;“加强交流,实行多岗位锻炼”的认同比例分别为12.8%和6.9%;“强化监督”的赞同率分别为7.2%和21.8%。由此可见,在提高官员能力这个问题上,还是那句话:优胜劣汰才是硬道理。具体情况详见上图:
    上述调查结果分析表明:当前官员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需要的能力亟待加强,官员能力状况与民众的期待还有一定差距。加强党政领导干部能力建设,引入竞争和淘汰机制,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提高广大官员依法办事的能力,造就一支善于治国理政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对于提高执政兴国和执政为民的本领,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张朝丽(福建省妇女干部学校)

    解读1
    正视能力不足,尤需清醒和勇气
    □薛侃(中共福建省委办公厅)
    我们常常为一些事情困惑:为什么中央一再强调科学发展,一些地方仍然自觉不自觉地走高投入、拼资源、损生态的老路,导致经济社会发展越发失衡,城乡二元矛盾更加突出,贫富差距日益拉大,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我们也常常为一些事情纠结:为什么明知是社会关切的重大问题,一些权威部门却“玩深沉”、“躲猫猫”;明知是惑众谣言,一些主流舆论却沉默失语……久而久之,假恶横行、矛盾累积,小事拖大、大事拖炸?
    深究这些问题的根源,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能力的缺失。正是因为我们一些干部推动科学发展本领不强,难以冲破妨碍科学发展的陈旧理念和做法,使得发展的道路越走越狭窄;正是因为做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水平不高,对群众“话说不上去、听不进去”,只得感叹“群众不跟我们说真话”;正是因为应对危机和舆论引导能力不足,不知如何善待公众、善用媒体,面对突发事件,进退失据,深陷被动。
    然而,比起上述能力不足状况更令人担忧的却是,我们不少干部未能正视自身“能力不足危险”的存在。此次调查结果表明,超过一半的受访群众对当前官员能力状况“不满意”,却有高达80%的官员认为自身能力“基本适应”当前形势和任务的需要,认为“不适应”的仅有12.8%,这一统计数字,难道不应引起我们高度的警觉和深思吗?!
    要知道,今天提出正视和化解能力不足危险的问题,并非子虚乌有,而恰恰是我们承担使命的必然要求。在当今这个知识技术不断创新和经济社会飞速转型的时代,“本领恐慌”依然是严峻挑战。特别在当前,大量复杂的矛盾、大量的两难抉择、大量的民生问题、大量的突发事件、大量的难测因素,随时都在考验着各级干部的胆识和魄力,也随时都在检验着各级党委政府的能力和水平。正如邓小平所言,“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发展的程度越深,需要解决的难题越多。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党所面临的考验甚至比过去更加严峻。在新形势新任务面前,只有老老实实地承认自己的不足,踏踏实实地学习磨练,不断提升各级干部的素质能力,并使之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过硬本领,才有可能、有把握做好工作,完成好党和人民交付的任务。
    当前,经过省市县乡党委集中换届,一大批年富力强的干部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他们是党和事业的未来和希望,但不少年轻干部由于缺乏艰苦复杂环境和重大斗争的磨练,面对严峻复杂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和外部环境考验,往往在思想上准备不足,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意识还不强,落实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还不够。以往经验表明,新老交替交接的是位置,但并不当然地实现能力和本领的交接。新一代领导干部只有不断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自觉地在艰苦地区、复杂环境、一线岗位上砥砺意志品质,增长才干本领和虚心学习老一辈治国理政的本领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才会随着事业的交接而薪火相传,我们党的执政使命和执政地位才会在新一代的手中世代延续。
    其实,能力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人生成长和事业发展过程中,不断地摸索、学习和培养锻炼而来的。“不知则问,不能则学”。怕的是有些同志明知本领不足,还安之若泰,只要能凑合,就不愿意提高,因循守旧,得过且过。“一将无谋,累倒三军”。各级领导干部都应该时刻牢记胡锦涛总书记关于“能力不足危险”的郑重警示,老实一点、诚恳一点,清醒认识自身能力的差距,一步一个脚印地弥补不足,尽快锻炼打造出全面的素质、过硬的本领、超强的能力,勇立时代潮头,引领社会进步。

    解读2
    关于依法办事能力的“小题大作”
    □游劝荣(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
    本次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官民双方在有关官员能力的评价和判断方面,认知大相径庭,唯有在“官员最需要提高哪方面的能力”这一问题上,官民双方认知高度一致,有62.2%的官员和66.3%的民众认为官员最需要提高的能力是依法办事的能力。在笔者看来,这一结果颇有深意,它至少说明了“一喜一忧”:一是从某种意义上说明依法治国战略方针深入人心,官员和人民群众都认识到依法办事的重要性,人民群众对官员依法办事有较高的期待,官员对提高依法办事能力也有较强紧迫感,此乃“一喜”;二是从某种意义上说,认为官员最需要提高的能力是依法办事的能力,恰恰说明官民对当前官员依法办事的能力状况评价都比较低,在依法办事问题上存在比较大的差距,此乃“一忧”。
    由此可见,着力提高官员依法办事能力建设,应当成为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尤其是依法执政能力建设的重点。若从更高的高度、更宽的视野、更长远的角度看,着力提高官员依法办事的能力,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首先,官员依法办事的能力,关系到我们的官员队伍能不能真正坚持党的领导,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实现党的执政主张。众所周知,宪法和法律是人民意志的体现,也是党的主张的集中体现。根据依法执政的要求,党把自己的执政理念、主张和要求都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法定程序变成了国家法律。从根本上说,依法办事就是最好地坚持党的领导,就是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依法办事能力不强,就难以在执政中通过依法履行职责的活动保证法律的实施,进而实现党的主张、执政目标和执政要求。
    其次,官员依法办事的能力,关系到我们党的宗旨能不能得以实现。我们党从成立之日就宣布,党除了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法律除了是党的意志的集中体现之外,也是人民群众意志的集中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说,执政党的政治功能就是及时发现、准确归纳、完整体现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并且运用一切执政资源,不遗余力地加以落实。因此,体现在法律中的党的意志,必须同时是人民的意志,这两者是一致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依法办事就是按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愿望办事,就是践行我们党的宗旨。如果我们官员的依法办事能力不强,无法把法律及时、准确、完整地付诸实施,人民群众的意志就无从体现,其权益也难以得到保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无从谈起,执政为民也会沦为一句空话。
    再次,官员依法办事的能力,是官员能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的要求的重要判断标准。纵观世情、国情、党情、社情,如果不能与时俱进,我们就难以迎接和面对已经到来的和即将到来新的挑战。这些挑战是多方面、全方位的,其中包括世界范围内的法治潮流,对外开放的新形势和日渐形成的市场经济体制,对法治环境的新要求,社会多元化对法治提出的新问题等等。所有这些都对我们的法治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都要求我们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为此,我们党从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发扬民主、加强法制的要求,到十二大提出坚持党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原则,再到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再到十六大、十七大提出依法执政的要求,实现了从过去那种单纯依靠政策、行政命令、计划办事,向依法办事的转化。如果我们的官员依法办事能力不强,就难以适应这种转型的需要,更遑论与时俱进。
    由此可见,着力提高官员依法办事的能力,是一个应当“小题大做”的大问题。

    解读3
    能力不足现象成因试析
    □吴黎静(福建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
    古往今来,因执政者能力不足导致人亡政息的事例不胜枚举。时刻防范“能力不足的危险”,及时找准病因,对症下药,有效化危为机、转危为安,是任何一个政党实现长期执政的关键。
    当前党员干部能力不足的成因大致有四:一是忧患意识不强,二是接“地气”不够,三是学习抓得不紧,四是外部监督不力。
    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从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到欧阳修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都是前人从治国安邦的成功经验和政权更迭的沉痛教训中总结出来的警世之言。然而,当下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世界经济不景气下的“一支独秀”,使得国内各种“盛世论”、“崛起论”不绝于耳,国际上的“中国世纪论”也甚嚣尘上。一些党员干部因此飘飘然,对面临的“四大考验”准备不足,对前进路上的风险挑战缺少警觉。
    接“地气”不够,是党员干部能力不足的另一重要成因。毛泽东曾经说过:“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党员干部只有把自己当作一粒种子,深深植根沃土、承接地气,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不断增长才干和本领。但如今,不少干部乐接会接“天线”,却不会不善接“地气”,不是拜人民群众为师,而是高高在上,群众观念淡薄,官僚主义严重;不是问计于民,而是长官意志盛行,漠视基层经验,忽视调查研究;不是开门决策,而是走走“民主秀”,以至群众“用脚投票”。这一来,所谓的能力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学习抓得不紧,是党员干部能力不足的又一大诱因。应当说,我们党内的学习风气总体上是好的,但也确有一些干部的学习状况不容乐观。有的安于现状、庸碌无为,不好学;有的忙于应酬、热衷交际,不勤学;有的浅尝辄止、浮光掠影,不深学;有的装点门面、走走形式,不真学;有的学用脱节,不善学。这一来,知识老化、思想僵化、能力退化就在所难免。丢掉了学习这个成长进步的阶梯,能力也就在学习停滞中倒退。
    对于这样一些能力不足的干部,如果有完善的监督制度和健全的监督机制,也能够及时使其警醒,避免其在能力滑坡的道上越行越远。但调查问卷显示,正是外部监督不力成为干部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上级监督太远,下级监督太险,同级监督太难,组织监督太短,法律监督太晚”;干部评价、考核制度不健全,能者不一定能上、庸者不一定会下;“好人主义”盛行,宁可替人护短,不肯为人补短,表面上一团和气。种种监督机制的不完善,使得一些人在安逸舒适的环境中,思想逐渐麻痹,能力不断弱化。

    解读4
    官员能力的提升之道
    □刘灿(福建省人大常委会环城工委)
    此次调查,在当前官员如何提高自身能力问题上,官民的认知同样一致,其中对“引入竞争和淘汰机制,建立科学考核评价体系”的赞同率,分别达到77.2%和66.9%,列其他提升路径之首。这就启发我们,在对提升官员能力路径的选择上,应从组织建设角度,着重在完善竞争淘汰机制、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上下功夫。
    一是建立更加科学的选择任用机制,量才而用,充分发挥个体优势,形成官员间良性竞争。不同的干部有不同的特质和能力,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要求。要因岗择人,充分发挥个人的优点和长处,通过各种形式的竞争,把人才选拔到最合适他的岗位上。
    二是制定更加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要考准考实干部德行,把每个官员在任、在职期间的所作所为,在发展经济、民主法治、维护稳定、改善民生等方面的努力都纳入考核制度中。针对不同区域主体功能定位,科学设置考核内容和指标,既重能力,更重品行。将善于创新与急功冒进区别开来,将稳重扎实与守旧保守区别开来,将贴近群众与“和稀泥”区别开来,引导官员敢于坚持原则、勇于担当,敢抓善管、真抓实干。
    三是实行更有效的监督机制,及时剔除能力低下、作风不正的官员。特别是要建立和完善外部约束机制,逐步实现重大事项公开制度,充分保障和扩大广大干部群众对官员评价工作程序与内容的知情权、参与权,增加权力运行的透明度,进一步疏通群众监督的渠道,确保组织部门能时刻听民声、察民情、知民意,把“暗箱操作”变成“公开比武”,以群众满意度作为考察任用官员的重要标尺。
    至于此次调查中官民对“加强学习和教育培训”的认同度不高,并不意味这一选项对提高官员能力不重要,我们党历来就把加强学习和培训作为提高领导干部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途径。这一调查结果只是表明,在提高领导干部能力的路径选择上,体制机制建设更为根本,同时,也从一个侧面上,表明官民对进一步创新现有干部学习培训的内容和方法,切实增强其实效性,充满着期待。

    解读5
    外国公务员能力建设状况掠影
    □王晓杰(福建省涉台法律研究中心)
    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较为成熟,在公务员能力建设方面有很多行之有效的做法,也有新的发展动态,对我们加强干部队伍能力建设有很大启迪和参照作用。
    打破身份资历限制,确立“能力本位”的新导向
    美国的官僚体制历经两百年变迁,最终确立了以“功绩制”为根本原则的公务员制度,为公务员能力建设奠定制度导向。美国建国之初,“个人徇私制”盛行,用人唯亲,接着又实行了五十多年的“政党分赃制”,大搞“用人唯党”,受到社会各界强烈批评。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彭德尔顿法》,实行“功绩制”,强调根据考试成绩录用人才,根据工作成绩提升人才。1978年,卡特政府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文官制度计划”,美国国会通过了《文官制度改革法》,修订、完善了“功绩制”。“功绩制”强调的是行政活动中的才能、成绩和贡献的重要性,使公务员的录用、晋升、工资待遇等以其所具备的条件、能力及实绩为依据,不受党派和身份影响,为美国公务员能力建设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近20年来,日本推行了一系列公务员制度改革,其中,从“年功序列制”到“能力绩效主义”转变尤其引人关注。公务员的任用与报酬取决于其就职年限的长短,与其工作能力、业绩无关,是“年功序列制”的主要问题,压抑了年轻公务员的创造力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能力绩效主义”的重点是构筑新的人事评估机制,以工作情况和能力发挥的工作绩效作为主要评价指标,以此来决定公务员的去留升迁及工资等级。“能力绩效主义”取代“年功序列制”,对鼓励日本公务员勇于创新,提高工作效率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
    引入“合同制”,打破铁饭碗和终身制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德国就开始在公共行政组织中逐步推行政府雇员(职员)和工人制度,原来由公务员负责的技术性和事务性工作分别改由职员和工人来替代。在权利义务上,公务员对国家确立效忠关系,代表国家行使公共权力,而职员和工人以合同的形式确定服务期限、工作职责、薪酬等,有罢工权利。在用人方式上,公务员通过录用的方式确定,其公职身份只有在触犯法律的情况下才能以开除的方式解除,而职员和工人以聘用合同和劳动合同方式形成雇佣关系,按合同约定的方式解除。这种制度实行到现在,应当说,引入“合同制”是对传统公务员制度的新发展,勤务关系、聘任关系、劳动关系并存不仅打破公务员制度中事实上存在的铁饭碗和终身制,有利于克服公务员队伍中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消极一面,还可以依据工作岗位和任务性质的不同,选用和确定公职关系的类型,提高公务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采取第三方机构独立测评,
    改革用人考核机制
    在1999年公务员制度改革中,比利时政府将企业的用人竞争机制引入公共部门,在公务员的能力、业绩考评和职级晋升等方面借鉴了企业经验。例如,比利时联邦政府、警察局等公共部门为了做到客观、公平、公正,将人员招聘、员工绩效评估的工作交由像Quintessence咨询公司这样的私人机构来执行。在执行过程中,采用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比较成熟的以能力为导向的新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包含了从挑选、配置、培养到奖酬的全过程,能够帮助政府识别和招聘有激情且能力高的人才,并以各种方式不断关注领导者、管理者和员工的能力发展。此举建立了保障公务员发展的评价体系,成为促进公务员平时自我发展能力的动力,使得公共部门从人事管理转变为人力资源管理。
    完善激励机制,克服“论资排辈”弊端
    激励机制是公务员能力建设的重要机制,它能从公务员内心获得自愿认同并调动其积极性,进而形成公务员能力建设的内在动力。传统的公务员多实行品位分类,在晋升方面一般采用年资晋升制。而美国则采取了考试晋升制、功绩晋升制、年资晋升制和越级晋升制四种晋升方式。尤其是越级晋升制,对成绩特别突出或能力特别强、贡献特别大的公务员,可以不受年限、学历等条件的限制,也不需要经过竞争考试,可以获得随时越级晋升的机会。这种混合式的晋升方式,有利于克服公务员晋升过程中仅按照服务年限的长短和资历的深浅而出现“论资排辈”的弊端,有利于那些工作年限短,但能力强、实绩多、贡献大的公务员脱颖而出,把具有真才实学的公务员选拔上来。

【来源:网络整理】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