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再揭秘
【小 中 大】【收藏】 作者: 刘卫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加入会员】
鼠疫又被称为黑死病,原因是,鼠疫中的肺型与败血型患者死亡后全身皮肤呈现黑紫色。鼠疫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瘟疫之一。人们通常指称的黑死病是1347年~1351年期间流行于欧洲的鼠疫,也是世界上鼠疫三次大流行中的第二次,当时造成了3000万~5000万人死亡,每3名欧洲人中就有1人死亡。
描绘鼠疫杆菌的基因组
现在,研究人员破译了黑死病的病原菌——耶尔森氏鼠疫杆菌(Yersiniapestis)的基因组,发现其基因组与今天引起鼠疫的鼠疫杆菌的基因并无多大的变化。这就引出了一个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造成历史上空前灾难的鼠疫还会重新发生并夺去数以千万计的人的生命吗?
1347年~1351年间的鼠疫导致大量欧洲人患病死亡,英国仅在1348年就被鼠疫夺去了全国一半人口的生命。当时英国的伦敦是重灾区,为了便于处理死者的尸体,在伦敦市专门建立了几块墓地,其中在英国伦敦东部的伦敦塔附近有一个大规模的墓地,称为东史密斯菲尔德(EastSmithfteld),建于1348年底或1349年初,埋葬了约2500名瘟疫受害者。20世纪80年代中期,这些死亡者的骸骨中有600多具被搬移到了伦敦博物馆保存。
后来,加拿大安大略省汉密尔顿市麦克马斯特大学的亨德里克•波伊纳(HendrikN.Poinar)和柯尔斯顿•博斯(KirstenIBos)与德国图宾根大学的约翰内斯•克劳斯(JohannesKrause)和维雷纳•许内曼(Verena.Schuenemann)领导的研究团队从这块墓地的5名死者的牙齿中提取了鼠疫杆菌的质粒和染色体。质粒是细菌细胞内一种自我复制的环状双链DNA分子,能(名称替换)地独立存在于染色体外,并传递到子代,一般不整合到宿主染色体上。
耶尔森氏鼠疫杆菌在进化的过程中获得了两种额外的质粒,一种是鼠毒素质粒(pMTl),另一种是鼠疫菌素质粒(pPCPl),这两种质粒的作用就是让鼠疫杆菌能渗透到哺乳动物宿主,如人的体内。研究人员对耶尔森氏鼠疫杆菌完整的鼠疫菌素质粒进行基因组测序,因而重新构建了这个有9.6千碱基对质粒的98.68%的DNA图谱。此外,研究人员也对耶尔森氏鼠疫杆菌的染色体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
对导致中世纪黑死病的耶尔森氏鼠疫杆菌基因组和现代鼠疫杆菌的基因组进行的对比分析表明,如今在全球流行的鼠疫杆菌菌株都是造成中世纪黑死病的耶尔森氏鼠疫杆菌菌株的后代。尽管今天所有的鼠疫杆菌可以划分出一些不同的菌株,但从基因起源看,它们都源予黑死病致病菌,因此导致中世纪黑死病的耶尔森氏鼠疫杆菌算得上导致现代鼠疫和其他一些传染病病原菌的鼻祖。因为,今天全球各地发生的一些传染病的病原体都可以从中世纪的鼠疫杆菌找到某些根源。
鼠疫致命性的内外因素
既然古代和现代的鼠疫杆菌的基因是基本相同的,那么,鼠疫会不会再次爆发并夺去大量人命呢?从现代的情况来看,尽管鼠疫偶尔在世界各地有发生,但都是零散的,谈不上大规模爆发,更没有卷土重来,也没有导致大量人员死亡。这说明,鼠疫杆菌尽管是引发鼠疫的根源,其致病力也是可怕的,但是,传染病产生致命性的重要原因还包括环境、人们的抵抗力以及预防措施。
例如,中世纪的欧洲爆发黑死病时,气候突然变冷。而且当时处于世界大战的中期,加之饥荒频仍,以及人们居住得越来越密集,这就造成了人们的抵抗力较低,对疾病的易感性增强和疾病的传播更为容易和迅速。同时,由于当时横扫欧洲的鼠疫是欧洲人第一次患这种疾病,因而对鼠疫没有免疫力,体内天然的免疫系统也没有抵抗此种疾病的能力。再加上老鼠身上的跳蚤传播鼠疫杆菌的能力特别强,因而人类遭到了鼠疫的大屠杀。而当时欧洲人也以为这是世界末日的开始。
由于经历了鼠疫灾难,存活下来的人获得了较强的抵御鼠疫的免疫力,这也是抗御鼠疫的有力武器。再加上经济的发展,卫生条件的改善,人类预防和治疗鼠疫及其他疾病的能力也大大提高,因而鼠疫再也难以大肆虐杀人类了。
但是,鼠疫致人患病和死亡也必然有生物学因素。不同的鼠疫菌株对人和动物有不同的杀伤力,原因是多样的。例如,鼠疫菌的质粒就是因素之一。因为,有了鼠毒素质粒和鼠疫菌素质粒,耶尔森氏鼠疫杆菌才能侵入人体。中国研究人员对另一种鼠疫菌株一一鼠疫菌201菌株的研究也发现,鼠疫杆菌的其他一些生物学因素是其毒力大小和致病力强弱的基础。
鼠疫菌201菌株是一株典型的布氏田鼠疫源地菌株,也是第4种生物型(田鼠型)鼠疫菌。它对小鼠表现为强毒型菌株,对于沙土鼠和小家鼠也具有很强的特异性毒力,但对豚鼠、新西兰兔、绵羊以及猕猴等大动物是低毒或者完全不致病,对人体也无致病能力。而鼠疫菌的毒力分为四种类型:弱毒菌株、低毒菌株、毒菌株和强毒菌株。
耶尔森氏鼠疫杆菌的毒力或致病力也肯定有其自身的生物学特点。但这次加拿大和德国研究人员对耶尔森氏鼠疫杆菌基因组的破译并未解开其致命性强的生物学奥秘,因此这是未来的研究目标。如果能揭开这一奥秘,将来人类对付鼠疫又会增添新的手段。
仍不可对鼠疫掉以轻心
公元6世纪,产生了第一次鼠疫世界大流行,夺去了约1亿人的生命。这次鼠疫起源于中东,随后鼠疫的流行中心发展到近东和地中海沿岸,而且持续时间特别长,达60年之久。在第一次鼠疫大流行的高峰期,每天被疾病夺去的生命近万人。这次鼠疫大流行的结果是造成了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的衰败。
全球第二次鼠疫大流行便是1347~1351年期间流行于欧洲的鼠疫,造成了3000万~5000万人死亡。从19世纪到20世纪四五十年代,产生了第三次世界鼠疫大流行。这次鼠疫的特征是流行范围较广,几乎世界各地都有,疫情多分布在沿海城市及其附近人口稠密的居民区,这次鼠疫大流行又夺去全球约1500万人的生命。
现在全球每年有约2000例鼠疫病人,大都是通过啮齿动物和其他动物身上的跳蚤传播的。2000年,中国云南发生了一次较大的鼠疫发病——疡子病(云南当地人对腺鼠疫的称呼)。到2000年底中国云南先后有44个县、市发生了动物间鼠疫流行,然后在一些县、市由动物传染至人。疫区开始从滇西逐步向滇南、滇中和滇东发展,最后冲出云南,在桂西北和黔西南出现了新的动物鼠疫和波及人间的新疫区,从而结束了广西自1949年以来没有发生动物间鼠疫,更没有人间鼠疫的历史,也结束了贵州自古以来没有发生过鼠疫的历史。
2000年云南的鼠疫总共有254人染病,是1949年以来的最高纪录。不过,由于有过去成功防治鼠疫的经验和先进的医疗技术,在云南发生的鼠疫很快就得到控制,没有酿成大灾。而在此之前,1996年8月14日卫生部公布的鼠疫疫情公报中指出,中国在1991~1996的第八个五年计划中,对鼠疫的防治是成效显著的。五年间只在云南、青海、西藏、内蒙古、(名称替换)5省(自治区)发生人间鼠疫116例,死亡26例,病死率为22.41%。
中国鼠疫疫源地分布广、面积大,按新规则重新统计,疫源县(市、旗、区)分布在17个省(自治区),多达234个。此外中国的鼠疫自然疫源地在不断出现。据1990年统计,当时的疫源地面积约为58万平方公里,到2000年底,这个面积又增加了近42万平方公里。此外,我国研究人员新近完成的我国“青藏高原青海田鼠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发现与研究”又表明,我国新增加了第11个类型的鼠疫自然疫源地,世界第5个类型的田鼠型鼠疫自然疫源地,即青海高原青海田鼠鼠疫自然疫源地。
在此之前,我国曾确定了松辽平原达乌尔黄鼠疫源地、云南家鼠鼠疫疫源地、西部早獭疫源‘地及锡乌张地区长爪沙土鼠疫源地等10个类型的鼠疫自然疫源地。而在这11种类型的鼠疫疫源地、中,有9种处在活跃状态。除蒙古旱獭、布氏田鼠疫源地相对(名称替换)外,其他均处于活跃状态。也就是说,鼠疫仍然可能随时爆发,中国人仍处在鼠疫的威胁之下。
预防和治疗
即使发生鼠疫也没有什么可怕的,因为人类对鼠疫已经有了很好的防治经验和措施。1910年中国东北发生了鼠疫流行,在当时缺医少药的情况下,中国人也成功地阻击了鼠疫。当时,清政府任命了一位懂得专业知识而又有实干精神的青年学者伍连德担当抗疫的总指挥,后者率领一支医疗队奔赴东北疫区进行阻击鼠疫的战役。伍连德率领抗疫大军采用了被实践证明是科学而有效的抗疫方式。一是对病人进行收容治疗,虽然当时还没有有效的抗生素,但也尽一切有效的中医药手段进行治疗。二是用古老韵隔离法,隔离病人与健康者,这是被过去的历史经验证明行之有效对抗鼠疫的方法。三是清洁消毒,除了焚烧死者的衣物外,还对所居住房屋和当地公共场所如街道进行消毒,如喷洒石碳酸液、燃烧硫磺消毒。四是阻止病人和疑似病人外逃,这实际上也是隔离的一部分,根据传染病学原理,如果疫源和传播途径得到切断,疾病的蔓延也就中断了。当传染人数达到零时,疾病也就能得到有效控制。五是及时处理病死者的尸体。最好的处理死尸的方法便是火葬,因为火化能彻底消灭传染源,即尸体上附着的跳蚤。比如,1665年伦敦鼠疫肆虐,一场大火灾烧毁了城里的大部分建筑,传播疫菌的老鼠销声匿迹,疫情随之平息。在使用了上述种种措施后,疫情慢慢得到遏制。据不完全统计,这次鼠疫大约导致5~6万人死亡。抗生素是今天人们对付鼠疫的有九武器。过去,缺医少药是黑死病造成患者大量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当时,连普通的抗生素——四环素都没有,人们当然难以对抗鼠疫。今天,大量的抗生素已经研制出来并广泛使用,如链霉索、四环素等。使用链霉素后,鼠疫的死亡率从50%~90%降到5%,使用四环素后,降低了80%的鼠疫死亡率。因此,这两种药成为对抗鼠疫的首选药物。今天,尽管鼠疫对人类还有威胁,但通过有效的防控措施,人类再也不会对黑死病胆战心惊了。
手机扫码阅读本文
- 上一篇:人类有信心战胜艾滋病
- 下一篇:处方签上的“贺鲁斯之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