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字工作>> 政务性工作>> 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

古人是怎样开展调研的

    】【收藏】  作者: 张树文  来源: 秘书工作  阅读 次 【加入会员

尽管古人并没有形成“调查研究”的明确概念,但一些有作为的政 治家深知,为了巩固政权就必须了解民情,而了解民情就要进行调查研究。他们有些做法属于典型的调查研究。

一、历史上最早的调查研究

关于调查研究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据《史记·五帝本纪》,尧、舜、禹都曾深入民问考察民情或自然环境。例如,有一天尧到华地,有一个名“封”的地方小官对尧说:“愿圣人多男儿、多富、多寿。”尧答道:“不敢,不敢。多男儿就要多替他们操心;多富就要多出许多麻烦事情;多寿会遇到很多不如意的耻辱,还是免了吧。”封又说:“给每个男儿一份工作,有什么操心呢?把财富分掉让大家都富足,有什么麻烦呢?天下安乐就和人民一起安乐,天下不安就努力修德,有什么耻辱呢?”封的这一番进言,对尧的执政理念产生了很大影响。《史记》等古代典籍还记载了大禹为了治水而亲临各地进行现场勘察并广泛征求民众意见。由于尧、舜、禹经常深入民间调查研究,虚心听取老百姓的意见,因此作出的决策一般都比较符合实际。

二、采风——西周的调查研究制度

中国古代形成制度的调查研究,首推西周的“采风”制度。所谓采风,就是周王朝通过天子巡守、专人调查和逐级上报等多种方式来了解民风民情民意。

1.采风的目的

采风目的之一是“观俗”。周王朝实行以礼治国的方针,礼就是制度的意思。如何来制定和完善这种制度呢?周王朝统治者认为应“礼俗以驭其民”,这里的“俗”就是老百姓的生活习俗。周王朝建立采风制度的直接目的就是给王室提供调整“驭民”政策的信息和依据。

采风目的之二是“观政”。周初统治者汲取殷商灭亡的教训,轻鬼神、重人治,改“以神为本”为“以民为本”。要重视人治,就需要掌握民情,进行调查研究。采风之制的设立,其目的之一就是让统治者“不出牖户而知天下”,从中“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也就是说通过调查研究能够了解民众对国家政 治制度的批评意见,发现国家管理中的过失,以便及时进行调整。

2.采风制度的具体内容

一是最高统治者定期深入民间搞调研,《礼记·王制》载:“天子五年一巡守”,“岁二月,东巡守……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命市纳贾,以观民之所好恶……五月,南巡守……八月,西巡守……十有一月,北巡守。”虽然五年搞一次调研未免太少,但巡守的地域很广,时间延续很长,内容也很丰富。

二是建立专门的“采风”队伍,犹如今天的专职“调研员”。朝廷指定的采风官员叫“行人”,有“大行人”“小行人”及其下属“行夫”若干,说明这支调研队伍人数不少。由于行人巡行时必乘輶轩(一种快速轻车),所以又称他们为“輶轩之使”。輶轩使者深入民间,“巡游万国,采览异言,车轨之所交,人迹之所蹈,靡不毕载”(郭璞《方言序》),从民间获取原始的、鲜活的风俗民情资料。另外西周还从民问年长者中遴选基层采风人员,据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宣公十五年载,“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采诗”。

三是建立定期采风并逐级上报调研材料制度。据《汉书·食货志》:“孟春二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循于路以采诗。”这是说孟春二月是行人例行的采风时间,他们采风所得,首先上报给周王室主管调查工作的“太师”,由太师处理后“以闻于天子”。而那些基层采风人员,须将采风所得经由“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

3.采风的意义和影响

西周采风作为一种制度化的调查研究,其调查范围几乎遍及周王朝的整个统治区域,其时间从西周初年一直延续到东周前期。周天子正是凭借采风所得,来了解各诸侯国的风俗民情、政 治臧否,然后赏功罚罪,安邦理国。

采风的主要责任官员“行人”就是古代的调查员,采风所得就是古代的调查材料。从其规模之大、内容之广、时间之久来看,采风可以说是我国古代秘书工作中的一个创举。

三、汉代的采风调查

汉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相对(名称替换)而又比较强盛的王朝,这与统治者继承西周的采风制度,重视调查研究是有关系的。

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继承西周的采风制度,加强了调查,曾“遣谒者巡行天下,存问致赐”。据《汉书·司马迁传》,司马迁20多岁担任汉武帝的侍从秘书(郎中),除了多次陪同汉武帝出巡外,还多次“奉使”到大西南偏远地区搞调查研究。汉武帝通过调研对民间疾苦有深刻了解,从而采取了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以后元帝、平帝也多次遣人深入民间调研。

东汉光武帝父子更加重视调研,不仅“广求民瘼,观纳风谣”,和帝即位,又“分遣使者,皆微服单行,各至州县,观采风谣”。

与西周采风的结果留下了一部《诗经》相似。汉代采风的结果是留下了许多“乐府”诗,现存的乐府诗歌中著名的是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高层统治者通过这样的民歌是可以了解社会许多真实状况的。

四、古代调研的方方面面

调查研究不仅是秘书部门的工作任务,而且是一种基本的工作方法,它渗透在各项社会工作之中。下面列举古代其他各项工作中调查研究的应用,以使读者对古代调研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1.行政管理与调研

古代杰出的政 治家非常重视调查研究。如相传为春秋时期管仲所作的《管子·问篇》就是专讲调查研究的。它开篇提出“凡立朝廷,问有本纪”,接着一口气提出了60多个要进行调查的问题,涉及经济、政 治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人说它是“世所罕见的最古老、最全面的社会调查提纲”。

2.军事指挥与调研

调查研究在军事中的作用不需要强调,因为战略分析和战术侦察都属于广义的调查研究。在古代记录战争的史籍中,关于调查研究的记录比比皆是。以人们所熟悉的赤壁之战为例,曹操下书于孙权日:“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孙权手下“莫不失色”,要求投降。独周瑜对孙权说:这些人“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甚无谓也。今以实较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甚未足畏。”显然周瑜对曹军的实际情况进行过认真的调查研究,所以有必胜的信心。后来周瑜、诸葛亮这两位善于通过调查研究而“知己知彼”的统帅指挥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军,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3.侦查办案与调研

古代法制不健全,审理案件注重口供,刑讯是常用的审讯手段,屈打成招造成的冤假错案不可计数。但也出现少数注重证据、断案公正的“青天”,如唐代狄仁杰、宋代包拯、明代海瑞等。如果细考他们的事迹,就会发现他们之所以在破案断狱中很少失误,除了自身的公正清廉外,轻口供、重证据,重视通过亲自调查研究获取第一手证据,乃是他们办案的共同特征。

五、皇帝的巡视和微服私访

最高统治者亲自到各地巡视,也是一种重要的调研形式。巡视兼有督察官员的作用,但更主要的目的是了解下情。

古代有作为的帝王都比较重视亲自进行调查研究。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武则天和明太祖等都曾经多次离开京城到各地进行巡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12年中, 进行了5次大规模巡视,几乎跑遍了秦国的所有国土,有人估计秦始皇有一半以上的时间是在巡视中度过的。而一些昏庸无能的统治者,则很少走出京城,如三国时蜀国的后主刘禅当了40年皇帝,基本上没有出过皇宫。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手机扫码阅读本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