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知道了这些督导检查的小门道,我再也不怕上边来人啦
【小 中 大】【收藏】 作者: 部委老农 来源: 部委老农的自留地 阅读 次 【加入会员】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一己之见,请领会其中有道理的部分。不过大家也可以收藏起来,等当了领导,到下级部门检查时,应用一下,哈哈哈。
机关工作中,上级督导检查下级是家常便饭。可是话虽说得轻松,但这个事可不轻松啊。
作为下级部门,上级来督导检查,自己工作干得怎么样,就全凭上级一句话了。那么,上级这一句话到底怎么说呢?实际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嘴长在人家身上,人家心里到底怎么想的,还真是不好说。总之,就是这里边变数很大、门道太多。
今天,我就结合自己的见闻,“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一下。
01
到下级部门督导检查,上边的人也紧张
上级要来检查,下级部门紧张,尤其害怕检查出问题,给自己来个差评。所以,有的下级部门甚至会遮遮掩掩、动歪脑筋、搞形式主义,想办法糊弄过去完事。这些,在一般人看来,都是容易理解的。
但是这只是片面的认识,我们还应站在上级部门的角度,来好好地分析分析这个事。你要知道,上级部门检查也是履职尽责的需要,有时候甚至是迫不得已而为之的。
尤其是涉及安全生产等风险大、责任大的领域,本来上级部门的主要职责就是坐镇后方、研究谋划、安排部署,基层一线抓具体的执行落实。这样,一般情况下,出了问题,有基层一线人员在前边顶着,处理也是先处理基层一线人员。
结果上级一来检查,就相当于上级部门把自己置身于一线了。这时,不出问题还好,一旦赶上点背,前脚刚检查完,一顿表扬,结果后脚就出了问题,那上级部门肯定是难辞其咎的。要是这样,那还不如老老实实在办公室待着,不来检查,不来捅这个马蜂窝。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上级部门来检查,他们也担着责任、也有风险,也紧张。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上级部门来检查,是来和下级部门共同承责任和风险来了,是保护下级部门来了。对此,下级部门应该从心底里鼓掌欢迎,而不应该紧张,甚至抵触。
02
开始检查前,检查的结果就已经确定了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觉得这是不可能的。这还没检查呢,实际情况还没了解呢,还没开始答题呢,最终得分怎么可能就确定了呢?荒谬至极。
其实,只要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就明白了。机关工作中,稍微有点儿工作经验的人就知道,在开始做一件事情前,都要琢磨琢磨怎样做对自己有利,然后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再想办法朝着那个目标去做。
而机关工作中,人们的眼睛都是往上看的,对自己最大的有利的做法就是按照上边的意思做事情。
具体到上级到下级督导检查这件事,上级也有上级啊。上级在开始检查前,肯定会好好琢磨琢磨自己的上级,到底希望自己此次出征获得什么样的战绩呢?上级的上级是希望查得问题多一点,还是少一点呢?
等他们把上级的心理摸清了、摸透了,其实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检查的结果在那一刻也就确定了。
这时,有人又问了,客观决定主观,他们凭自己的想法就能决定客观存在的事实么?说实话,只要客观实际不太出格,眼睛嘴巴都长在人家身上,人家想达到什么目的,一般就能达到什么目的。
03
实际工作做得好,不一定检查时指出的问题就少
有人看到这个问题,就又纳闷了。我实际工作做得好,那检查发现的问题少,才对啊,怎么还不一定呢?
那是因为,在实际工作好坏和检查发现问题多少之间,你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查找问题的人的发现问题的能力的大小以及发现问题的主观意愿的强烈程度。这里说到的这个人为的因素,就相当于哈哈镜,有时候它会让展现出来的景象与实际情况相去甚远。
那么,这个人为的因素包含什么呢?我们姑且不论检查的人发现问题的能力这一方面,我们就单说主观意愿方面,我觉得就有三个调控因素。
一个是是否公事公办、严格按制度检查。我们知道制度都是理论上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有所变通。但是,它又毕竟是制度。所以一般找茬儿的领导都会拿这些细枝末节的制度说事儿。比如你提交个材料,别的挑不出来,就说字体不对、格式不对,而且你还没话说。其实说白了,领导不就是想挑你毛病么?督导检查也是如此,想挑毛病有的是由头,大的原则就是想找茬儿就教条一点,不想找茬儿就人性化一点。
再一个是是否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想找茬儿就瞪大眼睛找,不想找茬儿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走马观花交差了事,但是表面肯定让人看不出来,该记录记录、该签字签字。
最后一个是发现了问题是否就指出来。这就是人这张嘴的妙处了。有些事,即使客观存在,只要你这张嘴不说出来,你就有回旋的余地,你就可以说自己不知道。督导检查也是如此,即使你发现了问题,如果不想点破,也可以不说啊。不说,在别人看来就跟没发现一样。
所以说,一旦掺杂上人的因素,就在这一来一回之间,绝对会让最后呈现出来的结果与实际情况出现偏差。
所以说,发现的问题多,不一定实际工作就差;发现的问题少,不一定实际工作就好。
那么,是什么决定检查人员是否拿制度说事、公事公办?是什么决定检查人员是否睁开另外一只眼?是什么决定检查人员是否心直口快,发现了问题就立马指出来?我想核心的还在于“利益”这两个字。
04
检查的实际情况好,不一定正式通报出来的就好
有人看到这,估计都快哭了,想得到个表扬太难了。检查过程中情况良好,那还有问题么?正式通报出来,还不一定好啊?
事实就是这样。你要知道,实际情况一个样,用嘴说出来的,很可能又是另外一个样。在开展检查时,大家其乐融融,你好我好大家好,可是回过头来,检查人员一琢磨,又觉得哪里不对,很可能口风又会发生变化。
突出表现在,检查的结果,用嘴说出来的,跟你说的一个样,可能回到单位后,他跟领导报告时,说的又是另外一个样。
为什么这么做呢?个人品质问题我们暂且不论,我觉得有一个因素应该注意到,那就是上级部门在开展多地检查的时候,可能这一圈下来,要把各地的情况对比一下,然后出于某种考虑,或想照顾到大家的面子,或想搞个平衡,或怎样,就不会让某地显得特别好或特别差。
实际工作中,其实上级树立一个优秀典型或负面典型,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典型的实际情况只是他们考虑的众多因素中的一项。
所以,千万不要把领导的口头表扬当回事。他们的表扬都是根据形势需要而放的臭气,而被表扬的对象很可能只是达到他目的的一个棋子。换句话说,他要想表扬你,总会发现你的闪光点;要不想表扬你,总能找到你的毛病,关键还是看他彼时彼刻觉得应不应该表扬你。
手机扫码阅读本文
- 上一篇:切实做好办公室厅(室)督查工作
- 下一篇:什么样的领导才是好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