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字工作>> 政务性工作>> 参谋咨询

参谋咨询

局长的骂人之道:骂人即驭人

    】【收藏】  作者: 像玉的石头  来源: 办公室的秘密(微信bgsdmm)  阅读 次 【加入会员

我们局长是出了名的急脾气,工作稍有疏忽就会面临狮子吼的酷刑,施刑的时候整个楼道都颤悠。

但工作归工作,对事不对人,局长严厉批评的只是干不好的工作,从没有当面对下属进行过人身攻击(骂人),跟其他戾气型领导一对比,高下立判。领导骂人,其实也是一门艺术。

我们局长管着全县的几十所学校,正校长副校长上百人,科长副科长十几号人,看对眼的有,看不对眼的也有。局长偶尔也骂人,但从不当面骂。

最近,局长经常跟张科长抱怨一中的高校长胳膊伸得太长,该管的管,不该管的也想管,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有时候指责和严厉批评中还飚着脏字,情到深处把桌子使劲一拍,吼出一句“真妈的!高**都不把我放在眼里!”,张科长听了直哆嗦。

但是当高校长来到办公室汇报工作的时候,局长又对他客客气气的,以往的怒气仿佛都烟消云散了,还经常提醒我给他续杯热水,两人那是相谈甚欢。

难不成这个校长根深脉广,让局长有所忌惮?这背后一套眼前一套的,局长是不是有点窝囊?

这种情况其实不只出现在校长们身上,同样出现在其他几个科长身上。例如在A科长面前严厉批评B科长哪里哪里不足,在B科长面前严厉批评C科长哪里哪里不好,在C科长面前又严厉批评A科长哪里哪里有缺陷。

虽然局长批评的事情都属实,但为什么不当面说?这一度让我很迷惑。

如果说一中校长可能让局长有所忌惮的话,这几个科长完全没有让局长忌惮的理由,我琢磨了琢磨,不是“敢不敢”的问题,是“想不想”的问题,理由如下:

一、发泄不良情绪,同时杀鸡给猴看

在A科长面前严厉数落B科长时,A科长可能有一些侥幸,但是心情并不能完全放松起来。可以脑补一下A绵羊眼睁睁看着B绵羊被宰杀时的情形,顺便计算一下此时A绵羊的心理阴影面积。

虽然遭殃的是B绵羊,不是A绵羊,但毕竟他们共同处于一个级别,有B绵羊遭殃的时候,肯定也有A绵羊倒霉的时候。

不说AB绵羊,绕回AB科长身上。由于亲眼看到B科长被严厉批评,A科长的内心发生了震颤,第一反应会是“我存上这些问题吗?” ,这种被动的反思是自保的条件反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自己也是一种提高。

然而这么做的原因也可能是一石多鸟之策,在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的同时不让B科长承受心理打击,又可以吓唬吓唬A科长。老虎不发威,你还把我当病猫了?看你不平时干部还敢不敢偷懒。

二、增强彼此认同感,同时激励下属卖力干活

平时几个科长一起工作,利益总会有分配不均的时候,几个科长之间难免有摩擦,同时也存在为了争宠而“争风吃醋”的问题。

局长在A科长面前严厉批评B科长时候,想起平时和B科长的矛盾,A科长总会有一些报复后的“愉悦感”,同时产生自己比B科长优秀的错觉,更能激励自己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忠心卖力地为局长干活。

学生是夸出来的,机关干部也不例外,批评别人不批评自己也算是夸奖的一种,这种委婉的夸奖方式可能比当面直接夸奖更有效果。

同时,局长在A科长面前严厉批评B科长时候,会让A科长倍感亲切,认为局长把自己当成了自己人,因为只有自己人跟自己人聊天才会掏心掏肺,所以生活工作,会忠心地为领导鞍前马后“平事”。

三、不自降逼格,不破坏利益共同体

当面骂人那是村霸的所为,科级以上干部再当面骂人就是自降逼格,为人所耻笑。

与此同时带来的不良后果是,被批评的当事人以后会对自己产生抵触心理,以后再找当事人办事就如逆水行舟,无论公事私事都会很困难。

关于科级以上干部的威信,其实还有一个灰色地带,怎么判断一个领导牛不牛,能摆平的事越多也就越牛,怎么摆平呢?做利益的掮客(中介的意思),具体步骤如下:

1、请A为B平事,欠A一个人情,B欠自己一个人情;2、再请C为A平事,把A的人情还上,自己欠C一个人情;3、让B把C的人情还上。如此一来,自己没动用任何公权力,却为三个人办了三件事,欠的人情也都还上了,别人间接通过自己平事还能树立老大哥的形象。

当面骂人那是自降逼格,更重要的事,得罪一个利益共同体里就少了一个同盟,自己的老大哥形象会受损。

四、慎言慎行,不给自己留下一丝后患

机关是棵大树,枝繁叶茂大树地表下是盘根错节的老树根,无论是当面指责校长还是当面怒骂科长,都承担着被背后捅刀子的风险,所以领导们飞扬跋扈的 少多了,慎言慎行的少了(村长级别除外)。

狗逼急了也会跳墙,人逼急了就是发狂,现在的学生被老师打了都会拉上家长把老师打的还回来,更何况官场了。

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属下被逼急了,即便他们背后没有靠山,也有纪委这个最大筹码,一旦被纪委盯住,有几局长心里不虚?

一叶一菩提,一花一世界,写到这里,不得不佩服局长的驭人之术。你认同局长的做法吗?还是认为局长太过于绕弯子了?欢迎留言讨论。

(作者系某单位办公室干部)


手机扫码阅读本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