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字工作>> 事务性工作>> 接待工作

接待工作

“接待高手”是怎样炼成的

    】【收藏】  作者: 佚名  来源: 整理自互联网  阅读 次 【加入会员

不知从何时起,自上而下的检查评比达标活动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了长足的发展。有定期、不定期检查,有月度、季度、年终检查,有自查、互查、抽查、普查,有对口检查、交叉检查、循环检查、专题检查、多项检查、综合检查……轮番轰炸下,基层政府怎样接待和应酬这些检查?

近日,一位多年在乡镇工作的基层干部董刚(化名)对记者讲述了自己的接待“心得”。他形容:“检查与接待,有时候就像是高手过招,一个细节没注意到,可能全局就都废了。”

据记者在多个乡镇的调查,包括董刚在内的许多基层干部在大大小小的接待实战中百炼成钢,形成了他们独特的接待招数,成为了所谓的“接待高手”。

第一招:打探准确时间

“领导什么时候来?”董刚告诉记者,基层要做好接待工作,首先要知道的就是上级到的时间,“如果是明查,那就好办,一般上面都会把检查方案发到基层,按方案做好准备就行了。如果是暗访就比较麻烦。”

但一些乡镇的官员告诉记者,“其实也不是都不能对付。现在的通讯那么发达,上面也有熟人,知道点消息一个电话就过来了。”在有些地方,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是,如果在街上看到了省上或市上的“小号车”,马上就要给当地领导报告。

董刚还介绍道,在领导考察的过程中,时间也要控制好,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听汇报,什么时候参观,都得做好安排。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赵树凯认为,上级检查存在“孤舟效应”,检查者永远处于孤立,犹如一叶扁舟驶入了汪洋大海。这叶扁舟的航程,就从“掌握时间”这第一招开始控制的

。第二招:设定“检查专线”

一位乡镇干部戏称,接待领导检查就跟相对象一样:只给看脸,哪有看腚的。

广东华美集团董事长张克强在谈及一次接待上级检查的经历说,“光领导来的路线就走了3次……”采访中,几乎所有的乡镇干部都表示曾为下来检查的领导设计过“专线”,“这个是完成好接待任务的核心。你想让领导看到什么,想回避什么,表达什么意图,达到何种效果,全要看路线咋安排。”

有时,专线不专,就要准备多线。因此,遇到一些大的重要检查,“上面如果安排说参观3个点,那么起码有10个点当天都要进入临战状态。”西部某县组织部的一名干部告诉记者。

当然,也有不按“专线”行走的领导。据四川某市一位镇(单字替换)委书记介绍,温总理来该地视察工作时就从不按安排好的路线走,“车子走到哪儿喊停就停,甚至直接走到田坝里抓把麦穗跟农民谈”。这是基层一些官员最难拿捏的。

第三招:花样百出“装”门面

所谓门面,是指接待时的道路、场景、所检查项目达标(哪怕是暂时)的情况。某市为迎接领导视察,提前大半年就开始修路。如果是考察新农村建设,那么新农房要先修好;如果是检查场镇建设,也是提前几个月就得动工修葺。

“至于领导下来时的道路清洁、周围环境、标语彩旗等等,那都是必需的,都要做在前面。”董刚说。

也有临时抱佛脚的情况。一知情人告诉记者,当地某乡镇为接待领导检查养羊情况,把所有人家的羊集中在一起赶到山上,感觉还是不够,甚至叫干部身披白布混入羊群中,终于成功营造出了羊儿满山的喜人情景。此乃个中高手,委实可惊可叹!

另外,某乡镇有次接待上级考查鸭子的养殖情况,在考查现场把各家的鸭子临时集中在了一起,在鸭子头部涂上不同颜色以示区别。结果考查当天下了场雨,把颜色全冲掉了,考查结束后根本分不清鸭子是谁家的,养鸭户为此扯皮了好久。

第四招:炮制“神仙”数字

接待所需准备的材料文件是一道“数学作业”。这道作业的特点是,数字繁复、层层加码、越做越细。

董刚说,西部某市的一所学校为迎接上级领导的考查,创新型教育的教案、督导评估的材料都得由老师加班加点补齐,有的就是突击新做。一位区环保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为了迎接检查而填写的数据表格,那真是“神仙想出来的数字”。

“不这样做就通不过检查,通不过就要亮黄牌,那么,所有的评先、评优、提职、提薪、晋级等也都没有份。”山区某县一位乡镇干部说。在这样的数字下,一个部门的工作成绩可以“再创佳绩”,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也完全可以轻松“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第五招:天衣无缝的汇报

此招跟上一招相辅相成。往往考查圆舞曲的第一步就是听当地官员汇报情况。有的检查组在一线只是蜻蜓点水地看看,那么,接下来天衣无缝的汇报就显得尤为重要。

“汇报往往是投其所好,什么让领导高兴就说什么,怎样能吸引领导注意就怎样说。有的领导带着项目来考察,项目可以给这个地方也可以给那个地方,汇报一增彩,引起领导‘共鸣’,说不定意向就出来了。”

所以,但逢重要领导下来考察,会专门有秘书组起草汇报材料。“其实大多数汇报,真正可圈可点的又有好多嘛,关键是看如何发挥,想表现的就重点写,想讨要的顺带提。”董刚说。

第六招:乾坤大挪移

领导要到基层,一般免不了要和当地群众交流、座谈。要是遇到上访户纠缠不清怎么办?问到的群众不会说话捅了篓子怎么办?“最稳妥的办法,就是把好人员关。”董刚透露道。

人员挑选有两种,一是层层交待,事先挑选好群众,“一般都是有点文化、说话也明白的”(某镇(单字替换)委书记语)。对这类“真群众”,除了交待领导考察的大致内容,有时,甚至连“台词”都会事先导演好。

“接待专业户”的出现也就源于此招。受洪灾影响的安徽李郢村的郑继超从2007年11月中旬至2008年1月中旬,在自己的新建房先后接受了从村到部级领导的7次探望,每次都基本按照“标准答案”圆满作答,被网友誉为“最幸福的灾民”。

还有就是干脆移花接木,来个乾坤大挪移。某地一所中学为迎接重要检查,干脆把一所兄弟重点学校的学生当天全部“移植”了过来。某地举办的“新农村建设现场会”上,甚至连农民兄弟的新媳妇都可以让城里的宾馆服务员临时客串。某市组织部的干部告诉记者,“有次干脆就用公安局的人直接替代了”。

第七招:细节“定”成败

一些干部私下与记者交流,认为工作上干得再好,在接待应酬上不周到,也可能阴沟翻船。在哪里迎接、在哪里吃、是否一把手陪同、饭菜档次等等都是体现接待细节的地方。这些细节甚至喧宾夺主,成了接待是否成功的关键。

确实,从现实来看,不少事情在餐桌上比在会议室里更容易沟通,也更容易解决。筷子一举,酒杯一端,谈笑之间,很多是问题的问题及不是问题的问题均能迎刃而解。

不过,一名当了多年乡(单字替换)委书记的干部告诉记者,越是下级的领导,越看重接待的“规格”,高级别的领导往往排斥、甚至痛恨基层的奢靡接待。温总理视察工作时,如果饭菜弄得奢侈了,看一眼就走。遇上这样的领导,恐怕接待过了反而会弄巧成拙。

不过,以上的各招各式中,惟独没有提到当地的工作应该做得怎么样。其实,如果工作上真能做到万无一失,那上面这些招式根本不用使,但这一点恰恰又是容易被基层忽略的,正所谓“功夫在诗外”,不能不说是一种本末倒置。日复一日的考查和接待,成为基层政府工作的不堪之重,广大群众的心头之痛。


手机扫码阅读本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