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文秘工作>> 事务性工作>> 接待工作

接待工作

称呼的政治规矩与礼仪之道

以稿换稿 】  作者:张志平 陈惠春   发布:2017年11月20日   阅读:

是称呼同志还是称呼职务(头衔),是直呼姓名还是只呼其姓或名,要根据交往的需要和场合进行选择,要做到既合乎政治规矩,又合乎礼仪之道。

一、平等的同志称呼

党内互称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一贯的优良作风和政治规矩。“一大”通过的党纲中明确规定:“凡承认本党党纲和政策,并愿意成为忠实的党员者,经党员一人介绍,不分性别,不分国籍,均可接受为党员,成为我们的同志。”从此,同志就成为党员之间约定俗成的称呼。每一位党员尽管职务、岗位不同,但在党内一律平等,都应以同志相称。“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互称同志能够体现共同的理想志趣和彼此的平等关系,能让党员对党产生强烈的认同感。

新中国成立后,同志这一称呼在人民群众中迅速传播开来,成为人际交往时的主流称呼。但与此同时,党内的官衔化称呼开始抬头。1959年,毛泽东专门为此写信给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这种旧习惯应当改过来,建议:一律称某某同志”。之后,党中央又分别于1965年、1978年、1980年重申党内要互称同志的政治规矩。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思想观念、社会风气、人际交往等方面发生了诸多变化,如今,除了在党政会议、文件材料、新闻报道中仍然沿用同志这一称呼外,“逢长必叫”“叫大不叫小”“叫正不叫副”已成为党内日常称呼的潜规则。

党内称呼官衔化实际上是官本位意识和等级观念的反映,容易滋生官僚主义作风。为此,2016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再次重申,“坚持党内民主平等的同志关系,党内一律称同志”。党中央多次要求党内互称同志,党内互称同志不仅是礼仪规范,更是政治规矩。

二、尊重的职务称呼

党中央强调“党内一律称同志”,是要求无论领导干部还是普通党员在党内一律以同志互称,以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但在党外的政务、商务或涉外活动中,需要表明各方身份和职责的时候,还需以职务相称。称呼职务既能表达对对方的尊重,还能体现组织和工作的有序性。称呼职务还是称呼同志要根据需要和场合进行选择,否则就有违党的政治规矩。

当前职务称呼中最通行的就是“姓+职务”,一般用于下级对上级或同级之间。对正职领导则不加“姓”,直接以职务相称,显得更为尊重。而级别相当的领导之间,多以“名+职务”或“名+同志”互称,显得既亲切又尊重。比如《人民的名义》中,“达康书记”“达康同志”的称呼就让人印象深刻。近年来,一些下属称呼领导时习惯将职务中的“长”字省略,如“某局”“某处”等,叫起来顺口,感觉也亲近。日常工作中,称呼副职领导时免去“副”字已成惯例,但在正式场合中必须正副有别,以体现规范性和严谨性。对专家、学者要以职称或学衔相称,以表达对其专业水平和社会地位的认可与尊重。

三、亲切的姓(名)称呼

姓名称呼多在正式场合尤其是书面语中使用,而且多与同志或职务、学衔等身份标识并用,以示庄重。为简化文风,一般称呼了职务,就无需再称同志,只有在重要的场合,同志和职务才并用。新闻报道、文件材料中,在身份明确的情况下,往往只称姓名,同志或职务可以省略。日常交往中,朋友、熟人之间常常只称姓或名,比如“老李”“小王”,亲切又自然。又如“小平你好”中的“小平”这一称呼方式,表达了人民群众对邓小平的亲近和尊敬之情。

应当看到,当前工作场合称呼的多样化中也夹杂着称呼庸俗化的现象。一是称呼的商业化,比如最初用于私企的“老板”“掌柜的”等称呼在国企乃至一些党政机关蔓延;二是称呼的江湖化,比如过去黑社会中的“老大”等称呼在一些单位沉渣泛起,“大领导”“二领导”也常挂在某些人的嘴边;三是称呼的亲戚化,比如同事之间以“哥”“姐”相称,甚至对主要领导媚称“老爷子”“当家的”。庸俗化的称呼将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雇佣化、帮派化、家族化,扭曲了平等的同志关系和正常的工作关系。习近平强调,“倡导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就是要形成党内党员平等、工作有序、人际纯洁的政治生态氛围,树立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

参考文献:

1.陈燕《党内称呼现四种坏倾向互称同志是重要政治规矩》,《学习时报》2015年10月19日第3版。

(本文刊于《秘书》杂志2017年第8期。)

【来源:秘书】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