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文秘工作>> 实务性工作>> 观点见地

观点见地

“个人事迹”材料不该靠他人“润色”

以稿换稿 】  作者:段官敬   发布:2019年02月18日   阅读:


七一将至,各地相关组织部门正相继举办“两优一先”评选活动。一方面为喜迎建党纪念日营造浓厚氛围;另一方面挖掘身边的典型和榜样,以便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奋发作为。在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推荐环节,不少地方往往会要求被推荐对象上交一份“个人事迹”材料,作为参选重要参考。正因如此,笔者最近接到多名好友的“友情求助”,皆要求为其“个人事迹”材料把关、“润色”。

按道理,最了解自己的人是自己。“个人事迹”毫无疑问也唯有自己最清楚,只要静下心来、认真回顾,对自己近年来为民办事、行为操守、工作成绩等实打实总结一番,把个人“曾经创造的美好”和“最想对党说的事”一字一句表达出来。所谓“我手写我心,我口抒我情”,传达真实情感、记录真实故事,这应该才是“个人事迹”材料出炉的正确方式。从这点出发,“个人事迹”没必要假借他人之手“润色”美化。

其实,党员干部撰写“个人事迹”材料,就好比为心路历程、成长经历、精神思想等描绘精准“自画像”。无论以什么样的文字和话语方式传递,都不能脱离“客观的自己”而存在。否则靠他人“润色”,企图用“自我设计”的华章锦文、“精心包装”的漂亮辞藻给自己“抹粉贴金”,光在“文章上做文章”、缺乏实干业绩“干货硬货”支撑,岂不是“赤果果”造假掺水、欺骗组织,也难逃“精致功利主义”的嫌隙。如此做法显然与“优秀”二字不符,违背忠厚老实的党性意识和政治品质。

当然,现实工作中不排除一些党员干部担心自己文字功底欠佳、不善斟字酌句,不能通过“2000字左右的材料”生动诠释自己的“优秀面”,因而害怕在评比参选中丧失优势。可以说,党员干部“人品咋样、作风怎样、工作啥样”,身边领导同事、百姓群众早就“看得真真的”“心里明镜似的”。足见,满意的“个人事迹”材料是建立在个人“真实面”基础上的。

应当看到,少数地方存在相关组织部门把“个人事迹”材料看得过于重,从而淡化对其背后真实性和客观性的检验,以致“干得好不如写得好”成为评优评选的一条“潜规则”,造成一些党员干部冥思苦想、绞尽脑汁在文字上下功夫,这也容易滋生形式主义、吞噬实干风气。可见,戒除党员干部“个人事迹”材料靠人“润色”的心理,关键要上级组织部门摒弃“唯材料举英雄”的观念,多到被推荐对象的实干战场和服务前线去看看、听听、比比。这样,党员干部比优争先才会把立足点放到实践中而不是材料里。

古人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党员干部若在实干作为、品行操守、政治思想等方面比其他同志“技高一筹”,组织“目光如炬”、群众“雪亮眼睛”,怎会看不见、不晓得?所以说,“个人事迹”材料与其被人“润色斧正”的“不好意思”,不如保持个人略显拙劣但纯粹质朴的“真情实意”。对自己实干业绩和政治作风自信,就别在“个人事迹”材料上失去信心。


【来源:作者原创】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