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文秘工作>> 实务性工作>> 观点见地

观点见地

重树良好的公文文风

以稿换稿 】  作者:河南秘书网   发布:2016年08月01日   阅读:

“泡沫”讲稿(空假)、“捉刀”文章(假空)、表态发言(大)成了当前人们抨击公文写作中的三大不良文风。如何克服不良文风、倡导优良文风,我认为需要把握四个方面。

针对性 可行性 规范性 创造性

公文是针对具体事、具体要求和具体人制发的,特别强调实事求是、联系实际、解决问题。因为针对性不强最后不了了之的公文不少。其根源是不敢与群众对话、与事实对话、与问题对话,不敢揭露矛盾,不敢明断是非,也不敢直言真经,只是泛泛地讲道理,原则性地提要求,模棱两可地定措施,结果文不对题,无的放矢,成为废文。

公文的内容是要人遵守执行的,它的可行性,要求公文必须在适时、适用和适宜上下功夫。如果春耕生产季节已过而发出抓好春耕生产的公文就不合时间要求了。适用强调在发文范围、对象与要求上规定合理。适宜就要在接受程度、执行力度和推动难度上定位定性恰当。涉及专业领域的公文,在可行性上应特别地慎重。

公文的规范性有形式上的标准,更多的是内容上的要求。最重要的体现是符合法律规章,有前续后继的逻辑统一关系,对涉及到的方方面面统筹兼顾、没有矛盾和口径一致。规范性还要求公文格式相对统一,不能今天是一个样明天又一个样,甲单位一个样乙单位又一个样。

公文的创造性是公文写作中一个还未达成共识的问题。其实,无论内容形式,公文都伴随时代的变化在不断出新、变化。中国共产党的公文发展史,充满着创新精神,有异于中华民国时期,与港、澳、台的公文也大不相同。比较起来,我们党和政府的公文在通俗性、大众化等方面特征最为明显,这是缘于我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立党治国宗旨。在新的历史时期,公文更应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创新,使之更好地服务时代,服务人民,服务基层。

真话 新话 短话 趣话

真实性是公文的生命。遗憾的是,公文写作中“假大空”成为一个较严重的问题。一些公文使用未经核实的材料甚至编造材料,领导讲话稿中随意提目标、口号、战略,给人“大而不当”的感觉,这些现象的凸显,使讲真话成为公文文风的第一要求。讲真话也不难,无非就是讲点“心里话”,讲点“大众话”,讲点“人性话”,多深入基层,敢坚持真理,善摸清实情,能讲出真见。

有些公文虽然都是真话,但尽是“老话”、“套话”、“废话”,抄上级文件,拾他人牙慧,套流行提法,整个文件思想贫乏,模式八股,陈言滥词,使人难以卒读,难以领会,难以执行,以致于讲新话成为公文文风里呼声较高的一个要求。新话不是漂亮话、时髦话、应景话,而是能够一语中的、声震心宇、顺应时代、解决问题的话。讲新话需要勇气,因为新话没人说过,把握性不大,争议性较强,正确性尚未完全显现:讲新话还要深入实际,吸取火热生活中闪光的语言,总结工作中新鲜的经验,发现一线中优秀的典型。如此,才会提炼出简洁清新、洗人耳目的好论点、好句子、好结论,引人关注,使人提神,感人肺腑,令人喝彩。

讲短话是最受欢迎的。简洁明了的阐述、言简意赅的说明、直接入题的话语最能打动人,最有感召力。讲短话的要求很高,往往比讲长话难,因为只有思想填密、层次分明、简洁生动才能达到。如果都是那种“一国际二国内三省市四本地”模式,怎么能短下来,如果每次讲话都来几个“尊敬的”、几个“在……下”,如何简洁得起,如果次次都是“一重视二加强三强调四亲自”,无三不成文,又岂能压缩篇幅,公文也好,讲话也罢,没有新话,不要“硬挤”;提不出新要求,不要“再补充”;讲不出新语言,不要“炒旧饭”;不是责任所在,不要“随便讲”,真正做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公文尽管是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在行政管理活动中产生的载体文件,但是,也不应该“板着面孔说话”,故作高深,摆官架子,而应讲点“生动的话”、“精彩的话”、“幽默的话”,简言之,讲点“趣话”。话为什么能有趣,靠的是知识含量大,表述方式新,精彩语言多,演说技巧高。不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讲不出趣话:没有“百姓思维”讲不出“趣话”:思想不解放讲不出“趣话”:“胸无点墨”讲不出“趣话”:“学生腔”、“文抄公”,是没有个性的话,是老百姓不讲的话,是干部们听腻了的话,自然无趣。只有与时俱进,思维开阔,敏于思考,勇于交锋,才会有思想的闪光点,才会有引人共鸣的吸引力,才会有与时俱进的创新表达,也才会令人耳目一新、令人茅塞顿开、令人精神振奋。

言之有理 言之有物 言之有序 言之有力

言之有物是针对“空话”而提的,解决具体“写什么、说什么”的问题。公文空洞无物、又长又臭是一个老问题,新形势下又出现新现象,比如,因为电脑普及,一些公文复制抄袭,网上定制,层层相依。为什么会如此,肚中“无货”。没有深入实际调研,对客观存在的事实无从知晓,拿不出第一手材料,腹中无物自然就言之无物:对问题不思考,浅尝辄止,自然谈不出真知灼见:作风不实,在电脑上找范文套事例,不能结合本地的实际。要做到言之有物,也没有什么绝招,还是融入群众,蹲在一线,深入实际,掌握事情来龙去脉,了解对象方方面面,收集典型生动材料,然后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讲清讲透。

李瑞环同志提出干工作要“务实求理”。这个“理”,强调的就是要“悟理”,善于发现工作的特点、规律和发展趋势,从中提炼出自己的观点,提出推动工作的指导性意见和普遍性要求。目前,公文原则性话语很多,周知性道理很多,说教式语言很多,就是缺少独特的观点,缺事理、情理和法理。

公文要因事论理,以理服人,但说理性文字也不能太多,特别是少用那些理论性很强的术语,适当地提出要求的道理、依据即可。这其中,综合分析材料的功夫和概括提炼观点的能力如何,决定了能不能言之有理。如果像李瑞环所讲的那样“认真把情况搞全了、弄准了,把材料瓣开了、揉砰了,把关系理顺了、摆正了”,这样做,分析概括能力就强了。实践表明,善于总结提升基础材料,善于找到事理真经,善于升华意境文采,行文起来道理、法理、情理也就在其中了。言之有序,强调的是叙述的主题要集中,层次要分明,措施要简明,让人一目了然。很多问题本来并不复杂,三言两语就可以表述清楚,但有些公文硬要摆出许多名人之论、基本原理、外地做法,拐来拐去,很久才入题,令人费解。做到言之有序,就要全面了解事物的整体,不能断章取义,不能片面极端,而是按照事物发展的先后、大小、上下有条有理地叙述:就要抓住重点,从个别到一般,从核心到整体,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顺序剥笋式地讲清原委,使人一看就明白,一听就清楚,一做就有效。说到底,只要抓住了事物的本质特点,发现了贯穿事物整个过程的脉络线索,就能言之有序。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蕴涵有雄辨的逻辑力量、生动的文学语言和辛辣的反驳嘲讽,正因如此,这些著作的生命力、影响力穿透时空,影响深远。而我们的很多论文特别是公文,对事物没有旗帜鲜明的观点、爱憎分明的立场和敢讲真话的勇气,“力”出不来。讲真话、道实情是言之有力最大的源泉和保证。很多同志以为可以靠推敲句式来形成文件的“气势”,靠讲多少上级文件依据和引用多少名人论述来“壮胆”,靠转述多少其他地方的好做法好经验明证其“正确”,其实大谬。事实是最有力的依据,数字是最好的说明。如果拿不出无可辨驳的事实和数字,用多少漂亮的词句也掩盖不了苍白的“面目”,给人的印象依然“四肢无力”,何谈言之有力!

作风 话风 会风 学风

作风、话风、会风、学风与文风是一体的,分不开。在延安整风时,毛泽东主席还将文风和其他几风与党风联系在一起,足见这几风问题的广泛性、重要性和严重性。

作风决定文风。思想懒惰的人见矛盾绕着走,对问题的思考不能另追不舍,对问题历史性复杂性的一面不肯下功夫弄个清清楚楚,因而,谈问题讲不透、说不明,只能拿大道理唬人,搬上级文件压人,套原则要求蒙人,结果是恶化了文风,败坏了形象,影响了工作:作风飘浮的人很少深入实际,对基层生动的典型不接受,对新出现的问题不研究,对复杂的事件不解剖,靠主观主义、经验主义、教条主义应付门面、处理事情,结果只能是话不沽边,文不对题,事不知理。说到底,改变文风先从转变作风开始。

文风关乎话风。有些人爱讲长话,似乎不讲一两个小时不过瘾。每提笔就洋洋洒洒几万字,不写几十页讲稿不过关:有些领导特别是一把手,“婆婆”思想严重,每次讲话生怕漏掉点什么,面面俱到,不管与会议主题有关无关,总喜欢“借此机会”说点其他,顺带“特别强调”这事那事:还有些人为保险之计,从不讲自己的话,不讲百姓的话,不讲管用的话,更不讲“出格”的话,每见稿子有新词语新提法必要查问出处来源,上级没提过的不给用,领导不肯定的不敢讲,文件里未见的要删除。这些恶习几乎成了“人人皆曰可杀”的“过街老鼠”。

改进话风事关党和政府的形象,事关党群干群关系,应该引起各级领导干部的高度重视。要静下心来认真学习,增加知识积累,提高理论素养;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摒弃官腔,倾听民声,汲取鲜活的语言“养料”,不断丰富自己的“话语知识”:亲自动手撰写和修改讲话稿,而不是单纯依赖于秘书。只有这样,才能讲出具有领导者自身特色和风格的话,才能受到群众的欢迎。

会风是文风的表演场。有些会议议题模糊,与会人员随意,议程复杂,讲话者众多。你讲他讲我也讲,你高度评价我,我热情吹捧你,讲贯彻落实的意见时大量复述刚刚落音的领导讲话内容,时间也往往长过了主要报告。有些领导在会议讲话时照本宣科,几十页的稿子一字不漏地埋头念完,稿子个个有份,内容人人皆知,尚如此,请播音员念岂不更好,如果开会直奔主题,不兜圈子,不绕弯子,不念稿子,文风焉能不正,有什么样的学风就有什么样的文风,要想有好的文风,还是要回到学习上,回到读书上,回到思考上,回到良好学风上。

当今时代,情况瞬息万变,知识无极变速,生活日新月异,新问题、新现象层出不另,如果不与时俱进,努力掌握新知识、新方法、新要求,势必就会落后于实际,就会产生讲不出新话、正确的话、生动的话的情况,就会生出许许多多文风不正的“怪胎”来。

文风问题不只是文章写作的单一问题,本质上是思想路线、思想方法、学习态度、工作态度问题。文风的好坏关键在人。新近一段时间来,广大人民群众对此意见尖锐,全党上下高度重视,整个社会都在合力针贬时弊,全力端正文风,努力重树标准,相信新时期的公文学界必能吹起一股股清新之风。

【来源:河南秘书网】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