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文秘工作>> 实务性工作>> 观点见地

观点见地

古代公文名篇的当代价值 ——从《习近平用典》谈起

以稿换稿 】  作者:葛志伟   发布:2018年01月15日   阅读:

【摘要】古代公文承载着古人的政治智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讲话、重要文章和相关著作中引用古代公文名篇的现象进行分析,我们试图发掘古代公文名篇对于当代社会的价值,赋予其鲜活的时代意义。这对广大秘书学专业师生、党政机关秘书群体乃至秘书行业研究者而言,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习近平用典》;公文;价值;秘书学专业

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多重要场合强调过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并且在系列讲话、重要文章和相关著作中,经常引用或者化用古代典籍中的名言警句。X15年2月,人民日报出版社将此类文章中的用典汇聚一编,名为《习近平用典》,发行后在国内外引起热烈反响。我们反复阅读此书后发现,除常见的十三经、二十四史、诸子百家、名家诗词外,习总书记还曾多次引用古代的公文名篇来阐述观点。对广大秘书学专业师生、党政机关秘书群体乃至秘书行业研究者而言,分析这些经典案例,不仅能学到很多实用的公文写作技巧,而且能从中发掘古代公文名篇对于当代社会的价值。

一、《习近平用典》与古代公文名篇

“公文”之名,一般认为最早出自《三国志》,“公文下郡,绵绢悉以还民”。[1]究其文义,当指处理公务的文书。这与现代人对公文的认识大致相同。然寻名得实,早在夏、商、周时代,我国就已出现不少具有公文性质的文章,如《尚书》中记录的典、谟、誓、诰、训、命等。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公文作为传递政令、处理事务、协调关系的文字工具,已渗透到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习近平用典》一书的收录统计,习总书记在系列讲话、重要文章和相关著作中引用古代公文达X次,涉及请疏(2篇)、上书(2篇)、札子(2篇)、答书(1篇)、制(1篇)、训(1篇)、檄(1篇)等7个文种。倘若就具体方式而论,此书所录用典实例以引用为主、化用为辅,重心在义不在辞,引用、化用恰到好处,既体现出习总书记文风的严谨和对传统文化的礼敬,又体现出习总书记学以致用的大智慧。所涉及的这X篇古代公文,分布在《习近平用典》的“敬民篇”(2篇)、“为政篇”(2篇)、“修身篇”(1篇)、“廉政篇”(2篇)、“法治篇”(3篇)等5个部分。杨振武先生在《习近平用典》的序言中总结说:“用典背后是‘治世’,用什么、如何用、效果如何,既是领导能力、治理思想、执政风格的折射,也是把古人治理智慧运用于治理现代化的当代实践。”[2]

习总书记赋予古代公文名篇的当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借古代公文名篇中的名言警句砥砺修身。如X13年6月X日,习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引用《尚书·伊训》的“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敦促组织系统的党员干部要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训”是古代的一种公文,用于上级对下级的训诫教导。对组织系统的党员干部来说,“与人”“检身”是日常工作中不容忽视的一对矛盾。“与人不求备”是说要宽以待人,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并精心培养,促使他人成为可用之才;“检身若不及”是说要严以律己,砥砺操守,老老实实做人、清清白白为官。显然,“检身”是“与人”的前提,组织系统的党员干部能不能把本职工作做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我的道德修养够不够。“身正”才能“行远”。立德修身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必须从身边小事做起。

二是借鉴古人处理事务的方法。从总体上说,古代公文是古人社会生活的再现,是古人发现、探讨、解决问题的历史记录,蕴藏着古人丰富的政治智慧。道家先贤老子说过,“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道德经》)。我们阅读《习近平用典》后发现,习总书记非常善于从古代公文名篇中汲取养分,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这些经典案例正是“执古御今”的典范。如X14年X月X日,习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引用明代张居正的《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中的名言,“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前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点与难点所在。“疏”者,奏章也,是古代常见的上行文。张居正在推行一条鞭法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有效执行法令的实际困难,故有此名言。那么,如何有效地保证法律的实施呢?习总书记随后引用唐代王勃的《上刘右相书》,“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唯行而不返”,强调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一旦制定,就必须坚决执行,凡有违反者,一定要严加惩治,绝不能让法律成为一纸空文,从而促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全面落实。

二、古代公文名篇的当代价值

XX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着力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3]我们应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深入挖掘古代公文名篇的当代价值,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一)道德情怀

古代公文汗牛充栋,名篇之所以能脱颖而出成为经典,首要原因在于它们体现着纯正的道德,并能激发读者的道德认同。如西汉贾谊给汉文帝的《治安策疏》,开篇即云,“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作者言辞、情意恳切,虽是上疏言事,却刚正不阿,充分体现出汉初士大夫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精神风貌。毛主席曾高度评价道,“《治安策》一文是西汉一代最好的政论”,“全文切中事理,有一种颇好的气氛,值得一看”。[4]又如西晋李密的《陈情表》,向晋武帝叙述祖母抚育之恩及自己的报恩心理,“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委婉畅达,朴实感人,以至于古人有“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的说法。我们今日诵读《治安策疏》《陈情表》等公文名篇,首先获得的就是对道德情怀的涵养,时刻感悟到的是古人对仁、义、礼、智、信的执着追求。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深沉也是最应该被继承的精华。

(二)文化素养

阅读古代公文名篇,可以掌握古代公文的文体特色,获取一些文化常识,了解一些历史事件。如读曹植的《求通亲亲表》,首先,要掌握“表”这种古代公文的文体特色就是抒发情感,如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等,都是以情感人的名篇。其次,能学到一些文化常识,如“远慕《鹿鸣》君臣之宴,中咏《棠棣》匪他之诫,下思《伐木》友生之义,终怀《蓼莪》罔极之哀”,《鹿鸣》《棠棣》《伐木》《蓼莪》都是《诗经》名篇,《鹿鸣》写宴饮宾客场景,《棠棣》歌咏兄弟亲情,《伐木》含求友之义,《蓼莪》有孝敬之德。古人写作公文为追求文章气势与抒情效果,喜欢同类相连、铺陈排比,这样反倒便于当代读者积累相关联的文化常识。再次,能了解一些历史事件,如魏明帝曹叡即位后,对皇叔曹植的态度较其父曹丕稍有改善,但仍不予重用,曹植因此陷入希望与绝望交织的两难境地,故在此表中畅谈“亲亲之义”,试图感化魏明帝。阅读此表,我们就能由点及面,了解到曹魏时代的宫廷政治斗争。

(三)处事方法

古代公文名篇大多为时为事而作,鲜有空洞之辞。今日诵览前贤文章,自当以此为准的,分析其处理具体事务的方法。比如,被领导误解是秘书工作者经常遇到的事情。那么,如何有效地为自己辩解而又不惹怒领导呢?我们不妨读读李斯的《谏逐客书》。当时秦王听从大臣进言,认为来秦国做官的客卿大抵都想游间于秦,于是下令驱逐。楚国的李斯也在被逐之列,临行前向秦王上《谏逐客书》。《文心雕龙》云:“李斯之止逐客,并顺情入机,动言中务,虽批逆鳞,而功成计合,此上书之善说也。”[5]准确地指出此文的成功之处在于“顺情入机,动言中务”。李斯在论证秦国驱逐客卿的错误和危害时并没有在逐客这个问题上就事论事,也没有言及自己的进退得失,而是站在统一天下的高度为秦王分析逐客的利与害。“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这无疑击中了秦王的心理要害,使其接纳李斯的意见,收回逐客令。

(四)行文技巧

现代公文写作讲究实用性、真实性、简明性、时效性与规范性,[6]古代公文写作亦是如此。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诏、策、檄、移、章、表、奏、启等公文的文体特征和写作规范进行了描述。然而真正有才华的士大夫在条条框框的限制下仍能彰显个性,让内容与形式统一,使公文呈现出较高的艺术价值。如宋代苏轼在《代张方平谏用兵书》中说:“臣闻好兵犹好色也。伤生之事非一,而好色者必死;贼民之事非一,而好兵者必亡。此理之必然者也。”把好用兵与好色联系起来,真是一种绝妙的联想,既展现出作者的文采,又增加了公文的说服力。又如唐代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开篇即说,“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用两个形象而且富有哲理性的比喻自然而然地引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这一观点。在此基础上,魏征又进一步把“不念居安思危,(不念)戒奢以俭”比作“伐根”“塞源”,从正反两方面阐明观点,增强公文的可读性。

(五)警示作用

古代公文在敬民、治事、立德、修身等方面有许多名言警句。这些名句蕴含着深刻的哲理,闪耀着道德的光辉。在现代公文写作中适当加以引用,或作为论点,或作为论据,其作用不可低估。我们在写作公文时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个观点如果用自己的话来说,往往繁冗、拖沓,不符合公文应简洁精练的要求,但若能找到合适的名言警句来表达,那就柳暗花明。合理引用名言警句,不仅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而且能使语言精练、含蓄、典雅。比如,我们想表达爱国情怀,可以借用西汉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宋代苏轼《杭州召还乞郡状》中的“报国之心,死而后已”等名句。又如,我们想表达敬民爱民的观点,可以借用唐代魏征《十渐不克终疏》中的“恤其勤劳,爱民犹子”,宋代苏辙《上皇帝书》中的“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等名句。

深入挖掘古代公文名篇的文化价值内涵,让故纸堆里的文字“活起来”,推陈出新,为我所用,这对于广大秘书学专业师生、党政机关秘书群体乃至秘书行业研究者而言,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注释:

[1]《辞源》,商务印书馆X79年版。

[2]人民日报评论部《习近平用典》,人民日报出版社X15年版。

[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http://www.gov.cn/zhengce/XX-01/25/content_5163472.htm。

[4]《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X83年版。

[5]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X58年版。

[6]张文英、杨欣主编《新编应用文写作教程》,南开大学出版社XX年版。

(作者单位: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

【来源:秘书杂志(mishuzazhi)】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