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文秘工作>> 实务性工作>> 观点见地

观点见地

用总结构建工作模型,真正做到“理论指导实践”

以稿换稿 】  作者:小二哥   发布:2018年01月15日   阅读:

导读:总结有什么用?为什么要写总结?如果你的答案还停留在“领导让我写”、“完成任务”等“为写而写”的层次,很可能只处于公文写作的初级阶段。我认为,总结的终极价值在于“理论指导实践”,通过总结写作构建业务模型,实现从数据、信息到知识的“关键一跃”,这才是总结价值的应有之义。

用总结建立工作模型

昨天介绍了数据、信息,那什么是“知识”呢?总的来说,知识比信息更高出一个层次,更加抽象,具有系统性的特征。例如,科学家通过测量星球的位置相对应的时间,就得到数据;通过这些数据得到星球运动的轨迹,就是信息;通过信息总结出开普勒三大定律模型,就是知识。根据这些公式模型,就可以帮助谋划未来、指导工作。

我觉得,公文写作可以理解为“文科生的理科作业”或者“理科生的文科作业”,写总结不是为了列素材、晒成绩,而是为了获得知识化的信息(构建公式模型),把具体工作上升为经验,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用来指导、谋划工作。在人类进化发展过程中,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建立模型(知识)、指导实践这四个步骤,一直是人类认识、改造世界的重要方法。

可能有些朋友会有疑问,模型不是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专业的事情吗?文科生怎么也来凑热闹?在我的理解中,所谓的“模型”,就是对工作的本质认识和规律性把握。总结的终极目的,就是通过归类分组,建立简明的工作模型,用来指导工作。还是以大家熟悉的《平安区水务局X16年工作总结》为例,经过自下而上的归类分组,该单位全年工作可以分为防水(防洪)、用水、管水三大部分,也就可以得出一个简明的公式——治水=防水+用水+管水。

这个公式实现了从“某件事”到“某类事”的“拔高”,把这个单位全年做的几十项,甚至上百项工作(数据),上升为三大类(信息),再到“治水=防水+用水+管水”这个模型,得到结构化的知识。根据这个模型可以认识到,这个单位的重点工作就是“防水、用水、管水”三大块,这些就是工作发展的主要矛盾,围绕这三个重点开展工作,就能做到“弹钢琴”——从大量繁琐的事务性工作解放出来,做到“有的放矢”。

我的建模实践

回到自己的本职工作,我也深有体会。一般来说,外事侨务部门都是负责办证、接待、出访等事务性工作,但在“模型”思维的启发下,自己通过总结,也得出一个简单公式(模型)——外事侨务工作=涵养涉外资源+运用涉外资源+管理涉外资源,根据这个认识写出来的总结,走出了常规套路,让“局”的总结有“市”的高度,真正起到“模型”的指导作用。因为,“模型”代表了对事物(工作)发展本质性、结构化的认识。

分析数据之间的相关性,正是“总结思维”的精髓。从本质上说,总结写作就是挖掘工作(数据)之间的潜在联系(相关性),提炼出代表共性、具有思想的信息,再加工成为显性的、系统的“模型”,也就是结构化的知识,用来指导工作、谋划未来。体现在写作方法上,就是通过归纳概括,不断合并同类项,把零散的“某件事情”上升为系统的“某类事情”,再到“更高层次的某类事情”,构建出代表本质认识的“模型”。

用总结重新定义工作

在历史上,一项技术带动整个社会变革的事情也曾经发生过。它们通常遵循一个模式,即:新技术+原有产业=新产业。在瓦特发明蒸汽机之后,很多有古老行业使用蒸汽机之后,摇身一变成为新产业。例如,瓷器产业已有近千年历史,而且一直供不应求。但是自从采用蒸汽机生产瓷器后,这种一度被誉为白色黄金的商品就在全世界变得供大于求,瓷器的用途也从盛器和装饰品扩展到各行各业。除了陶瓷业,纺织、运输、冶金等产业莫不如此,电力、互联网产生后,同样适用于“新技术+原有产业=新产业”这条规律。

这条规律对总结写作有什么启发吗?我认为,这不仅对写作,乃至于对实现工作创新都有重要价值。我们可以把“新技术+原有产业=新产业”,转变为”新思维+原有业务=工作创新”,无论是新技术,还是新思维,本质上都属于生产要素、创新要素。什么是“新思维”呢?营销学中有一句名言——客户要的不是直径五毫米的电钻,要的是直径五毫米的钻孔,至于那个钻孔,你用什么方法?用户是不在乎的。也就是说,用户真正需要的是“好处”,而不是“工具”本身,这正是营销中非常重要的方法——重新定义工作。

比如说空调,空调实际上是在固定的时间、空间,得到他指定的温度,所以用户买的实际上是温度,这个温度你就可以用空调的方式,还可以用其他的方式得到;打电话的时候,用户最需要的不是通话,而是沟通,如果有可视电话或者说其他更直接的方式,你都可以用它,以沟通来取代电话,而不是产品。很多商业模式就是这样想出来的,不是拘泥于做一个产品,而是是做一个好处。诺基亚更早开发智能手机,为什么却在苹果面前一败涂地,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产品定义不同。诺基亚一直努力生产“像电脑的手机”,苹果却是制造“像手机的电脑”。结果,“电脑”秒杀了“手机”。

用总结引领创新

工作如何创新发展?同样需要我们重新定义工作,重新思考工作的使命和价值。总结就是实现这个目的的重要途径——通过归类分组、归纳概括,构建出“业务模型”,得到新的认识和思路,指导工作创新发展,实现“新思维+原有业务=工作创新”。

如何做到这点呢?拿我所在的外事侨务部门来说,经过自下而上的归纳总结,得到了“外事侨务工作=涵养涉外资源+运用涉外资源+管理涉外资源”这个认识。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得出更高层次的推导——涵养涉外资源+运用涉外资源+管理涉外资源=城市国际资源枢纽。我认为,这个认识基本做到对工作进行重新定义,虽然还是办证、接待、联谊、出访等原有工作,但在工作愿景、发展方向、具体做法上已经大不相同,能够帮助做到工作创新。正如欧洲中世纪矿工的信条:我等采石之人,当心怀建造大教堂之愿景。采的都是一样的石头,但用法和意义可以大不相同;相同的一项工作,不同的方向和目标,其价值和意义也大不相同。

最后,我们回到一个熟悉的公式“总结=总+结”。我认为,“总”就是“数据”,“结”就是信息,“总结”则是“模型”,可以理解为“数据+信息=模型”,我想,从世界观到方法论,这正是总结写作的应有之义。

【来源:小二哥悟写作】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