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到“三个关键”,按下写材料的“快进键”
【以稿换稿 】 作者:小二哥 发布:2018年04月17日 阅读: 次
人的一生要走很多步,但是关键的只有几步。同样,写好材料要做很多事,但关键的只有几件,就是——关键事、关键人、关键文。
“关键事”
对写材料而言,最关键的事莫过于学习。不喜欢学习的人,写作之路难行且走不远,甚至可以趁早退出。对于小二哥这类出自平民院校,底子薄、起点低的人来说,为写材料而学习,并不是多么光荣的事。只是因为“出来混总是要还的”,为过去的蹉跎买单而已。
据我观察,名校学生往往不觉得写材料特别难,二三本院校毕业的学生,则许多人“找不到北”。其实,这是一种正常现象,从小学到大学的重重考试筛选,总体是公平的。别人为什么能考高分,就是比你更喜欢、更善于学习。
学霸们最突出的素质就是学习能力,逻辑能力(抽象能力)又是学习能力的重点。而这些,恰恰是许多人的普遍软肋。逻辑能力差点,在其他岗位可能问题不明显。但是,写材料就是一面“照妖镜”兼“放大镜”,让这个问题暴露、放大。
对我自己来说,学习写材料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格式化,重装系统的过程——开始学习如何学习,颠覆思考模式和生活方式,甚至连个性都有很大变化,有时让自己都觉得有些陌生。或许,选择一种职业,就是选择一种人生。
写作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迈出第一步之后,快点或者慢点并不重要,只要坚持,迟早都能到达目标。哪怕在写作中走一些弯路,依靠学习这个“GPS”,也能慢慢摸回到主道,使其成为正确的弯路。
“关键人”
俗话说,做好一件事情,既要高人指点,又要恶人来磨。对写材料来说,“高人”和“恶人”是同一个人——领导。文字材料主要体现“一把手”的工作思路,“一把手”的水平,往往决定材料水平;“一把手”对材料的要求,决定笔杆子对自己的要求。
小二哥的前任领导,对材料的要求只有简单两个字“入脑”——看一遍没有印象,基本就要推倒重写。领导会温和地说:“阿文,这篇材料不入脑啊”。此话一出,天昏地暗,要么通宵奋战,要么假期告吹,开始一遍又一遍的反复修改。
跟做产品一样,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更是逼出来的。公文材料不是只可远看的艺术品,而是一个服务产品。必须要按照客户(领导)要求,不厌其烦、反复修改,才能打磨出一款好产品。“匆匆忙忙”往往是“粗制滥造”的另一种说法。
苹果公司之所以能诞生iphone,主要原因是有硅谷第一恶人乔布斯。在产品设计过程中,他只会对工程师说“NO”,从不说“HOW”,直到达到预期效果,才会说“OK”。小米公司董事长雷军的产品之道是——把自己逼疯,把对手逼死。至于我自己,则常常是——把自己逼疯,把材料逼活,这是另一种i疯。
经过一次次推倒重写,“入脑”两个字在我心中生根发芽、根深蒂固,成为自己的核心公文观。只要自己感觉不如脑,就会自觉把熬夜写出来的稿子枪毙。现在终于明白,“入脑”既是最低要求,也是最高追求,是一个“永远在路上”的目标。
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做到“入脑”,我自学了心理学,逻辑学,管理学,经济学,营销、互联网思维,产品思维等一堆偏门、冷门的知识。看似无用,实则大用,正是这些“大杂烩”帮我打开了不一样的公文世界。
渐渐地,我明白一个道理——动物育种要杂交、庄稼丰收要嫁接、写作创新要跨界。只有具备跨界思维,才能“横看成岭侧成峰”、“识得庐山真面目”,写的东西才不会沦为庸俗。
终于,自己在“非主流”的部门,写出了“入流”的材料。有媒体的老师说,你写的公文像新闻,很多标题和表述直接可以放入新闻稿。或许,这就是“入脑”。
“关键文”
很多人说,失败乃成功之母,但我对这句话并不感冒。试想,如果失败真是成功之母,那全世界人都可以成功,而不是只有少数人才能成功。我的观点是,成功才是成功之母,哪怕是很小很小的成功,你也要曾经成功过。
写材料也如此,要写过一两篇不错的文章,有一两次被领导表扬的经历。这些“关键文”,就如泥潭中露出水面的石头,指引、帮助你在迷茫中走下去。
我曾在看守所做管教,因为一篇学习报告得到领导批示,从而重回文字岗位。来到新单位写材料,好几年都找不到感觉,我都开始怀疑自己。这时分管领导及时鼓励。不久后,写的出访报告得到市长批示,得以重拾信心。
2016年初,帮领导起草一篇三述报告,没想到在全市会议现场评议得了第一。更没想到的是,这篇不知道折腾多少次的文章,让我突然“开窍”——原来写材料是这么回事。正是这几篇“关键文”,产生了持续的推动力,才有了今天的小二哥公众号。
以此看来,我写材料,材料又何尝不在写我?
【来源:小二哥悟】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