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字工作>> 实务性工作>> 经验做法

经验做法

入门-入室-入道 老笔杆谈写稿三阶段

    】【收藏】  作者: 成文  来源: 三好公文课 公文选萃(liyongxin2017)  阅读 次 【加入会员

一直有读友问,能不能多发些具体的写作技巧、写作方法,希望能多教点儿学之能马上就用、用之能马上见效的绝招。现“三好公文课”公众号成文老师一篇文章,供读者参考。成文老师在文章中指出了写稿的三个阶段,即:入门阶段,入室阶段,入道阶段。并针对不同阶段文稿人员作了特点归纳、评价建议,此稿与公文选萃前几天发的《谢亦森谈文稿"浮""虚""空""大"应对诀窍 一切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有异曲同工之妙。文无定法,能助于解决问题就是好文。快来对照对照您的段位吧,无论您处于哪个阶段,公文选萃相携与您一块尽早摆脱套路、尽早入道入境!

有朋友说:“老师,您的课好是好,但为什么一直不教具体的写作技巧、写作方法啊?希望多教点儿学之能用、用之能效的绝招。”

其实,写作是没有套路、没有模板的,该怎样写就怎样写,怎样写有助于精准表达你的思想感情你就怎样写。就拿前面发过的文章来说,说得好听一些,是梅兰菊竹,更有其美;说得通俗一些,是“杀猪杀屁股,各有各的杀法”。

有一位画家,他把自己的创作总结为这样3个阶段:

一是笔墨的形象化阶段,以形写形,图画山川;

二是形象的笔墨化阶段,山川为我所有,万类入毫端;

三是形象的符号化和笔墨的意象化阶段,物我为一体,我手写我心。

画家认为,这是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升华过程,也是几乎所有山水大家的必由之路。

这讲的是画道,但文道也是如此,二者是相通的,所谓“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

画家所说的第一个阶段,是“入门阶段”。对于学习写文章来说,这一阶段的目标是入格入体,路径是有样学样,特点是中规中矩。

公文写作,或者把范围放得更大一些,所有机关文稿的写作都有一定的体例要求和格式规范,有明文规定或约定俗成的规则规矩,所以有人形容公文写作是“戴着镣铐跳舞”,只能在规则之内适当发挥。

其实,任何文体的写作都有一定之规,否则就成不了体。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也是一样,只不过可供发挥的空间和自由度更大而已。这种一定之规,使得公文写作相对容易上手,只要找到对应的范文,依葫芦画瓢,就能写出“像不像,三分样”的文稿。这种从模仿入手的方法,确实行之有效,但我们更要看到,模仿也是有区别、分高下的。我认为,以追求形似为目标的“形仿”只是低仿,以追求神似为目标的“意仿”可谓中仿,以继承创新为目标的“创仿”才是高仿。齐白石告诫后辈“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现实中,很多人把公文按文种、按形式制作出模板,按写法、按经验归纳出套路,甚至把开头、结尾也提炼出这个型哪个式,好像写公文“体式是个筐,内容往里装”就行了。这种把公文写作模式化、套路化、脸谱化的做法,是导致八股成风、千文一面、千篇一律的重要原因。

我并不反对这种学习方法,但此类方法只适用于起步阶段、学徒阶段。写文章写到一定程度,一定要从招式、套路和模板中跳出来,否则就会“文为形缚”甚至“文为形役”,思想这个主人反倒成了形式的仆人。

画家所说的第二个阶段,是“入室阶段”。对于学习写文章来说,这一阶段的目标是得心应手,路径是熟能生巧,特点是不拘一格。

孔子曾经公开评论他的学生仲由,“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论语·先进》)意思是仲由的学问已经不错,只是还不够精深罢了。升堂入室,这是比喻的话。“堂”是正厅,“室”是内室。先入门,次升堂,再入室,表示做学问由浅入深的几个阶段。“入室”,代表着得到了师父的真传,具备了较高的造诣。

入室级写手,笔法日益纯熟,文章渐入佳境,开始由机关工作的“门外汉”成长为“业务通”,由“文字匠”成长为“笔杆子”。到了这个阶段,对写作原理和方法不仅“得心”而且“应手”,写起文章来往往轻车熟路,不再拘泥于套路,不再满足于“像样”,而是求新求变、自有风格,可以说是由“匠”进入“师”的境界了。

画家所说的第三个阶段,是“入道阶段”。对于学习写文章来说,这一阶段的目标是文成法立,路径是以身证道,特点是返璞归真。

什么是道?是天地万物的起源,是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的、普遍的联系,也就是客观规律。入道,意味着从根本上掌握了写作的原理、规律和方法,由注重体例、结构、辞藻等“形而下之器”,上升到自由追求思想、精神、意境等“形而上之道”。

那么,写手怎样才能入道呢?在我看来,一靠悟,二靠行。悟是一种内证方法,是以心证道;行是一种外证方法,是以身证道。只有学思践悟、知行合一,才能真正入道。无论你把写文章的道理背得多熟、说得多漂亮,可是你写不出好文章,一切等于零,一切都是空。

古人说:“道为术之灵,术为道之体。”(春秋·孙武《孙子兵法》)写手悟了道、入了道,就会以道统术、以道化术,这时候就会“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道德经》),各种各样的奇招大招就会生生不息、信手挥洒。

入道的写手多是名动一方材料界的大家,他们写起文章来手上有招、心中无招,根本不去想应该怎样写、这样写对不对,而是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写出来的文章浑然天成,笔笔到位、丝丝入扣,“纵笔所如,无非法者”(清·吕潢《初月楼古文绪论》)。新手写文章是我去就法,依法而成文,高手写文章是法来就我,文成而法立,这是写法上更是境界上的差别。

进入“入道境”的人写文章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根本不考虑用什么样的词、什么样的句子,因为每一句话都是从他们心底自然而然流淌出来的,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正如艺术大师范曾所说的,“下笔天然合理,无妄生之圭角,无矫饰之情趣”。他们的语言往往平白如话,却能讲出非常深刻的道理。他们的文章就像秋后的树,抖落了张扬之气,呈现出淳朴厚重的风骨、谦和淡然的韵味,让人越看越有味道、越有嚼头。

我这样说可能显得有些玄乎,不是很容易理解,那么大家可以想一想学画画:一开始先要学素描,就像当年达·芬奇学画蛋一样,这是基本功;然后可以学构图、学色彩,学习怎样赋予事物更丰富的表现形式;等你把这些都学会了、玩熟了,才能搞写意,寥寥几笔就活灵活现、惟妙惟肖。达·芬奇当年整整画了3年鸡蛋,手上才找到感觉,进而把各种绘画技巧融会贯通,想画什么就画什么,画什么就像什么。

学习写文章,不会比学画画更容易。

最后,我想借用美国作家乔伊·汉(Joe Hyams)的两个观点作为这堂课的结尾。这位作家在《武艺中的禅》一书中写道:

——虽然大部分武林高手都花了好几年时间练几百种招数,但在决斗时,实际经常使用的招数只有四五种。他一点思考的时间都没有,只是用心去对应。

——武师的心要经常保持流动的状态,不可停在固定招数,因为对手出击的招数是不可预测的,当心停在任何固定招数,对武师而言,接下来就是死!

文武一道。学习写作应该掌握一定的招式和套路,但所有的招式都是死的,所有的套路都是老路。前人的创造本是帮助后人“渡河”的筏子,如果过了河、上了岸之后,仍然背着筏子不放,它就会成为沉重的负担,让人放不开手脚。我们要在写作之路上走得稳、走得远,就必须忘掉招式、摆脱套路,在披荆斩棘中开出一条属于自己、直通文道的新路。

来源:三好公文课  公文选萃(liyongxin2017)


手机扫码阅读本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