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文秘工作>> 实务性工作>> 经验做法

经验做法

从对照检查材料形成过程中学写作——以某县政府党组及个人对照检查材料为例

以稿换稿 】  作者:佚名   发布:2018年12月25日   阅读:

一、提高写作水平靠修为

很多同志都认为写材料难, 但是为什么领导写出来的文章那么好?为什么感觉他们的对照检查材料很深刻?功夫在平时, 功夫在身外。胡耀邦曾说:不是当了总书记这天水平突然提升了。这话真是很有深意。

1.剖析深入灵魂, 是因为心胸宽广、胸怀坦荡。言为心声, 文如其人。学习多位领导的文章, 深为折服。为什么能写得那么到位、那么真挚、那么感人?我们感觉, 关键是他们有宽广的心胸, 体现出共产党人的坦荡胸怀和虚怀若谷的底气。×书记的“六不一偏差”、×县长的“四有”、×副书记的“十问”, 对自己的拷问, 发自内心, 振聋发聩, 对我们来说真是醍醐灌顶。正如×书记文中最后说得:我们几易其稿完成剖析材料的撰写后, 有一种到医院进行完全面体检后的感觉, 感到异常的踏实 (因为问题找出来了) 和轻松 (因为方向明确了) , 心中好像有一片灿烂的阳光照耀着, 我们想, 这片阳光, 就是党的群众路线。

2.探真由表及里, 是因为功底深厚、思想深邃。认真学习这些材料, “见人见事见思想”这句话跃然而出, 尤其是对一些日常小事, 见微知著, 鞭辟入里。之所以能够有这些不易之论, 根本原因还是理论功底深厚, 实践经验丰富, 能溯根源, 探本质, 究真理。作为文字工作者, 要想较好地完成工作, 我们觉得应该学会转换“三种身份”:领导、学者、实际操作者。首先是“关起门来当领导”。只要是为领导服务的文稿, 起草者就是领导者, 一字一句表达的必须都是领导的思考。其次, 要学会并善于深入地进行研究, 争做学者。研究能力决定文稿能力, 没有认真地研究就不会有好的文稿, 没有深入地研究也不可能出文稿精品。研究室的核心竞争力就应该是“研究”。领导们的材料之所以写得好, 根源在于他们平时实践多、思考多、研究多。同时, 作为文字工作者, 我们还有个通病, 就是深入基层少、深入现场少、了解实际情况少。所以, 要想写出来的材料接地气、合实际、可操作, 就必须把自己置身于一个实际操作者, 不仅长于文字表达, 还应对实际工作有相当深入的了解。要做到比学者更了解实际, 比基层干部多懂一些政策理论, 善于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上做文章。具备这种综合优势, 确非一日之功, 需要多学、多练、多反思, 还要靠悟。

3.笔意纵横凌云, 是因为视野开阔、境界高远。学习这些材料, 感觉行文纵横捭阖、收放自如。对比我们写的材料, 不是自缚手脚放不开, 就是小脚婆娘走不快。这是什么原因呢?从事文字工作者的同志, 不少是中文系毕业, 甚至还有研究生、博士生, 应该说语言文字基础都很扎实, 但是为什么有的写出来的文字既不大气, 也不深刻?根本原因还是与自身的综合素质有关。要想快速提高, 必须解决三难:即思想的高度之难、思考的深度之难、思维的广度之难, 做到“身在兵位, 胸为帅谋”。写出来的文章, 既要讲政治、合政策, 上接天线、下接地气, 具有宏观视角、大局眼光, 有高度、有深度, 又要切合实际, 起点要高, 落脚要实, 让老百姓听得懂、听得进、愿意听;既不讲空理论、大道理, 但绝不缺少理论的厚重, 又与具体实际保持紧密联系, 学者看了不觉得浅陋, 百姓看了不觉得深奥, 基层干部看了可付诸落实。而这, 重要的在于修习理论、政策, 掌握国情、省情、市情、县情, 悟透领导要求、风格。

二、行文应全面、严谨、富有个性

作文之道, 立意为先, 严谨为要。为什么有时候领导给我们点出了主题, 指明了方向, 但我们写出的材料领导还是不满意?领导对我们起草的县政府党组对照检查材料反复修改十多遍才定稿, 对照领导一遍又一遍的修改稿, 觉得字字千钧, 饱含责任, 值得我们细加品味, 研精苦思, 学以致用, 尤其需要注重和提升的是“全面、严谨、富有个性”。

1.思考要全面。古语云:“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就是讲考虑事情要全面而长远。一是欲实却务虚。比如, 在县政府党组对照检查材料中有这么一句段话:“表面上看, 都是为了××的地位和声誉;本质上看, 是没有坚持从群从中来、到群众中去, 缺乏群众观念, 缺乏民生情怀”。领导将原文“完成任务、迎接检查”这件具体事情改为“××的地位和声誉”, 将本为实在的事情改为务虚的表述, 欲实却务虚, 更能深入本质, 不显自彰。政府稿子要实, 但也不能处处显实, 还应该虚实相间、虚实结合。二是欲虚却为实。在反思政治敏锐性不强这一问题上, 原文是务虚的思想性内容, 与县委的表述类似。但是领导改成相对比较具体的工作, 改成“对中央、省委重大改革部署, 贯彻速度不够快, 力度不够大, 步子也迈不开”这个问题, 三个“不”字, 简洁、形象、准确, 最为重要的是, 结合了政府工作特点, 既虚也为实, 更加符合县政府定位的实际。三是欲繁却归于简。在剖析理想信念问题产生的根源上, 初稿为了体现“怕掉帽子、怕换位子、怕丢选票、怕得罪人”四“怕”根源, 对每一“怕”都列举了一个事例, 看似丰富具体、对应准确, 但因前文已经列举“四风”方面的很多例子, 再在这里逐一列举, 实则繁芜啰嗦。领导对原文进一步修改和锤炼, 将事例整合、合并, 点到为止, 语言更加简短, 表现力更加丰富。最简洁的方式往往是最好的方式。所谓“大道无形”、“无招胜有招”, 可能就是这种境界。四是欲简却弥繁。在剖析居安思危意识不强时, 领导将长江经济带、武汉城市圈、汉江生态经济带、鄂中城市群等列举的国家、省、市战略删去, 只用“两圈两带”四个字高度概括, 又将城际铁路、安全饮水工程、西气东输工程等重点项目一一列举。为什么这样改呢?因为对“两圈两带”战略, 一般从政者都有所了解和应该了解, 而上述关乎××未来发展的重点项目, 相反县内不少人不了解而更需了解, 所以有必要详细列举。

2.逻辑要严密。材料形成靠逻辑。通过观察发现, 理科背景出身的同志, 写材料反而容易上手, 主要原因是他们的思维比较有条理, 逻辑能力比较突出。一是分类归组要准确。归类是一种数学方法, 更是一种思维逻辑。表现在材料组织上, 就是要求内容“无交叉、无遗漏”。在起草严格落实各项规定方面, 原文只是罗列了县政府所做的一些工作, 后来领导按源头治理、工作推进、“三公”经费控制和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重新分成了四类, 增加了一些更加具体的工作, 删去了一些细枝末叶的内容, 调整了层次关系, 合并部分有重叠的内容。定稿后重点更加突出、内容更加具体, 原因就在于领导分类准确, 思维更严谨。二是结构层次要清晰。在撰写担当精神欠缺这个“四风”问题上, 原文直接一一列举现象, 领导修改稿在开头加了一段定性的话。领导为什么要加呢?“四风”问题的查摆, 整体表述结构都是按照“先定性, 然后概述, 接着举例”的模块构成。这段开篇没有定性、没有概述, 与整个材料的表述结构就不太吻合。而且原文有些话针对性太明显、太具体, 通过增加定性语句后, 下面的问题列举就是对观点的一种验证, 虽然表述没有变, 但是味道完全变了。同时, 领导修改时, 对每种现象都增加了一个“有的”, 使层次区分更加清晰, 语句更加顺通。三是观点例证要匹配。在剖析宗旨意识问题上, 原文例举现象时, 先定性、再列举, 对事例逐一列举, 看似层次清晰、关系对应, 但是事实上写出来的效果显得很生硬。领导按照思想根源、工作现象、具体实例和观点验证这四个层次, 重新调整了逻辑关系, 对观点和例证进行了一种对应, 成文就自然、准确多了。在剖析党性立场原因时, 原文表述对很多事情定性不够准确, 领导先用“坚定的党性立场要求我们‘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从查摆的一系列问题来看, 我们不同程度地偏离了这一立场”这段话表明观点, 然后用三个“说明”来摆布内容、分析原因。无论是层次的摆布, 还是对事例的准确判断, 尤其是观点与例证的匹配, 都很值得我们学习。

3.表达要有个性。公文语言需要洗练、准确, 对照检查材料的语言则要在此基础上, 更加切合实际, 体现出领导的风格化、个性化特征。一是质朴又庄重。原文有这样一句话:“结合县委提出的愿望清单、负面清单、改革清单‘三单’标准”, 后来领导将“结合”改为“按照”, 将“标准”改为“要求”。这种修改, 表面上看, 是表述准不准确的一般问题, 实质上讲, 这是讲政治的一种表现, 是态度问题、原则问题。二是简明又生动。在抓落实力度不够这一“四风”问题表述上, 原文表述:“深入农户了解群众意愿的少”, 领导先是改为“交心谈心少”, 后来修定为“促膝谈心少”, 对比语言的活力、张力和表现力, 这种变化一眼能辨。在深入基层调研少这一“四风”问题表述上, 原文为“即便下乡调研, 也是立足于中心城区、‘两区两园’, 忽略了乡镇和农村”, 这种表述既有自我肯定之嫌, 也不具体, 领导改为“即便下乡调研, 也是走马观花, 出出镜头、亮亮相”后, 语言既更加生动、简明, 也更显得深刻。同时, 领导对整个结构和语言表达进行了微调, 开头第一句进行了定性, 把列举性排列式的表达方式, 改成了“三少一即和三多”分类式的表达, 语言更加流畅、简洁、生动。三是平实又有个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表述习惯, 在规范的基础上, 个性化的表述将直接提升文章的感染力。像这段话, 细细品味, 领导的表述个性化特点就很浓:

面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土地、融资、招工、城镇化推进等政策性难题, 很多同志感到超出工作范围、超出承受能力, 有时感到茫然彷徨、束手无策。面对政府工作的艰辛万难, 面对老百姓的期望和要求越来越高, 有些同志感到压力前所未有, 在大家与小家之间, 在做人与做事之间徘徊不定, 思想上患得患失, 理想信念有所下滑, 干事不敢突破, 不敢“啃硬骨头”, 宁可安安稳稳落后、也不越雷池半步, 生怕“干多必失”。

还比如在提出有关学习的整改措施时, 这样表述:

保证学习时间、保证学习质量、保证学习全覆盖, 以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丰富和提高政府一班人的整体水平。

“以……丰富和提高……”的句式, 独特但十分准确、传神。

三、文风要实, 事实材料要精准、得当、富有实效

文风也是一种作风。一个人作风硬朗、行为果断, 其文风必定简洁明快、思路清晰。对待文字的态度体现了一个人的作风习惯、境界水平。对比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对照检查材料修改前后的变化, 领导们亲力亲为、严谨细致、求真务实的文风和作风跃然纸上。

1.务求精准。领导在三个方面把握得很准、要求很严。一是事实掌握准。例举金瑞物流项目例子中, 由于我们对情况不熟悉, 不知道对方向县政府出具律师函。领导增加了此内容, 并将其上升到影响政府的诚信度和对外形象的高度上来, 无论是事实、观点和内容, 都显得更加立体、丰满。二是数字核得准。在表述矿山综合整治上, 我们照搬县委常委会对照检查材料, 写的矿山72家, 但事实上, 前几天专门开过矿山综合整治大会, 准确数据应该是76家。这种想当然、凭感觉, 对数据的准确性不仔细甄别的行为, 对比领导严谨、细致的作风, 确实让我们汗颜。三是表述拿捏准。领导将“县政府党组对收集反馈的意见建议高度重视”修改成“县政府党组对收集反馈的意见建议逐条进行分析”, 将“高度重视”改成“逐条进行分析”, 表述中既蕴含高度重视的深意, 更有实实在在的工作, 由虚变实, 几字之变, 效果悬殊, 判若云泥。再比如将“通过这次教育实践活动, 反映了2年的保险问题2个月就解决了”, 改成“反映了2年的保险问题在2个月就拿出了解决方案, 并对有些商业性保险叫停”。原文用“解决了”三个字, 貌似简洁, 实则含糊。改后, 对事情的进展状态和方式方法, 一目了然, 再增加“这充分说明我们缺乏对人民群众质朴的感情”这句话后, 这个例子不再就事论事, 高度得到提升, 情感得到升华。

2.务求得当。材料的境界就是要得当。一是说者有意, 听者留心。比如表述官本位思想这一“四风”问题的时候, 我们完全按照县委常委会对照检查材料照搬照抄。虽然领导并没有过多修改, 只是把三种现象的顺序调整了一下, 添加一种现象。但是经过领导这样改后, 材料显得“面前有人”, 这些话是说给谁听, 谁应该认真去听, 画面感和对象感都很强, 针对性也很强。二是模糊表达, 准确达意。按照常理, 一般政府材料应该把事情讲清、讲透, 但是领导在修改“改革创新意识不强”这部分内容时, 并没有具体地讲如何解决创新意识不强的具体方法, 而是按照由总体到个别、由个别到具体事务对问题进行表述, 提出了一点要求。看似表述比较模糊, 但是因为对现象、问题点得准确、到位, 要求的目的十分清楚, 读者一看便知, 如果强加细讲, 反而字多意短、臃肿繁杂。三是定位准确, 表达恰当。领导在修改材料时, 始终强调突出县委的领导, 始终坚持将政府定位为执行者、操作者。因为定位准确, 所以语气和分寸都拿捏得很准, 表达得很到位。

3.务求实效。每种材料都有其特定的目的, 目的不同, 材料切入的角度和体裁就明显不同。县政府党组对照检查材料, 重点和核心是照镜子、正衣冠, 但最终的目的是洗洗澡、治治病。因此, 从布局上, 重点强调查摆“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在内容上, 做到了前后照应, 详略得当, 有的放矢, 抛砖引玉。比如对今后的努力方向和改进措施中, 领导对相关内容进行了压减和删除, 比如在整合各类考核事项上, 原来表述较多, 且不太合实际。领导用三句话23个字“整合各类考核事项, 减少考核形式, 减轻考核对象负担”, 高度浓缩、提炼, 看似一笔带过、有些简单, 实则是提思路、定措施、求实效, 言简意赅。

四、写作境界在担当

“顺境逆境看襟度, 大事难事看担当”。担当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 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 一种不辱使命的气概。不管是从事文字工作爬格子, 还是身处一线排难事, 都应该从领导对待材料的态度、精神中汲取力量。材料工作虽然不是在战火中冲锋陷阵, 但是面对突然来的、要得急的、关乎重大的, 我们只能扛重担、挑大梁、打硬仗。同时, 我们也应该懂得感恩、懂得珍惜, 能够在理论与实践经验丰富、水平和能力高的领导身边工作, 这是一种福气, 是一种提高自我的机会。我们应该做到懂坚守, 不敷衍、不推诿, 能吃亏、能吃苦, 将担当作为一种境界来修炼。

【来源:作者原创】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