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材料的九个“真相”,“生手”向“高手”进阶的绝技
【以稿换稿】 作者: 老笔头 来源: 老笔头 阅读 次 【小 中 大】【收藏】
前几天,导师团队的几位大咖,就笔友经常询问的一些问题,进行了一次深入交流,收获颇丰。事后,认真作以整理,共梳理出九个常见问题,希望能给爬格子的朋友一些启示。
1.多看,要看多少?
清人孙洙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毫无疑问,学习写材料,首要的是得多看。为什么?因为大多数朋友从事文秘工作前,对公文写作并不熟悉,没有直观的印象。通过多看,相当于往大脑里输入一定的信息,存储得越多,对公文的认识就越全面,就会在头脑里建立起整体的印象。
这里需要澄清一个误区,即便是高手中的高手,写材料也是靠以往的积累、成熟的经验,来获得相对的优势,除去这些,你跟高手之间距离并不太远。言归正传,老笔杆经常教新手写材料,反复强调要“多看”。那么,到底多到什么程度呢?个人觉得,适量即可,关键看的内容要给力,必须是精品,一篇能顶十篇的那种。
这方面,建议重点关注老笔头得道会员的“佳作解析”栏目。这些文章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质量都比较高。在这个前提下,其实数量不用太多,每周精心学习两三篇即可。说实话,多了也不现实,而且容易贪多嚼不烂。但必须坚持,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只有持续输入,方能保证高品质的输出。学习一篇范文,要细嚼慢咽,从标题到词句、从立意到结构,都要慢慢品,消化好,吸收好,使之转化为你写作的思维。
2.多写,要写几篇?
站在岸边,永远也学不会游泳。就写材料来说,只看不写,肯定不行。那么问题来了,老笔杆经常念叨的“多写”,究竟是多少呢?什么时候才能由量变到质变呢?个人觉得,可把握两点:一是用匠心写精品。不是说为了完成任务而草草了事,那样你整100篇也白搭;可针对一个主题,尝试采用不同类型的写法,比如,围绕一篇领导讲话,采取不同的开头模式来起草,像用问题开头、用名言开头、用故事开头,等等,这样写一篇就相当于写好几篇。第二,要坚持每天练笔。所谓拳不离口、曲不离手,每天坚持写几百字,不要怕麻烦,围绕一个观点分析论述,反复锤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刀越磨越快,脑子越用越灵。写的多了,下笔的时候就会有“文思如泉涌”的感觉,而不是硬“挤”、硬“憋”。
3.借鉴的范文多多益善吗?
适当借鉴一些范文,对提升材料的层次性、语句的鲜活性很有帮助。但是,是不是范文越多越好呢?
在得道会员群发现,一些笔友遇到写作任务,第一反应就写向群友索要范文。参考借鉴范文,是新手入门的必由之路。但是,参考范文并不是越多越好,有时候,过多反而会干扰你的思路。一般而言,写一篇材料,参考同类的范文以三篇为宜,超过五篇就非常考验对素材的驾驭能力了,不是谁能用好用足的。另外,借鉴范文应以我为主,就是说对所写的文章立意、结构要自己心里先有主意,然后再去找素材来填充,而不是简单地把范文拆解、拼凑、组合,否则,最终只能写成“四不象”。
4. 写材料到底有没有捷径?
互联网环境下,公文类的公众号越来越多,资料库也越来越多,某种程度使一些笔友的产生了“投机”心理。不少笔友往往上来就询问“材料的捷径”“写作的秘诀”,岂不知,写材料哪有什么捷径可言!你只看到别人写材料时倚马可待、信手拈来,却没看到别人背后长年累月的辛苦积累。有了这种急功近利的写作心态,是很难把材料写好的。
笔者通过对身边笔杆子的观察发现,那些水平高超、功力深厚的写作大咖,大都有着少则五六年,多则十来年,甚至二十余年的写作经历。正是由于持续的积累,才形成了高人一筹的思维能力和文字功底。这也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你一个月要达到别人几年的效果,这可能吗?
我们常说写作能力的提高没有捷径可走,并不是说没有窍门可寻。这方面,老笔头公众号推送了很多关于写作技巧的文章,这些都是大咖们的经验之谈,远比那些学院派的教科室来得实在管用,大家可以多学习多琢磨。
5.从新手到一名成型的笔杆,需要多久?
写材料,要从生手成长为熟手,成长期大概多久呢?我们觉得,大体周期是有的,具体时间是可控的。
老笔头一位导师告诉我,他是中文系出身,从接触公文到独当一面,在单位大拿传帮带的前提下,自己足足用了五年时间。
现实中,我们也遇到不少写得时间不短,但成长遇到瓶颈的例子。有人讲,自己写了十年,但都是例行完成公事,材料依旧写不出彩、没有新意。前段时间,有位文字岗的笔友告诉笔者,单位换了新领导,自己可能要转岗了,毕竟写了好几年材料,看得出,他的言语中有一丝落寞。
综合来看,从新手到成型的笔杆,两三年的时间肯定是有的,但具体要根据单位领导的要求程度、任务程度来决定。作为新手,你第一年把单位所有常见材料熟悉一遍,实际上,第一年有些材料还不一定能参与,情况好的话,第二年能参与所有材料,第三年能发挥主要作用,这个周期算是很快的了。这是最乐观的估计,至于时间上限,就需要具体探讨了。
6.如何把握学业务与学写作的关系?
为什么提这个问题?因为很多人不大重视这个问题,或者说,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有偏差。很多老笔杆都讲,熟悉工作是写好材料的前提,就是说,单位的业务工作要摸清吃透,这样才能写到点子上,才能言之有物。否则,写出的材料必然空洞无物,无法发挥以文辅政作用。
有位领导讲,要写单位的综合性材料,你必须对单位的所有工作都很熟悉,抓了哪些事、有哪些亮点、问题在哪儿、还可以怎么提高,都得心里有数。为什么很多笔杆子出身的干部容易受到提拔、得到重用,就是因为写材料是个很全面的锻炼。毕竟,写明白,是干明白的基本前提。
所以,不要脱离业务来写材料,首先得把业务搞清楚,要跟业务科室多交流,首先要把事讲清楚,在这个基础上再把词、句搞漂亮弄工整点,与领导的风格脾气对路一点,就是一篇很优秀的文章了。
7.材料被推翻了,具体怎么办?
从事文字工作,时常要面临这种情况。个人觉得,心态要摆正,沮丧解决不了问题,迅速调整才能脱离困境。
材料被推翻了,个人觉得首先要从方向上找原因,就是你的材料与领导意图有没有对上路,领导想讲的材料里有没有、领导关注的材料里体现了没有,如果领导扫一遍材料,里面没有值得感兴趣的点,大概率是要被抛弃的。
材料被推翻了,切忌再闷头想、关门写,应该主动找领导沟通,一把手不好找,可以找分管领导,也可以找科室的文字骨干帮忙把脉分析,否则极有可能再次失手。
同时,由于第一次的失利,第二次再起草时除了文字外,尽量避免犯低级的错误,比如,格式的问题,这都是隐藏的风险点,把方方面面想周全了,通过的机率会大很多。
8.降维打击,材料写作不应仅盯着文字
有句话,叫消灭你,但与你无关。在材料写作上,既要关注文稿,也不能局限于文稿,不要陷在字词里。很多时候,问题并不是出在字词上。
文章是给人看的。从这个层面讲,首先要有用户思维、受众意识,要把握服务对象的心理,然后对症下药,这也可说是一个捷径吧。
什么是好文章?这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一个固定的统一的标准。有喜欢工整类型的,也有喜欢随性点的,如果硬要牛头对马嘴,非要碰壁不可。有位笔友讲,他先后服务几任领导,每个风格都略有不同,个别还有点文字癖好,像喜欢用哪些词、忌讳用哪些词的,这些都要注意。同样是写讲话稿,有的喜欢出思想,观点论述务求深刻精辟,没有出彩的话很难过关;而有的就力求通俗易懂,用故事引事例讲俚语,重视现场效果。如果把不准这些,就好比走路找不到方向,再辛苦也无济于事。
文章写得好的,大概率也是洞察世故人情的人,对当前领导关注什么、上级强调什么、下面需要什么都很清楚,洞悉对象心理、知悉工作门道,遣词造句火候拿捏很到位,材料既有思想高度、也有指导力度,这才是文字工作的应有之义。
9.靠材料立身,有效期是多少?
靠材料立身,是指笔杆子以写材料展示素质,凭文字能力在领导心中占有一席之地。但是,说实话,这个期限不能太长,太长了,必然被贴上“只会写材料”的标签,最终只能与文字为伍,很难脱身,个人进步不一定有你的份。
之所以讲这个,主要是说笔杆子要学会转型,善于展示自己的综合素质,如此方能在更大舞台上挑大梁、唱主角。做到这一点,需要有意锤炼个人多方面的能力素质。其实,跟着领导写材料,既要学材料,也要学习领导思考问题的角度、处理问题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从理论到实践的必经之路。
所以说,从事写材料这个岗位,时间短了练不出来,时间太长又容易陷进去,大体要以个人实际来衡量。当你觉得材料方面进步空间不大的时候,就要着手考虑转行换岗了。
手机扫码阅读本文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