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字工作>> 实务性工作>> 经验做法

经验做法

写材料从"抄手"到"高手",需走好这几步!

    】【收藏】  作者: 老笔头  来源: 老笔头  阅读 次 【加入会员

说到写材料,大多数人都离不开一个“抄”字。正所谓,天下文章一般抄,就看你会抄不会抄。但也有很多新手,总感觉自己抄的都是精品、都是佳作,却总被大BOSS贬的一无是处,批得灰头土脸,对于“抄”字真真想说“爱你不容易”,一提到抄什么、抄多少、怎么抄,那真是,哎呀妈呀!脑瓜疼、脑瓜疼、脑瓜疼。

作为一个“材料虐我千百遍、我对材料如初恋”的资深老笔杆,今天就和小伙伴们探讨一下这个让人又爱又恨的“抄”。


“抄”的三个维度

1、从实际价值看,“抄”是一个省心活。“抄”的妙处在于“多快好省”,即可用模板多、成文速度快、文章质量好、所用时间省。合理的抄袭,相当于按下写材料的快进键,是应付急活紧活的利器。

2、从长远需求看,“抄”是一个体力活。仓中有粮,才能心中不慌。“抄”的前提在于有丰富多样的范文作保障,需要写作者大量翻阅上级、本级的相关文件资料,为之投入更多的精力和体力。

3、从具体操作看,“抄”是一个技术活。“抄”不是简单的加减乘除,关键在于披沙拣金、去粗存精,需要写作者练就一双火眼金睛,能把所需的好词佳句找出来、划出来,掰开了、揉碎了为我所用,使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


“抄”的三种境界

材料界有句行话:小抄抄于雷同,中抄抄于神似,大抄抄于无形。这三句话说的是“抄”的三种境界。

1、“粗抄”:就是只要感觉句子优美,不管领导喜不喜欢、场合合不合适、情况是否相似、工作能否落实,简单地生搬硬套、照搬照抄,不假思索地乾坤大挪移。这顶多算是低层次的文字搬运工。

2、“精抄”:就是选择与上级精神吻合的、与单位实际情况相似的、新的有冲击力的语言,通过移花接木之术,使其巧妙融入自己的材料之中,做到有其实而无其形。这应该算产品的精加工。

3、“妙抄”:就是从精品范文中抄立意、抄观点、抄逻辑,把其中蕴含的思路、方法、语言贯注到自己的写作过程中去,借力打力,出新出奇,以收到浑然天成、不着痕迹之效。这可说是二次再创作。


“抄”的四个原则

1、抄多不抄少。尽可能多地收集(中间的意思,一个名称替换)大政方针、上级决策部署、行业发展态势、本单位主要做法以及所涵盖的相关报刊杂志。写1篇材料,参考的同类范文不应少于5篇。

2、抄新不抄旧。抄的时候,应突出一个“新”字,尽量避免使用陈旧过时的材料,防止“新瓶装老酒”,使文稿能紧贴时代、紧扣时势。

3、抄上不抄下。尽量从上级文件中寻找切入点,与上级精神对标对表,以提高材料的立意和站位,更好地找准方向、把握要义。

4、抄近不抄远。尽可能抄与本单位情况业务相近、情况相似的范文,这样参考借鉴更加贴合实际。谨记:跨界的材料要慎“抄”。


“抄”的五个误区

1、素材越全越好。抄是手段,不是最终目标。素材不在多而在精,够用就好,并且找素材耗时费神、得不偿失。通常撰写一篇材料大体上准备5—8篇范文即可。

2、站位越高越好。公文材料要综合考虑领导层次、受众层次等多方面因素,必须契合自身单位实际,不要随意拔高、蹈高临虚,更不能基层说(中间的意思,一个名称替换)的话、下级说上级的话。

3、语言越美越好。公文材料要庄重大方、质朴自然,不能本末倒置,过于在形式美和语言美上瞎鼓捣。一百个人眼里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每个领导有各自的风格,一定要量体裁衣、因人而异。

4、篇幅越长越好。公文材料不是学术论文,无需过多地旁征博引、卖弄文才,不要穿靴戴帽、拖泥带水,更不能认为写得越长就越有水平而拼凑堆砌,点到为止,意到即可。

5、抓手越多越好。工作抓手是公文材料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抓手过多,会让具体执行者茫然无序、无所适从。一个自然段内同一工作的具体抓手,应保持在3—5个之间为宜。

抄是一种经历,没有抄过的材料狗不是一个好笔杆子;抄是一种积淀,不当抄手怎么成高手;抄是一种情怀,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材料水。


温馨提示:本文所讲的抄,不是照搬照抄的无脑抄袭,尤其是剖析发言、体会文章等个人材料,还是要触及思想,切忌拿来主义。


手机扫码阅读本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