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5个小招帮你进行材料写作积累
【小 中 大】【收藏】 作者: 随便咩咩 来源: 随便咩咩 阅读 次 【加入会员】
写文章的你,有没有某一刻觉得自己需要懂的太多了?
很多文章都说,笔杆子要上知政策、下晓基层,左知邻里、右懂行业…总之,要涉猎广泛。
笔杆子:“我太难了!”
这要求是不是很高?
可不高怎么行呢?稿子质量有要求。没有扎实的基础储备,怎么能做到旁征博引、信手拈来,洋洋洒洒“产出”一篇高质量的文稿。
基础储备都有一个过程。尤其是对新手小白来说,有必要掌握一些好的方法,迅速开启初步积累,然后形成“滚雪球”效应,尽快打造一个个人写作“资料库”。
随便咩咩干这块儿工作快10年了,关于资料积累有一些经验心得。与大家分享,希望我们能有共鸣,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当然更希望触动你的思考,来留言区分享你的“小法子”。
写在前面的是,关于政策法规。这一条,在很多人的建议里都专门讲到要注重收集整理,特别是过去一些年代的笔杆子。个人理解,对于两办、纪组宣等文字工作核心部门的人来说,有此必要,方便起草、修改文稿,答复咨询。而对于其他行业和机关的材料人来说,有精力可作此项工作,无精力顾不过来也无妨,现在的网络资源非常丰富,查找也非常便利,大多数的资料都能通过搜索获取。
个人常用的其他方法有:
1
报刊资料摘抄
机关里都有不少的报刊资源,但大部分都不会有人翻有人看。笔杆子可不能这样,这些报刊总体来说是精华,是经过“创作筛选”后呈现出来的,其文章、段落、篇章、字句多有可取之处,是学习特别是个人素材收集的好资源。咩咩自己虽然做不到全部翻阅,但也尽可能地有时间就去浏览,遇着好的题目、提纲、小标题、句子等,基本都会摘抄下来,然后进行电子档整理。过去有剪报的方式,但现在来说,已不太适合。一是大多报纸有了电子版,二是剪报工作量较大,且后期整理、查找使用没有电子档方便。
2
手机好句截取
相信大家手机上都有自己喜欢阅读的网站、APP,微信里也有不少的优质公众号,平时在阅读的时候,有没有注重对有价值信息的收集呢?是怎样收集的呢?咩咩推荐一个方法:手机上看到好的内容,随手截屏就保存下来,隔段时间整理成文字电子档,久而久之,这就是你的“装备库”。
3
网络资源整合
对笔杆子来说,网络是把双刃剑。一些人善于运用网络资源,从中汲取精华,自身大获裨益;一些人则过度依赖网络,一心只当搬运工,既浪费青春,又无所成长。如何把网络资源用好,咩咩建议“在精不在多”。有的同志爱好收集,电脑上可能有几十个G的文字材料,但能认真揣摩学习的,少之又少。“收藏”“保存”下来就是学习了,大概是不少人的通病。咩咩建议对网络资源进行简单浏览后,进行去粗取精,然后有针对性地“模仿”“学习”“延展”“创造”,最终予以消化,形成自己的营养。资料多了还有一个弊端,那就是容易造成一种心理压力和焦虑,不利于营造良好的写作氛围。
4
群众语言记录
人们常说“诗在民间”“智慧在民间”,这说明了我们的群众是极富创造力的,在长期的生动实践中“产出”了不少经典语录和经验。这些群众语言和智慧是丰富的写作素材,能极大提升材料的质感和生动度。关于这方面资料的整理,咩咩建议可通过手机记事本、随身小卡片等方式进行记录,做到“听见就记下”,不错过群众口中的“金句”。用群众的语言给群众讲,一定能收到“文半功倍”的效果。
5
诗词歌赋引用
“腹有诗书气自华”是说人,其实文章也一样,“文有诗书气自华”,在适当的地方、适当引用“诗词歌赋”,能有效提升文章文采,增强可读性可听性。谢亦森老师就是一位善于运用“歌曲”这一素材的大笔杆子,还有一些领导非常善于借古喻今,用古语、诗词来阐释道理。咩咩有2方面的建议,一是自然积累,对工作、学习中遇到的“诗词歌赋”好的用法,及时记录下来,二是抽时间对诗词歌赋进行学习研究,撷取精华进行思考,思考哪里能用,以什么方式引用,及时加以实践运用。长期积累,必然大成。
以上,一点个人实践经验。欢迎留言区交流。
手机扫码阅读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