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字工作>> 实务性工作>> 经验做法

经验做法

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综述(二)

    】【收藏】  作者: 何新国  来源: 何新国讲公文写作新浪博客(授权转载)  阅读 次 【加入会员

“十二五”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共十六篇六十二章,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规划纲要具有六个明显特点。一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围绕主题主线确定政策导向、设置规划目标、明确战略重点;二是力求做到五年与十年、当前与长远的有机结合;三是努力体现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的导向,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四是坚持民生优先原则,在分配、就业、医疗、教育、住房、社保、基本公共服务等诸多方面提出明确目标和具体要求;五是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六是在体现规划战略性、前瞻性的同时,努力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一)“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名称替换),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今后五年,要确保科学发展取得新的显著进步,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基本要求是:第一,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第二,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第三,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第四,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第五,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二)“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政策导向。按照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与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的要求,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科技教育水平明显提升,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成效显著,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规划纲要明确了“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24个量化指标,分为预期性和约束性两大类。其中有两点非常重要:一是今后五年国内生产总值预期年均增长7%,低于“十一五”时期预期增长指标0.5个百分点。二是全国总人口、耕地保有量、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森林增长、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等约束性指标处于重要位置,这些都与保护环境、改善民生密切相关。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上述目标,必须明确重大政策导向:一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二是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三是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四是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五是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六是促进区域协调互动发展,七是健全节能减排激励约束机制,八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九是加快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十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三)“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一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加大强农惠农力度,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二是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发挥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推进山东、浙江、广东等海洋经济发展试点。三是推动服务业大发展。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推进服务业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不断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四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逐步实现不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被列入重点推进区域发展的行列。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五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六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发挥人才资源优势,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七是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坚持民生优先,完善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等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八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适应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名称替换)。九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十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则,明确改革优先顺序和重点任务,深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进一步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 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十一是提高对外开放水平。适应我国对外开放由出口和吸收外资为主转向进口和出口、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的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不断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扩大和深化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完善更加适应发展开放型经济要求的体制机制,有效防范风险,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十二是推进社会主义政 治文明建设。坚持(单字替换)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 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十三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家园。从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推进“一国两制”实践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深化内地与港澳经贸合作,推进海峡两岸经济关系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努力。十四是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从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出发,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手机扫码阅读本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