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阿法狗”学习,用“大数据思维”写总结
【以稿换稿 】 作者:小二哥 发布:2018年01月15日 阅读: 次
导读
新年新气象,今天想跟大家聊聊当前最火热的话题——大数据。可能有些朋友会纳闷,难道这些高科技的东东,还会跟写材料有一毛钱关系?当然有关系,而且还是“直系血缘”,两者之间有着非常接近的“基因”。今明两天推送的文章,是我在元旦假期的读书感悟,希望能让朋友们对公文写作有更生动、更有趣、更深刻的认识。
因果性与相关性
1
什么是大数据?百度解释如下——大数据,又称巨量资料,指的是所涉及的数据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人脑甚至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
相对于网上的抽象定义,我更愿意通过“小数据”的对比,来帮助理解“大数据”。顾名思义,“小数据”就是比较少量、有限的数据,在小数据中,人们主要关注数据之间明显的因果关系,习惯于从原因直接得到结果。在公文写作中,“因果性”运用也非常普遍。例如,常见的函、通知、请示等公文,主要就是突出“因果性”,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说明白即可。这种写作对思维能力要求较低,容易通过模仿习得。
“大数据”,顾名思义就是数据要有丰富性、多样性。但是,在大量、甚至是海量数据中,很难直接看出数据之间明显的因果性,更重要的是挖掘数据之间隐蔽的相关关系,获得更多的认知与洞见,以捕捉现在和预测未来。大家看了下一节内容“相关性与大庆油田泄密”,会对大数据、相关性有具体直观的认识。
回到公文写作,“相关性”主要体现在总结类文稿,也就是综合性材料的写作上。其实,我之前提到的“找料子、梳辫子、戴帽子”三个步骤,就是属于寻找相关性的方法。通过分析、归纳工作(数据)之间的相关性(共性),寻找其中的必然联系,得出规律性、本质性认识。由此可见,总结写作与大数据思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相关性与大庆油田泄密
2
下面这个例子,充分说明数据相关性的重要。X世纪70年代,中国的国际交往开始恢复正常,为了加快建设发展速度,中国政府决定向其他国家招标采购一些重大建设项目,其中一项是大庆油田石油设备。
当时大庆油田的情况属于国家绝密,西方国家了解甚少,连油田的具体地点都不知道(“大庆”这个地名原来是没有的)。但是来自日本的投标非常准确,且一举中标。其背后的原因是,日本人通过XX年中国的《人民画报》上刊登的铁人王进喜的照片,运用数据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出了关于大庆油田许多隐藏的细节信息。
在上面的照片中,王进喜穿着厚棉袄,戴着大皮帽,握着钻井机的扳手眺望远方,背景是高高的井架。在一般人看来,这张照片除了体现石油工人的豪迈之气,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在日本情报人员看来却披露出许多信息。首先它泄露了大庆油田的位置。根据玉进喜穿的厚棉袄和戴的大皮帽,可以断定油田一定是在中国极北的地区,日本人估计油田应该:在哈尔滨和齐齐哈尔之间。其次从背景中井架的密度,大致可以估算出油田的产量。最后从王进喜握手柄的方式,大致能推算出油井的直径。
这些信息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因果性,但有着很强的相关性。正是通过系统分析这些相关性,日本人得到相对准确的信息,提供的设备非常有针对性,中标也就不出意外。从这个案例可以得到诸多启发,互联网时代的保密工作,不仅要严格执行显性的保密规范,还要对隐性的“相关性”保持足够警惕和敏感。
重新认识“数据”
3
要了解大数据,我们先要明白什么是“数据”。包括我在内的许多文科生看来,“数据”分明就是理科生的事情,就是一大堆看不懂、也不想看懂的数字和模型。其实不然,数据和数字之间并不能划等号,数据的范畴比数字要大得多。除了数字,我们看到的任何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包括医学影像在内的所有档案也是数据;各种设计图纸也是数据,出土文物上的文字、图示,甚至它们的尺寸、材料,也都是数据。
具体到公文写作,特别是对总结性文稿来说,数据就是具体的事实,当然也包括数字,这些事实构成写作的基石。还记得视频分享中对“总结”概念的分析吗?总结=总+结,“总”可以理解为数据,“结”可以理解为信息。总是结的基础,结是总的提升,具体、真实的工作是写作的基础和前提,为我们的归纳概括提供必要条件。任何的公文写作都不能脱离、歪曲具体的工作,这是原则性、根本性的要求。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数据与信息之间有什么关系。
零散数据缺乏价值
4
不少朋友容易把数据等同于信息,但是,严格地讲数据和信息还是有不同。信息是关于世界、人和事的描述,它比数据来得抽象。数据最大的作用在于承载信息,但是并非所有的数据都承载了有意义的信息,这些零散孤立、没有承载信息的数据往往缺乏价值。可以说,信息来自于数据,但数据不一定是信息。
例如,考古学家发现了古埃及大金字塔的周长、高度,以及主墓室的尺寸。通过计算这些数据之间的比例,可以推断X00年前的古埃及人已经掌握勾股定理,进而可以认识那个时期古埃及文明大致发展到了什么水平,这就是从数据得到信息很好的例子。但是,金字塔的这些数据,如果让一个盗墓者看到,他可能联想不到任何事情,但是在数学家或者考古学家眼里却意义重大。因为,在前者眼中,这些数据是孤立、分散的,后者却能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挖掘彼此之间的相关性,得出有用的信息。看到这里,大家就能理解“信息科”的具体职能,以及信息报送的本质。
公文写作的过程,就是把“数据”转化为“信息”的过程,数据必须服务、服务于信息。打个比方,标题(信息)就如统帅,内容(数据)就如士兵,如果统帅不行,再优秀的士兵也只是乌合之众。如果材料只是罗列素材的“流水账”,缺乏准确、鲜明的观点(标题),再好的工作素材也会大打折扣、黯然失色,因为这些文章只停留在数据层面,缺乏信息价值。信息量是衡量一篇总结材料的重要标准,如果传递的信息量大,这种材料就被称之为“有干货”,如果缺乏信息量,最常见的评价就是“这篇材料很空”。
我认为,包括公文在内的所有应用文,其本质都是沟通载体。就沟通而言,最重要的就是信息有效传达、接受。从这个角度来看,什么是空话?缺乏信息量的话就是空话。空话套话的典型症状就是过度“穿靴戴帽”,开头必言“学习贯彻”、“严格执行”,接着就是一大堆中央、省、市、县的重要会议或文件精神。这种没有信息含量的“穿靴戴帽”,本质上都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就是不想让群众看下去、读明白。
如何让材料“拔高”
5
信息源于数据,是数据的提升和浓缩。从数据到信息的提升,也就是领导经常说的“拔高”。在总结写作中,数据是具体的事件或数字,如何把一堆零散、孤立的数据上升为信息呢?也就是如何做到“拔高”呢?这就需要寻找数据之间的相关性,更具体来说就是寻找事物之间的“共性”,再通过文字表达,把数据提升为信息。在一篇总结性文稿中,信息含量最大的无疑是各层级标题,用几个字、十几个字,就能概括几百字、甚至几千字的内容,堪称信息的“压缩饼干”,标题的高度几乎代表文章的高度。
如何让材料“拔高”呢?我的观点是——“深度”即“高度”。对基层材料而言,写作者对工作认识越深刻,搭建出来的逻辑架构越扎实,地基也就越深入牢固,在此基础上建造的大厦自然也就越高越稳。具体到写作方法,就是通过归类分组、归纳概括,把零散孤立的某件事(数据),上升为系统描述的某类事(信息),实现从“某件事”到“某类事”的“拔高”。
从这里大家可以明白,公文写作中的“高度”,不是简单引用几句领导人讲话,用一些“贯彻落实”、“开拓创新”、“围绕中心”之类的抽象语言就能做到。公文材料真正的高度,应该建立在牢固合理的逻辑架构之上,是科学分类、正确归纳的结果,能够让读者触“类”旁通。反之,“地基不牢、地动山摇”,如果这个“类”分错了,文章的地基也就空了,所谓的“高度”就成为“虚度”、“空洞”。这样的“拔高”,只能是适得其反的“揠苗助长”,成为“既没用、又没错”的空话套话。
今天分享了我对数据和信息的理解,明天我们一起了解比数据、信息更高层次,也更为重要的概念——知识,并从指导实践、创新工作的角度来探讨总结写作以及大数据思维的重要意义。最后,感谢大家对我的关注和支持,祝朋友们新年一切安好,我们共同成长。
【来源:小二哥悟写作】
- 上一篇:写好牛逼标题,华丽整篇文章,这才是让材料出色出彩的关键!
- 下一篇:胡氏开门办文法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