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三大历史盛世秘书班子的共同特征
【以稿换稿】 作者: 杨树森 来源: 秘书工作 阅读 次 【小 中 大】【收藏】
中国历史上有三个彪炳史册的辉煌时期:从“文景之治”到汉武全盛的西汉盛世;从“贞观之治”到开元(唐玄宗年号)全盛的大唐盛世;从康熙掌政到乾隆全盛的康乾盛世。人们在总结盛世的历史经验时,往往忽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大治之世的中央政权通常都有一个比较和谐的秘书班子。
一、从“陈平让功、周勃让贤”看西汉盛世的秘书班子
“萧(何)规曹(参)随,留侯(张良)画策,陈平出奇,功若泰山,响若坻颓”,这是汉代著名文学家扬雄形容汉初诸臣各自发挥特长、和谐共事、同谋大计的句子。本来刘邦实力远不如项羽,但刘邦有一个齐心协力的参谋班子,项羽则仅有范增一个谋臣还不受重视。正是凭借秘书班子的优势,刘邦最终打败了项羽建立了西汉王朝。
刘邦建汉时天下还是一个烂摊子。高祖崩逝后,汉惠帝(刘盈)即位,其母吕后专权,刘氏皇室几乎不保。大臣陈平和周勃合谋诛杀吕氏家族,拥戴汉文帝(刘恒)即位,不久陈平请求辞去宰相一职,文帝惊问何故,陈平说:“当年辅佐高皇开国,周勃功不如臣,所以臣做丞相。今诛杀诸吕,臣功不如周勃,愿将丞相一职让于周勃,臣方心安。”文帝见陈平言辞恳切,遂命周勃为右丞相(正相),陈平为左丞相(副相)。有一次汉文帝在御前会议上问周勃全国一年内有多少起狱案,周勃答不上来,又问国家一年税收有多少,周勃还是答不出来。周勃生性耿直,不善随机应变,只得直说不知,但是心中惭愧。文帝又问陈平,陈平也不知道确切数据,但是他沉着应对道:“案件处理情况可以问分管司法的廷尉,税赋数额可以问分管财政的治粟内史。”文帝不悦,问:“这些具体的事情都有人管,你们正副丞相主管何事?”陈平从容答道:“陛下,臣虽愚钝,但知道丞相的职责是‘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像刑狱、税收等具体事务,已明确分工由专职官员管理,丞相没有必要管得太细。”陈平这番回答,不但化解了周勃遭遇的尴尬,而且陈述了“分层负责制”和“岗位责任制”理论,文帝听后点头称善。周勃听了陈平的高论,感觉自己治国之才不如陈平,随即上书称病,请求辞去正相之职,将丞相大印交给陈平,文帝又批准了他的请求,任命陈平一人为丞相,让周勃到外地做侯爷去了。
以上就是著名的“陈平让功”和“周勃让贤”的故事,它说明汉文帝的参谋班子内部关系十分和谐,也道出了形成这种和谐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因:分工合理,职权明确。
陈平虽不久后去世,却给朝臣留下了一个良好的传统。此后文帝、景帝时期,朝中都有一个比较和谐的谋臣集团,并先后出现了贾谊、晁错等著名谋士,给文帝、景帝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正是在他们的辅佐之下,汉帝国很快达到天下大治,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
二、从“房谋杜断、笙磬同音”看大唐盛世的秘书班子
成语“房谋杜断”的意思是:有才能的人能各尽所能,取长补短,和谐合作。典出《旧唐书·房玄龄杜如晦传》:唐太宗有两个得力谋臣,一是“尚书左仆射”房玄龄,一是“尚书右仆射”杜如晦。太宗同房玄龄研究国事时,房玄龄总能够提出精辟意见和具体办法,但往往难做决定;这时太宗就把杜如晦请来,杜如晦将房玄龄的意见略加分析,很快就帮助太宗做出决断。房、杜二人,就是这样一个善于出计谋,一个善于做决断,是为“房谋杜断”。人们称赞他们像“笙磬同音”一样和谐(“笙磬同音”是《诗经》中的句子,指笙、磬两种乐器和谐地合奏)。
成语“房谋杜断”和“笙磬同音”的比喻颇能说明唐太宗秘书班子内部和谐合作的状况。当时朝廷的谋士集团人才济济,除房、杜二人外,还有魏征、王珪、长孙无忌、姚崇、宋璟等名臣,这些人出身不同,性格殊异,各有专长,但是同朝共事,彼此配合,和谐相处,与唐太宗一起共同创造了“贞观之治”。《新唐书》在评论房、杜时说:“帝定祸乱而房、杜不言功;王、魏善谏而房、杜让其直;英、卫善兵而房、杜济以文……新进更用事,玄龄身处要地,不吝权,善始以终,此其成令名者。”就是说,在协助李世民夺取皇位上,房、杜功劳很大而不居功自傲;在善于直言进谏上,他们甘居魏征、王珪之后;在带兵打仗上,他们全力配合李靖、李世;在新人出现后,他们不专权,给别人更多的机会。房、杜二人不仅在为大唐王朝建章立制方面建立了巨大功勋,而且他们知人善任,宽容他人,又做到谦虚自律,为构建朝廷内外和谐的氛围作出了贡献。
三省制的完善和政事堂议政制度的确立,也是贞观年代大臣之间关系和谐的重要原因。南北朝时期形成的“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三省制,到唐太宗时趋于完善。中书省起草的政令在呈送皇帝画“敕”后,还要送门下省审议,最后再由皇帝批准才能作为正式法令交尚书省执行。遇重大政务,或三省意见不同,就要召开三省联席会议以协调各方意见,会议场所称为“政事堂”。政事堂开会时设主席,由三省主官轮流充任。这种较为合理的决策机制,为大臣们和谐共事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中央政令在下发前经过充分论证,避免了决策失误,这对“贞观之治”的出现起了重要作用。
三、从南书房和军机处的高效率看康乾盛世的秘书班子
康熙8岁即位,14岁开始亲自执政,其权力内受制于议政王大臣会议,外受制于中央秘书机构内阁,而这两机构内部矛盾重重,效率不高,康熙感到无法依靠它们实现自己的宏图大略,便于康熙十六年(1677)设置了一个特殊的秘书机构——南书房。南书房原为康熙读书处,因位于紫禁城月华门南而得名。康熙根据“不问出身贵贱,只论学问高低”的原则,选择“才品兼优”的汉族知识分子“入值”,名为与皇帝切磋学问,随时应召“侍读”、“侍讲”,实际上成为康熙的智囊班子。
南书房的中枢机要秘书机构的地位,直到雍正朝成立军机处后才有所改变。雍正七年(1729),因用兵西北而设“军机房”处理紧急军务,并辅佐皇帝处理政务,三年后改称“办理军机处”,乾隆后简称为“军机处”。军机处成立后,总揽军、政机要,议政王大臣会议则名存实废,内阁成了只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南书房也重新成为仅供皇帝读书治学的处所,不再具有总领朝廷机要的地位。清代史学家赵翼评论康熙时的南书房说:“时尚未有军机处,凡撰述谕旨,多属南书房诸臣。”故有学者认为康熙的南书房实际上是雍正朝建立的军机处的前身。军机处的某些特点南书房都已具备。
无论是康熙的南书房,还是雍正时开始设立的军机处,都是历史上以效率高而著名的秘书机构。它们之所以能为皇帝提供高效优质的智力服务,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人员精干,有入值南书房资格的(时称“南书房行走”)仅有几人,而军机处初设时,军机大臣也仅有三人,后来才增加到四五人至八九人。二是内部和谐,由于这些成员仅以临时值班的
与三大盛世秘书班子的和谐状况相对照的,是在政治黑暗、经济凋敝的衰世,即使没有发生大规模的社会动乱,中央政权的秘书班子也往往内部矛盾重重,大臣之间勾心斗角。如明代倒数第二个皇帝明熹宗天启年间,朝中两大派争斗激烈,以赵南星为首的东林党人排斥反对派,非东林派则愤而结交秉笔太监魏忠贤,最终导致“阉党之乱”,明政权元气大伤。从才学上看,赵南星等人并非无能之辈,但内斗消耗了他们的才智,智囊团的作用也就非常有限了。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手机扫码阅读本文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