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秘工作>> 实务性工作>> 秘苑纵横

秘苑纵横

回忆耀邦同志对我的两次文字考核,用心良苦

以稿换稿】  作者: 高勇   来源: 作者原创   阅读 次 【    】【收藏

中央文献研究室 高勇

(2016年)

在一个人的历史上,不定哪一步就是个重要转折。

胡耀邦于1952年8月10日到团中央上任时,我刚20岁,是团中央组织部秘书科干事。我做梦也不曾想到,1959年3月,组织上调我去任胡耀邦的机要秘书。

我在耀邦同志身边一直工作到1964年8月,前后将近6年时间,成为胡耀邦主政团中央时期,陪伴他时间最长的秘书。

“文革”中我曾与他同挨批斗,同关牛棚,同下干校,一起流放。以后虽不在他身边工作了,但还时有来往。在与他长期近距离接触中,深受教益。其中,有两次特别的文字考核至今让我印象深刻。

“贾宝玉也是搞调查研究的”

1960年年底到1961年年初,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工作会议和八届九中全会。针对当时全国出现的“浮夸风”“共产风”“瞎指挥风”等,毛泽东在八届九中全会上向全党干部发出了“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号召,希望通过大兴调查研究,使1961年成为“实事求是年”。

八届九中全会结束不久的一天,耀邦同志很风趣地说:

“高秘书,贾宝玉也是搞调查研究的。”

我一愣,当时没醒过神来。

耀邦同志说,《红楼梦》第39回“村姥姥是信口开河,情哥哥偏寻根究底”,“寻根究底”就是调查研究。接着,他边笑边讲起了这一回的故事梗概。

他说:刘姥姥到大观园,为讨得贾母喜欢,就把乡村中的所见所闻讲给贾母听。她见贾母喜欢听,就胡编了一些故事来讲。

她胡编说,有一年冬天,下了几天大雪,有一天起得早,听见柴草跺响,以为是有人来偷柴草,就往窗外看,竟看见一个十七八岁的小姑娘,穿着红袄……

这时,贾母把话岔开了,刘姥姥没有继续编下去。贾宝玉却产生了兴趣,对那个小姑娘放心不下,背地里又去问刘姥姥:“那小姑娘是谁?“

刘姥姥就编了告诉他:那是我们村庄北边地埂子上有一个祠堂,供了一位老爷家小姐的像。这位老爷只有这一位小姐,十七岁上死了。时间久了,这位小姐的塑像竟然成了精了。

贾宝玉当作真的,又间了刘姥姥具体在什么地方。贾宝玉思来想去一夜没睡,第二天就派焙茗按照刘姥姥说的方向、地名去询查。焙茗去了近一天,天黑才回来,贾宝玉赶忙问情况。焙茗说:

“找了一天,找到东北角田埂子上,有一个破庙,进去一看,吓得我又跑出来了。哪里是什么女孩,是一位青脸红发的瘟神爷!”

说完这个故事的梗概,耀邦同志哈哈大笑,我也笑了。

他说:“刘姥姥本来是信口开河胡编的,可是贾宝玉却当成了真的,还派人去调查了一天,结果只是个破庙。”

说到这里,我们又笑了一阵。他对我说:“你把《红楼梦》这一回在文字上压缩一下,压缩成一二百字的故事,我在讲话或写文章时还可以引用,说明贾宝玉也是搞调查研究的。”他还规定了“考核”时间,要在一周内压缩出来。

此后的一周里,我做完日常工作后,就着手压缩《红楼梦》第39回。这一回,原文约8100字,压缩成一二百字,既要保持故事的完整性,又要尽量引用原文中的生动语言,并非易事。我一共压缩了四稿,第一稿2000多字,第二稿压到1200字,第三稿又压到900字,还是不符合规定。第四稿又压到400字,感觉实在压不下去了。再压,会使人看不明白,也丢掉了故事性。于是,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准备向耀邦同志交卷。

到了耀邦同志的办公室,他正在看文件。我坦诚道:耀邦同志,您要我压缩《红楼梦》第39回,我实在压缩不到一二百字。原文8000多字,现在只压到了400字,您先看下,行不行?”

耀邦同志放下手中的文件,接过我递交的两张稿纸看了起来。看完说道:“可以了,可以了。这就可以在讲话或文章中引用了。你先把它放起来。“我这才松了一口气,心里一阵愉悦。

此后,我就把压缩《红楼梦》第39回的故事,当成耀邦同志对我文字能力的一次重要考核。

“我是有意逼着你学习的”

还有一次文字考核,就是要我注释古文。

那是1962年的一天,耀邦同志叫我到他那儿去。我见他办公室桌上摆着一本大厚书,他打开书指着其中一篇题为《傅毅传》的文章,对我说:“你把这一篇文章注释出来,看不懂的地方,可以找工具书查,时间限两周之内。“

这次他没有多说,既没有交代为什么要注释这篇文章,也没有交代注释出来做什么。我也没有多问。

我抱上这一大本书回到办公室,先粗看了一遍,其中有很多词语、地名、官职、年号都弄不懂,只大体知道这篇传记中占了很大篇幅的是傅毅所作的《迪志诗》,也就是启迪后人立志的诗。

不懂就查工具书,查一点,记一点。这篇不足500字的文章,一共写了84条注释,注文2900多字。我按规定的期限交了卷,耀邦同志逐条批阅,和我一起讨论,直到他感到满意为止。

就在我注释《傅毅传》期间,他又选了一篇文章。《傅毅传》注完后,他说:“你再把这篇《谕业》注释一下,时限也是两周。”这篇《谕业》是唐朝韩愈的学生皇甫提写的,文中有大量比喻和形容词,对我来说,十分难懂,因此,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有些词语在工具书中查不到,只好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揣摩。

有的注释,耀邦同志也觉得似是而非,或勉强可通,最后也只好这样了。这篇文章原文约1400字,注释写了129条,竞达5600字。

当时,团中央机关选了一批古文印发大家阅读,名为《古文选读》,我注解的这两篇,耀邦同志也让一起印发了。

耀邦同志说:“做这种注解工作,既可以学习知识,又可以提高文化素养,我是有意逼着你学习的。以前我也用这种方法逼过刘秘书,我要他注解屈原的《离骚》,逼得他好苦,《离骚》确实不好懂,他只好一句一句查,一句一句注解。但此后,他在古文方面读了很多书,进步很大。”

原来如此,耀邦同志对我进行文字考核,就是鼓励、鞭策甚至有意逼着我去学习,不断提高我作为秘书应有的文化素养。

手机扫码阅读本文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