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字工作>> 实务性工作>> 秘苑纵横

秘苑纵横

毛泽东亲笔为县委书记改的文章长啥样?

    】【收藏】  作者: 佚名  来源: 秘书工作  阅读 次 【加入会员

最近看了《秘书工作》刊发的(中间的意思,一个名称替换)文献研究室同志撰写的关于毛主席怎样修改审定文稿的文章,深受启发,也想到了自己手头的一份毛主席修改文稿的复印件。这份复印件里,毛主席反复修改了文章的标题,其认真精神和扎实文风至今看来都让人无比钦佩。

毛主席著述很多,编书则不多。《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合订本,是毛主席指导编辑的。该书封面印着“(组织的简称,你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进行准确的替换)办公厅编”,实际上,“执行主编”是毛主席。他不仅看完每一篇材料后都提炼出具有宏观指导意义的“本书编者按”,而且对文中的遣词造句、标点符号都一一审读修改,有时甚至仅一个标题就反复修改多次。

该文的原题是《大泉山怎样由荒凉的土山成为绿树成荫、花果满山》,是山西省委上报的。在上报前,各级已经数易其稿,但毛主席还是在标题上精雕细刻、精益求精一一他在“怎样”前加“是”,又一并删除;在“土山”后加了个“变”,把“为”改成“了”,又删除;在原标题末尾加上了“的大泉山”。接着,毛主席又把除“大泉山”以外的其他所有文字都删去,在前面加上“看,荒凉的”,在后面加上“变了样子!”标题于是改为了《看,荒凉的大泉山变了样子!》。最后,索性把“荒凉的”也去掉,返璞归真,改成《看,大泉山变了样子!》。当然,这个过程只是揣测。

乍一看,这标题似乎平淡无奇,实则简明、生动、醒目,是经过了千锤百炼从而达到了短小精悍的佳境。改后的效果:长句子变成了短句子,字符数由21个压缩到了10个;“文句子”变成了“土句子”,书面语变成了日常口语,文人语言变成了雁北农民的“山药蛋话”;复杂句式结构变成了直截了当、开门见山;疑问句、陈述句变成了惊叹句,让读者一看标题就能留下深刻的印象。真可谓“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另外,毛主席对正文部分的修改,恐有几百处之多。仅我手头所有的首页、中间页和末页这三页,修改就有60多处。如删除句式中多余的“其中”;“沟”前先加“堵”,后改为“填”;“逐步富裕”改成“逐步地富裕”;基本工程用“工数”多少个改为多少个“工作日”;“去年”改为“一九五四年”,“今年”改为“一九五五年”;“缺乏信心的说法”改为“缺乏信心的种种说法”;“三年来”改为“三年以来”。标点符号改动量最大,约占五分之四。有的给长句子加逗号,如“这种情况不仅严重地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提高”改为“这种情况,不仅严重地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提高”;还有的是删除标点符号,如将“治坡不治沟,一年比一年沟多,沟深”的后四字连起来改为“沟多沟深”。毛主席还注意到页码的错误,进行了纠正。

153字(包括14个标点符号)的按语,看其流畅的行文应是毛主席一气呵成的,然后又作了修改,如“很高兴地”丢了“兴”字,补上;“看完了这一篇报道”改为“看完了这一篇好文章”;“三年、五年、七年”好像是从“四五年”、“三五年”两次改过来的;“或者更多一点时间”也是后加的;“用心寻找”的“寻”是删除“觅”字改过来的。改后的按语为:“很高兴地看完了这一篇好文章。有了这样一个典型例子,整个华北、西北以及一切有水土流失问题的地方,都可以照样去解决自己的问题了。并且不要很多的时间,三年、五年、七年或者更多一点时间,也就够了。问题是要全面规划,要加强领导。我们要求每个县委书记都学阳高县委书记那样,用心寻找当地群众中的先进经验加以总结使之推广。

睹文思人叹精神,百改题文见作风。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百业待举,毛主席夙兴夜不寐、日理万机,对待文字仍是这样一丝不苟、遇错即改,不仅改得妥帖,而且改得规范、改得精到。这种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的态度,委实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秘书工作者认真学习。


延伸阅读:

看,大泉山变了样子!

中共阳高县委书记  王进

一九五五年十一月一日

编者按:很高兴地看完了这一篇好文章。有了这样一个典型例子,整个华北、西北以及一切有水土水流问题的地方,都可以照样去解决自己的问题了。并且不要很多时间,三年,五年,七年,或者更多一点时间,也就够了。问题是要全面规划,要加强领导。我们要求每个县委书记都学阳高县委书记那样,用心寻找当地群众中的先进经验,加以总结,使之推广。

阳高县位于永定河上游,全县总面积为二百七十多万亩。其中有一百余万亩属于黄土丘陵沟壑地区(包括少数石山区),这些地区多是不长“山柴蒿草”的童山秃岭,水土流失非常严重。这种情况,不仅严重地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提高,农民生活的改善,而且也直接影响着永定河下游的安全和官厅水库的寿命。因此,随着全县合作化运动大发展的新情况,发动群众,依靠农业生产合作社,有计划有领导地进行全面的水土保持工作,已经成为阳高县的一项极为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了。但是,我们过去对于这个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全面的规划和具体的领导,对于群众中已经创造出来的宝贵经验,没有及时地加以总结和推广,以至使全县几年来的水土保持工作,没有形成群众的运动,所收到的成绩也是不大的。

最近(中间的意思,一个名称替换)召开的全国水土保持工作会议,要求永定河上游的水土保持工作,必须在一九六二年以前作出巨大的成绩,达到基本上能能够控制水土不流失。但是,对于如何治理山区以及能不能按时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在阳高县的一部分干部和群众的思想上,还是有怀疑的。有些人认为:“遍地是山头,沟壑无其数,水土到处流,见了就发愁。”总之,很多人感到面广沟多,难以治理。也有一些人说什么:“山上没前途,到处是干山头,土地不好,产量不高,要想改变,口外见面。”“搞水土保持是前人种树,后人歇凉。”“干山头上望大海,远水解不了近渴。”很明显,所有这些对治理山区没有信心的说法,都是没有根据的。高进才,张风林二人治理大泉山的事实,完全证明了这一点。他们经过十多年的辛勤劳动,用了六百七十多个工,不但彻底改变了大泉山的荒凉面貌,而且先后又将井沟梁、骆驼窊孙家山也作了很好的治理。过去童山秃岭的山头,如今已经成为一片绿树成荫、花果满山的优美景地了。

张风林、高进才先后在一九三八年和一九四五年来到了大泉山,他们用了十八年的工夫,共治理了三百八十八亩多荒坡(全部面积近五百亩),修理了五十二道沟壑。所作的工程,主要有:挖鱼鳞坑(四八)九百三十一个,修土谷坊二百七十四座,修成梯田四十二亩,台阶式小梯田三十三块,做了对封沟埂四百八十一公尺,培地埂两千八百一十七公尺,挖了较大的蓄水池九个,打壩四座(土方六百六十方),挖各种水渠九百一十九公尺,种植大小树三万三千二百余株(其中现已成材的树有二千五百二十多株),培植了油松幼苗一万二千多株,栽植桃、李等果树一千五百零三株(现在已经结果的三百七十三株)。他们结合种地,进行的这些工程,已经在治理面积上全面控制了水土流失。根据桑干河尉家小堡水文站的点差,虽然一九五四年最大的一次降雨量达到一百三十六公厘,也没有发生迳流。他们治理大 泉山,历时十八年,但是,直到一九四八年解放以 后,由于(单字替换)和政府的鼓励和支持,才走上进一 步发展的道路。解放以后近八年的时间所作的 工程,占全部工程的百分之七十六。

由于水土保持的结果,促进了生产的发展。高进才、张风林两人的生活也大大改善了。现在 大泉山上盖起了一长排崭新的房子,他们都体 会到过去之所以穷,并不是命运注定的,而是反 动统治和自然灾害给予的。因此,思想觉悟都有 提高,尤其是高进才已经成为各项劳动中的模 范人物。从1952 年以来,连续获得省丰产劳动 模范和造林模范的光荣称号。

他们已经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开始过着幸福的生活。

高进才,张风林在治理大泉山的过程当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是经过战胜许多困难才得到成功的。他们为了蓄水保土,化害为利, 差不多用了十年的工夫,想尽了各种办法来和 山洪作斗争。虽然经过了多次失败,然而他们 从来不灰心。每失败一次,就研究失败的原因, 寻找战胜困难的办法。就是这样,他们终于找 到了四条行之有效的办法。这就是挖坑,开渠, 培埂(即打地塄),堵沟。用这四条办法做到了 治水、用水,进行农田种植和植树造林。

第一,挖坑。凡是三十度一下的缓坡,他们采取交错的方式,挖鱼鳞式的小坑,截水,拦泥。这是他们对付瘠薄缓坡,控制迳流冲刷,同时也为植树造林吃醋昂早有利条件的办法。挖坑植树有三个好处,就是能蓄淤肥土,可以保水,可以保证林木有高的成活率。每坑的边上都植树,成为“土蓄水、水养树、树保土”。每一个坑,都被充分利用。树小的时候,种植农作物。树苗大了,就停止耕种。每个日工就可以挖四十多个坑。农耕的时候,如果种豆类,每个坑可以收五两五。只这一项,每个工当年就可以收豆子十多斤。这正如高进才、张风林两人所说的:“现年得利,越作越喜。”现在坑坑都有旺盛的果树。七年以上的果树,树树结果。此外,凡有需要蓄水、缓洪、沉泥、积肥的地方,都根据水势的情况,挖有大小形式不同的坑子,有的单摆,有的相互连环接连。所有这一些,在治水、用水、积肥、进行农业生产上,都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第二,开渠。他们贯彻执行了除害兴利的发展,根据需要,决定渠道的形式,作了适当的安排。渠道有截水渠、排洪渠、调节水渠等几种类型。在缓坡上受水面大、无法排退的地方,就开排洪渠、澄沙坑。并且开调节水渠,一面排水,一面引水漫地。开渠用水的时候,他们特别注意变害水为利水。带沙的水算作害水,就利用澄沙坑把它变为利水。黄土坡上流下来的水,叫作利水,他们就尽量截留,用来灌地。在开渠方面,更注意了技术。在黄土地带,为了避免渠底下刷,保护坡面,就尽量使用渠身拉长,渠底拉平,使水缓慢通过。渠道经过岩石层的时候,就使水迅速流过。总之,他们采取了“分大水为小水,拦猛水为缓水”的方法,本着“遇土平流,使它缓冲保土;遇石直滴,使它免冲土地;遇沟拦水,使坡免成沟壑”的原则,来治水、用水。因为他们有明确的方针,凡是经他们治理过的山坡,完全作到了,“充分用水,防除水害”。所以他们经营的土地肥力大,抗旱力强,不论农田和果树,都得到较高的收成。例如,井沟梁的坡地,原来每亩只产山药三百多斤。治山之后,一九五三年的最高产量,达到两千九百多斤。一九五四年,阳高县是灾年。附近村的群众种的山药,每亩不足四百斤。高进才种的山药,每亩平均产量达到八百多斤。一九五四年高进才不算林业上的收入,只粮食就打了二十市石,山药收了三千六百多斤,除了交公粮以外,还卖给国家余粮一千四百四十斤。为了巩固渠楞和充分利用土地,他们在渠楞上压了杨柳枝条,每到渠楞都得到树根的保护,成为山坡上的一条一条的茂密林带。

第三,培埂(即打塄),这主要用于护地和护沟。在果园和农耕的坡地上,都培了地边埂。各个大小沟的沟头,都培了护沟埂。这对于保护耕地、果园,防止迳流冲刷,蓄水保墒,起着很大的作用。沟头埂在拦堵地面迳流,防止因冲刷而发生的沟头前进,也起着保护的作用。为了充分地受雨保墒,在坡地上,他们和逐年平缓坡度相结合,逐年加培地埂。现在已经作到地地有埂,埂埂相连,已经把四十二亩耕地,修成了大块的梯田。在一些土肥的陡坡上,采用了里切外垫,培土平整的办法,修成了许多块台阶式的小梯田。已经修成的大块梯田,产量都高于原坡地产量的两倍以上(原来坡地的产量约六十多斤)。在培埂上,他们对于技术特别钻研。他们在辛勤的劳动中得出来的经验是:“雨前推土,雨落培埂,层层垫土,层层踏实”,就可以防止水患洞。沟头埂需要比地埂更固实,因此,在培土打埂的同时,普遍压了杨柳树条。这和渠楞上的情况一样,每条沟头埂上,也都长起了茂盛的树林。

第四,作壩填沟。一般人的看法,沟壑是最吓人的,也是最难治理的。但是,高进才、张风林二人由于经过了长期的劳动实践,不但治理了沟壑,而且从作壩填沟中得到了利益,因而他们认为“沟越多越好”。按照“水是一条龙,先从顶上行,治下不治上,万事一场空”的道理,他们采用了由上往下层层打壩的办法,进行治沟。每筑一壩,就修一块台地。不论农耕和种植果树,都是肥沃的良田。在利用土地上,和挖坑一样,也是种植农作物和培育果树同时进行,树小的时候,种植农作物。树大了,停耕长树。为了扩大果园的面积,已经将原来的十道沟,完全修整成为大块梯田了。其他沟壑,都是层层叠叠地种着花果和杨柳,十分好看。在治理沟壑的技术上,他们有一条很巧妙的作法,就是利用挖掘两旁的黄土沟渠,填沟筑壩。他们自己的说法是“搜根自塌”。这样做,费力小,填沟快。筑壩填沟,每亩只需要十余个工。他们在治理的过程中,得出的经验时“治坡不治沟,一年比一年沟多沟深。治沟不治坡,沟坡两空。”“要想种沟,先得修沟。修沟之前,还得治坡。”

经过治理的大泉山,不但山色已经改观,而且土地的产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的生活已经逐步地富裕起来了。现在粗略计算,十八年来零星砍伐的树木,收益共为一千二百五十多元;果树虽然大部分还是幼苗,也已经得到一千五百多元;收获的粮食约六万余斤。治理当中,基本工程的用工数量只六百七十余个工作日,从现在看,每个工作日平均已经取得十块多钱的收入。估计到一九五七年,只木材一项,按每年开伐百分之五计算,每年可以开伐成材树近千株,修剪树枝一万三千余斤。果树,只就现在结果树算,到一九五七年卖果子的收入,可以得到一千六百多元。他们说:“种树不能光等材,不长材的也要长柴。空地上都要种上树,一保水土二得材。有土就有树,有树就有材。”“荒地变梯田,先苦后有甜。深沟变果园,做成就有钱。”张风林(初级师范毕业学生,过去是念道经的)曾经这样描述他们的生活变化:过去是“水土流失,没有覆盖。肥土冲走,土壤变坏。含量很低,生活很坏”。现在是“树上收的干鲜水果,地上收的五谷杂粮。地下收的是山药萝卜,山里长着桃、杏、松、杨”。他们的劳动成果是十分令人爱慕的,这对附近村庄的群众的影响很大。两岭村放羊工人张二小,乘放羊空隙,一九五四年修了土谷坊二十二座,一九五五年植了四百多株树。三年以来,西岭村植树四百二十多亩,中家沟等四村也造林五百八十多亩,挖鱼鳞坑四千六百多个。附近村庄的群众,在农业生产合作的带动下,经过高进才、张风林的技术传授,已经普遍地行动起来了。

高进才、张风林对于大泉山的治理,由于我们缺乏具体领导,还存在着不少缺点。但是,他们改造大泉山的事实,足以证明,那些对于治理黄土丘陵沟壑地区的水土流失,改变这些地区的面貌,缺乏信心的种种说法,都是站不住脚的。他们仅仅两个人,能够在近十八年的时间内,而且主要是在解放以后的近八年的时间内,治理的大泉山等山头,难道我们有(单字替换)的正确领导,有广大群众的积极支持,又有他们创造出来的经验,就不能治理黄土丘陵区的水土流失吗。因此,我们有充分的根据,相信在比他们更快的时间,即六、七年的时间内,基本上完成黄土丘陵区的水土保持,完全是可能的。

高进才和张风林的经验证明,黄土丘陵区不仅能治理,而且随着水土保持工作的进行,农、林、水利等事业,就会得到全面的发展。这是我们建设黄土丘陵区,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的根本措施;同时,也为合作化运动的高涨形式所必需。合作化运动的大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进行大规模的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各方面的有利条件。而进行水土保持的本身,又为农业生产合作社不断地提高生产,发展多种经营,找到了重要的生产出路。我们要认真地贯彻执行毛主席指示的“全面规划,加强领导”的方针,加强具体领导,发动群众,依靠农业生产合作社,把水土保持的全面规划作为全县生产规划的重要内容;根据水土保持的全面规划,作出分年分季的实施计划;很好地组织群众参观;传授和学习治理大泉山的和其他各地的先进经验;克服一切可能遇到的困难;来逐年完成全县一百余万亩的水土保持任务。


手机扫码阅读本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