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参型秘书——冯谖
【以稿换稿】 作者: 梅军 来源: 秘书工作 阅读 次 【小 中 大】【收藏】
秘书工作需要较高的文化水准。在春秋战国之前,由于贵族对教育的垄断,只有为数很少的贵族子弟可以在国家办的贵族学校接受教育,史官的地位得以保持。到了春秋后期,孔子率先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招收学生不分出身贵贱,他的学生有三千人。此后的墨子、孟子、淳于髡等,弟子都在千人以上。私学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普及,使文化人的数量激增,于是秘书队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文化人(主要是“士”)大量补充进秘书队伍,有的充当了国君的顾问、谋士,成为官方秘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些人则成为达官贵族的门客,他们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私人秘书。
战国中期以后,各诸侯国的上层贵族“养士”之风更加盛行,著名的“四公子”(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魏国的信陵君)以及后来秦国的吕不韦等,都纳士数千,称之为食客、门客或舍人。他们流品繁杂,乃至有鸡鸣狗盗、引车卖浆之徒,但仍以有文化的游说之士为主。这些门客执掌的是参议谋划、起草信函、处理日常事务、承担交办事项,实际上属主人的私人秘书,是后世幕僚的祖师。孟尝君门下的冯谖就是当时私人秘书中的佼佼者。
《史记·孟尝君列传》和《战国策·齐策》中记载了冯谖的完整故事:
冯谖出身贫民,穷得没法养活自己,听说孟尝君好客,就托人找孟尝君,希望投奔到门下做个食客。孟尝君问他:“有什么爱好?”回答说:“没什么爱好。”又问:“有什么才能?”回答说:“没什么才能。”孟尝君笑道:“那也没关系,先住下吧。”手下的人看不起他,让他吃最下等的伙食。
过了一段时间,冯谖经常靠在柱子上一边弹他的剑,一边哼着歌:“长剑呀长剑,咱们回去吧!吃饭没有鱼。”有人将这事报告了孟尝君,孟尝君发话:“给他鱼吃,让他享受一般门客的待遇。”又过了一段时间,冯谖又弹剑唱道:“长剑呀长剑,咱们回去吧!出门没有车。”别人都笑他不知足,也报告了孟尝君,孟尝君豪爽地说:“给他配车,享受上等门客的待遇。”冯谖有了车,经常驾着车举着剑去看朋友,告诉人“孟尝君非常尊重我,把我当成上等客。”可没过多久,他又开始弹剑唱道:“长剑呀长剑,咱们回去吧!没有钱养家尽孝。”别人都觉得他也太过分了,贪心不知足。孟尝君听说后就问他:“冯先生双亲还健在吗?”回答说:“还有老母在。”孟尝君就派人供给冯母的吃用,不让短缺。此后冯谖就不再唱他的“弹铗歌”了。
后来孟尝君因供养门客太多感到费用紧张,需要人帮他到封地薛邑去收债,冯谖便主动承担了这个任务,在出发前向孟尝君告辞的时候问道:“收完了债,买些什么带回来呢?”孟尝君说:“你看我家缺少什么就买点什么吧。”
冯谖到了薛邑,让经办人员把应该还债的乡民们都召集起来核对债券。凭证全部核对完毕,冯谖说:“孟尝君借钱给你们,是考虑到你们缺少本钱无以为业,要收取一定的利息是因为靠它供养那么多门客。我来之前孟尝君有交代:有偿还能力的还是按原来的契约还本付息,确实贫穷没有偿还能力的一律免除债务,把债券当面烧毁。孟尝君仁义如此,大家能够有负于他吗?”接着他真的把该免债的贫穷乡民的借据当众烧掉了,乡民们一起山呼万岁。
孟尝君听说冯谖烧掉了债券,非常恼怒,派人把冯谖召回并责问道:“我家食客有三千人,而自己的奉邑不多,难以供给,才放债于薛邑以增加收入;正因为许多债民不能按时付利息,才请先生到薛邑收取。听说先生把好多券书都烧掉了,这是为什么?”冯谖说:“是烧掉不少债券,但并没有全烧。那些有偿还能力的我重新强调要如期还本付息;那些穷得根本无法还债的,即使你不免除他的债务,也只能利滚利越滚债越多,越多越是还不起,逼急了他们就只好逃亡。所以如果急于逼他们还债,最终不但要不到,您自己还会背上贪图利益不知体恤士民的恶名,那些借债的民众也会落得背离主人、抵赖债务的名声,这可不是激励您的士民、彰显您的声望的做法呀。现在烧掉的是没有任何用处的债券,捐出的是根本无法收回的烂账,这样做的目的是让薛邑的老百姓更加爱戴您并广泛传播您关心民众的美好名声。再说,我出发之前问您买点什么回来,您不是说让我看家里缺少什么就买什么吗?我看您家里珍宝无数,犬马成群,美女满院,所缺少的只有‘义’,因此我就给您买了‘义’回来了。对此您还有什么疑问吗?”
一年后,齐渭王听信秦、楚等国传来的谣言,以为孟尝君名声压过齐王而把持国家大权,就找借口免去了他的相位,孟尝君只好回到自己的封地薛邑。离薛还有百里,就看到乡民们扶老携幼等在路旁迎接自己。孟尝君非常感动,回头对冯谖说:“先生当初说为我买‘义’,我不能理解,今天终于看到了。”
冯谖说:“狡兔三窟也只能免于一死,现在您只有一窟,还不能高枕无忧。请让我为您再凿两个洞窟吧。”他带了孟尝君给的五十套车马和五百斤黄金来到魏国,对魏王说:“齐国免了孟尝君的职,等于把治国的英才往外国赶,诸侯谁先迎接他,一定能够富国强兵。”于是魏王空出了相国的位置,派使者带着黄金一千斤,车马一百套,去骋请孟尝君。冯谖抢先赶回,告诫孟尝君说:“黄金一千斤,算是贵重的礼物了;车马一百套,算是显要的使者了。齐王一定听到这个消息了。”魏国的使者往返请了三次,孟尝君坚持辞谢不去。
听说别国如此重视孟尝君,齐国的君臣都慌了,齐王派太傅送来黄金一千斤,彩纹四驾车马两套,佩剑一柄,专函向孟尝君道歉说:“我听信谗言免了您的职位,实在太不应该了,特来向您谢罪。希望您看在先王宗庙的份上,不要计较寡人的过失,回到朝廷来管理国家。为表达诚意,我再给你增加一千户的封地。”冯谖告诫孟尝君说:“请您向齐王求得先王的祭器,在薛邑建立宗庙。”宗庙筑成了,冯谖回来报告孟尝君:“三个洞窟已经凿好,您可以高枕无忧享受安乐了。”
在孟尝君被罢免相位时,原来的门客纷纷离他而去,只有冯谖对他忠心耿耿;恢复相位时,那些门客又欲投靠门下,孟尝君感叹道:“我这个人平时好客,对门客生怕有所不周,食客达三千多人,先生您是知道的。哪里想到这些人看到我一日被废,都背叛我而离去,没人为我着想。现在我依靠先生的帮助得以恢复相位,那些门客又有何面目再来见我?如有再来见我的,我一定要朝他脸上吐唾沫,狠狠地辱骂他。”冯谖听说后赶紧下拜,孟尝君问:“先生您这是代那些门客来向我道歉吗?”冯谖说:“不是代客道歉,而是因为你刚才说的一番话不够妥当呀。您听说过‘物有必至,事有固然’这句话吗?”孟尝君说:“我没听说过,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冯谖说:“凡是有生命的东西都总有一死,这就是‘物之必至’;人在富贵时有许多士人投靠,贫贱时却很少有真正的朋友,这就是‘事之固然’(客观事物本来的样子)。您难道没有看到那些一大早往集市上赶的人吗?天刚亮时争先恐后来到市场抢占摊位;到了傍晚,人们路过这里时却掉着膀子对两旁的摊位都懒得看上一眼。这并不是因为人们喜欢早晨而讨厌傍晚,而是因为傍晚时人们在集市上赚不到钱。所以说,在您失去相位时宾客都离你而去,不应该成为您怨恨他们而拒绝接纳的理由。希望您还能像过去一样热情地接待他们。”孟尝君听完后,再次鞠躬称谢:“我一定听从您的指教。先生这番高论让我茅塞顿开,我哪里敢不接受您的意见啊!”
孟尝君做相国几十年,没遭受一丝半点祸殃,靠的都是冯谖的计谋。
上面这段故事是综合《史记》和《战国策》中有关篇章改写的。两本史书记载的内容有一些差别,这里在详略取舍上做了一些综合处理。
战国时期作为贵族私人秘书的“士”,主要作用就是为主人出谋划策。在上述这段故事中,冯谖先后为孟尝君出提出了四个重要的参谋意见:
第一,冯谖以孟尝君的名义免除了贫困乡民的债务(注意:对有偿还能力者并没有免除,这是《史记·孟尝君列传》中的记载,在《战国策》中是不加区别一律免除),为孟尝君买回了义(民心),使孟尝君有了一块可靠的根据地。冯谖那段关于免除无法还债的乡民债务的利弊分析,真正反映了他的远见卓识,即使今天看来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第二,冯谖凭自己的智慧,通过外交策略促使齐王恢复了孟尝君的相位。这一段游说魏国君主重金聘请孟尝君的情节(在《史记》中说的不是魏国,而是秦国,这点差别并不影响对冯谖的评价),充分显示了冯谖杰出的外交才能,他似乎还精通“君主心理学”,能够预测齐王会产生什么样的心理反应。
第三,在齐王再次聘请孟尝君任相国的时候,冯谖根据齐王前面听信谣传谗毁之言罢免孟尝君的行为,建议孟尝君提出在薛地建立宗庙供奉先王之器的条件,这就为孟尝君巩固相位加上了双重保险。
第四,在孟尝君打算拒绝接待那些在自己遇挫时离开身边的门客时,冯谖对他提出了仍要热情接纳门客的建议,并说出了一番“贫贱寡友”乃“事之固然”的理论(《战国策》中没有这一段),实际上是要求孟尝君以宽容之心对待门客的过错。如果一个领导人对部下的态度达到这种境界,还怕没有人拥护自己吗?
在奴隶制、封建制社会中,社会的管理者往往是一些平庸的贵族,这些人正如《左传》“曹刿论战”故事中所言,“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些达官贵族往往因为高高在上脱离群众而缺少真知灼见,就像本文中的孟尝君。但这些人如果能礼贤下士,乐于听取部下的意见和建议,也能在政治上有所建树。假如孟尝君当初把喜欢发牢骚的冯谖赶走,他大约也不会在历史上留下美好的名声。从这个意义上讲,冯谖的故事就不仅为我们留下一个参谋型秘书的生动形象,也为我们如何处好领导和秘书的关系、充分发挥秘书人员和秘书部门的参谋咨询作用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历史系)
手机扫码阅读本文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