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字工作>> 实务性工作>> 秘苑纵横

秘苑纵横

文能疗病的东汉秘书陈琳

    】【收藏】  作者: 佚名  来源: 互联网络  阅读 次 【加入会员

陈琳(?—公元217年),字孔璋,广陵(今江苏江都县)人,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三国志?魏书?王粲传》附传说:陈琳入仕之初任大将军何进主簿;董卓之乱后避难冀州,依附于袁绍,被用为记室;官渡之战后到曹操手下工作,任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主簿和记室,都是古代秘书性职务。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提升为门下督。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染疫疾而亡。

陈琳的出生年月虽然不详,惟知在“建安七子”中比较年长,约与孔融相当,但从他的工作简历中可以知道,他从参加工作起到建安十三年止,先后在何进、袁绍和曹操三个人的手下从事秘书工作。具体任职时间是:汉灵帝末年,任何进大将军主簿,时间在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三月之后到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八月之前,因为何进从河南尹升任大将军的时间为中平元年三月,而何进死于中平六年八月。何进死后,陈琳即依附于袁绍。建安十年(公元205年),陈琳到曹操手下工作,三年后改任他职,离开了秘书岗位。由此可知:陈琳从事秘书工作的时间不会少于二十年,但也不会超过二十五年,其中担任袁绍秘书的时间最长,有十五年左右。

陈琳的职业定位

不但陈琳做秘书的时间可以弄清楚,而且他的职业定位也十分明了。他是一个典型的文人,擅长撰写章表书檄,风格比较雄放,文气贯注,笔力强劲,在当时与阮禹齐名。陈琳写出了不少公文名篇,代表作有《为袁绍檄豫州文》。曹丕在《典论?论文》中称陈琳和阮瑀“章表书记,今之隽也”。又说:“孔璋章表殊健”(《又与吴质书》)。对陈琳在章表书檄写作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刘勰也不吝给予肯定:《文心雕龙?才略》篇说陈琳“符檄擅声”;《文心雕龙?檄移》篇又说“陈琳之檄豫州,壮有骨鲠”;《文心雕龙?章表》篇再说“琳、瑀章表,有誉当时;孔璋称健,则其标也”。赞美、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陈琳亦长于写诗,其诗仅存四首,代表作为《饮马长城窟行》,描写繁重的劳役给广大人民带来的苦难,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同情,颇具现实意义。全篇以对话形式写成,乐府民歌的影响较浓厚,是最早的文人拟作乐府诗作品之一,诗风朴实、生动,富有民歌特色,不仅为后世诗评家所称道,而且对魏晋六朝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笔杆子”既是陈琳鲜明的专业形象,也是陈琳的职业定位。

三易其主

汉末魏晋时代,既是“文学的自觉时代”(鲁迅语),又是中国古代文人作家的人格悲剧时代。门阀士族制度盛行,文人走上仕途必须依附一定的政 治势力、集团。由于朝廷更迭频繁,权臣像走马灯似的换来换去,所以无论世族、新贵,皆以保家全身为念。“士大夫攀龙附凤者,皆望有尺寸之功”(《资治通鉴》卷一百四十五))。文人作家想在政 治上有所建树,不得不依附于权贵。他们一方面热切追逐荣名,向往仕进,同时又慨叹世事叵测,仕途多艰。陈琳也是如此。他在汉魏间动乱时世中三易其主,一方面表现了他对功名的热衷,另一方面也是出于保家全身的考虑和需要。

陈琳入仕之初,正是东汉统治日趋黑暗的年代,宦官专政愈演愈烈。大将军何进想诛灭宦官,但何太后不同意,何进也就不敢违背太后意旨。袁绍向何进献策说:“可以调集四方猛将豪杰,领兵开往京城,对太后进行兵谏。”何进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于是下令召地方诸侯董卓带领军队到京。在何进决定调董卓领兵入京时,陈琳曾经提醒他说:“大兵一到,强者称雄,这样做是倒拿干戈,授柄于人,不但不能达到目的,恐怕还会引起混乱!”何进不听,终遭董卓之乱。

陈琳依附于袁绍后,袁绍的势力一天天强大起来。谋士沮授当年劝袁绍迎奉汉帝,袁绍不予采纳;当曹操后发制人,挟天子以令诸侯,袁绍又老大不高兴,在致曹操的信中,态度强蛮地要求曹操把皇帝送到邺城来。曹操拒绝了,自此,两人正式交恶。虽然曹操惮于袁绍的势力,曾做过一些妥协,如将高于自己的“大将军”职位让给袁绍,袁绍仍愤愤不平。为了实现独霸天下的野心,袁绍决定首先消灭曹操。

为了师出有名,袁绍命令陈琳起草了一篇讨伐曹操的檄文,即历史上著名的《为袁绍檄豫州文》。陈琳尽展铺张扬厉之能事,用尖酸刻薄的词句,不仅历数曹操专横跋扈、贪残肆虐的罪状,把曹操写得一无是处,而且连曹操的祖宗三代也被骂遍。文章最后号召“幽并青冀,四州并进”,“举武扬威,并匡社稷:则非常之功,于是乎著”。并以五千户侯、钱五千万收买曹操的首级。该文笔锋犀利,文词流畅,具有很强的鼓动性。

这篇文字虽有横扫千军之势,可官渡一战,曹操却以弱胜强,大败袁绍,陈琳也在兵败中被俘。他想起自己写过讨伐檄文得罪了曹操,这次被俘决无生还的希望。然而,曹操很大度,并没有要杀他的意思,只是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文,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

陈琳连忙谢罪:“矢在弦上,不得不发。”意思是说:当初写檄文是袁绍让我写的,这就好比搭在弦上的箭,不得不放一样,是身不由已的事啊!

听了陈琳的解释,曹操放声大笑起来,从此再也不提这件事了。后来,人们用来比喻事情到了不得不做的时候,便常用“箭在弦上”或“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这个成语。

曹操爱惜陈琳的文才,对他不仅不治罪,还照样任用他,委任他为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其军政章奏、檄文多出自陈琳的笔下。

文能治病的科学依据

陈琳写的章表书记,文笔气势刚健,踔厉风发,摇人心旌,具有振聋发聩的力量,确实写得好。更让人称奇的是,陈琳起草的公文,居然还有疗治曹操头痛病的奇效。《三国志?魏书?王粲传》注引《典略》,就记载了这样一桩奇事:有一次,陈琳写好了几篇公文,呈请曹操审定。当天,曹操正被头痛病折磨得苦不堪言。但公务在身,又不能不处理,病躺在床上的他,便强打精神支撑起身体看文书。看着看着,他的精神好多了,病痛也减轻了不少。当看完其中的一篇檄文后,曹操兴奋得从床上一跃而起,高兴地说:“这篇文章写得太好了,把我的头痛病都治好了!”当即吩咐手下人厚赏陈琳。

陈琳撰写的书檄居然有疗治曹操头痛病的奇效,当不是夸张,也决非偶然。

中国作为文明古国,图书疗法的历史源远流长。有文献表明,早在古代,中国人就创造了文体“箴”,用以规过,疗以心疾。刘勰在《文心雕龙?铭箴》篇中说:“箴者,针也,所以攻疾防患,喻针石也。斯文之兴,盛于三代”。这里的“针石”,指古人治病用的石针和药石,“三代”指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八世纪的夏、商、周。箴作为一种文体,是由古代以针和药石治疗疾病的事实引申来的:人有生理疾病,可以用针药治疗,人有心理的迷惘和过失,亦可用“箴谏”、“箴诫”来疗救。刘勰对文体“箴”之源流的考据,向我们揭示了图书疗法在远古中国的存在。箴的发明是中国古代有意识开展图书疗法的开始,无意识图书疗法的渊源还可能更早。近现代出土了大量刻有卜辞的甲骨,这是最早形式的图书,其中那些记录有占卜手或龋齿能否痊愈的卜辞的甲骨,在医学文献史上被称为“疾手”、“疾齿”(陈高华:《中华古文明大图集》)。谁能说在巫医占主导形式的早期医学时期,在夏代第一篇箴文《虞人》出现以前,一个有身心问题的古人,在占卜后得到一块表明吉兆卜辞的甲骨,不会欣喜若狂,身心疾病得到缓解或痊愈呢?恐怕在甲骨文产生之时,图书疗法就萌芽了(王波:《图书疗法在中国》,《中国图书馆学报》,1998年第2期)。

另外,在我国最早的医书《内经》中,不但有“聚精会神是养生大法”之说,而且最早提出了情志相胜理论。根据这一理论,当一种情志过盛导致疾病时,用另一种对它有相克作用的情志来冲淡、抵消、纠正之,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对图书的疗疾作用,南宋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也说:“盖其辞意典雅,读之者悦然,不觉沉疴去体也。”在国外,近年来也推出读书疗法,提出“有病请去图书馆”,由“图书馆治疗医师”针对病人的情况列出有关书目供病人学习,获得良好的效果。

典型医案

文能治病,不仅有科学依据,而且历史上有许多成功的医案被记载流传下来。它们既是体现图书疗法生命力的生动的实证材料,又是我们研究图书疗法的分析对象。据有关专家搜集整理,除曹操的头痛病一时被治好外,尚有如下典型医案:

一、治弱智症。

传说,汉文帝少时脑笨,通过读诵奇文,弱智症不治而愈,后来当上了皇帝,能日理万机,而且提倡节俭,多施仁政,开创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另据宋代孙光宪《北梦琐言》载:“孙揆尚书,不慧,涕泪狼藉”,后刻苦攻读,开发智力,“十五岁适然一变”,竟业就功成官至尚书(许家和:《读书祛百病》)。

二、治疟疾。

杜甫博览群书,尤善诗赋,涵泳汪洋,千姿万状,忧时即事,世称“诗史”。客有病疟者,甫曰:“诵吾诗可疗之”,果然(王三山:《文人书趣》)。

三、治恶疮。

据载,清代秦子忱患恶疮,“伏枕呻吟,不胜苦楚”,但一部《红楼梦》竟然使他忘却病痛,“迎月读竣,而疾亦赖是渐瘳”,全书读毕,恶疮不但奇迹般痊愈,还写出《秦续红楼梦》一书(许家和:《读书祛百病》)。

四、治气痛症。

清代《老异续编》载有一桩奇事:白岩朱公患气痛症,发作时每每因吟诵杜甫诗歌数首而获缓解(许家和:《读书祛百病》)。

五、治口吃。

《太平广记》载,“王法朗,舌大而长,呼文字不甚真切”,后通过“精诵五千言”的读书训练,“颇有征验”。今人文史学家张默生儿时口吃,见人不能出一语,原名敦讷。1919年考入北京高师后,发誓矫正口吃。他广搜古今中外关于演讲、辩论之书,如《战国策》、《盐铁论》、《神灭论》、《神不灭论》等,凡可能者,无不购得精读朗诵。他还交结一位辩论对手,名曰“杠友”,每至周日,就到校外互杠不休,常精疲力尽,饭不能下咽,然以此为快。坚持两年,终去口吃之病,其父闻讯,惊讶万分,喜极泪下(王烈:《中国自然疗治大全》;王三山:《文人书趣》)。

六、治伤风流感,心脏早搏。

当代作家秦瘦鸥在《休息读书论》中自述:“近年则把金庸、梁羽生、琼瑶三位先生的巨作作为药物,以对抗伤风流感,乃至心脏早搏等,几乎百试百验”(王三山:《文人书趣》)。

七、美容。

宋代诗人黄庭坚认为读书可以美容,他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礼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则语言无味。”今人郑逸梅作《幽梦新影》,其中也说:“面目之可憎与否,不在于美丑,在于其人之曾否读书,所谓腹中有诗书气自华也。”(王三山:《文人书趣》)。现在有一种流行说法,说是一个男人的长相好不好看,有没有气质风度,四十岁以前由爹妈定,四十岁以后由自己定。这也证明读书确实能美容,能治丑。

以上医案,虽然为文能治病提供了成功的例证,但并不是说它能百病可医。现代医学告诉我们,图书疗法属于心理治疗领域,其治疗对象主要是心理和精神疾病。它对生理疾病的治疗只起辅助作用,是通过作用于心理,再由心理影响生理而实现的。上述医案貌似图书疗法治疗生理疾病的成功,实则是图书疗法调整心理的结果(王波:《图书疗法在中国》)。

通过以上介绍和分析,就不难明白陈琳起草的公文为什么能疗治曹操头痛病的原因了:正是陈琳能窥见曹操的心思,说出了曹操想说而一时难以说明白的话,于是化解了曹操心中的症结,加之陈琳的文章文笔气势刚健,酣畅淋漓,造成一种特殊的刺激和兴奋,使人快意,曹操的头痛病由此遽然而止,便在情理之中了。

默默无功的失落

陈琳的诗、赋、文虽然都写得很好,而且与“建安七子”其他人相比,他的诗、赋在表现“立德垂功名”一类内容上也表现得特别突出,但终其一生,仕途上却一直不得志。他后来虽然被曹操提升为门下督(门下督为汉代郡县所属职官,主盗贼事,亦称门下督盗贼。东汉末年丞相府、将军府亦置。三国魏置,为丞相、诸公、开府位从公者及骠骑将军以下二三品将军之近卫部队将领。其品位依所属官长品位高低而异,如二品将军属下者为七品,三品将军属下者为八品——《中国历史大词典》),但其职位只是第七品,品级是很低的。陈琳三易其主,对他的仕途发展无疑会有负面影响,但袁绍不会用人,也是其中因素之一。当然,在动乱时世中,百无一用是书生,这才是陈琳始终不得志的根本原因。晚唐诗人温庭筠曾写过一首七律《过陈琳墓》,凭吊这位建安才子,其中道尽了陈琳的寡欢与失志: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陈琳是一介书生,手中有笔却无剑,在争权角力的乱世中,又曾三易其主,自然注定其默默无功的失落。然而,比起其他卷身于政 治斗争漩涡,结局大都未得善终的作家来,陈琳最后还能寿终正寝,又算是幸运的。

陈琳的著作,据《隋书?经籍四》载,有《陈琳集》三卷,可惜早已散佚。明代张溥辑有《陈记室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本文史料主要引自《三国志》、《文心雕龙》、《资治通鉴》、《中国历史大词典》等)


手机扫码阅读本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