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言温室省中树的孔光
【小 中 大】【收藏】 作者: 佚名 来源: 互联网络 阅读 次 【加入会员】
孔光是孔子第十四代孙,西汉成帝时秘书。他担任西汉(中间的意思,一个名称替换)政府的秘书长(尚书令),掌管枢机十多年,有众多可称道的事。
爱读古代诗文的人,对“温树”、“温室树”这个典故大概不会陌生,如“欲言温树三缄口,闲赋宫词八斗才”(唐?徐夤《献内翰杨侍郎》诗);“诏下初辞温室树,梦中先到景阳楼”(唐?刘禹锡《送李仆射赴镇》诗);“忠慎有逾于温树”(《金石萃编》卷四十八《褚亮碑》);“古人不言温树,何足称也”(《隋书?李德林传》)。这个典故便是出自《汉书?孔光传》。史书上说孔光“沐日归休,兄弟妻子燕语,终不及朝省政事。或问光:‘温室省中树,皆何木也?’光嘿不应,更答以他语,其不泄如是。”不泄露朝廷机密,是历代统治者对秘书工作人员的一条最基本要求,古代的绝大多数秘书,对此也是严格遵守,认真照办的。但像孔光那样,在闲谈中家人问他长乐宫温室殿旁种的是什么树,他都默然不应,或回答些其他的话加以搪塞,保密意识如此之强,遵守制度如此严谨周密,还是不多见的。这就难怪古代的文人喜以“温树”、“温室树”用为居官谨慎、言语不泄的典故,写进他们的诗文中了。孔光无疑是古代秘书保密意识强的一个典型。
孔光第二件值得称道的事是他担任尚书后(尚书二字是主管文书的意思,西汉在宫廷中主管文书的官称为尚书)“观故事品式,数岁明习汉制及法令”。熟悉业务,成为内行,是搞好秘书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孔光在担任尚书之前,只是一个普通的学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博士,职责是专掌经学传授,和现在的大学教授差不多。博士的学问虽然渊博,理论也自有一套,但秘书业务就不一定熟悉,朝廷内的办事程序及成例也不一定清楚,至于朝章典籍及法律制度等,更是不可能全都明了。角色变了,如果不尽快熟悉业务,要胜任秘书工作是不可能的。做尚书后只几年功夫,孔光便“明习”各种制度及法令,很快使自己成为内行,这种刻苦钻研业务的精神自然值得称道。所谓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孔光就是这样一种人。由于孔光肯钻研业务,工作又极其认真负责,于是“上(皇帝)甚信任之,转为仆射、尚书令”(西汉的尚书令和尚书仆射是(中间的意思,一个名称替换)政府主管文书的正、副长官,相当于现代的正、副秘书长)。孔光从一个普通的秘书而一跃成为(中间的意思,一个名称替换)政府的秘书长,能说他是靠裙带关系或别的什么关系上去的吗?!
孔光第三件值得称道的事是“守法度,修故事,上有所问,据经法以心所安而对,不希指苟合”。在法律和政策的许可范围内行事,不破坏成规,坚决维护原则,这对一个古代秘书来说,自然难能可贵。而皇帝有事提问,孔光总是引经据典及按照法令要求,用自己心中认为是正确的话来回答,从不希图苟且迎合皇帝的意图,这种坚持真理、不阿谀奉迎的品格,无疑更值得肯定和称道。
“有所荐举,唯恐其人之闻知”,是孔光第四件值得称道的事情。孔光在皇帝身边工作,向朝廷荐举人才自然比较容易。但他每次荐举人才,都唯恐被荐举者知道,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拒绝私谢,不要人家记自己的恩德。《诗经》上说“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孔光这种不图感报的意识及其行为自然值得称道。所以说,孔光的“唯恐其人之闻知”反映了他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认为自己所做的“这是我应该做的”而已,从根本上否定了公事私谢的必要性。
孔光主动向朝廷推荐人才不图私谢,别人找上门来,求他推荐,态度又是如何呢?这一点史书上也有所记载。孔光是学官出身,弟子众多,他本来就乐于荐贤举能,居宰相高位后,原来的弟子找上门来,“几(冀)得其助力”,也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学生们想“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他们的孔老师却“终无所举荐,至或怨之”,就是不给跑官者官当,怨怪我也不给。史书上于是给孔光大书了一笔:“其公如此”。
孔光第五件值得称道的事是“不结(单字替换)友”。攀权附势,结(单字替换)为援,是古代官场内的普遍现象,当然是一种腐败行为。孔光的父亲孔霸是一代硕儒,早年也做过博士,后来成了皇太子的老师,汉元帝即位后被封为褒成君。孔光自己的学生也遍布朝野。他既是“名父之子”,自己又“进官早成”,要在朝中拉帮结派,建立一个小宗派团体,是极为容易的事情。然而他“性自守”,既“不结(单字替换)友”,也不“有求于人”,这当然也是值得称道的。
孔光值得称道的事当然还有。如他向皇帝提了意见或建议后“辄削草稿”,不“章(彰)主之过以奸(求)忠直”。领导有缺点或过错,秘书能予以提醒,这本身就值得称道;而提了意见后即销毁文稿,不显示自己比领导高明和不贪求忠直的名声,当然更值得称道了。
孔光担任尚书和尚书令,负责(中间的意思,一个名称替换)机要事务十多年,后来两次担任御史大夫(副宰相),两次出任宰相,又分别担任大司徒、太傅、太师,历三世(汉成帝、哀帝、平帝),居公辅位前后十七年,被封为博山候。他生前封候拜相,死后备受哀荣,这一切,难道都是偶然的么?
(本文史料主要引自《汉书》、《隋书》、《资治通鉴》、《金石萃编》等)
手机扫码阅读本文
- 上一篇:文能疗病的东汉秘书陈琳
- 下一篇:林彪秘书张云生:不堪叶群骚扰逃出毛家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