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鉴古知今>> 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

东汉亡国的背后——十常侍乱政

繁体中文】  作者:任青青   发布:2015年11月25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摘要

在东汉的史书上,宦官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十常侍乱政加速了东汉这个本就倾颓的王朝的灭亡,开启了跌宕起伏的三国演义。

一.简介十常侍的职位——中常侍

1. 中常侍的官职介绍

中常侍, 西汉时皇帝近臣,给事左右,职掌顾问应对。多为皇帝爱幸之宦臣,无定员,凡列侯、将军、卿大夫等,得此加衔,可出入禁中。中常侍是仅有虚衔的加官。西汉前期只有常侍之名,或称常侍郎,为郎官之一。武帝时东方朔曾为常侍郎。汉元帝才将常侍郎改为中常侍。元帝时有中常侍许嘉。东汉时中常侍已非加官,而成为有具体职掌的官职。其秩为千石,后又增为比二千石,本无员数,明帝时定为四人。东汉初改变西汉制度,多以宦者担任此职,如章帝、和帝时,郑众、蔡伦都从小黄门迁为中常侍。安帝时,和熹邓皇后临朝,中常侍都任用宦官,并授以重任。从此以后,居此位的宦官竟可权倾人主,员数也从四人增加到十人,东汉末增加到十二人。

2. 中常侍的地位

中常侍为列侯至郎中的加官,出入宫廷,侍从皇帝,传达诏令,掌管机要文书。兼有侍从顾问的职位。

中常侍作为皇帝的内饰机构,虽然官职不大,可是实际作用却是举足轻重好的。皇帝圣旨的传达,口令的传送,都由中常侍来完成。由于传送圣旨的过程交由中常侍,中常侍作为最先接受圣旨的人,所以圣旨是否完整的传达,中常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中常侍在御前侍奉,所以有可能有机会对皇帝的决策提点建议,甚至帮皇帝出谋划策。其本身是皇帝的亲信,受皇帝宠爱而参与朝政的决断也有可能。

 

二.十常侍乱政

1.十常侍的人员组成

十常侍指中国古代东汉(公元25年—220年)灵帝时操纵政权的张让、赵忠、夏恽、郭胜、孙璋、毕岚、栗嵩、段珪、高望、张恭、韩悝、宋典等十二个宦官。他们都任职中常侍。

2.十常侍乱政的背景

东汉自和帝刘肇登基后,迭出少年(包括幼儿)皇帝,他们不懂国家政务,因此造成了外戚和宦官轮番窃掌国柄的斗争局面。而且这种斗争有一种愈演愈烈的趋势。汉灵帝时期也是如此。汉灵帝建宁元年(168年),外戚与宦官的斗争便不可阻遏地爆发了。一方以窦太后、窦武为首,另一方则以宦官曹节、王甫为首。

灵帝即位后,由于年小,仍由窦太后执政。一方面,窦太后给自己的宗亲大肆分赏官职,封窦武为闻喜侯;其子窦机为渭阳侯,;其兄子窦绍为鄠侯,;窦靖为西乡侯,位拜侍中,掌管羽林左骑。致使窦氏一家权倾朝廷内外,十分显贵。而另一方面,宦官曹节被封为长安乡侯。虽然曹节前期被压制,但后来通过灵帝乳母取得太后信任。因此陈蕃与窦武对此非常担忧。于是,密谋欲除去宦官,但太后一直犹豫不决,迫使陈、窦二人采取武力消灭宦官集团,但密奏事先被宦官得知,激起事变。永康元年九月初七日,宦官就发动了宫廷政变。最终陈,窦二人被迫自杀,宦官集团取得了宫廷政变的胜利。之后,灵帝被迫升任曹节为长乐卫尉,封育阳侯;升任王甫为中常侍。其他朱瑀、共普、张亮等6人封为列侯,11人封为关内侯。于是“群小得志,士大夫皆表气”。十常侍乱政的历史由此开来。

3.十常侍乱政的内容

汉灵帝时,以张让和赵忠为首的十常侍宦官集团。早在汉桓帝时期他们就因为自己的特殊身份亲近皇帝,把持了大部分朝政,打击陷害忠良官员,并且看准了小皇帝刘宏是个无知软弱只知玩乐的人,于是亲近小皇帝,时常与小皇帝一起玩乐。小皇帝与十常侍关系亲密,甚至到了称其中两位为父亲母亲的地步。汉桓帝死后,他们利用自己的人脉以及朝中派系的错综复杂,巧妙的借诸于各种卑鄙手段扶持小皇帝登基,再利用与小皇帝的特殊关系操控无能懦弱的小皇帝以达到紊乱朝纲,操纵群臣的目的。太后明知十常侍的目的,但因为考虑到自己的利益,对他们采取了放纵的态度。以至于十常侍顺利的将刘宏推上了皇帝的宝座。小皇帝从小整日只知玩乐,从来不过问朝政,也不懂如何处理朝政,于是汉朝统治大权完全落入了十常侍的手里,皇帝成为了傀儡。汉灵帝统治下的汉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

(1).把持人事大权,广结党羽

主要体现在对察举制的控制。秦汉时,由刺史,列侯,公卿等向朝廷举荐人才。到东汉后期,由于吏治败坏,察举人才的职权逐渐被宦官所夺。十常侍时期这种局面愈发严峻。他们不断地巩固自己的势力,网罗人才,同时为了自己的庞大家产后继有人,开始收养义子。最后形成士族地主集团,割据势力迅速膨胀。资治通鉴卷第五十八回记载,十常侍自己横征暴敛,卖官鬻爵,他们的父兄子弟遍布天下,横行乡里,祸害百姓。郎中张钧在给皇帝的奏章中明白指出,黄巾起义是外戚宦官专权逼出来的,他说:“张角所以能兴兵作乱,万人所以乐附之者,其源皆由十常侍多放父兄、子弟、婚宗、宾客典据州郡,辜确财利,侵略百姓,百姓之怨无所告诉,故谋议不轨,聚为‘盗贼’。”

(2).直接参与朝会,把持朝政

朝会制度是秦汉时期建立的由君主指示朝中文武大臣开会商议处理国家事物的一项制度。也称朝议制度。一般由帝王或是王公大臣主持,会议内容更是事关国家机密。除宦官赵高主持过外,再无宦官主持。可是东汉后期,由于汉灵帝的宠信,竟然让十常侍之一的赵忠主持朝会“既议,坐者数百人,各瞻望中官,良久莫肯先言”。【1】这就使得十常侍得以参与朝会。其结构侵入到东汉的中枢机构。活动空间大大增加,也就为十常侍的乱政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同时,十常侍又插手政治事务,对汉灵帝处理政事提出丧心病狂的建议,使得东汉的吏治更加腐败,人民生活更加痛苦,而自己却从中渔利。例如,灵帝在位期间,太后所居住的南宫发生火灾,张让等人劝说灵帝增收田亩税十钱,以修宫室。并乘机搜刮各地材货,敲诈勒索,使得百姓的负担加重。他们怂恿昏君灵帝刘宏设立“四园卖官所”,公开卖官敛财。又在汉宫西苑设“裸游馆”,专供灵帝淫乐,哄得灵帝喜笑言开。

张让等宦官还“僭越”朝制,把自家庄园建得比皇宫还高,并以“天子不可登高,登高必遭大祸”【2】来蒙骗灵帝,使得灵帝不敢登高远望,由此也就避免了庄园被灵帝发现。

(3). 插手司法系统

东汉中后期,宦官开始插手司法。十常侍之一的赵忠住宅极尽奢华,建筑的堪比皇宫,甚至后来宫殿焚毁后,汉献帝还到赵忠处住宿,然而他们的行为却不受司法的约束。这为他们结党营私,带来了巨大契机。

(4). 把持军事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军事权归于谁手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军事活动在一个国家拥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东汉桓帝诛杀梁翼时,启用宦官参与诛杀工作,自此宦官掌握禁军,开始参与军事。《后汉书》中记载“曹节,王甫等人胁灵帝,劫太后......【3】”就已经提及了十常侍对军事的把持。并且,灵帝死后,大将军何进企图消灭宦官,十常侍之一的赛硕伙同赵忠商量企图诛杀何进,不料赵忠告密,赛硕被杀。后袁绍劝何进赶快一举消灭宦官集团,可惜何太后犹豫不决。后来赵忠先发制人,杀了何进。赵忠当时能够发动禁军诛杀何进,这一史实也说明当时他已经掌握禁军的指挥权。各种历史文献也有提到,曹节曾被授予“车骑将军”(他也是第一个真正行使车骑将军职权的人)。同样身为十常侍之一的赵忠甚至被授予三品元帅。这些都表明十常侍,已经参与把持军事。

4.十常侍乱政的结局

中平六年,汉灵帝去世。中军校尉袁绍劝大将军何进下令诛杀宦官,以取悦天下。由于计划泄露,张让、赵忠等人趁何进进宫之机,便共同将他杀死。而袁绍率兵杀死赵忠,逮捕宦官,无论老少,一律处死。张让等数十人劫持汉献帝为人质,逃到黄河边。追兵迅速赶来,张让等人伤心哭泣,向献帝诀别说:“臣等被消灭后,天下也就乱了。请陛下自爱!”然后跳到黄河里自尽了。自此,出现袁绍,董卓并起,三国争锋的局面,中国历史上烽烟四起,惊心动魄的三国局面由此拉开。

 

三.十常侍乱政的原因分析

1. 高度集中地中央集权

东汉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走向了反面,刘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皇权。即,“光武帝愠数世之权,忿强臣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4】 这种安排的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但是东汉中后期,这种政策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尚书台拥有了实际的权力,又便于皇帝控制。所以皇帝大肆增加尚书台的权力。这就为宦官扩展势力,干预朝政提供了条件。所以从根本上说是东汉皇权的极度膨胀导致了宦官专权局面的出现。

2. 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由于外戚专权,架空了皇权,皇帝要依靠一己之力去收回皇权必定力不从心,所以需要借助宦官的力量。“内外臣僚,莫由亲接,所于居者,唯阉宦而已”【5】。汉灵帝与窦氏家族的权力之争中,起重要作用的正是宦官曹节。而宦官在参与皇权巩固的过程中立下大功,所以势必得到皇帝的重用。这就使得宦官由平民一下子升为地主阶级,他们肆意专权,中饱私囊,成为了新一批的豪强地主势力。

3. 汉灵帝的重用和纵容

史书记载,汉灵帝对宦官十分宠爱和信任。十常侍玩弄小皇帝于股掌之中,以至灵帝称“张常侍是我父,赵常侍是我母”,无官敢管。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十常侍的地位在当时有多尊贵了。

黄巾起义爆发后,郎中中山人张钧上书建议斩十常侍,布告天下,就可平息民怨。灵帝将奏章宣示张让等人。张让等人非常害怕,他们献出一些家财充当军费,并乞求灵帝的饶恕,灵帝最后也没有怪罪他们。汉灵帝对十常侍可谓是言听计从。中平六年四月,(公元一八九年)初夏,灵帝害病快要死了,他打算立王美人生的皇子刘协做太子。十常侍中的蹇硕在病床边对灵帝说∶“如果要立刘协做太子,必须先杀死大将军何进,才能保皇太子日后平安。”灵帝听了蹇硕的话,就立刻派人宣何进进宫。从上就可以看出汉灵帝对十常侍的极度宠信是十常侍乱政的主要助推力。

 

四.十常侍乱政对后世的教训

1.十常侍乱政,充分说明了宦官参与朝政的弊端,对后来的统治者提供了前车之鉴。

2.十常侍也说明了过度集权的弊端,引发了后世君王对权利制衡的深刻思考。

3.一个贤明的君主是一个国家得以昌盛的关键,汉灵帝的昏晕,给十常侍乱政留下了可能。

 

【1】范晔《后汉书 陈球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1832页。

【2】范晔《后汉书 张让传》 ,中华书局,1966年,第233页。

【3】范晔《后汉书 窦武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241页。

【4】范晔《后汉书 仲长统传》,中华书局。1966年,第118页。

【5】范晔《后汉书 宦者列传》,中华书局,1966年。第224页。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