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鉴古知今>> 文献研究

文献研究

忠诚有时候也会断送一个帝国

繁体中文】  作者:朱东   发布:2015年03月12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作为一代雄主,秦始皇对其身后事的安排,堪称周密。
  虽然,表面上因为焚书坑儒一把火与太子扶苏闹得父子反目,结果把扶苏派到北方防御匈奴去了。实际上,却是让太子置身于政治漩涡之外,一来与其现行的专制政策撇清关系,以便于日后政策的调整;二来则是将太子置于一个更加可靠的保障体系之中,为日后的登基,奠定基础。
  因为,此时秦始皇最信任的大臣一共有两个,既不是赵高也不是李斯,而是蒙恬蒙毅两兄弟。他们的祖父蒙骜、父亲蒙武,都是秦国著名的将领,为秦国攻城略地,出生入死,夺得了几十座城池,为始皇统一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蒙恬本人更是始皇时期的名将,有“中华第一勇士”之称,长期征战北疆十多年,威震匈奴,手中握有30万雄兵。 此时,天下战事已息,秦国的主要敌人就是北方的匈奴,所以这30万人,就是当时秦军的主力。扶苏就是要去蒙恬军中做监军,所以始皇的这一举措,其实是将太子置于了秦军主力的保护之下,同时将太子未来登基的最大的资本,提前交到了扶苏手中。
  蒙毅则是一位可以直接参与决策的重要文臣。
  兄弟二人一文一武,一内一外,深得始皇的倚重。司马迁在《史记》中曾经说“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而亲近蒙毅,位至上卿,出则参乘,入则御前。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
  这样的组合方式,显然对太子,也就是大秦帝国的未来,形成了最有效的保障和支撑。这大概也是秦始皇,作为一个皇帝,一位父亲,所能做的最周密的安排。
  当然,要获得像始皇这样的君主的信任,一定需要同时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是才能,第二是比才能更重要的忠诚。显然蒙氏兄弟应当都具有这种忠诚的品质。然而,他们的这份让始皇信任的,甚至将其视为是帝国未来的基石的忠诚,却在需要使用的时候,没有办法使用;在最不该使用的时候,却派上了用处,最终彻底断送了秦帝国的未来。
  我们知道,秦始皇是在巡游的过程中,在一个叫沙丘(河北邢台市广宗附近)的地方,突然去世了的。虽然,在此前他已经让赵高写了遗诏,命扶苏回京继位。但是赵高并没有将这个遗诏发出去,而是一面秘不发丧,一面迅速的和随行的丞相李斯,以及王子胡亥结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
  相对而言,胡亥与赵高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所以李斯虽然有所不愿,也在形势逼迫和其自身的功利主义性格的催动下,成为了同谋。他们借用其实已经死了的秦始皇的名义,假传圣旨,分别杀死了蒙氏兄弟和太子扶苏。让一无才,二无德的胡亥当上皇帝,这就是秦二世。
  那么始皇最信任,“出则参乘,入则御前”的蒙毅到哪里去了呢?原来,始皇刚刚发病的时候,就派这个最信任的蒙毅,到会稽去祷告山川祈福去了。于是,始皇精心设计的内部保障,就这样在无意中崩塌了。蒙毅的那份忠诚,根本就没有派上用场。
  倒是蒙恬的那一份忠诚,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赵高是以为臣不忠的罪名,以始皇之名将蒙恬赐死的。面对前来索命的使者,蒙恬说:“自我先人直到子孙,为秦国出生入死已有三代。我统领着三十万大军,虽然身遭囚禁,可我的势力足以背叛。但我知道,我应守义而死。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不敢辱没先人的教诲,不敢忘记先主的恩情。”
  使者说:“我只是受诏来处死你,不敢把将军的话传报陛下。”蒙恬仰天长叹在无限迷茫中,终于找了个修长城挖断地脉的理由,来说服自己,吞药自杀了。足见他对始皇和秦帝国的忠诚至死不渝,可惜此时秦始皇最不需要的大概就是他的这份忠诚。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