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鉴古知今>> 野史趣闻

野史趣闻

明惠帝出亡之谜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05年08月19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明太祖病危时,把一小匣锁得甚固,密授于惠帝,靠戒他只有在遇到急难时才打开。及燕王朱棣从北京带兵攻入南京,惠帝打开木匣,其中是杨应能的度牒,披度剃发的物品悉具。惠帝便削发披缁,从御沟中出亡。当时正好宫中起火,人们都以为是惠帝自焚而死,连朱棣都相信了。
    又有许多文献都说惠帝是出亡到了外地。有一说法是:太祖问诚意伯刘基国家祸患,刘基不答。过了许久,刘基向太祖进一白木匣,置宫中,说待有急则开,闲时开则不验。木匣传至惠帝,后来燕王兵攻至南京,惠帝便打开木匣,里面只有袈裟、僧帽、剃刀及度牒。当时正好有五百僧人在皇宫内诵经解厄,惠帝急忙落发混入众僧中从洪武门逃出。惠帝四十年亡命生活,游遍西南西北诸名山,其游踪所及,共十余省。
    民国张惠剑《辰子说林》中说,永乐元年正月,惠帝惠帝从南京皇宫中逃出来后,首先来到了云南武定县狮子山上的永嘉寺,四年后始逃至重庆。后因庵屋为地方官所毁,遂遁回云南。如今重庆市有一景点叫做建文峰,是旅游胜地。
    贵州金竺长官司(今贵阳市清镇市)有一僧寺叫罗永庵,明成祖时,有一僧从四川来到了该庵,并题二诗于壁间曰:“风尘一夕忽南侵,天命潜移四海心。凤返丹山红日远,龙归沧海碧云深。紫微有象星还拱,山漏无声水自沈。遥想禁城今夜月,六宫犹望翠华临。”“阅罢《楞严》磬懒敲,笑看黄屋寄围瓢。南来瘴岭千层迥,北望天门万里遥。款段久忘飞凤辇,袈裟新换衮龙袍。百官此日知何处,惟有群乌早晚朝。”人们因此知道他就是惠帝。这僧人遂避去,其诗至今尚存(且21世纪初尚存)。这事是明朝贵州布政使卫正夫告诉陆琛的,陆把它记载在《蜀都杂抄》中。
    明代佚名的《大逊记》则说,英宗朱祁镇正统五年(1440)二十月,广西思恩知州岑瑛出外巡行,有一僧当道坐,随从呵叱他也不起身,他对岑瑛说:“我是建文皇帝。自蜀历滇南,今游方至此。老矣,欲送骸骨归故乡。”岑瑛大骇,立即把此事告诉了在南宁的巡按御史,御史令他将老僧送过去。只见老僧长身巨鼻,声如洪钟,对御史说:“我是朱允炆。”御史诘问:“老和尚,事情真伪未可知。即使是真的,但如今天下事已定,你到此,想干什么?”(《明鉴》本于此,只是添加了“自称九十余,御史诘以建文生洪武十年,至正统五年,当六十四岁,乃建文帝左趾有黑子”等语)。老僧回答:“天下大定,我还能怎样?只是我老了,此一把骸骨,应当付诸何地?我欲归葬父祖陵旁。”御史把这事向朝廷奏报了,朝廷令他将老僧驿送赴北京。人们称他为老佛,让他住在大兴隆寺。
    从此,京城内外僧拜谒无虚日,都说他是海外高僧。大臣们担心他扰乱人心,请求将他关进牢房。但英宗终不忍心。由于太监吴亮曾经侍侯过惠帝,英宗便叫他去探视老僧。老佛一见到吴亮,就说:“你不是吴亮吗?”吴亮回答:“我不是。”老佛又说:“我过去在便殿吃饭,吃子鹅时,把一片肉丢在地上。可你手里拿着壶,你就趴在地上舔了吃。你怎么说你不是吴亮呢?”吴亮立即伏在地上哭起来,不敢仰视老僧。回到家里,他便自缢身亡。于是,英宗便叫人把老僧送入西内(皇宫西部),不知所终。有人说他以寿终,葬在北京西山,不封不树。
    而明朝盛都宪(即都御史)说法则稍异。他为御史在北台时,鸿胪寺忽报各官明日宜早至皇宫午门议事。盛都宪命小吏去打听,说是捉到一假皇帝。第二天早上文武大臣都聚在午门,一僧颀然而长,跏趺向北坐,问之不应。大臣们向英宗建议是不是把他杀了,可又无罪名。有人提议叫安乐堂老太监来辨认,得四十三人。这些太监一一走过,都不认识老僧。待太监们过目完后,老僧指着一老太监说:“你这老奴也不认得我?某年某月某日某殿打碎一玉盏,我不曾杀你。”老太监始知他就是建文帝。后来英宗把老僧安置在安徽凤阳县看守皇陵,但不知道他最后怎样了。
    明人梁亿在《遵闻录》中说,惠帝逃出南京皇宫后,隐于云南之某寺。至成化某年,年已八十余岁了。一日,他来到云南布政司,自言我为某人,且说:“久在外思归。”布政司不知怎么办,遂请教时任黔宁王的沐成,沐成教他们用槛车将惠帝送至北京。惠帝路过某处,尝有诗云:“流落天涯八十秋,萧萧白发已盈头。乾坤有限家何在?江汉无情水自流。长乐殿前云气散,朝元阁上雨声愁。新蒲细柳年年绿,野老吞声哭未休。”
    明人徐充《暖姝由笔》则提供了另一说法,惠帝从南京皇宫中逃出来后,游至陕西,当时已经九十余岁了。因卖玉带,人们怀疑他,他被扭送到察院。御史是后进,不知前事,对惠帝进行考问,他不伏,因此被械送至北京。又有人说他曾到过交趾(今越南),带回了两个僧徒。清人方浚师查考到,明宣宗母亲张太后(仁宗皇后)临终对大臣杨士奇说:“我有一二事未行,建文之号宜复,孝孺之禁(方孝孺被明成祖朱棣杀害,其书被禁)宜开。”(杨士奇在惠帝时任编纂官)怎知张太后不是因为惠帝之归来而有动于心呢?
    流水无情草自春,微风无意水还惊
    上帝的使者天使陈
    明朝自朱元璋于公元一三六八年正月初四日登基建国到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七日末代皇帝崇祯自缢止,共276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富个性,百花争艳,诸子共进的时代,可以这么说它是中国历史上的治平之世中出人才出英雄,也就是出人物出得最多最奇的时代。
    可是这么样的一个好时代,在现代人眼中口碑却不佳,留给人们的印象也不深。人们大都以为明朝军事很差啊,很软弱啊,皇帝都很烂啊!而且太监那么得势,真是一个变态的朝代。更兼明帝国的疆域不如元清。因上面种种之故,明帝国留给了人们一个残缺不全又很烂很孬种的印象。其实不然,照我说,要给中国历代王朝排前三名的话,那汉第一,唐第二,明第三。我这样说,以定很多不服气,但我有我的理由,如下:
    一.明朝的几个第一
    1.耕地面积世界第一,在当时世界处于农耕时代的背景下,耕地多意味着什么,我想大家比我还清楚,用不着再多说。
    2.人口世界第一,这在那个追求人口数量的时代对于经济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3.矿产量世界第一,这代表国家财富有保障。
    4.白银占有量世界第一,这说明帝国有钱,白银不是外流而是内进。
    5.军队数量世界最庞大,明帝国从来不乏良将,但也不缺庸将,不管良还是庸,若指挥军队的人不是太草包,大军总可以靠人海战术跟敌人拼吧!解放战争,抗日战争都可以拼人海,莫非明朝的武器比民国的武器还先进,就不能拼人海?
    6.军工产值世界第一,在战争中有兵工厂的支持,无疑是一个极大的优势。
    7.船只总吨位世界第一,如果是在海洋时代,这样的国家无疑是世界最雄的国家。
    8.第三产业世界最大,这可真是中国古代独一无二的新情况,值得经济学家大书特书一番。
    10.国土面积世界最大,还是算保持了这个记录。
    11.防御工事世界最多,虽然说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但是在当时这的确发挥了很好的作用,终明一朝,只有最后数败于满清,彻底亡于李闯而已。(按:本人实也认为明朝败于李自成,满清入关前明实已灭亡。)难道说要穷兵黩武,好大喜功,四处耀武扬威,导致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就好?秦隋短暂辉煌而亡,后人如果哀之而不鉴之,那才真是糊涂蛋加浑球了!
    二.明朝的武功
    1.与蒙古战争,有胜有负,但最终胜利者是明朝。
    2.平安南,全胜。
    3.麓川之战,明全胜。
    4.抗击葡萄牙殖民者的侵略,明全胜。(按,澳门之丢实在是丢的莫名其妙,并且不是通过战争也不是通过条约,完全是丢在那几个浑蛋地方官手中。)
    5.俞大猷、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明全胜。
    6.援朝逐倭之战,明全胜。
    7.宁夏之役,明胜。
    8.播州之役,明胜。
    9.郑成功收复台湾。
    综上,我觉得明朝是内战九胜一败,外战也是九胜一败,从没丧权辱国的事情,(按,天启二年也就是公元1622年,荷兰殖民者占据澎湖。天启四年,福建巡抚南居益派兵收复澎湖,大败荷兰殖民者。荷兰殖民者败走台湾南部,明军未能穷追,从此荷兰人占据了台湾南部。也是公元1626年,西班牙占据台湾北部的鸡笼(今基隆市),1629年又侵略淡水,遂于该地筑圣多明哥城,和鸡笼的圣萨尔瓦多互为犄角,作为西人传教之所。遂占据台湾北部。从这些可以看出,台湾之丢实在不能算是因中国战败而丢,天启年间中国内乱不止,满乱难平,无暇顾及小小的台湾,就算是这样,福建巡抚南居益不是也打了胜仗吗?)奉明朝为正朔的郑成功率明兵收复台湾,不是也打得很精彩?外国人屈膝投降的那个画面至今还鼓舞着国人呢!
    明军在以上战争中都表现出很强的战斗力,谁能说不强呢?难道仅仅因为清朝和李闯就要使明帝国的军事实力永远被世人嘲笑?另外,明朝军队已大量使用火器,火器装备的数量和质量不比西方国家小,但是随著清朝入主中原,火器的使用返而减小了。
    三.明朝的科技
    明朝初期至中期的科技有了较大的发展,直至16世纪,一直处于世界的前列。
    这一时期出现的科学著作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方以智的《物理小识》。还有《徐霞客游记》等著作是我们现在研究和借鉴古代技术的珍贵的文献资料。
    于谦写得《咏煤炭》诗歌说明当时煤炭已经普遍应用。计成的《园冶》则是园林建筑的专著。
    明朝的军事科技也较发达,明末已经出现了火铳枪,还有威力巨大的火炮。据说有个叫万户的人,坐在绑满火药棍的椅子上,试图利用火药的推力飞上天空,可惜失败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探索太空牺牲的人。
    美国人坦普尔根据李约瑟的《中国科技史》写了《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一书,里面列举中国一百个世界第一,清朝没有占有一项,但明朝却占有大量,明军的武器装备在世界上是一流的,火箭喷射器的雏形,世界上最早的化学战,地雷发明都是明朝的事。
    连皇家都出了个朱载堉---明代乐律学家及数学家,为世界上第一位研究出十二平均律的人。看看后人的评价吧:明代的科学和艺术巨星,世界历史文化名人,钢琴理论的鼻祖等等!太多了,这里只说几个!
    以上只是明朝科技的一部分,太多了,不一一写,只要能说明问题就好,有心的读者可以去查阅李约瑟的《中国科技史》。那是会让你对明朝刮目相看的一本书!当然本来就对明朝有好感的除外。
    四.明朝的文化
    中国小说史上的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记》、《水浒》、《三国演义》三本就是出于明朝。《金瓶梅》亦是此时作品。汤显祖的戏剧《牡丹亭》至今仍在演出。
    传统雅文学在明代继续发展,著名文人有刘基、宋濂、高启、方孝孺、唐寅、归有光、徐渭、王世贞、袁宏道、钱谦益、张岱、吴伟业等人。散曲家则有王磐、冯维敏、薛论道、陈译、康海等人。
    明朝的民间文学很发达,唐伯虎是杰出的代表人物。民间盛行对联,还有锁南枝等山歌,欣欣向荣的景象。
    在思想上,王阳明的新哲学“心学”在嘉靖以后盛行,形成一股反对传统束缚的思想浪潮,塑造了新的社会风尚,也使明代后期的士大夫有一种别于其他时代的生命哲学。如“异端”思想家李贽就是最好的例子。
    就如科技一样,明代思想文化方面的成就一样是太多了,举不胜举,百花争艳,处处纷芳!
    五.明朝皇帝的骨气
    明朝实为中国历史上很有骨气的王朝!和口碑最好的汉、唐比,明朝亦毫无愧色!只是在开疆拓土这一面比不过汉唐而已.但终明一世未见有不平等条约,也不见有卖国之皇帝,就算皇帝被抓了,也不丧权辱国的去赎回,这实在是非常难得。崇祯贵为帝王也不苟且偷生,又岂是那些小人之辈可以评论的!由此观之,世人都说明朝皇帝怎么怎么昏庸,怎么浑蛋,可是骂他们的人其实就其自身人平来确实是浑蛋。若他们是明朝皇帝,肯怕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要早签好几百年咯!
    世人都认为明朝皇帝多昏君,但是换个角度想,在多昏君的明朝尚且出了那么多成就,若明朝多明君,那还了得?那样的话明朝的辉煌肯怕是只有天上有了。
    六.明朝的外交
    郑和下西洋轰动全世界,也宣扬了明朝国威。这种国际影响远胜汉朝张骞通使西域,唐朝玄奘取经印度。
    公元16世纪,新航路开辟以后,葡萄牙人于1511年占领了马六甲,愈甚渴望对中国的往来。明武宗正德七年(1513年),葡萄牙国王派出一支对华使团前往中国,并在广州登陆,希望与明政府建交。后来,中国皇帝同意葡萄牙人在澳门开设洋行,修建洋房,并允许他们每年来广州“越冬”。这是西方列强第一次正式性的登陆中国并接触中国。
    西方国家的东来,使不少新鲜东西也传入中国。明神宗万历二十年(1592年),罗马教皇派出利玛窦去中国教区工作。由于万历援朝之战的爆发,利玛窦一行没能及时到达中国。后来战争中国得胜,利玛窦才能进入中国境内,由于利玛窦很快学会中文,并穿儒服、通儒书,颇得明朝士大夫好感。后来他被举荐到北京,颇得神宗信任。他向中国进献坤舆万国地图、自鸣钟、日晷、西洋炮、望远镜、火枪、西药、圣母像、十字架等贡品。先后在北京、肇庆等地展出。利玛窦不仅传播天主教,还启发徐光启、李之藻等人学习西学,另外他还将中国各种文化传入欧洲,如儒家思想、佛道学说、围棋等,可谓“贯通中西第一人”。
    七.明朝名人的素质
    1.宋应星,明朝科学家,著《天工开物》;万历二十年十二月,明朝政府以宋应昌为经略、李如松为东征都督,增派4万兵力渡过鸭绿江,大举援助朝鲜。作为科学家还能领兵打仗,文武全才也,近现代科学家领兵打仗的应该也不多吧!
    2.徐霞客,地理学家,著《徐霞客游记》,李约瑟说:“游记读来并不像是17世纪的学者所写的东西,倒像是一部20世纪的野外勘察记录。”这可真是异数了,莫非徐氏早就懂用白话文写作了?
    3.袁崇焕,袁乃文人,掌兵前干的全是文人的事,读书也,考试也,做官也,未闻曾跟随某某军事人物学习武略或者亲身经历战争。然而大清两代有为之明君倾全国之力都斗不过受朝内党争掣肘的袁崇焕,能文能武的他名列千古名将之列,素质应该是当今的元帅级。
    4.李成梁,在整个明朝将吏贪懦,边备废弛的情况下,镇守辽东30年间,先后奏大捷者十,边帅武功之盛,200年来所未有。特别是以80该龄再镇辽东共八年,辽东无乱事。这又是一个异数,文化虽然不是很过得硬,但其武功又有谁能比?
    5.李贽(1527-1602年),号卓吾,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明朝后期进步思想家。他认为理学家口是心非;孔孟学说不能作为今天的是非标准;提倡男女平等,反对男尊女卑。思想之进步,可类比先知。
    6.海瑞,历代言官第一,搜集所又经史典籍,也没人能出其右。骂皇帝嘉靖的年号为“嘉靖嘉靖,家家皆净”,这哪里是唐代魏征,汉代汲黯能比得了的。(按:海瑞如此骂皇帝却没有死,这是值得大家从明代制度等等方面去深刻思考的,换到有些所谓明君手里,不要说如此骂,就是批评得直接一点,可能也有脑袋落地之忧。)
    明朝优秀人物太多,(按:之所以要这样说出来,并不仅仅因为他们是优秀人物,更是因为他们是非常拔尖的优秀人物,放之任何一朝都是国家栋梁,中国没有任何一个朝代拔尖的优秀人物比明朝多。细心的人或许还能从这些人身上看到其他朝代人所不具备或者不是很明显的个性。)像什么戚继光,唐伯虎啊,不一一列举,不然可以就这个小小的题目写篇论文了。
    八.明朝臣民的气节和胆魄
    明朝文臣武将老百姓的气节都是很过得硬的,明代党争激烈,但无非是为了三事,一.为私权。二.对国家施政有不同看法。三.对制外之策有不同主意。终明一朝都很少有变节之人变节之事,战争中虽出了几个内奸,但全城与亡之百姓,以身殉国之将官要比变节者多太多了。清朝可能从来都没有真正统一过中国,反清复明之火终清一朝何曾熄灭过?就算不计那些小打小闹,统一中国从顺治坐上紫金城的宝座算起也用了好几十年才完成。嘉定为什么要三屠,而不是一屠而定,可想而知那时明朝人是何等的气魄了!
    明朝值得大书特书的何止上述八种事情,但限于篇幅,像什么资本主义萌芽等事情就不说也罢。否则就不是写文章,而是写书了。
    近代学者张慰慈说,要想从政治现象中获得真正的,确切的,直接的知识,最好的方法是置身于实际政治,或者用观察到的事实去研究历史,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我们不必也不是人人有可能置身于实际政治,但是总能用观察到的事实去研究历史。
    一般人对历史的结论不是依据观察到的事实,而是得自宣传。所以他们的历史总是30分上下。但是面对明朝这些过得硬的成就,这样的人只要不带严重的偏见想必也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如果知道了还说明朝不行,那我不知道是无知还是故意,有待深入研究。
    综合上述所列事实,故我把明朝排在第三名的位置。其实又何止能排第三,我看就其综合优势来讲,排第一也不为过。
    其实人们大可以不以明朝为然,因为是金子总会发光,杜牧说流水无情草自春,我再补充一句:微风无意水还惊。说的就是:你是流水,你是微风,虽然你无意于我,但我仍然会彰显我的价值。
    胡适曾在一把扇子上写了一句话:爱情的代价是痛苦,爱情的方法是要忍得住痛苦。陈独秀看后又加了一句:我看不但爱情如此,爱国爱公理也都如此。我再来加一句:尊重真相爱真理更要如此。
   
    龙颜一怒血成河:壬寅宫变四版本
    嘉靖差点在“壬寅宫变”中丧命
    1542年11月27日(嘉靖二十一年十月二十一日),宫女发动“壬寅宫变”,嘉靖皇帝险些丧命。因惊吓过度而昏迷的嘉靖皇帝苏醒后立刻以凌迟之刑夺了谋事诸宫女的性命。
    现场绳套成死结弑君未成反失命
    明朝皇帝的寝宫是紫禁城内的乾清宫,除了皇帝和皇后,其余人都不能在此居住。妃嫔也只是按次序进御,除非皇帝允许久住,否则当夜就要离开。
    嘉靖年间的乾清宫,暖阁设在后面,共9间。每间分上下两层,各有楼梯相通。每间设床3张,或在上或在下,共有27个床位,皇上可以从中任选一张居住。皇上睡哪里,谁也不知道。
    这种设置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皇上的安全,但对最贴身的宫女却毫无防范作用。
    嘉靖二十一年十月二十一日凌晨(公元1542年11月27日),十几名宫女想趁嘉靖皇帝朱厚熜熟睡时把他勒死。姚淑皋用黄绫抹布蒙住朱厚熜的脸并紧掐他的脖子,邢翠莲按住他的前胸,王槐香按住他的上身,苏川药和关梅秀分别按住他的左右手,刘妙莲、陈菊花分别按两腿,杨金英把绳套拴在他的脖子上,姚淑皋和关梅秀用力拉绳套。可绳套被杨金英拴成了死结,无法将皇帝勒死。
    宫女张金莲见势不好,连忙去报告方皇后。方皇后赶来后被姚淑皋打了一拳。宫女王秀兰叫陈菊花吹灭灯,可又被总牌陈芙蓉点上。宫女徐秋花、郑金香又把灯扑灭。这时管事赶来,谋事宫女被捕。
    朱厚熜没被勒死,可由于惊吓过度,昏迷好久才醒。
    事后,司礼监严刑拷打谋事宫女,可供词都同杨金英如出一辙。司礼监定案:“杨金英等同谋弑逆。张金莲、徐秋花等将灯扑灭,都参与其中,一并处罚。”朱厚熜下旨:“这群逆婢,并曹氏、王氏合谋弑于卧所,凶恶悖乱,罪及当死,你们既已打问明白,不分首从,都依律凌迟处死。其族属,如参与其中,逐一查出,着锦衣卫拿送法司,依律处决,没收其财产,收入国库。陈芙蓉虽系逆婢,阻拦免究。钦此钦遵。”
    刑部等领命执行,事毕给皇帝回奏:“臣等奉了圣旨,随即会同锦衣卫掌卫事、左都督陈寅等,捆绑案犯赴市曹,依律将其一一凌迟处死,尸枭首示众,并将黄花绳黄绫抹布封收官库。然后继续捉拿各犯亲属,到时均依法处决。”
    圣旨中提到的曹氏、王氏据考证是宁嫔王氏和端妃曹氏。司礼监题本中记录了杨金英的口供:“本月十九日的东梢间里有王、曹侍长(可能指宁嫔王氏、端妃曹氏),在点灯时分商说:‘咱们快下手吧,否则就死在手里了(“手”字前可能漏一个“他”字,指朱厚熜,或有意避讳)。’”有人据此记载推断此次弑君事件主谋是曹氏、王氏。但刑部行刑回执中并无对曹氏和王氏的处置的描述。
    追踪炼丹、争权“壬寅宫变”主谋难定
    宫女弑君的“壬寅宫变”为何会发生在嘉靖年间,历来有几种不同的解释。
    ■版本一:嘉靖皇帝为炼制长生不老丹药,酷虐宫女所致
    依据:司礼监审问宫女的口供中有此话:“咱们快下手吧,否则就死在手里了。”
    分析:没有资料记载事发前宫女们做错了什么事情,既无大错而又面临危险,据此推测,这件事很可能是朱厚熜炼制长生不老丹药所致。
    为投皇帝所好,大江南北进献的秘方和丹药五花八门。“红铅”作为最流行的炼制丹药之法,是将处女月经和药粉经过拌和、焙炼而成,形如辰砂。“壬寅宫变”两年前,朱厚熜信用方士炼制丹药,为了采得足够的炼丹原料,强迫宫女们服食催经下血的药物,轻则损伤宫女身心,重则造成失血过多甚至血崩,许多人因此丧命。为了防止炼药的秘密被泄漏,还会杀掉取过血的宫女。
    结论:宫女自知此灾难早晚落到自己头上,于是决定拼死一搏。
    ■版本二:宁嫔王氏首谋发动宫变
    依据:圣旨、口供、一般宫闱斗争的逻辑。
    分析:朱厚熜自嘉靖元年大婚后,
    身体虚弱,经常气喘、咳嗽,直至嘉靖九年还没有孩子。嘉靖十年,朱厚熜在宫中钦安殿建坛求嗣,以求得到一个儿子。起初,以礼部尚书为监礼使,文武大臣轮流值班进香,一直没有效果。到嘉靖十五年,请道士邵元节等主持祈坛。当年,后宫妃嫔就生了男孩,以后又生了好几个孩子。
    宁嫔王氏也在这一年为朱厚熜生了一个儿子,按惯例,她应该由嫔晋为妃,可朱厚熜并没晋封她。宁嫔王氏心存不满,便在朱厚熜夜宿宠妃曹氏宫中时,指使杨金英等宫女将皇帝勒死以作为报复,同时也可把责任推到曹氏身上。
    结论:一个生有皇子的妃嫔为争宠冒如此大的风险,没必要。十几位宫女为给主人争宠而不顾生死谋害皇帝,而且态度一致,也不大可能。
    ■版本三:嘉靖皇帝喜怒无常,任意残害宫女而导致宫变
    依据:朝鲜史书。
    分析:书中载,朱厚熜虽然贪色,但宫女只要犯了一点错误,从不宽恕,痛加责打。有200多名宫女被打死。
    结论:非人的待遇使宫女们担惊受怕,蓄谋拼死斗争。
    版本四:一妃一嫔引发的政治斗争
    依据:嘉靖皇帝刚取得“大礼仪”之争的胜利,即发生宫变,并涉及一妃一嫔。
    分析:明武宗死时,没有留下子嗣,也未留下遗嘱。他临终时告诉太监,由太后与朝臣商议酌定立嗣之事。经慈寿皇太后与朝臣商议,兴献王之子朱厚熜被迎立,即明世宗嘉靖皇帝。论辈分,世宗与武宗为堂兄弟,如按继承皇位的要求,他应称自己的生父兴献王为叔父,而尊武宗之父明孝宗为父。但朱厚熜却想尊兴献王为皇考,并想追封兴献王为皇帝。
    嘉靖初年,朝廷中一方主张尊重明朝的皇统,另一方则迎合朱厚熜的私意。一场史称“大礼仪”的争论延续了近20年,它实质上是朝臣与皇帝、朝臣各派系之间的斗争。
    结论:“大礼仪”之争刚以朱厚熜的胜利宣告结束,即发生“壬寅宫变”,而且与一妃一嫔有关。据此推测,宫变是政治斗争失败者想利用妃嫔除掉朱厚熜。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