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晓岚其人其事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05年11月30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随着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续集》在北京的热播,剧中身为清廷重臣的纪晓岚成为京城百姓茶余饭后谈论的“红”人。人们在领略他正直善良、坦荡豁达、睿智机敏、幽默诙谐的风采,观赏他与大贪官和斗智斗勇,巧妙周旋,一波三折,最终惩恶扬善的故事,随着剧情的发展而或惊或喜,或爱或恨之时,人们也很想了解历史上真实的纪晓岚。或许,尝鼎一脔,略知全味;大海拾贝,可窥一斑。本文摘取纪晓岚其人其事的几个片段,以飨有兴趣的读者。
才华超人妙语连珠
纪晓岚本名纪昀,字晓岚,一字春帆,生于雍正二年(1724年),卒于嘉庆十年(1805年),直隶献县(今河北献县)人。他出生于世家大族,从小就表现出超常的天赋,读书过目不忘,才思极为敏捷,不仅于经史子集无所不通,而且工诗、善赋、能文,尤长于联语对句,有“神童”之称。
入仕之后,纪晓岚的才华得到了充分的施展。他随侍乾隆帝左右,或应制作文,或纂修书籍,或参与典礼,或扈从出巡。每每君臣之间,多有唱和应答,妙语佳对。一次,乾隆帝翻阅《论语》,见“色难”一词,不觉叹道:“此二字颇不易属对。”不料纪晓岚在一旁头也不抬,应声答道:“容易。”乾隆帝见纪晓岚不当回事,略有不快,当即要他对出下句。纪晓岚坦言:“臣已然对出。”乾隆帝仔细回味,这才悟出,原来“容易”正是“色难”的绝对。还有一次,君臣宫中宴饮,赏月赋诗。正当酒酣耳热,兴致勃发之际,忽然狂风大作,电闪雷鸣,暴雨倾盆。乾隆帝目睹天工造化的万钧雷霆之势,不觉激发出人间帝王的豪气满怀,脱口吟出一联:“玉帝行兵,风刀雨箭,云旗雷鼓天作阵。”众大臣听罢,齐声叫好,此联气势磅礴,字句铿锵,颇具帝王之象,真是难得的佳句。然而,要对上适宜的下联,谈何容易!就在众大臣冥思苦想之际,纪晓岚早已成竹在胸,只见他朗声应道:“龙王宴客,日灯月烛,山肴海酒地为盘。”此联一出,众大臣在由衷叹服之余,却又不免私下替纪晓岚捏一把汗。他们深知乾隆帝自视颇高,好居人上,而纪晓岚的下联气魄宏大,意境高远,无论其气势,抑或用句,都丝毫不在上联之下。若龙颜不悦,治其冒犯之罪,将如何是好!但见乾隆帝脸色凝重,默然无语,片刻之后,才逐渐由阴转晴。后来,乾隆帝毕竟有很高的汉文化修养,十分明白要对此上联,非此下联莫属,不仅对仗严谨工整,而且气势相互呼应,实在是天衣无缝,绝妙好词。若因此而怪罪大臣,岂非有失君子风度!故而乾隆帝思之再三,终于释然,点头赞道:“卿才可嘉!”众大臣这才松了一口气,纷纷举杯,称颂皇帝英明天纵,功高盖世,祝愿君臣和衷共济,同享太平。诸如此类,纪晓岚所表现出来的才思敏捷,往往无人可与之比肩,不仅赢得广泛的赞誉,而且也颇得乾隆帝嘉奖,成为皇帝身边备极荣宠的文臣。
《四库全书》
总纂功高纪晓岚生逢盛世,位居显要,个人的天赋,加上时代赐予的机遇,使得他的雄心抱负得以充分施展,学识才华得以尽可能发挥。特别是乾隆年间一项大规模的文化工程,即《四库全书》和《四库全书总目》的编纂,直接把纪晓岚推向了其人生价值和学术发展的颠峰。
《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据《四库全书总目》统计,它著录书籍3461种,79309卷;存目书籍6793种,93551卷。总计10254种,172860卷,几乎囊括了清代乾隆以前中国历史上的主要典籍,堪称传统文化的总汇,古代典籍的渊薮。无疑,编纂这样一部鸿篇巨制,不仅需要征访天下书籍,集中全国财力,也不仅需要专门的组织机构,学者的共同参与,而且还需要高水平、大手笔,博学多才的“通儒”来总揽全局,“撮举大纲”,以起到“斟酌综核”的主导作用。这一重任,非纪晓岚莫属。在时任大学士、军机大臣刘统勋的大力荐举下,纪晓岚被任命为《四库全书》馆的总纂官,与陆锡熊、孙士毅一道,负责全书的编纂审核工作。
在四库馆工作的无数个日日夜夜里,纪晓岚等人首先根据纂修官在初步清理甄别书籍基础上提出的“应刊刻”、“应钞录”、“酌存目”、“勿庸存目”等不同意见,检阅原书,决定取舍。经乾隆帝过目之后,即将应刊各书送至武英殿刻书处予以刊刻,并将所有应刊、应抄各书送至武英殿缮书处,逐一进行抄录。然后再对纂修官撰写的各篇书目提要进行认真细致的考订,从作者的年代、爵里、生平事迹,到著作的内容大旨、长短得失,乃至别本异文、典籍源流,都在纂修官原撰基础上,或增或删,或分或合,反复予以修改。就连各篇提要的行文,也是字斟句酌,再三润饰。最后再按照传统目录学经、史、子、集四部分类体例,通盘筹划,排比编次,纂成《四库全书总目》二百卷。通过这项钩玄提要,提纲挈领的目录工作,《四库全书总目》不仅把《四库全书》著录、存目的上万种书籍统括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且对中国古代典籍和传统文化作了全面的清理和总结。由于孙士毅在馆时间较短,《四库全书总目》的排纂以及总其成的工作,大多依靠纪、陆二人之力,而尤以纪晓岚之功为最。时人称“本朝大手笔,推昀一人”,“国家大著作,非昀莫属”(《大清畿辅先哲传》卷二三),可以说恰如其分地反映了纪晓岚在这项文化工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谐和珅终不依附
乾隆帝晚年,宠信大贪官和珅,其人也藉机拉大旗作虎皮,秉政专权,营私舞弊,无所不用其极。一时之间,和位高权重,几乎一手遮天。而朝廷内外大小官吏,也大多趋炎附势,逢迎奉承,奔走门下。纪晓岚却始终保持清廉正直的品格,坚决不与之同流合污。尽管二人有时同朝,但除政事之外,纪晓岚从不多言半句,总是不卑不亢,不远不近,不摧眉,不折腰,与其保持一定的距离。当时来华的朝鲜使臣曾称赞纪晓岚“清白节俭”,认为“和专政数十年,内外诸臣,无不趋走,惟王杰、刘墉、董诰、朱、纪昀、铁保、玉保等诸人,终不依附”(《东华续录》嘉庆朝卷七),即反映了当时的实际情形。
然而,纪晓岚毕竟秉性刚直,疾恶如仇,耳闻目睹和种种谄媚贪墨、结党营私之举,总是难抑胸中块垒,虽以一己之力,难以力挽狂澜,但他也不时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明里暗里冷嘲热讽,一吐其愤懑不平之气。当时纪晓岚居官数十年,“以学问文章著声公卿间”,被推为一代文宗,人们都以能得其墨宝为荣。和也附庸风雅,请其为自己新建的宅第题写匾额。这次,纪晓岚没有像以往那样拒之于千里之外,而是很痛快地提笔写了两个大字:“竹苞”,并说是取意《诗经》“竹苞松茂”之意,以贺其豪宅落成,同时祝其家族兴旺。和大喜过望,精心装裱,并把它挂在亭台楼阁最显眼之处,凡有宾客来访,都不免炫耀吹嘘一番,以示儒雅清高,似乎身上的铜臭味也少了许多。直至乾隆帝某日大驾光临和府,看到“竹苞”二字,开始颇为不解,继而忍俊不禁,这才揭开其中奥秘:所谓“竹苞”者,“个个草包”也。结果和恨之入骨,总想找茬儿整治纪晓岚一番,却因纪晓岚也是皇帝重用的大臣,终也无可奈何。纪晓岚与和这种貌合神离、明争暗斗的微妙关系,一直僵持到嘉庆帝亲政,和彻底“跌倒”才告结束。
颇多轶事笑传民间纪晓岚生性幽默诙谐,为人豁达开朗,又机智多谋,反应敏捷,能言善辩,出口成章。平日与同僚相处,友朋交往,多戏玩笑,看似信手拈来,实则精思妙语,浑然天成,无人能及。甚至于随侍乾隆帝左右时,也往往能以片言只语,排疑解难,化腐朽为神奇。他一生中留下了许多轶事趣闻,素有“幽默大师”之称。据记载:某日纪晓岚在翰林院与同仁校理图书,因时值盛暑,天气炎热,屋内又书籍杂错,密不透风,纪晓岚素来怕热,只觉汗流浃背,遂脱下衣服,甩开膀子大干起来。不料乾隆帝忽然大驾光临,纪晓岚不及穿衣,又不能光膀迎见,匆忙之中,只得躲藏在书橱后面。乾隆帝早已看见,因有心要开纪晓岚的玩笑,故佯作不知,示意群臣坐下,自己随意翻书。纪晓岚在书橱后面热得难耐,好不容易听得已无人声,便探出头来问道:“老头子走了吗?”一时众人大惊失色,噤不敢言。纪晓岚发现气氛不对,这才看到乾隆帝仍端坐一旁,不觉也吃了一惊。乾隆帝总算抓住纪晓岚的把柄,一定要让他把“老头子”的称呼说清楚,否则,就要治以大不敬之罪。但见纪晓岚早已镇定下来,从容答道:“万寿无疆之谓‘老’,万民之首之谓‘头’,昊天之子之谓‘子’。‘老头子’之称,实为尊敬之意也。”乾隆帝一听,立即转怒为喜,连连称善,众人也无不折服。自此而后,“老头子”之称便不胫而走,逐渐传开,而纪晓岚幽默诙谐的品性,也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在日常生活中,纪晓岚最大的嗜好,首推吸烟。当时,吸烟已成为上流社会、官宦之家的一时风尚,纪晓岚尤为突出,几乎到嗜烟如命,须臾不离的地步。为吸烟方便,他特意制作了一杆硕大无比的烟袋,烟杆长近二尺,烟锅大似瓷碗,据说,若是装满一锅烟丝,足足可抽两个小时。因此,当时即有“纪大烟袋”的雅号。关于这杆烟袋,还有这样一则故事。一天,纪晓岚上朝回来,不慎将烟袋丢失,一家人都替他着急,他却胸有成竹,吩咐家人第二天只管到旧货市场去找。大家都将信将疑,第二天一大早便直奔旧货市场,果然不出所料,顺利找回。原来,纪晓岚料想如此硕大的烟袋,他人绝无用处,只能当作废品售卖,以换几个小钱。结果恰如其言,烟袋仍然物归原主。自此而后,“纪大烟袋”之名,越叫越响,也越传越开了。
(《人民论坛》2003年第二期)
【来源:网络整理】
- 上一篇:流星划过夜空之西蒙.德.波伏娃
- 下一篇:于谦的困惑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