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鉴古知今>> 野史趣闻

野史趣闻

历代状元与黄鹤楼

繁体中文】  作者:周腊生   发布:2007年04月21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摘要]历代仅有6位状元跟黄鹤楼有过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王维《送康太守》一诗中直接出现了“黄鹤楼”3字;五代的卢郢和宋代的王十朋均有以《黄鹤楼》为题的诗作,宋代湖北状元冯京跟苏轼讲过有关黄鹤楼的传说;明代的杨慎在《升庵诗话》中多次评论前人的《黄鹤楼》诗;清代的毕沅则请著名骈文家汪中写过《黄鹤楼记》,且有著述《新刻黄鹤楼铭楹联》。
    [关键词]历代状元;黄鹤楼
    我国实行了1300年的科举考试约产生了886名状元,其中姓名得以流传至今的仅675名,不仅只留下姓名,而且多少有点生平事迹可考的则只有509名①。要研究他们跟黄鹤楼的联系,还得去掉因疆域限制而不可能与黄鹤楼发生瓜葛的辽、金、西夏、南汉、伪齐、后蜀及大西(张献忠烧毁了黄鹤楼)、太平天国(黄鹤楼咸丰六年又毁于战火)、入宋前已去世南唐的状元共76名②。
    通过各种方式反复搜求,在历代有资料的433名状元中,笔者目前仅发现6位与黄鹤楼有过直接或间接联系的记载。他们是唐代的王维、五代的卢郢、宋代的冯京和王十朋、明代的杨慎、清代的毕沅。
    王维
    最早与黄鹤楼发生联系的是唐开元九年(721年)状元[1]王维,他的《送康太守》一诗中直接出现了黄鹤楼3字。诗云:
    城下沧江水,江边黄鹤楼。朱栏将粉堞,江水映悠悠。铙吹发夏口,使君居上头。郭门隐枫岸,侯吏趋芦洲。何异临川郡,还劳(原注:一作来)康乐侯[2,3]。
    此诗含有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但总的看来思想性、艺术性都不突出,所以古今研究者都不曾关注,各种选本均未选,不过它至少可以证明王维是到过黄鹤楼的。
    据张清华《王维年谱》,开元二十八年(740年),九月底或十月初奉命由长安出发“知南选”,其时职务是殿中侍御史(从七品上),途径襄阳,写了《汉江临泛》、《哭孟浩然》等诗,南进经夏口(今湖北武昌)又同时写了《送宇文太守赴宣城》、《送康太守》、《送封太守》3首诗,时间是秋天[4]。这年王维41岁。另一种《王维年谱》也说,开元二十八年,“王维……迁殿中侍御史。是冬,知南选,自长安经襄阳、郢州、夏口至岭南。”[5]可见,此诗的确写于开元二十八年秋冬之际。
    卢郢
    卢郢(920?——980年?)③南唐金陵(今江苏南京市)人,字号及具体生卒年均未见记载。好学,才气不凡,且膂力过人,曾痛惩仗势欺人的京城烽火使韩德霸。宋乾德四年(966年)南唐进士试(当时南唐奉宋正朔),考《王度如金玉赋》,卢郢高居榜首。其姐夫徐铉奉后主命撰文,数日未就,试探请郢帮忙。郢一边玩弄石球,一边饮酒,同时口授文辞,让笔吏书写,顷刻代铉完成。铉及后主皆惊叹其才气,自此名声大震。南唐灭亡后归宋,累迁至知全州(治今广西全州县),颇著政绩。以病,卒于任[6,7,8]。郢以政绩载诸史册,说明其人生价值不低,可惜体现其才气的作品大多没有流传下来,仅《全唐诗外编》录存其诗1首。就是这首诗径以《黄鹤楼》[9]为题。《湖北旧闻录》录存其诗全文并作有注释:
    黄鹤何年去杳冥,高楼十载倚江城。密云朝卷四山景,流水夜传三峡声。柳暗西州供写望,草芳南浦偏离情。登临一向须回首,看却乡心万感生(原注:熙宁二年鄂州杂诗碑,界作五层,共录六朝唐人诗凡三十九首,在黄鹤楼后斗姥阁西壁。《湖北金石存佚考》)[10](P1000)。
    《全宋诗》卷十四,总203页亦录有此诗。
    南唐时,卢郢不可能到版图之外的江夏,因此,此诗当写于开宝八年(975年)三月南唐灭亡、卢郢入宋之后,离王维写《送康太守》诗240年左右。
    冯京
    冯京跟黄鹤楼的联系最为直接,但相关记载却是间接的。
    《湖北旧闻录》收有苏轼《李公择求黄鹤楼诗,因记旧所闻于冯当世者》[10](P1011)1首,诗曰:
    黄鹤楼前月满川,抱关老卒饥不眠。夜闻三人笑语言,羽衣著履音空山。非鬼非人意其仙,石扉三叩声清圆。洞中铿鋐落门关,缥渺入石如飞烟,鸡鸣月落风驭还,迎拜稽首原执鞭。汝非其人骨腥膻,黄金乞得重莫肩。持归包裹蔽席毡,夜穿茆屋光射天。里闾来观已变迁,似石非石铅非铅。或取而有众忿喧,讼归有司令几年。无功暴得喜欲颠,神人戏汝哀可怜。原君为考然不然,此语可信冯公传(原注:《东坡居士集》)。
    诗题中的“冯当世”就是状元冯京。冯京是湖北人,且居于江夏(即今湖北武汉),对黄鹤楼及相关传说自然是十分熟悉的,但是冯京本人未留下与黄鹤楼相关的文字,他跟人讲的一位看守黄鹤楼老卒的传说的内容却通过苏轼的诗记载下来。
    冯京(1021-1094年)字当世,宋鄂州咸宁(今湖北咸宁)人,后徙居江夏。他是宋初名相富弼的女婿。皇祐元年(1049年)己丑科以“三元”及第。历任荆南府通判,直集贤院,判吏部南漕,翰林学士,先后知扬州、江宁府、开封府、太原府;神宗即位后入为御史中丞,迁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他反对王安石变法,两人常在神宗跟前争辩,曾极力推荐苏轼、刘攽等人,并因此于熙宁八年(1075年)被罢去参知政事,出知亳州。后拜保宁军节度使,改知大名府、彰德府。元祐六年(1091年)五月以太子少师致仕,绍圣元年(1094年)卒,享年74岁。哲宗亲自到家祭奠,赠司空,谥文简[11]。
    他们两人都是大部分时间被排斥在地方为官,苏轼听冯京讲黄鹤楼老卒的传说当在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苏轼守父丧期满还朝,到四年六月被排挤出京任杭州通判[12](P226~235)之前他们都在京为官的时候,离卢郢写《黄鹤楼》诗约90来年。
    王十朋
    有网络资料说:“也许是由于崔颢这首诗的缘故,后人赋诗黄鹤楼者层出不穷,仅以《黄鹤楼》同题赋篇者,略取其数,就有晚唐的贾岛、卢郢,宋代的王十朋、范成大、陆游,明代的管讷、陆渊之,清代的袁枚、张维屏、吴炯等等。以题、登、赋黄鹤楼为题材的诗篇,更是不胜枚举,但竟无一首出乎其右。”[13]其中宋代的王十朋是状元。
    王十朋(1112-1171年)字龟龄,号梅溪。乐清(今属浙江)人。宋代诗文家、学者。著有诗文集《梅溪集》54卷。十朋从小悟性高,记忆力强。6岁发蒙,认字比一般儿童都快得多。13岁时已是学业优秀、才华超群之士,为当地文会中的佼佼者。但是由于秦桧一伙把持着科举考试的取舍大权,十朋无论是在地方选拔试中,还是在国家级的考试里,总是因直言而被排斥。直到秦桧死后两年的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丁丑科方才一举夺魁,并且其殿试策传诵朝野。这年他已47岁了[14]。
    孝宗隆兴二年(1164年)六月,十朋因力主恢又被排斥,以集英殿修撰出知饶州(治今江西波阳),1年以后调任夔州(治今四川奉节)。在夔州干了两年,于乾道三年(1167年)七月移知湖州[14]。无论是自饶州赴任夔州,还是自夔州移任湖州,都必须经过夏口,《湖北旧闻录》载有其咏武昌名胜的《南楼》1首[10](P993)便是明证。因此他的《黄鹤楼》诗不是写于乾道元年(1175年)六七月间,就是写于乾道三年七八月间。离卢郢写《黄鹤楼》诗约110年。可惜原诗在笔者供职的地方无法查找。
    杨慎
    杨慎(1488-1559年)字用修,号升庵,新都(今四川新都县)人,祖籍庐陵(今江西吉安市)。其父杨廷和官至少师大学士,当首辅近10年,叔父杨廷仪也官至礼部尚书。这样的家庭使杨慎受到了高质量的教育,而他本人又异常聪慧,学习自觉而刻苦。7岁时所作《古战场文》便为时人所称。正德六年(1511年)辛未科他夺魁时年仅24岁。入仕后,他不计厉害,敢于谏争。嘉靖三年(1524年)“大礼议”起,他坚持反对“以外藩入嗣大统”的世宗推尊其生父为“皇考”的主张,跟许多臣僚一起挨了“廷杖”。他不仅被打得半死,而且被充军云南,终身不得赦免[15]。
    在官场上,他是个直臣。作为学者,他被公认为一代雄才。其知识之渊博、兴趣之广泛,在整个明代是难有其比的[16]。
    杨慎与黄鹤楼的联系诗间接的。从《升庵诗话》卷六《岳阳楼诗》条所载“余昔过岳阳楼,见一诗云……”[17](P743)可知,他是到过岳阳楼的,是否顺路游览过黄鹤楼未见记载。他本人不见有跟黄鹤楼相关的作品,但是多次评论过前人所写的跟黄鹤楼相关的诗歌。
    《升庵诗话》卷四《同能不如独胜》条云:
    孙位画水,张南本画火,吴道玄画,杨绘塑,陈简斋诗,辛稼轩词,同能不如独胜也。太白见崔颢《黄鹤楼》诗,去而赋《金陵凤凰台》[17](P699-700)。
    卷十《黄鹤楼诗》云:
    宋严沧浪取崔颢《黄鹤楼》诗为唐人七言律第一。近日何仲默薛君采取沈佺期“卢家少妇郁金堂”一首为第一。二诗未易优劣。或以问予,予曰:“崔诗赋体多,沈诗比兴多。以画家法论之,沈诗披麻皴,崔诗大斧劈皴也。”[17](P834)
    同卷《游景仁黄鹤楼诗》条云:
    游景仁《黄鹤楼》诗:“长江巨浪拍天浮,城郭相望万景收。汉水北吞云梦入,蜀江西带洞庭流。角声交送千家月,帆影中分两岸秋。黄鹤楼高人不见,却随鹦鹉过汀洲。”景仁名侣,广安人,南渡四贤相之一,有文集,今不传,独此诗见《楚志》[17](P841)。
    卷十一《搥碎黄鹤楼》条云:
    李太白过武昌,见崔颢《黄鹤楼》诗,叹服之,遂不复作,去而赋《金陵凤凰台》也。其事本如此。其後禅僧用此事作一偈云:“一拳搥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傍一游僧亦举前二句而缀之曰:“有意气时消意气,不风流处也风流。”又一僧云:“酒逢知己,艺压当行。”元是借此事设辞,非太白诗也,流传之久,信以为真。宋初,有人伪作太白《醉後答丁十八》诗云:“黄鹤高楼已搥碎”一首,乐史编太白遗诗,遂收入之。近日解学士缙作《吊太白》诗云:“也曾搥碎黄鹤楼,也曾踢翻鹦鹉洲。”殆类优伶副净滑稽之语。噫,太白一何不幸耶[17](P849)!
    《升庵诗话》一般认为大部分写于充军之后,那么他这些评论离王十朋写《黄鹤楼》诗约350年。据载:
    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陆游在其《人蜀记》中记“黄鹤楼,旧传费玮飞升于此,后忽乘黄鹤来归,故以名楼,号为天下绝景”。《人蜀记》还记载了途经武昌登黄鹄山的所见所闻:“今楼已废,故址亦不复存。”提供了南宋初期黄鹤楼已实体不存的史料。
    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范成大在其所撰《吴船录》中,记录了由四川回江浙途经武昌登黄鹄山时见到南楼等风景名胜,而只字未提黄鹤楼。此可印证8年前陆游在《人蜀记》中所载黄鹤楼已不存在的史实。
    …………
    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朱元璋称王占领武昌后,前往安葬在黄鹤楼故址旁的陈友谅墓祭奠,并题“人修天定”四字于墓前。
    …………
    洪武四年至洪武十四年(公元1371~1381年)江夏侯周德兴主持湖广会城武昌的大规模拓展和建设。黄鹤楼在此次扩建中得以重建(修)[18]。
    这似乎可以表明:自南宋初至明初200余年黄鹤楼是不复不存在的。
    毕沅
    毕沅(1730-1707)字纕蘅,号秋帆、灵岩山人,江南镇洋(今江苏太仓)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成一甲第一名进士。历任修撰、侍读、左庶子、巩秦阶道、陕西按察使、陕西布政使、代理陕西巡抚、河南巡抚,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升任湖广总督,不久降为巡抚,五十三年再升湖广总督,五十九年降为山东巡抚,次年又授湖广总督。嘉庆元年(1796年)六月因镇压苗民起义不力,被解除职务,七月,仍任总督,直至次年去世[19]。
    自乾隆五十一年至嘉庆二年,11年间他大部分时间是担任湖广总督,乾隆壬子(1792年)曾将明弘治己未(1499年)重建的武昌“楚观楼”改题为“南楼”[10](P995),题过当时在黄鹤楼左侧的太白亭[20],去世前一年还曾主持修复古琴台[21]。他无论是自己游览还是陪客人游览黄鹤楼的机会是特别多的,但是未见他写过与黄鹤相关的诗、词、文、赋,他与黄鹤楼的联系也是间接的。当时著名骈文家汪中在他幕中,应他的要求撰写(或曰代写)了《琴台铭》和《黄鹤楼记》两篇名文,影响很大[22]。一个展示楹联著作的网站录有“《新刻黄鹤楼铭楹联》毕沅等,光绪二年(1876)未了居刻本。”[23]此书笔者未见,但是鉴于笔者所搜集的毕沅所作的楹联中,关于其它名胜的不少,就是没有关于黄鹤楼的,估计《新刻黄鹤楼铭楹联》只是辑录别人的作品。此书的刊刻离杨慎写上述评论约340年。这期间,有记载说:黄鹤楼“仅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24]
    与黄鹤楼相关的状元实在太少。
    目前已知历代湖北籍状元就有9个,其中宋代除冯京外,还有宋庠、郑獬、毕渐,明有任亨泰、张懋修(张居正之子),清有刘子壮、陈沆、蒋立庸。刘子壮生活于明末清初,其时黄鹤楼已毁,其他人照说都有登临黄鹤楼的机会,但是均不见有相关记载。
    历代在湖北做过官的状元有50多位;湖南、广东、广西等地的状元回乡探亲一般也要经过黄鹤楼所在地夏口;在以长安、洛阳、汴京、北京为都城的朝代,任职于京城的状元出差南方一般也要经过湖北,但这依然不能使与黄鹤楼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状元多起来。这大概有两个原因。
    其一,自崔颢以黄鹤楼为题写下了那首千古绝唱之后,连李白写的15首与黄鹤楼相关的诗也只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及《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10](P998)得以广泛流传,而以山水田园诗名世的王维上述《送康太守》一诗则很少有人知道,至使其他诗人都不敢措手,包括杜甫。顾况、白居易、贾岛、罗隐、苏轼、苏辙、陆游、杨基、王世贞、袁中道等著名文学家不信邪,都留下了关于黄鹤楼的题咏[10](P999~1005),依然均未流传开来,所以状元们即使有机会登临又岂敢轻易出手?如宋代状元词人张孝祥在现在的湖南、湖北都任过主要职务,在湖南有《水调歌头•过岳阳楼作》和《念奴娇•过洞庭》,在湖北却没有关于黄鹤楼的作品[12(P484~487)]。
    再说,虽然大多数状元诗、词、文、赋都能应付,且被《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及其它相类工具书视为文学家的唐、宋、明、清均在30%以上,但真正特别突出的却很少,在影响最大的游国恩本《中国文学史》中列入目录的唐代只有王维,宋代只有张孝祥和文天祥;明代康海未列入目录,只在正文中简略提及;元代与清代则一个也没有被选中。状元们应该绝大多数是有自知之明的,他们审时度势,也容易打消凑热闹的心思。
    其二,“黄鹤楼历经沧桑,屡毁屡建,不绝于世,可考证的就达30余次之多。”[25]也许还有状元任职湖北、经过湖北时黄鹤楼已毁,或正在重建中,或登临时有过题留,但因种种原因没有保存下来。《黄鹤楼总说•大事记》所云“明初及正德年间曾各有过《黄鹤楼诗集》,但均已散失”便是其原因之一[18]。

    [注释]
    ①②笔者曾撰有《历代状元知多少》一文,刊于《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随后又公布于《故乡》网站《学人专栏•历史》,被多个网站转载,其中提供了各相关数据及出处,此处有的数据依据近两年的继续研究稍有改动。
    ③此大约生卒年为笔者参考各种相关资料后的推估。

    [参考文献]
    [1]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1987:306.
    [2](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第4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0,(卷125):1255.
    [3](唐)王维撰.(清)赵殿成笺注.王右丞集笺注(新1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43-44.
    [4]张清华.王维年谱[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8:77-82.
    [5]佚名.(台湾)九思亭•潘吕棋昌教学研究网站•王维年谱[DB/OL].www.cc.nctu.edu.tw/~lccpan/newpage9.htm-21k/2003-08-12.
    [6](宋)马令撰.南唐书(四部丛刊续编本)[M].上海:上海书店,1984,(卷二三).
    [7](宋)陆游撰.南唐书•传(四部丛刊续编本)[M].上海:上海书店,1984,(卷一三).
    [8](清)吴任臣撰.十国春秋[M].北京:中华书局,1983,(卷二八).
    [9]王重民,孙望,童养年辑录.全唐诗外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2:592.
    [10](清)陈诗编纂.皮明庥,李怀军标点.张德英,皮麻庥校勘.湖北旧闻录[M].武汉:武汉出版社,1989.
    [11]周腊生.宋代状元奇谈•宋代状元谱[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9:262~263.
    [12]吕慧娟,刘波,卢达,编.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第三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
    [13]佚名.动态网站制作指南•旅游动态•黄鹤楼[DB/OL].www.wcly.net/tyxw/20021114110530.htm/2003-08-12.
    [14]柴剑虹,盛冬玲,徐俊,等.中国十大状元外传[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61-91.
    [15]周腊生.明代状元奇谈•明代状元谱[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3:205~206.
    [16](明)李贽.续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1665.
    [17](明)杨慎.升庵诗话[A].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中)[C].北京:中华书局,1983.
    [18]佚名.天下第一楼•黄鹤楼总说•大事记[BD/OL].http://cnhhl.com/docc/events/6.htm/2003-08-14.
    [19]蔡冠洛编著.清代七百名人传[M].北京:中国书店,1984(影印):1625~1628.
    [20]佚名.湖北旅游指南[DB/OL].www.tour2hubei.com/spots/wuhan/qintai.htm35K2003-3-29/2003-08-12.
    [21]佚名.一起来自助旅游网•武汉古琴台[DB/OL].http://www.17lai.com/jingddy/hubei/wuhan/wuhan_guqintai.htm/2003-08-12.
    [22]徐明庭.琴台与知音文化还可大作文章[DB/OL].http://www.cjdaily.com.cn/gb/content/2003-07/14/content_287025.htm/2003-08-12.
    [23]佚名.蓝蝴蝶•对联板块[DB/OL].http://hudie.org/duilian/zs/zs10.htm/2003-08-12.
    [24]佚名.旅游景点•黄鹤楼[DB/OL].www.snd.com.cn/new/luxian/hubei/huanghelou.asp/2003-08-13
    [25]佚名.分类信息•新浪网[DB/OL].www.classad.wh.sina.com.cn/adpage/2003-05-20/3016.shtml/2003-08-15.
    [作者简介]周腊生(1951-)男,湖北武汉新洲区人,80年代文学硕士,教授;现任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长,兼高教研究所所长、学报主编;主要研究古代文学、科举文化。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