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巴罗萨”新解
【繁体中文】 作者:陈璠 发布:2013年02月18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主观麻痹铸大错
“巴巴罗萨”是阴谋不假,但其袭击能够成功,与其说是德军做得好,还不如说是苏军的麻痹帮了德国人的忙。战前,苏德双方不止一次地收到来自各方面的情报和预警,其数量之多、频率之高,令人颇为惊异。但更令人惊异的是,如此之多的情报,却未引起苏联对时局的重视。
1941年5月下旬,德国铁道部门每24小时开出100列军车,在2周内就有47个德军师(包括28个坦克师和摩托化师)被运往苏德边境。而此时,满载着苏联粮食、石油、矿石和各种物资的火车,仍源源不断地运往德国。6月14日,塔斯社还发布了这样一则消息:“根据苏联方面的材料,德国和苏联一样,始终不渝地遵守着《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因此,关于德国打算撕毁条约准备进攻苏联的一些传说是毫无根据的……”
6月6日,苏联边防部队总部发布公报说,在苏联边境附近大约集结了100万德军,在波兰领土上集结了8个德国集团军。整个边界的气氛都证明:战争已经临近。
6月21日22时,希特勒通过广播向全体参战士兵发表了进攻苏联的文告。当晚23时,德国第74步兵师222步X的士兵阿利夫列德·利斯科夫,便越过利沃夫地区的边防线跑到苏军边防哨所。他告诉苏军,6月22日凌晨4点,德国军队将发动进攻,炮兵已进入发射阵地,步兵已经出发。
情报终于得到了应有的重视,该消息立即被报告给了乌克兰军区边防部队的首长,随即层层上报,最后到了时任苏军总参谋长的朱可夫手里,作为名将的朱可夫自知情报非同小可,于是立即向时任国防人民委员的铁木辛哥将军和领袖斯大林作了报告。而斯大林对此的第一反应却是:“也许这个逃兵是德国将领们送来的,是为了挑起冲突吧!”但朱可夫坚持认为情报属实。随后,经过全体政治局委员审慎的讨论和研究,斯大林才最后同意发出这样的命令:命令列宁格勒、波罗的海、西部、基辅和奥德萨各军区的前线部队,立即做好准备,抗击德国可能发动的突然袭击。而当铁木辛哥最终下达[秘书工作:msgz.org]进入战斗准备的命令时,已经是6月22日0点30分,苏军只剩下180分钟准备战斗了。由于通信设备遭到破坏,实际上一些军区得知命令的内容已是在“巴巴罗萨”计划开始之后,甚至很多人永远无法接到命令,他们在战争开始时就牺牲了。
盲目乐观是祸根
苏联在1938年原本采用的战术是:以标准的线状防守战线紧连其他国家,步兵部队会在防线上挖战壕,架构坚强的防御工事,而坦克则会配合步兵行动以提供支援。然而1940年法国战役的结果,对苏联造成极大震撼:当时世界排名第二的法国陆军,不到6周就被德军彻底击败。苏联对此进行了分析,但分析的资料并不全面,因此结论并未切中要害。苏联认为,法国的崩溃是由于过度依靠战线防守而缺乏装甲部队支援所造成的。因此,苏联决定取消堑壕防守战术,改将步兵部队集中为大规模机动队伍的战术。所有的坦克都被集中至31个庞大的机械化军团,以确保每个军团的规模都比德军的装甲军大。而在南方的乌克兰地区则驻扎了大量的部队,准备在战争爆发后对德军进行战略包围——在摧毁德军南方集团军后则朝北攻占波兰,包围德军的中央集团军和北方集团军,包围圈里的德军不久后就会被彻底歼灭,如此一来纳粹德国将必败无疑。这种设想听上去颇为宏大,其实是在缺乏对对手实力客观评估的基础上得出的盲目方案。
此外,在30年代大清洗期间,大量具备经验的红军技术人员和指挥官被杀害。三分之一的红军军官被处死或流亡至西伯利亚,改以大批具备“政治经验”却毫无作战经验的军官替代,5名元帅就有3名遭处决(包括著名的图哈切夫斯基),三分之二的军、师级指挥官也遭遇相同下场(朱可夫甚至都被假枪毙过好几次)。在1941年,红军的军官里有75%尚未任职超过1年。红军军团指挥官的平均年龄比德军师指挥官少了12岁。1941年,大多数苏联单位在战争爆发时状态十分涣散,部队部署相当疏散且毫无日常战备。这使得“巴巴罗萨”一开始,战况就完全倒向德军一方。
闪击之后局势转
尽管苏联指挥部于0点30分对边防部队发出警告,但德军的突袭还是效果明显。突袭带给苏军的最大震撼并非是突袭的时间,而是同时进攻苏联领土的敌军数量之多、配合之紧密以及自身迅速而巨大的损失。约有320万的德军地面部队投入作战,还有数十万的罗马尼亚、匈牙利、斯洛伐克和意大利部队,芬兰也从北边发动攻势。在开战后数周,德军所拥有的机动性和歼灭战的先进战术理论、近乎完美的通信技术以及不断胜利所带来的自信心,使得战果不断扩大。而苏联所采取的战术,则导致了灾难性结果。苏军机械化军团不但没能击败德军的装甲师,还受到德空军俯冲轰炸机的密集攻击,损失惨重。
苏军虽然在对抗德军的同时进行了持续的大规模增援,但由于半年内的人员损失高达450万人,到1941年底,苏军只保持400万人左右。而德军的攻势也使许多苏联境内的亲法西斯势力和分裂势力死灰复燃。6月22日,立陶宛境内便发生了反苏暴动,大约3万立陶宛人加入纳粹的行列。随着德军向北方的攻势进展,这股风潮很快蔓延到爱沙尼亚。到1941年秋,“红军强大无敌”的宣传基调,已变为“准备战争的时间不足”“德国的攻击太过突然”等等。但情况并未变得更糟,因为德军同样遇到了问题,这就是后勤。
战争开始于干燥的夏季,这是最适宜德军行动的季节。在最初数周里,德军突袭并歼灭了大量的苏军。但当冬季来临时,苏军已经恢复一定实力,而德军的攻势则开始受阻。德军在经历漫长的战斗后,却无法取得足够的补给,尤其是石油的缺乏也注定他们不可能达成预定目标。德军遇到了克劳塞维茨说的“进攻的顶点”。事实上,这种困难甚至在对苏开战前就已经被德国的后勤部门所察觉,但他们的警告却被德军高层忽略。
开战后第1周,德军就推进了482公里,但其补给线很难跟上进攻速度。其中,最大的瓶颈便是苏联的道路状况。在波兰的道路状况尚称良好,但深入苏联领土后路况便极为糟糕。由于铁路轨距的差异,苏联境内留下的铁路网即使不被破坏,也无法马上加以使用,除非等到相同轨距的火车生产出为止。因为情报失误,在地图上标示的大部分公路,实际上只是粗糙的尘土道路,或根本没有铺设完成,一旦下雨便泥泞不堪。就算有公路,也因缺乏保养状态奇差,或因为破坏而必须翻修。为了应对,当时缺乏半履带车辆的德军不得不使用大量骡马,这让后勤速度更难以跟上进攻步伐。而天气也成了他们最大的敌人,德国人计划在1941年冬天前占领莫斯科,结果过早到来的严寒让“闪电战”神话彻底破灭。而苏德战争期间,补给问题一直是悬在德军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着战争不断深入,本身“家底深厚”的苏军在付出血的代价后逐渐成长起来,而饱受后勤之苦的德军,则在漫长艰苦的战斗中不断消耗精锐。此消彼长之下,德国法西斯侵略者最终走向了彻底失败。
【来源:网络整理】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