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鉴古知今>> 以史为鉴

以史为鉴

小部族抓住大帝国关键

繁体中文】  作者:许倬云   发布:2013年02月18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满洲人花了两代半人的时间,方才统一中国。本是东北的一个小部落,慢慢扩大到据有整个东北,用二十多万人的部队,慢慢打败整个大明,究竟是怎么打下来的?
    “两合”帝国两套治理
    不同于其他满族领袖,对于投降的人,努尔哈赤推心置腹,只要他的部队打胜了,俘虏都会成为自己的部队。努尔哈赤的大度豁达,跟刘邦是一样的,他对当时关外的汉人,亦收罗成汉军旗,不当外人看,当自己人看。这群汉军旗的人入了关,并不觉得自己是汉人,觉得是跟弟兄来打仗。更厉害的是,努尔哈赤与北边一批批的蒙古部族,起先是在战场上较高低,后来是结婚联姻,结成盟友,把他们一拨拨拉拢过来。这样的工作,到了康熙和雍正的时候,都还没有完成,花了三代人的时间,才将蒙古、西藏和满洲结合成一体。
    所以,清帝国分成两大部分,一个是大清帝国,另一个是由满洲、西藏、蒙古一同拥立的草原帝国,或者说是马上帝国。
    这个“两合”的帝国,有两套治理的办法,一个是结盟的办法,以草原上的部落联盟的方式,管理这一大片疆域,互相送礼、联姻、结拜等;南边则接收明帝国的版图。这两个地方互相钳制,北边不顺的时候,他用南边的力量去打,所以,南边的军队,在康、雍、乾的时候,被派去打新疆、平定回部;开国的时候,打南方不顺,蒙古军队支援他;清末发兵打太平军,或是八国联军的时候,也有蒙古军在帮忙征战。
    若是把汉人当做帝国的主体,我们往往就会忘掉这一点。清帝国有两个主体,互相钳制,互相帮忙,构成一个庞大的帝国,疆域包括今天的西藏、新疆、内外蒙古,都是汉唐两朝不曾真正控制的地方。
    汉朝打匈奴,从来没有越过沙漠,西域只是都护。唐朝并不能真正治理,唐朝在西域方面,羁縻州府的那一片是空的。等到伊斯兰教的势力起来之后,羁縻州府那些挂着唐代官衔的部落,反而逃难到中国。吐蕃,就是今日的西藏,一直跟唐朝作对。只有清朝将汉唐多年来想并却不能的地方给并进来了。
    清朝的开国者和其他朝代的创业帝王崛起,并不一样,安定中国的不是努尔哈赤,不是皇太极,而是康熙。
    康熙起用汉人,沿用明朝的科举制度,整个明朝的读书人都为他所用,清朝基本上可以将整个中国治理下来。
    若从满族统一中国的过程看,真正杀人如麻的大战没几场,只有江南吃大亏,别处没有怎么打仗。福建没什么大战,倒是台湾打了一仗。八旗打华北,基本上没什么大战,清兵到哪里,就降到哪里,只有江南抵抗。因为满族人要改汉人穿衣习俗,要剃发梳辫,汉人相当不满,不过,抵抗的事件并不多。
    抓住军事潮流的关键
    满族统一中国,有一个条件,很少有人注意到,就是运用近代的火器来作战。近代的火枪和火炮,是欧洲人用中国的火器加以改良的,中国发明火药后,反而没有继续发展。
    是谁带的第一批火器进中国呢?是海盗。东南沿海的海盗是国际海盗,所谓的倭寇,有汉人,也有葡萄牙人,相当国际化,所以,西方的兵船将火器带过来,中国的海盗学会了。明朝打了海盗船,把海盗船上的火器卸下来,搬到山海关,改去打满族。
    谁又是中国第二批拿到火器的呢?在渤海湾里面,有一个皮岛,有一群自己坐大起来的地方军队,明朝无可奈何,只好招安。这一批人里面,有一个头儿叫毛文龙。
    皮岛的毛文龙军队,十足的海盗作风,因此,拥有很多火器。明朝的军队,在东北边境上,与清兵作战的后期,大量使用火器。火器不够用了,还请葡萄牙人到澳门,铸枪铸炮,再运到北方。奇怪的是,只有东北边境沿线的袁崇焕为主的军队,才有火器,其他人都没有。等到袁崇焕杀了毛文龙,毛文龙的弟兄投靠后金,后金手上就有了一支强大的火器部队。汉军部队是孔(孔有德)家、尚(尚可喜)家、耿(耿仲明)家,包括后来“三藩”里面的两藩。孔家早死了,他们的部队在话里头叫“乌真超哈”,是重兵器的意思。二十多万人的部队里面,有这些拥有重兵器的军队打前锋,才让明朝各地的部队败下阵来。
    满族确实抓住了当时世界潮流转移的关键,这是成功的元素之一。
    (摘自《从历史看人物》)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